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家門上寫四個大字,沒有文化的人,還真的不知道是啥意思

2020-12-20 歷史店

杜月笙是上海知名大亨,他所居住的宅子,被稱為「杜公館」,既氣派又豪奢。不過有趣的是,杜公館宅門口上的四個大字卻另有深意,沒有文化的人,不知道文字的意思,而有文化的人看罷之後還不敢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杜公館門前所寫大字又會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杜月笙出身寒微,初來上海之時還是一位少年,為了生計只能在上海十六鋪水果行中做學徒。後經江湖朋友引薦,杜月笙有拜在當時上海大亨黃金榮的門下,並在其提攜之下逐漸成為青幫中的小頭目。隨著杜月笙地位愈來愈高,兜裡的鈔票也越來越多,自然而然的,杜月笙便花大價錢為自己建了一座宅子——杜公館。

目前公認的杜公館共有兩處,一處是東湖路70號,即現今上海東湖賓館附近。另一處則是寧海西路118號弄1號。我們先說東湖路70號的這座宅子。該處杜公館為一座花園豪宅,雖然名為杜月笙財產,但是杜本人卻從未在此居住過,因為該處房產是其門人金廷孫所贈,共耗資10餘萬美元。

1937年時,杜月笙曾滿心歡喜的打算全家遷入此宅,卻因為日侵略軍大舉進攻上海,致使其匆匆逃亡港地,未能如願入住。後因戰亂的關係,杜月笙不得不將其以30萬美元的價格賣掉,最終此處變成了外國領事館。

坐落於寧海西路118號弄1號的杜公館,才是杜月笙真正的家宅,他曾經在此處生活了20餘年。杜公館的闊氣,遠遠超出了現代人對豪宅的想像。杜公館共有兩棟建築,一棟為兩層石庫門樓房,其本身傳統磚木結構建築,是杜月笙專門用於會客與接見貴賓的專用樓房。另一棟則是西式風格的三層樓房,它們專門用作是杜月笙三位太太的寢居之所。杜公館內部裝修奢華至極,透露著古樸與典雅,僅是大廳一處,就有三個開間,尤其是內部的主梁,由一根長12米、寬1米的雕花楠木,為舊上海大亨黃金榮所贈。

從杜公館的正面來看,它是一座將中西方風格融合在一起的大宅,其大門及窗戶各處都有兩根西式羅馬立柱,而門廊和窗楣之上則雕刻著我國傳統的麒麟與鳳凰圖案,門廊下方正中央之處,赫然刻著「竹苞松茂」四個大字,寓意著杜氏一家能夠「節節高升,子孫滿堂」。

不過有趣的是,正是「竹苞松茂」四個大字,卻大有名堂,令人看罷之後頓感尷尬不已。作為一代知名大亨,杜公館之中所接待的人士,皆是民國時期上流社會的精英人群,同時也有一些底層江湖人士。正是因為如此,眾人在訪問杜公館時,都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做法。一般江湖底層人士前來拜會杜月笙時,見到「竹苞松茂」四個大字,往往會打心坎裡喊出一聲「好」,至於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倒是看不太懂。可當一些鴻儒拜會杜月笙時,往往會對「竹苞松茂」四字三緘其口,應付性地說一聲「好」之後,便趕緊轉移話題,生怕有人再談及此事。

此時一個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竹苞松茂」四字中究竟有何貓膩,何故令鴻儒們如此緊張?這還要從一個傳說講起。相傳在清朝時期,和珅與紀曉嵐是一對冤家,紀曉嵐才思敏捷,總是喜歡戲耍和珅。這一日,紀曉嵐像往日一樣在家中喝茶,和珅帶著不少禮物前來拜訪,稱自己家的豪宅已經建成,請求紀曉嵐執筆為其取一個高雅的名字。

紀曉嵐二話不說,隨即提筆寫下「竹苞」兩個大字,和珅看罷非常高興,趕忙回家製成牌匾懸於門上。誰知乾隆皇帝御駕親臨之後,一眼便看透了此兩字之內的貓膩,原來「竹苞」二字拆開後,便是「個個草包」的意思,直氣得和珅直跺腳,連稱又中了紀曉嵐的「詭計」。

