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公司在影視綜藝節目這片新陣地中的流量爭奪愈演愈烈,也玩出了更多新花樣。
在成為央視春晚特約合作夥伴前,猿輔導早在1月就成為《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獨家互動合作夥伴,又在4月的《王牌對王牌》的獨立環節「猿輔導在線答題時間」中高調出場;
5月,跟誰學旗下高途課堂成為《極限挑戰》第六季官方推薦中小學在線教育品牌,節目會連線高途名師進行現場教學;
作業幫直播課成為《嚮往的生活》官方合作夥伴,將直播課融入日常生活風格的場景中進行產品內容介紹,同時又成為《快樂大本營》官方合作夥伴,同樣在節目中佔據獨立環節;
斑馬AI課成為《婆婆和媽媽》獨家教育合作夥伴,以「把孩子學習交給斑馬AI課,解放家長」為核心在節目中植入廣告標語,進行品牌露出;
6月起,瓜瓜龍英語作為芒果TV官方合作夥伴,與《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快樂大本營》、《妻子的浪漫旅行4》與《奇妙小森林》4檔節目進行合作。其中,《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在播出後迅速刷屏微博、登上「微博綜藝手寫熱搜榜」榜首,品牌宣傳十分有效。
此外,猿輔導在線教育6月20日宣布成為央視《開講啦》獨家冠名合作夥伴,騰訊開心鼠英語6月21日宣布成為《創造營2020》總決賽特別合作夥伴……投放行動還在持續進行中。
回望近幾年,教育公司頻繁以合作夥伴的身份出現在綜藝影視節目中:有道精品課與《天天向上》,VIPKID與《爸爸去哪兒》、《中餐廳》,掌門1對1與《嚮往的生活》,學而思網校與《少年派》,猿輔導與《最強大腦》……
教育公司都是如何進行投放的?而在教育產業與綜藝影視結合背後,有著怎樣的邏輯?如此高成本的投放都有哪些效益,是否能夠幫助打通下沉市場?
縱觀近年間教育公司的投放策略可以看出,節目與品牌的契合度是進行投放時的一個關鍵因素。
契合度高,包括節目與品牌調性一致、內容有所關聯,節目觀眾與品牌核心目標客戶群體相符,且節目中有較豐富的場景空間能夠進行廣告植入。在這種條件下,核心用戶群體可被直接觸達,並且在品牌曝光的同時,內容展現形式更加多樣,從而提升推廣效果。
目標客戶群方面,網絡綜藝和影視節目的受眾以年輕用戶為主流。根據百度指數、新時代證券研究所的數據,在《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創造營2020》、《青春有你》三檔綜藝節目的觀眾中,20-39歲的觀眾佔到絕大部分,這與教育消費人群存在大量重合。
而廣告植入場景方面,仔細看看幾檔節目,各家方式可謂天差地別。
猿輔導延續了以往深度參與的風格,在品牌露出方面依然頗為獨到:在《中國詩詞大會》中,觀眾可以在節目開播前下載猿輔導網課APP來體驗詩詞答題互動,或者在節目播出同時,在猿輔導上參與節目互動、競猜每期節目的獲勝擂主。
而在《王牌對王牌》中,節目有獨立的「猿輔導在線答題時間」,由猿輔導名師作為特邀嘉賓出場出題,節目嘉賓現場答題並互動,再由名師進行題目詳解。此外,沒能正確解答的嘉賓還要接受節目組設定的懲罰,這樣的設置和綜藝節目中的遊戲環節十分相似,更有浸入感。
(《王牌對王牌》猿輔導在線答題時間)
此外,淘寶主播還在節目中以問答形式「實力推薦」猿輔導,對猿輔導的產品與師資團隊進行了非常詳細的介紹。
《極限挑戰》採取的方法則與《王牌對王牌》類似。「小嶽嶽」嶽雲鵬在節目中遇到難題時,與高途課堂名師視頻連線,進行現場指導教學。嶽雲鵬還喊出了口號:「有什麼孩子學習上的困難,咱們都可以選擇高途課堂。」
相比之下,由於產品內容無法直接植入節目,瓜瓜龍英語與《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就融合得沒有這麼自然。雖然品牌露出效果不錯,但許多觀眾表示廣告顯得有些尷尬,也有觀眾反饋認為定位於2-8歲英語啟蒙的瓜瓜龍英語與「姐姐們」調性並不搭。
