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父母責備的孩子,長大後就連受到委屈,都不敢哭出來

2020-08-22 武漢香如故

文 香如故 歡迎關注 轉發 感謝!

「你這孩子怎麼搞的?整天只會給我搗亂,你知道我每天有多辛苦嗎?」

「怎麼又沒考好,你讓我怎麼說你?」

「行了,我知道了,你能不能把精力多放在學習上,這些無關緊要的話就不要和我說了。」

印象中你的父母是否給你講過同樣的話?你是否也會被這樣的話所傷害?

多數的父母可能認為這話只是說說而已,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責備,會在他們內心裡生根發芽,使得他們在面對今後生活的時候,會刻意壓抑自己,使得自己就連受了委屈都不敢哭出來。

大人們總喜歡用責備的方式,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認為這樣說孩子沒什麼大不了,原本孩子就只會搗亂,就不聽話,就學習不好。

可是孩子卻在這一次次的責備中,強化自己的這些缺點,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從而變得不再自信。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父母的責備可能會造成的影響?」

多數人的回覆都會說,不希望成為媽媽那樣的人,也不想嫁爸爸那樣的人。不想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之中,如果能夠換一個環境,那麼一定不會選擇和爸爸媽媽呆在一起。

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與快樂,可是誰又剝奪了孩子的這份幸福和快樂呢?多數的時候,就是我們身為父母的這些人,一面說愛孩子,一面又傷害著孩子。

我們變成了孩子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只因我們的責備,使得孩子在內心上無法正確看待自己,認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那個不好的孩子。

我曾有一位朋友,她對我說從小父親就沒有表揚過她一次,每一次被父親指責的時候,她都會難過好一段日子。

每一次父親指責她時,她都會哭得很厲害。直到有一次,父親看到她哭,竟然非常的氣憤,父親對她說,只有沒用的人才會哭,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那樣的人。

被責備了還不能哭,想想多讓人委屈啊。也就從那個時候起,她養成了即使是受了委屈,也不再哭的性格。

以至於現在長大成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委屈,或者是工作上的不順利時,她也很少哭出來。不是她不想哭,而是漸漸地變得不會哭了,只能夠都憋在心裡。

她說這樣的一種感覺,真的是讓人覺得很無力,想大哭一場,可又怕被人看到不好,所以只能忍著。

她的話真的是讓人感到很心疼,為了不讓父親失望,就連哭的權利都被剝奪了。久而久之,她說她真的很少哭,可是那種感覺壓在心裡,讓人非常非常的難過。

對於孩子作為父母應該做到儘量少去責備,少去給他們貼上一些負面標籤,而是要多加鼓勵,讓他們能夠在你肯定的言語中,努力地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任何對孩子的指責,打壓或者是責罵,都會使得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越來越自卑。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有過這種情形呢?歡迎留言討論!


作者:朱凌 筆名 香如故 報紙雜誌寫手

作品散見國內各大報刊

累計發表文字五百萬

著有圖書《自律的孩子更成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刪除

歡迎關注,頭條號武漢香如故,更多精彩文章與你分享!

