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要實行密折制度?原來明朝的宦官制度已經成為了朝堂毒瘤

2020-12-13 照理讀史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雖然有人評論說,我國封建王朝幾千年,每一次都是輪迴,沒有什麼新生事物的發展,歷史也沒有進步。

但實際上細究每一朝每一代,我們也得佩服古人,他們真的是不斷在總結前朝的經驗教訓,把本朝的治理搞得更好。

比如說清代就非常注意吸取明代的教訓,我們以往就聊過,明代宗室太多,明亡的時候有上百萬宗室,拖累了國家財政。

而清代對宗室的控制就非常好,還有民間就有俗諺說,明修長城清修廟,對治理北方的邊患,明清就有不同的態度,而確實清朝的方案,一方面給國家省了大量的軍費,另一方面也維護了領土的完整。

清代還有一個事做的比明代漂亮,那就是特務制度,咱們知道,一提到明代的宮廷政治,很多人就會脫口而出一個詞,特務制度。

是的,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代就建立了非常嚴密的特務制度,先是錦衣衛,然後是東廠,然後是西廠,大量的錦衣衛官員太監充當了皇帝的耳目,刺探大小官員民間百態。

以至於到明代中晚期,這形成了一個非常恐怖的景象,咱們這麼講吧,封建社會皇帝是九五至尊,天下繫於一人。

但問題是皇帝老哥就一個人,他下面有千百位官員上億的子民,他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他擔不擔心臣下聯合起來謀反,或者他擔不擔心大臣們各自為政,根本不聽他的管理。

所以從明太祖開始,搞了特務制度,我有大量的探子,隨時隨地偵查每一個官員的日常起居,情報匯集到我皇帝這來,我掌握所有人的動態,這樣你就很難生出異心。

然而這個模式發展到後來,所有大臣人人自危,大家真是感覺到我是生活在恐怖的特務統治之中。

甚至東廠和西廠名義上,那都是太監機構,都是伺候人的機構,結果最後成為了執法機構、審判機構,甚至沒有證據就誣陷大臣殺害大臣。

這也成為了明代晚期,政治亂象的原因之一。而清代確實是看到了明代的很多弊端,但是清代的皇帝也知道,你不搞這個特務機構,我怎麼了解臣下的想法,我怎麼有效的統一全國?

康熙末年搞出了一個制度,這個制度到雍正就徹底被發揚光大了,什麼制度呢?密折制度,到雍正的時候規定,全國四品以上的官員皇帝給你這個特權,你可以給皇帝本人直接寫奏摺。

而且這個奏摺要求必須本人寫,不允許師爺寫,寫在白紙之上的奏摺,裝到一個密閉的容器之中,這個容器有一把鎖兩把鑰匙,臣下寫奏摺的人一把鑰匙,皇帝本人一把鑰匙,除了皇帝本人和大臣之外,誰都不能看。

