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權威型」父母毀掉的自信和自尊,應該如何找回?

2021-02-19 索瀾婚戀家庭心理

「他們都是為我好……」

多少和小桃類似遭遇的成年子女,用了半生的時間,在自己心底構築起一道「合理化」和「否認」的防禦牆,用來獲得暫時的心理寬慰。

因為痛苦的經歷,年幼的自己無力承擔,於是把錯誤背負到自己身上——這是一個簡單、無意識的過程。否認父母的所作所為,把他們當作心目中完美的父母,就可以繼續維持一如既往和諧的生活。

但是,那些因此而喪失的辨別是非的能力,那些不知不覺被削弱的自信心,那些瞬間被擊垮的自尊心,卻像在自己身上被拉開的一道道傷口,並且會被自己忽略,永難癒合。

被擊垮的自信和自尊,它們是我們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基礎,是支撐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幸福和成功的秘密武器。一旦它們被摧垮,要重建起來卻何其困難。

情緒是會轉移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難以察覺。

比如小桃,父母在她懷孕和流產期間對待她的態度,在她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其實一直都充滿憤怒和失望。

但是她不能表達。她不允許自己對父母發火——因為她認為都是自己的錯,而父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她無意識地將長期隱藏在內心的憤怒、委屈和失望,都發洩在愛她的丈夫身上。這也影響著她和丈夫的親密關係。令丈夫感到崩潰。

還有一位四次離婚的女士:

因為她的每一段婚姻都不能長久,她生氣地抱怨「男人都是混蛋」;抱怨自己每次都選錯伴侶。她很納悶,為什麼自己就找不到一個像父親一樣好的男人。

而事實上,她的父親在她10歲時就突然消失、離家出走了。在她印象中,父親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男人。她非常想念父親。

