「懲罰性賠償」劍指明知故犯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讓經營者為消費者把好流通銷售環節安全關——

  「懲罰性賠償」劍指明知故犯

  食品安全無小事。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5件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典型案例,彰顯司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的嚴明態度。典型案例既為經營者依法劃定了應該承擔的責任,提高其違法成本,惡意及嚴重不負責任的經營者將背負懲罰性賠償;也是為消費者「撐腰」,鼓勵選擇合理方式依法主張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如何判斷經營者違法是「明知」

  李某在購物廣場買了一袋饅頭,後發現該食品為過期食品,於是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被告退還貨款並給予原告賠償金1000元。法院判決購物廣場退還李某貨款,並支持李某的賠償訴求。

  吳某在網店購買了一盒天然蟲草素含片,但收到的商品與平臺頁面顯示的商品信息不符,後向當地食藥監局投訴。最後,網店不僅受到行政處罰,還被法院判令向吳某退貨退款並支付10倍懲罰性賠償金。

  上述兩件典型案例,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經營者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仍然對外銷售。對這種經營行為,法律設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就是經營者不僅要承擔商品本身造成損失的賠償,還要對其行為付出代價。

  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為1000元。但是,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經營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需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因經營者是否『明知』是主觀狀態,消費者很難證明,審判實踐中也較難把握。」最高法民一庭庭長鄭學林介紹,為充分發揮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作用,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明確,過保質期仍然銷售、無法提供合法進貨來源、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進貨、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等情形應當認定為經營者「明知」,同時做出兜底性規定以免遺漏。

  如果網店怠於履行進貨查驗義務即對案涉產品進行銷售,致超過食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標註虛假生產日期的涉案產品售出,這種行為就屬於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行為。

  這些較為常見的情形和最後兜底性規定一起,就是要強化經營者責任意識,讓經營者為消費者把好流通銷售環節的安全關,最大限度保障消費者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人身損害為前提

  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有權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在有些類似案例中,生產者或經營者為了逃避責任,往往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由進行抗辯。對此,最新司法解釋明確,這種「逃避」人民法院堅決不支持。

  最高法發布的典型案例鄭某與某兒童食品公司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中,鄭某在某兒童食品公司的網上店鋪購買了一盒果凍,在享受美味的過程中,卻發現其中一個果凍存在異物。雖然該果凍未拆封,但經辨認後發現異物為蜘蛛,該果凍亦為某兒童食品公司生產。雙方協商未果,鄭某提起訴訟請求某兒童食品公司向其退還貨款並支付賠償金1000元。

  法院認為,根據果凍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關於「感官要求狀態無正常視力可見的外來異物」之規定,案涉果凍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雖然鄭某並未食用該有異物的果凍,未提交證據證明該食品給其造成了人身損害後果,但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不以消費者人身權益遭受損害為前提。

  最終,法院判決某兒童食品公司向鄭某退還貨款並支付賠償金1000元。鄭某要求被告退還物款並支付賠償的訴訟請求於法有據。

  「我們認為,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的懲罰性賠償,並未要求以消費者人身遭受損害為前提。該款規定的懲罰性賠償,不一定是在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的情況下才可以主張。」最高法民一庭審判員高燕竹說,該款規定屬於食品安全法對於食品安全領域所作的特別規定,旨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高燕竹說,由於食品價額一般不高,懲罰性賠償以造成人身損害後果為前提,不利於鼓勵消費者維權,也不利於懲治和防範食品違法行為,淨化食品安全環境。為此,最高法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依法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以統一裁判尺度,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

  對食品標籤動手腳將被加重懲罰

  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有關規定,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是預包裝食品包裝標籤強制標識的信息,也是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最為關注的食品安全信息。經營者應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對經營主體的相關信息如實告知。

  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生產經營者在食品包裝或標籤上動手腳,企圖「偷天換日」。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籤,這是法律強制性規定。標籤應當標明的信息包括:名稱、規格、淨含量、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產者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保質期;產品標準代號;貯存條件等。

  最高法民一庭審判員謝勇分析,目前,實踐中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預包裝食品包裝標籤上缺少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信息。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無法對食品安全作出判斷,生產經營者向消費者出售的食品很可能是過期食品,損害消費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二是預包裝食品包裝標籤上雖然標明了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信息,但是標註不清晰、不醒目,讓消費者找不到、看不清、弄不明,失去了預包裝食品包裝標籤本身的意義。

  根據最新規定,預包裝食品的包裝標籤未標明生產者的名稱、地址等基本信息,消費者依據食品安全法規定,請求食品銷售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將獲人民法院支持。