不過,由於「姐姐們」皆為30歲以上的女性,節目受眾中不乏年齡與之相仿的女性。數據顯示,20-29歲觀眾佔比為46.44%,30-39歲觀眾佔比為29.34%,加上節目極為火爆的觀看總人次,瓜瓜龍英語可以說是成功對標年輕媽媽群體。並且在後續節目播出期間,瓜瓜龍英語憑藉#黃聖依兒子英語水平#超話登上微博熱搜,目前話題閱讀量已達到1.3億。
而在形式多樣的投放背後,依靠頭部頂流綜藝IP深化品牌認知,是共通的核心邏輯。
某廣告傳媒公司媒體部負責人告訴多知網:綜藝節目有內容、有流量、有收視率、有明星效應,在場景上也具有一定的創新和優勢。然而,綜藝的項目太多了,如果不投頭部綜藝,曝光率和關注度會被稀釋,從而影響ROI。因此,投放的邏輯是「聚焦」,寧可花更多的錢,也要贊助一個頭部IP,最好要成為核心的主冠名,否則只出現在片花和插播裡的效益非常低,意義不大。
此前,2018年時,在線1對1品牌找明星代言人曾成為一股行業熱潮。而無論是明星代言人還是熱門影視綜藝節目,其根本目的都是利用其影響力來增強宣傳效果,快捷地增加品牌知名度。越是受眾群龐大的賽道,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認知推廣與深化的效率也就越高,少兒英語、K12賽道市場規模巨大,也就能夠更好地利用高流量IP的推力。
某資深品牌負責人也表示,綜藝和影視節目並不能當作獲客渠道,而是打認知為主,作為增加品牌知名度和滲透率的有效手段。
然而,做綜藝投放具有上限雖高、下限低的特點,節目反響好、人氣高,品牌受益極大,反之,一旦節目反響不好,大量的投入約等於打了水漂。且由於投放成本不低,總體來說風險不小,試錯成本高。
據不完全統計,在《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已經播出的首期節目中,品牌廣告贊助多達13家,涉及教育、科技、美妝、食品等多個領域。據說,由於節目火爆,廣告商激增,冠名費用需要在目前1.5億元的基礎上繼續加碼,可謂是一筆天價了。
此外,也有某在線教育市場負責人提及,綜藝影視節目的投放已經不僅是出於ROI的考慮,而是強調「下沉」。綜藝影視節目在中低線城市的收視率很高,且中小城市觀眾對於頭部綜藝、頭部衛視的信任感強,因此,尤其是頭部綜藝這樣的頂流IP,在市場用戶下沉方面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
根據CSM媒介研究數據,相比大城市青年觀眾,中小城市青年觀眾更傾向頭部上星頻道。這主要體現於中小城市收視率集中在上星頻道,市場份額前10的上星頻道市場份額累計達到30%,而大城市青年觀眾中,市場份額前10的上星頻道的累計市場份額為25%。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說明,中低線城市觀眾更加信賴頭部衛視和頭部節目,此類投放對於下沉市場的用戶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同時,單看中小城市青年觀眾內部,從不同節目類別的收視率可以發現,電視劇、新聞/時事、綜藝、電影等類別佔比較高,電視劇收視率比重為29.17%,綜藝收視率比重為10.99%。雖然兩項佔比相比大城市觀眾較低,但也說明了節目受眾中包含了大量下沉用戶。
也有傳媒業內負責人有相對不同的看法,認為與影視綜藝節目的合作並非是為了下沉,因為下沉需要更近距離、更精準地影響特定區域的人群。比如投放某些網際網路相對不發達地區的衛視,電視覆蓋率更高,那麼節目的收視率確實高於一線城市,可以作為下沉的推力;然而如果投放的是湖南衛視等十分火爆的節目,在全國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這便不能說明市場下沉。
總之,對於眼下高熱度、高成本的綜藝影視投放來說,產品究竟是否適合做節目、適合什麼節目、如何與節目進行結合,都是需要慎重考慮的。而就算投放成功,贏得了足夠的關注度與口碑以後,又涉及到如何進行轉化的難題。各家教育公司都還在進行摸索與嘗試,一切尚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