相關焦點

  • 那些被父母責備的孩子,長大後就連受到委屈,都不敢哭出來!
    印象中你的父母是否給你講過同樣的話?你是否也會被這樣的話所傷害?多數的父母可能認為這話只是說說而已,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責備,會在他們內心裡生根發芽,使得他們在面對今後生活的時候,會刻意壓抑自己,使得自己就連受了委屈都不敢哭出來。
  • 那些從小被父母責備的孩子,長大後連個屁都不敢放
    但是時間長了,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像母親所說,是個害人精,是個不懂事,不體貼的孩子。長大後的她,去理髮店洗頭,不敢說水太熱,在剪頭的過程中,不敢向對方提出要接電話。知乎有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父母的責備可能會造成的影響?」一則長評下的一句話讓我感到觸動和心酸:「不做媽媽那樣的女人,不嫁爸爸那樣的男人,不生自己這樣的孩子。」
  • 孩子太乖未必是好事,父母需警惕那些平時不哭也不鬧的孩子
    於是孩子只能壓抑自己的不開心,表現出很乖很大方的模樣把自己的玩具雙手送給別人。太乖的孩子依附性強,自主性差。小時候,大小事宜都被父母包辦,也不敢反抗,而且就算反抗也沒用,父母會以「我們都是為了你好」而繼續讓孩子聽話,慢慢地,孩子也不會動腦筋去思考自己應該怎麼做,只會像提線木偶一樣機械地按照父母安排好的一切去做。
  • 愛哭的孩子與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區別竟這麼大,父母別不當回事
    如果家長對孩子哭的時候不進行教育的話,孩子以後每次遇到自己不順心的事情,都會用哭來解決問題。很多家長都表示,在孩子哭的時候,自己的心會很煩。因為家長自己很心煩,所以不願意再花時間在哄孩子上,於是就都滿足了孩子的要求。但是作為家長,大家發現了沒有,其實在孩子之間也有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他們之間的差距到底有些什麼呢?
  • 受委屈就哭,和忍著不哭的娃娃,長大後會有哪些區別?
    對於大人來說,一個孩子哭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有一種孩子比較例外,他受了委屈之後並不哭,而是自己在那裡忍著。一些孩子特別愛哭的家長心煩意亂的,其實孩子們,愛哭和不愛哭,長大以後也是有比較大的差別。1、共情性不同愛哭:愛哭的孩子共情性性比較強,他可以讓別人實際的感受到感同身受的情緒,這樣的人普遍情商比較高。不愛哭:不愛哭孩子即使有感同身受的情緒,也不喜歡表達出來,只要會給人造成一種不舒服、很疏遠的感受。2、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愛哭:愛哭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較強,它可以及時宣洩自己的情緒,不至於積壓在心裡。
  • 男孩愛哭並不是壞事,長大後3個方面更突出,父母該開心
    在父母的心中,男孩子就應該有男孩子的樣子,受到挫折和委屈不能哭,要堅強,如果哭了就是懦弱的表現,可是男孩子哭真的是壞事嗎?男孩愛哭並不是壞事,長大後3個方面更突出1)情商更高首先,父母應該想想孩子為什麼會哭,想想孩子哭的原因。
  • 那些越早「懂事」的孩子,長大後越不快樂,父母別總強迫孩子聽話
    為什麼別人可以有爸爸媽媽陪,而她沒有,可最近她發現在她要趕往下一個直播間的時候,孩子卻說眼睛裡進了東西,然後偷偷的回到房間裡去哭,這一幕不讓媽媽看到,這讓薇婭離開家的時候,為女兒的懂事而感到心酸。懂事這個詞在很多父母的眼睛裡,會有很多的代名詞,比如不哭不鬧,不耍小脾氣,滿足父母的要求,這都可以成為父母眼中的懂事。而對於孩子來說,只要做到了這些,仿佛就和好孩子聯繫在一起,沒有一個孩子願意生活在父母的指責當中,所以願意努力成為這樣的好孩子,而放棄自己的一些選擇和天性,雖然父母很欣慰,但其實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
  • 看父母臉色長大的孩子,一生有多苦?
    曾經有一個問題,問那些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麼感受?答案看了很扎心:「一直覺得我不重要。」、「經常懷疑自己。」、「怕失敗,所以不敢努力,怕努力依舊失敗。」。很多從小在打壓教育中長大的父母,雖然知道打壓會抹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但是在教養中卻不知道如何遏制自己嚴苛的教養方式,好像不知不覺之間,自己就成了「記憶中的那個可怕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未來的人生過得辛苦,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 為什麼很多孩子犯錯或受傷後,不敢跟父母說而選擇隱瞞或隱忍?
    不小心犯錯了,瞞著家長,企盼能逃過一頓批評;不小心受傷了,不敢跟父母說,害怕父母責備;有時候忘記帶東西了,索性也不敢回家取,擔心父母說自己是丟三落四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選擇隱忍,害怕跟父母說了以後,一頓冷嘲熱諷之後,還說自己笨......
  • 關於手足的那些事,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委屈的程度
    ;彷彿對父母而言,手足吵的不過就是每天那些芝麻綠豆大小事,所以不管是大讓小、還是小讓大,反正只要能讓父母的耳根安靜片刻都好。結果,糾紛總在還沒搞清楚來龍去脈時,已經被判定誰是誰非;然而,沒有人知道,原來關於手足的那些事,在父母的態度上,就已決定孩子委屈的程度。而那些說不出口的想法,像是『為什麼他年紀小,我就一定要讓他?』、『這東西是我努力來的,為什麼要讓出來分給大家?』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經常忍住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太明顯