  不敢在其製售的食品包裝標籤上標明生產者名稱、地址以逃避法律責任,這種行為多發生在「黑窩點」「黑作坊」「黑市場」。食品原料或腐敗變質,或有違法添加……製售食品的「黑作坊」是危害食品安全的毒瘤。

  「黑作坊」多藏匿於隱蔽的工廠或農村,人員流動性大,隱蔽性強。同時,由於這些地方消費者的防假和維權意識相對薄弱,即使購買到這類「黑作坊」食品,在沒有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明顯損害的情況下,大多會放棄維權。

  近年,相關部門持續加大對製售違法食品的「黑作坊」「黑窩點」的打擊力度,推進源頭治理。針對其特點,司法解釋規定,對未標明生產者名稱、地址的預包裝食品,不僅生產者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經營者也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讓經營者不敢經營「黑作坊」食品,打斷了「黑作坊」食品的經營鏈條,也將打掉「黑作坊」食品的市場。記者 李萬祥

相關焦點

  • 評論:對明知故犯就該強化懲罰性賠償
    對明知故犯就該 強化懲罰性賠償楊李喆最高人民法院日前發布5件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典型案例,彰顯司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的嚴明態度。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經營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需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不過,經營者是否「明知」是主觀狀態,消費者往往很難證明,在具體審判實踐中也較難把握。
  • 對明知故犯就該 強化懲罰性賠償
    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經營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需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不過,經營者是否「明知」是主觀狀態,消費者往往很難證明,在具體審判實踐中也較難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人身損害為前提。在有些類似案例中,生產者或經營者為了逃避責任,往往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由進行抗辯。最新司法解釋明確,這種「逃避」法院堅決不支持。經營者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來逃避法律制裁的企圖必然不能得逞,規規矩矩做生意才是正途。
  • 食品安全糾紛典型案公布 懲罰性賠償劍指明知故犯
    典型案例既為經營者依法劃定了應該承擔的責任,提高其違法成本,惡意及嚴重不負責任的經營者將背負懲罰性賠償;也是為消費者「撐腰」,鼓勵選擇合理方式依法主張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這種經營行為,法律設定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就是經營者不僅要承擔商品本身造成損失的賠償,還要對其行為付出代價。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為1000元。
  • 懲罰性賠償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懲罰性賠償的具體性質又是什麼?
    懲罰性賠償,又稱示範性賠償或報復性賠償,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的損害數額的賠償。關於懲罰性賠償的起源問題,學者間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英美法中的懲罰性賠償起源於1763年英國法官LordCamden在HuckleV.money一案中的判決,美國是在1784年的GenayV.Norris一案中最早確認這一制度。現在的懲罰性賠償總額=實際物質損失賠償額+精神損失賠償額+懲罰賠償額。這一差別在現實中的體現之一就是美國懲罰性賠償額的巨額增長。其二,懲罰性賠償的適用範圍得以擴張。
  • 懲罰性賠償簡介
    我國的民事損害賠償遵循「填平原則」,即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就賠償多少,侵權人的賠償是為了「填平」權利人的損失,權利人不能從侵權人的賠償中獲取額外利益。然而,有一種賠償制度就打破了「填平原則」,這便是懲罰性賠償。
  • 一酒店稱提供過期飲用水並不知情應免罰,律師支招如何獲懲罰性賠償
    她解釋,酒店近期放到客房、供住客免費飲用的飲用水為「今麥郞」,黃先生所說的冰露飲用水,來自酒店倉庫——當酒店值班經理發現時,已只剩一件12瓶——將這些飲用水放到酒店大堂冰箱銷售前,沒有看生產日期,不知其已過保質期,銷售過期飲用水非「明知故犯」。
  • exemplary damages(懲罰性賠償)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法律英語>正文exemplary damages(懲罰性賠償) 2012-10-23 21:43 來源:外語教育網 作者:
  • 賠償上限翻十倍,明年6月起著作權侵權將面臨高額懲罰性賠償
    1賠償上限從50萬元提至500萬元發生著作權侵權,權利人依法有權要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侵權責任。其中,賠償損失金額的認定往往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中的重點和難點。根據現行《著作權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 構建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
    構建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 上海市檢察院第二分院三級高級檢察官 白江     懲罰性賠償具有多種應被深入挖掘的功能
  • 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問題研究
    檢察公益訴訟開展以來,全國絕大多數地方檢察機關提起食品安全領域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訴訟請求得到了法院判決支持。但在司法實踐中,懲罰性賠償金具有何種屬性以及如何管理使用懲罰性賠償金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一線司法人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釋放,值得我們探討。
  • 民法典侵權責任法:侵害智慧財產權的懲罰性賠償