這個奏摺在有清一帶是最高級別的,皇帝收到很多奏摺之後,一定會先看這個密折,密折就由大臣匯報,所有他認為應當匯報給皇帝的事情。

不管是他治理的問題,還是他發現了某些人的不法,他看到了某些端倪,都可以向皇帝匯報,這樣等於把全天下的中高級官員,都變成了皇帝本人的探子。

而且高級官員之間互相還得防著,誰都知道對方有寫奏摺給皇帝的權力,我這邊稍微有點不法,我不一定敢跟人交心,否則人家把我的想法交給皇帝了,我就是滅頂之災。

可以說清代的密折制度,讓清代雖然沒有,東廠西廠這樣的特務機構,但是皇權進一步加強了,而相對而言,清代的宮廷政治也沒有明代那麼恐怖。

原作者:李承偉

相關焦點

  • 明朝宦官幹政的現象嚴重,學習明朝制度的清朝為何沒有類似現象?
    不過,清朝在各項制度上的創新,並沒有多少,大多還是在此前各朝代的或好或壞的經驗上修補。而清朝借鑑最多的,就是被它取代的明朝。清朝的絕大多數制度,都是在明朝的基礎上繼承,好的留下,壞的拋棄。明朝最被人詬病,也最讓人害怕的是,錦衣衛和宦官幹政,其中,宦官幹政的影響最大。其實,明朝宦官勢力的權力,即使是最巔峰期,也都不如晚唐的宦官們。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秘密建儲、文字獄、密折制度:雍正帝三管齊下,有效打擊朋黨威脅
    03 密折制度——監督官僚的有效制度奏摺是清朝特有的官方文書,根據歷史文獻的考究,認為奏摺最早出現在順治朝,《大清會典事例》中記載了官員文書的標準:「順治十三年,上諭:各官奏摺,俱送往內院」而密折最早出現在康熙朝,但最初階段只有康熙皇帝的親信曹寅、李煦等臣子擁有這一直接將奏摺送至康熙皇帝面前的特權。雍正皇帝繼位後,密折制度得以全面推行。
  • 為何明朝有正德、嘉靖、萬曆這樣的皇帝?這是政治制度造成的結果
    讀者們要知道,明朝皇帝的統治用一句比較好聽的說法,應該叫做「垂拱而治」,因為在成化到弘治年間,明朝的政治制度基本形成定型:全部事務的處理、裁決、實施、重大問題的決策都操縱於官僚集團手中:政府事務的處理由負責該事務的部、院、各個衙門掌管,他們會給出一個事務處理意見,即「部議」。國家重大事務的處理則是由六部尚書、都御史、六科給事中聚眾裁決,他們給出處理意見,即「廷議」。
  • 對比明清兩代翰林院制度,淺談清朝在翰林院的三大「創新」
    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建立翰林院,翰林院學士逐漸取代了中書舍人的位置,成為為皇帝起草各種敕令和聖旨的主要機構。宋朝時,翰林院的位置日漸重要,也有部分宰相出自翰林院,例如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蔡京等,在當時,翰林院已經成為培養宰輔的渠道之一。
  • 清朝的封建制度達到歷史頂峰,這三件事是最好的證明
    在歷史上宦官亂整、外戚專權、藩王作亂的事情是有發生,各個朝代都是比較頭疼的。為了維持皇權的統治各種制度不斷完善。清朝時期封建制度達到頂峰,並沒有發生以上事件,他不斷加強皇權的統治,首先在選取宦官是基本上都是漢人,當時滿人屬於貴族,而且人數較少,執政者是不允許滿人當太監的,滿人一出生就享有國家補貼,不會因為生存不下去而進宮做太監。漢人人數眾多,有些活不下去的窮人選擇進宮做太監,太監在清朝地位低下,說白了就是滿人根部不會重用漢人。
  • 在關於太監的問題上,清朝是如何做得,以至於沒有宦官專權發生?
    這當中就有一個悖論,皇帝離不開太監,又要防止太監幹政。皇權和相權、和文官集團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皇權和其他集團也存在矛盾,皇帝得提防大臣篡位,只能依靠身邊的太監來制約大臣和其他集團。因為太監不可能篡位。所以,皇帝很自然地想依靠太監來壓制相權,抵禦其他威脅。皇帝的政治需要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產生的重要緣由。宦官專權比較嚴重的朝代有三個∶漢朝、唐朝和明朝。
  • 教科書: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制度落後,為什麼這麼講?
    關於這場戰爭清朝戰敗的原因很多,其中教科書上談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政治制度的落後和腐敗,為什麼這麼講?清朝統一全國之後,歷代君王竭盡全力,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總結前朝的政治得失。明朝社會的幾大弊病,如宦官幹政;文官集團勢力龐大,黨爭嚴重;這些弊政被清朝很好的摒棄,但是到了清朝末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和以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拆臺,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在民族危難之時依舊內鬥不止。全然置大局於不顧,龐大的大清國與日本的戰爭,最後快搞成了李鴻章的北洋和淮軍與日軍的軍事鬥爭。
  • 明清的政治制度,對比之下,有何不同,又有何發展呢?
    明朝和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兩個朝代,兩者相互關聯十分密切,可以說清承明制毫不為過,因為統治者個人的不同,現實需要,民族調節等等原因,兩個朝代的制度都有些什麼呢?又有什麼發展呢和不同呢?2、督撫制度因為地方的三司互不統屬,造成效率低下,逐漸出現督撫,也就是總督和巡撫,初為中央的派出機構,明末發展為地方一級行政單位。清朝一、中央行政制度1、內閣內閣是清朝理論上最高行政機構。一般來說,滿人和漢人都用,但總體漢人比滿人的地位要低,而且後來的南書房、軍機處對內閣分權,權力與明朝相比已經很小了。
  • 清朝滅亡後,我國有一封建制度,直到1971年才正式廢除