她合理化地認為都是因為媽媽和自己不好,父親才會離開。她不願意承認,那個她心目中完美的父親其實是個冷漠不負責任的男人。

因為拒絕承認自己有一個不負責任的壞爸爸,她就不會是一個被拋棄的小女孩,還可以一直等待那個被自己理想化的父親回到自己身邊。

可是,內心深處對父親的失望和憤怒,只是被壓抑和隱藏了。

所有的憤怒和失望,都在她與其他男人的親密關係中找到了宣洩口。

所以她每一次認識的男性,在一開始都很出色,最後卻都無一例外變成她所相信的「男人都是混蛋」。

其實她只是沒有意識到,她不斷選擇那些令她生氣又失望的男性,只是在把對父親的失望,怒氣以及被拋棄的恐懼感等情緒,發洩在其他男人身上。

而這些失望、憤怒和害怕被拋棄的情緒,因為不被自己察覺,才會不斷地在她的人生中跑出來「搗亂」,破壞她的親密關係。

相關焦點

  • 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的父母
    我這樣做有一個前提,通過孩子在兒童期和少年初期的家庭教育,我相信孩子已經形成了在學習上「勤奮」、「自信」和在社會性方面的肯於助人、人緣好的基本特性。另外,從「心理換位」的角度,我自己在青年時代不是也不願意家長過多地幹預自己的行為嗎?雖然時代變了,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和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幹預的內容不同,但實質是相同的,讓孩子享有他們應該享有的自由,還是限制他們的這種自由。
  • 「尊重孩子」是樹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最好方法
    更何況是對孩子,最可怕的不是棍棒相加、拳打腳踢,而是父母讓孩子失去面子、失去尊嚴。尊嚴是人類靈魂中最應該精心呵護、絕不可糟蹋的東西。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人受到的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的尊嚴上。」
  • 孩子缺乏自信,了解「低自尊」,培養自信的孩子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幼年和童年時期的自尊心如果沒有得到積極的引導,孩子長大以後有可能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最終影響孩子的個性成長。 孩子缺乏自尊,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今天咘媽為大家分享什麼是「低自尊」,容易造成孩子「低自尊」的原因是什麼?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樂觀的孩子。
  • 家長應該怎樣樹立自己的權威
    ,孩子一出生對父母就會有崇拜,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家長給的,因此家長自然就有一種權威感。如果後期你發現自己在孩子面前「沒有了權威感」,那是你的教養方式存在問題,而不是孩子出了問題。孩子的問題,你就是原因。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家長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毀掉孩子的自我和自尊,然後責怪孩子缺乏自主、自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 五種父母毀掉孩子自信,長大了越來越怨恨父母,家長必讀!
    文/教育界的領跑再遠的路一步一步也能到達,再近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在現在這個時代,大部分孩子都是屬於不太自信的那一種,而現在的父母卻喜歡為孩子設立一些不適當的目標或者對比這樣非常容易毀掉孩子們的自信心,父母帶來的一些消極情緒和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也能夠毀掉孩子的自信,今天來給大家分享如何會毀掉孩子的自信,看看你是否踩坑了。
  • 孩子總是說不會,父母應當先調整自己,幫孩子找回自信
    文/小熊育兒日記孩子做什麼事情都經常說不會,自己做不了,這時需要父母先把自己調整好,然後幫孩子找回自信。小丁是一位單親媽媽,自己帶著孩子,每天都要早起做好早餐,送孩子上幼兒園,然後自己再去上班。李玫瑾教授說過,在父母訓斥和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內心很膽小自卑且缺乏自信。
  • 低自尊應該怎樣改變?
    低自尊應該怎樣改變? 這就是低自尊的形成和表現了。 「內力」隱喻的是健康的核心觀念, 它會保護積極的自我感覺, 當被「封住」, 消極的核心觀念就掌權了。
  • 自尊,是孩子一生的鎧甲
    河南鄭州一平衡車比賽現場,一名2歲左右的女孩因跑了倒數被媽媽訓斥,又是拍打頭盔又是推搡孩子,「你有什麼臉好哭,全程在那遛彎,你想什麼呢!」小女孩哭到不行,連連哀求「我下次好好跑。」然而媽媽不僅沒有上前安慰孩子,反而生氣地拂袖而去,丟孩子一個人在原地哭泣。媽媽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連路人都看不下去了,紛紛上前安慰小女孩。看到這一幕,真的好想抱抱這個被罵的孩子。小小年紀,因為輸掉一場比賽就要遭受媽媽的當眾訓斥與羞辱。那一刻,誰也不知道,這個自尊心受創的孩子,心裡藏起了多少無助、焦慮和委屈.
  • 人生三把鑰匙:自信,自尊,自律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亦舒在《美麗新世界》曾說:「人生短短數十載,最緊要的是滿足自己,不是討好他人。」深以為然,人活一世,諸多煩惱的構成,很多時候來自於與外界的對比中,從而忽視自我內心的成長。就如馮驥才說過:「別人給的力量不能持久,從自己身上找的力量,才能受用終身。」
  • 《恰如其分的自尊》:如何把孩子送進名校?家庭教育先望子成人
    自尊的三大支柱自尊由三大「成分」構成:自信、自我觀和自愛。三者適當組合才能讓人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行動。自信從哪裡來?主要來源於我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學校教育模式。自信要通過言傳,更要通過身教。
  •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如何獲得《恰如其分的自尊》,活出幸福人生
    ,重新找回自我,明確「我」存在意義,從而讓生命重新綻放光彩。撥開「自尊」的迷霧,建立對自尊的正確認知當談起自尊的時候,可能很多人腦海裡會出現一個人自信或自卑的行為畫面。其實,自尊的定義是指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喜歡眼裡的自己,它不僅限自信或自卑的單一維度。如果你想系統地評估一下自己的自尊,可以問問自己這3個系列的問題:·我是誰?
  • 學做「權威型父母」,「愛」和「規矩」同時兼得
    對待孩子,光靠強硬手段也是不行的,軟硬兼施效果才會更好,所以說父母要做"權威型"的,既有權力,也能夠民主,給孩子簡單的自由,讓孩子能夠在"愛"的環境之下去學會掌握規矩。那麼,"權威型父母"到底是怎樣的?應該如何成為權威型的父母呢?孩子叛逆不聽管教?
  • 解析4種家庭教養模式,權威型父母VS理想型孩子,要做到精益求精
    「要求」是指父母要給孩子設立適當的標準;「反應性」是指父母對孩子接受和愛的程度,以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否敏感。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是否能夠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和愛孩子。根據這兩個維度,鮑姆林德教授把所有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四類: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權威型。
  • 家長進來看看:這幾種父母容易毀掉孩子自信!建議收藏!
    家長毀掉一個孩子的自信非常簡單,比如給孩子設立一些並不適合他自己的目標,對孩子,不良的態度和消極怠慢的情緒,還有對孩子過分的保護行為,都是毀掉孩子自信的一大部分原因。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有哪幾種父母容易毀掉孩子的自信?看看你自己對孩子是否存在這種行為。
  • 初中生心理//建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採用權威型的教養方式
    這種自信是建立在學生一次次成功的基礎之上,所以需要在學校課程或者活動中增加和加強學生的成功體驗。 挫折教育不是體驗痛苦和失敗,甚至製造失敗,是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 針對家長,如何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糾正錯誤的意識,營造良好的學生成長氛圍?
  • 孩子害羞內向沒自信怎麼辦?3個維度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這種病態的批評讓孩子放大了自己的缺點,擊碎了良好的自我感覺,否定自我價值,從而陷入自尊不足的惡循環。一個孩子低自尊的成因一般來自於這麼幾類:過度嚴格的父母。嚴重的童年缺失,就是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父母的虐待。父母酗酒或者濫用藥物。父母的忽視。
  • 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尊、自愛、自強的人?|父母的心願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尊、自愛、自強的人?在分享該內容之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一個「自我」概念。比如:因為自己長得不錯,所以她在容貌上是比較自信,這個自信就是一種自我體驗。自我控制是指一個人他(她)對自己的行為以及思想言語上的控制。比如:在容貌上有自信的這樣一個女孩,同時她又懂得在這個醜的女孩面前還要收斂自己,維護她人的自尊,這就是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具有動力的作用,它可以讓一個人作繭自縛,當然它還可以讓一個人破繭成蝶。
  • 孩子的自尊重要還是媽媽的自尊重要
    面子就是孩子的尊嚴,父母不給孩子留面子,可能會讓一個孩子內心缺乏力量。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且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 運用這3個方法,家長幫助孩子找回失去的自信
    朋友說,我不是非要孩子跟別人計較,只是我發現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時候缺乏自尊,總是受傷,總有「熱臉去貼人家冷屁股」的感覺,完全是一個「受氣包」的樣子。朋友對此非常苦惱。她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她也一再地跟孩子講,要學會自尊自信,但是毫無用處,對此,她一籌莫展。
  • 運用這3個方法,家長幫助孩子找回失去的自信
    朋友說,我不是非要孩子跟別人計較,只是我發現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時候缺乏自尊,總是受傷,總有「熱臉去貼人家冷屁股」的感覺,完全是一個「受氣包」的樣子。 朋友對此非常苦惱。她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她也一再地跟孩子講,要學會自尊自信,但是毫無用處,對此,她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