    不哭的寶寶就代表優秀嗎?以這位阿姨為代表的一些人,會有一種偏見,認為從來都不哭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再舉個真實的案例,之前寶寶生病,帶著寶寶去醫院,先要給寶寶驗血,排隊等號的時候,前邊一個15個月的寶寶抽血的過程中,一點反應都沒有,他的爸爸媽媽非常自豪,他們在一邊等待的時候,全程觀看了我家寶寶哭鬧的過程,因為她的牴觸和哭鬧,導致第一次抽血失敗。
  • 「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我們憑什麼不準孩子哭
    後來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直踐行著媽媽教的這套遇事不哭的法則,就算是碰到委屈和難過的事情,自己也會憋著,不會當面哭出來幹擾到其他人,也不敢讓人知道 她的傷心和難過。所以當他遇到困難覺得委屈的時候,父親都會說:「不準哭,給我憋回去」。從小跟著父母,在父母的教育和耳濡目染之下,他不愛哭,也不會哭。甚至是爺爺奶奶去世,他也哭不出來。父親意外去世的時候,母親要他哭,但他已經哭不出來了,不是無情,而是不會。父母們這樣做絕非固執的偏見,而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著想。
  • 從小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是痛苦?父母看完後紛紛沉默
    原來,小的時候,她作為姐姐,父母經常鼓勵她無條件的讓步,好吃的,好玩的都讓給弟弟,她雖然很懂事,沒有斤斤計較,但是父母長期以來沒有一視同仁,這樣幾十年來讓她黯然神傷,心裡委屈。但是懂事的孩子,縱然想吃奶,恐怕也不敢哭。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從小懂事的孩子往往就只會隱忍,默默地承受,而不懂得如何去表達不滿,如何去抗爭,這樣只會活的越來越掙扎。
  • 孩子摔倒後,你的第一句影響他長大的性格
    連寶寶摔倒了,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責備自己,這樣的家長們,我想靜靜地問你們一句,你們不累嗎?再愛寶寶,你也不能代替他去成長。恰恰正是這些成長中的小挫折,讓寶寶成長的更加茁壯。而父母為孩子過度擔心,這只會讓寶寶變的越發膽小,喜歡把自己的責任推到父母身上,這世上那麼多的「媽寶男」、「嬌嬌女」恐怕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 小時候愛哭惹人厭,長大後自閉自卑成績墊底,這樣的哭不容忽視
    朋友的孩子從小就愛哭,每次哭的原因也都是一些小事兒,他老公哄了幾次之後,慢慢地就開始厭煩,對孩子動手動腳,從當時來看效果非常好,她老公一動手打孩子,孩子就不哭了,就使勁憋著。直到這兩年孩子越來越大,很多事情就都瞞著家裡,什麼事情都不敢和父母說,明顯地畏懼他父親,變得越來越自閉,甚至是自卑,學習上面也一直墊底。我們家長,對待孩子愛哭的情況容易處理不好,甚至有的開始拳腳相向,殊不知這非常容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 「哭什麼?再哭還打!」//面對孩子哭,90%的父母都陷入了誤區。
    旁邊朋友的孩子詫異地問閨女:「柚柚,你媽媽打過你嗎?」閨女搖搖頭。我也笑著說:「我沒打過妹妹」。「我媽媽打過我」,朋友的女兒說。「我媽媽也打過我」,她的弟弟說。我沒有說話,但是判斷出,如果這種情況若發生在朋友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會挨揍。我跟朋友說了這個事兒,朋友說:「以前也不怎麼揍他們,上學後學不會才揍的,越哭越揍,不哭就不揍了」。
  • 小時候被父母打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我和我姐,不哭不鬧,不閃不躲,看著我爹把板凳舉起來砸了,然後用鉗子把板凳裡的規規矩矩的小釘子,一根,一根,一根地拔出來……我要是沒記錯的話,我爹當初是一巴掌扇了我們倆人兒,乾脆利索,技術精湛,堪稱完美。然後,甩給我們一本成語詞典,背,從字母A開頭。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從安步當車,背到了白駒過隙。
  • 看父母臉色長大的孩子,都怎麼樣了?結果你想不到
    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麼感受?一直覺得我不重要、可有可無。從來也不會跟人提要求,別人提的要求也不會拒絕。排隊從來不敢站最前面。經常懷疑自己。被人誇和關注永遠受寵若驚,然後就會焦慮,覺得自己根本不配。怕失敗,所以不敢努力,怕努力依舊失敗。
  • 孩子被欺負受委屈,父母如何回應影響孩子的一生
    長大後,他寫出了《暗算》《風聲》《解密》《人生海海》,獲得了茅盾文學獎,擔任了浙江作協主席。他,就是作家麥家。他二十年不回故鄉,二十年與父親冷戰。他一生都在尋找如何治癒童年創傷。如果當初,父親給與的,不是耳光,而是擁抱。那今天,可能少了一個作家。多了一個享受快樂的普通人。當孩子在外被欺負,受了委屈,父母的回應,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允許孩子哭居然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
    而從孩子本身而言,自己的哭聲父母就沒有接納過,情緒也從來不被理解,本來心裡已經夠難受了,還多了一層不被理解和接納的委屈,孩子能不傷心嗎?2.孩子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哭了,肯定事出有因,說明心中的某種需求得不到滿足,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只能用哭聲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