    清朝滅亡後,我國有一封建制度,直到1971年才正式廢除 中國古代社會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往往只能依附於男人。而有權有勢的男人除了正妻外,大都還會有多房小妾。如今人們或許覺得不合理,但在古代這一行為不僅合理,而且合法。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的體制大都繼承於明朝。
  • 同樣宦官亂政,唐朝是宦官篡取了獨立兵權,明朝則是主動分權宦官
    很多人甚至認為明朝的宦官亂政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比之唐朝還嚴重,雖然明朝宦官沒有廢立、乃至殺過皇帝,但是他們影響範圍是全國,伴隨著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時間。而唐朝宦官掌握兵權,開始欺主是安史之亂以後,當時中央朝廷式微,藩鎮林立割據,也就是說中央朝廷實際控制的範圍已經很小了,所以宦官所能影響的範圍也就很小,因此認為唐朝的宦官亂政沒明朝嚴重。
  • 近代中華落後,怪明朝?怪清朝?怪封建制度?或許都有吧!
    根源早在秦國統一中國的商鞅變法,實行最殘酷的野蠻的人治制度,就已經註定了的。也是當年歷史的倒退,不是進步。如果當年是楚國的吳起變法,就是比較文明的法制制度,歷史沒有假設,秦國統一中國,商鞅變法遺留下來的中央集權制度與人治制度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 雍正改了明朝一個制度,被認為是歷史的倒退,折斷了讀書人的腰杆
    明代以前,專業的監察系統主要包括兩大機構——御史系統和諫官系統,明朝將其發展為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清朝的監察機構,正如清朝的其他文官制度一樣,也是從明朝的制度上發展而來的。清朝對明朝監察機構的重大改變是科道合一,將原來獨立的六科給事中併入都察院,此後只有一個統一的監察系統。
  • 曾國藩鼓勵下屬打小報告 收到幾份告狀後 立馬取消該制度
    說到這種制衡手段,在清朝運用得最好的當數雍正皇帝。雍正在位期間,完善和推行了密折制度,被雍正選中的官員擁有直接向他密折上奏的權利,這些人分布在全國各地,作為雍正耳目監察百官。密折制度,實際上就是鼓勵官員們互相檢舉揭發的制度,但為何說雍正運用得好?
  • 清朝首創的選秀女制度,到底是怎麼選的?
    清朝在北京建都前,後金的汗王迎娶后妃是沒有什麼固定的制度的,主要是一些政治聯姻的需要,通過婚姻來維繫各個家族之間的關係,基本上與其利益攸關的蒙古族聯姻最多,比如皇太極的一後四妃全部是蒙古族女子。在清政府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後,清朝一開始是沿用的明朝的后妃制度,隨後,在明朝制度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清朝的后妃制度,也由此開創了清朝所獨有的選秀女制度。
  • 現在的高考為什麼要實行分省錄取?古代的科舉制度能給我們答案
    高考的錄取制度也會引人討論,許多人不禁要問,現在高考錄取中採取的分省錄取制度,合理嗎?我們不妨先從古代的科舉制度說起,科舉制度可以給我們我們想要的答案。古代讀書人要想成為進士甚至是狀元,則要先從童試一步步通關,打怪升級,才能繼續參加下一級的考試。
  • 莊聲 | 清朝前期票擬制度考略
    如馬光遠提議改革計劃,六部即設,總裁無人。若立內閣,臣下有疑難大事,先赴內閣公議方得奏請。如此則聖慮不繁,國政不亂矣。馬光遠很大膽的建議導入明朝內閣制度。神田信夫(1960)曾指出:「其實這些漢人官員,將書房作為明朝最高政務機構的內閣一樣,用他們的漢文知識,在其發揮有效的勢力」。
  • [高考歷史知識點]古代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2)、北宋時:發展:①、北宋初期:A、考試分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B、嚴格規定了科舉考試的程序,殿試成為定製;C、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考試科目;D、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時又改革科舉考試:廢:…;改:…;設:…。   (3)、明朝時:八股取士:科舉試卷只能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
  • 清朝為何有不立太子的組訓,原來立太子壞處太多,而清朝全避免了
    太子是儲君,皇帝一旦出現意外或者死亡,太子就可以繼承皇位,成為新的皇帝。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樣的話能保持整個封建王朝的正常運轉。所以太子的地位非常重要,立誰為太子也是很多皇帝面臨的重要問題。當然,不過所有皇帝都需要面臨這個問題,比如清朝皇帝就沒有。清朝有組訓不允許立太子,這個其他王朝完全不一樣。很多人不明白清朝為何有這個組訓,我們看一下大致狀況。
  • 康熙貴為清朝的皇帝,為何卻對明朝的暴君朱元璋行三拜九叩之禮?
    朱元璋是一位明君還是暴君,我想可能很多人都無法回答,朱元璋的政績很傑出,廢丞相、設錦衣衛、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每一項決定都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並且還恢復了極度殘忍的殉葬制度,讓多少無辜婦女枉死。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爭議的明朝皇帝,卻讓清朝的康熙皇帝敬佩,當年康熙六次南巡,每次路過南京的時候,都要去朱元璋的明孝陵,親自為他掃墓,還行三拜九叩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