    民法典侵權責任法第13章 侵害智慧財產權的懲罰性賠償民法典第1185條 【侵害智慧財產權的懲罰性賠償】故意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一、釋義智慧財產權,通過腦力勞動創造出來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權利。
  • 叢立先:我國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規則的司法適用
    目前,我國智慧財產權三大基本法只有《商標法》正式建立了懲罰性賠償規則,《專利法》和《著作權法》在當前的修法議題中已經將懲罰性賠償規則作為重點引入對象,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智慧財產權基本法中的全面確立應該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
  • 什麼是懲罰性損害賠償,買房存在欺詐,該如何要求賠償?
    大家都知道如果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非違約方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損害賠償,但是可以提起哪些賠償呢?除了請求違約方彌補損害外,是否可以主張另外的賠償責任呢?本文以商品房買賣為例簡析懲罰性損害賠償。目前法律規定的損害賠償一般分為補償性損害賠償和懲罰性損害賠償,違約方承擔補償性損害賠償的範圍包括實際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實際損失是因違約行為遭受的財產和人身損害,但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可得利益的損失是指利潤的損失,比如獲得機器設備後投入使用所獲得的營業純利潤。
  • 生態環境公益訴訟中懲罰性賠償適用條件與規則
    對此,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機制可實現環境公益訴訟預防及懲戒功能的有效性。懲罰性賠償集補償、懲罰、遏制、威懾等功能於一身,加重違法行為人的違法成本,削弱其違法經濟基礎,洽洽能彌補「同質補償」的功能缺陷。根據民法典第1232條規定:「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汙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可見懲罰性賠償在環境訴訟中有其適用的空間。
  • 汙染環境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獲支持
    全國首例適用民法典環境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汙染環境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獲支持1月4日,一起跨省環境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在江西省浮梁縣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以民法典為依據,浮梁縣檢察院主動履職,提出請求判令被告某公司承擔汙染環境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
  • 淺析自由實施(FTO)調查報告與專利侵權懲罰性賠償
    世界上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在專利侵權賠償中大部分適用填平原則,而英美法系的主要國家在專利侵權中可能會適用懲罰性賠償。當中國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走進存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國家或地區時,懲罰性賠償的可能性和其計算賠償的方式應成為重要的考量因素,因為一旦被認定為故意或有意侵權將會面臨巨額賠償。
  • 涉案人判刑 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一審法院分析指出,第13條在確定公益訴訟案件原告可提起的訴請類型時,雖未明確將「懲罰性賠償」列入其中,但並不意味著該司法解釋禁止公益訴訟原告提出「懲罰性賠償」的訴請。基於前述分析,一審法院對原告安徽省消保委要求被告董某明對銷售價款14萬餘元(扣除向趙某輝銷售金額11.9萬餘元)承擔3倍懲罰性賠償責任,即42萬餘元予以支持。同時判令趙某輝亦承擔銷售價款3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即17萬餘元。
  • 涉案人被判刑並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一審法院分析指出,第13條在確定公益訴訟案件原告可提起的訴請類型時,雖未明確將「懲罰性賠償」列入其中,但並不意味著該司法解釋禁止公益訴訟原告提出「懲罰性賠償」的訴請。基於前述分析,一審法院對原告安徽省消保委要求被告董某明對銷售價款14萬餘元(扣除向趙某輝銷售金額11.9萬餘元)承擔3倍懲罰性賠償責任,即42萬餘元予以支持。同時判令趙某輝亦承擔銷售價款3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即17萬餘元。
  • 汽車質量爭議案件中對「懲罰性賠償」的審查
    近日天縱君(SKYLABS)讀到一篇由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相關法官所撰寫的文章(原文見《消費領域懲罰性賠償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此篇文章以「法官」的視角對消費品領域的「懲罰性賠償」案件如何審理進行了闡明,其中我們摘取了原文中部分涉及汽車質量類「懲罰性賠償」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整理成下文。懲罰性賠償是指由法院作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其意在懲戒不法行為人並遏制他人採取類似行為。消費領域懲罰性賠償案件涉及一般消費領域以及食品、藥品、旅遊、商品房、醫療產品等特殊消費領域。
  • 民法典在線|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你知道多少?
    法條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條故意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故卡爾文·克雷恩商標託管請求法院判令:(1)三被告立即停止侵權;(2)三被告賠償原告損失人民幣10萬元·(3)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評析本案涉及的是侵害商標權承擔懲罰性賠償的問題。原《侵權責任法》只規定了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未規定其他情形的懲罰性賠償。民法典侵權責任編1185條新增了故意侵害智慧財產權的懲罰性賠償,加大了對知識產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