正是因為有了以上傳說,前來杜公館的鴻儒們才不敢對「竹苞松茂」四個字加以品評,生怕觸怒杜月笙。杜月笙讀書不多,卻喜歡附庸風雅,對以上四個字倒是感到十分稱心如意,故此時至今日,這四個大字仍高懸於杜府門庭,足有近百年的歷史。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杜公館也不會永遠存於世間,但是杜月笙的一生所為,是好是壞,卻會被永遠記錄於書籍史冊之中,供後世之人懷念與品評。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張嘯林、杜月笙60大壽,蔣介石各送四個大字,為何張喜杜憂?
    老蔣還沒有送禮過來,他不知老蔣會送他什麼,這關乎到他是否能夠在排場上比得過杜月笙和黃金榮。焦慮了數天之後,張嘯林自己去聯繫了陳布雷,主動提出希望陳布雷可以替老蔣寫幾個字給他撐撐面子。陳布雷爽快答應了,可是兩三天過去了,陳布雷的字還沒有來,甚至沒有和他再聯繫,張嘯林又開始坐不住了。眼看到了壽辰的前一天,張嘯林突然接到了電話,說是老蔣用一架專機將賀禮送到了上海。
  • 杜月笙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寫了14個字,杜月笙見到竟一病不起而靈驗
    ,是一個水果小販,尤其是梨削的特別好,當他成名後,依舊有人嘲笑他曾經也只是一個擺地攤的小販,杜月笙很大度,沒有計較,反而把削梨當成了一門槓槓的技術活,並且引以為傲 俗話說的好,越有本事的人越沒有脾氣,杜月笙就屬於這種,重情面,講義氣,杜月笙最常見的打扮是教書先生穿的長褂子,手搖著一把扇子,看著很像是一個文化人,世紀上他大字不識兩個,卻不得不讓人服從他
  • 杜月笙墳前無人問津,70歲老人:就憑墓碑上4個字,我來掃!
    雖然這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是杜月笙確實憑藉自己的膽識,和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一步步的爬到了黑社會老大的地位。雖然他成為了黑幫老大,還讓自己的對手家破人亡,可是杜月笙對於國家卻是有著特別的情感。杜月笙從沒有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當時日本來進攻中國,他也走在了抗日的第一線。
  • 乾隆是清朝「大」才子,他在奏摺上批了四個字,誰也不知道啥意思
    乾隆皇帝批改奏摺的時候,力求簡單明了,說句更通俗的話就是不墨跡。有一次他在奏摺上批上了四個字,可是這四個並不複雜的字,竟一下子將滿朝的文武給難住了。最後,上奏摺的軍機章京,請教了乾隆皇帝的老師朱軾,才搞明白這四個字的重要含意。(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您想要知道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您想知道這件事情的經過,那就讓萬能的小編給您從頭揭秘。
  • 杜月笙生前不願去臺灣,但他死後逃脫不了宿命安葬在臺灣
    杜月笙深刻的知道,自己作為一個黑幫大佬,並且把握著上海的經濟命脈,相當於是「資產階級」,留在大陸是不可能有好日子的(黃金榮的晚年就證明了一切)。然而自己跟蔣介石本來就有嫌隙,如果自己真的孑然一身的跟隨蔣介石到達臺灣,肯定沒啥好果子吃。
  • 農村老話:「燕子不進愁家門」,說的啥意思?燕子是怎麼知道的?
    中國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凝結出了眾多獨特的文化,如唐詩宋詞等等,都是中國獨有的,不過還有另一種俗語文化,卻是全世界都普遍存在。英國就有許許多多的特色俗語,例如「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天真無知者每每能道破真理;誠實是上策」等等。
  • 春申門前三千客,杜月笙城南五尺天:流氓老大,講義氣還講文化
    今天這篇文章要跟大家說一個不光講義氣還講文化的流氓老大。我們現在總是會在爭論:決定成功的到底是智商多一點,還是情商多一點?而杜月笙想說的是:情商智商都決定不了什麼,厚黑學才是法寶,劉邦、曹操都是厚黑學的代言人。
  • 看了杜月笙不為人知的四個側面,才明白,民國最流氓的的人不是他
    欠條裡欠了500根金條的人不在少數,杜月笙死後,卻只剩了10萬現金,每個老婆各拿一萬,兒子一萬,未嫁的女兒六千,已經出嫁的四千。女兒杜美如說,杜月笙去世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沒希望了,你們還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 杜月笙找老道算命,老道寫了這十四個字,杜月笙看後頓時崩潰了
    杜月笙是上海灘的傳奇人物,同時也是近代史上比較有爭議的一個人物。杜月笙從一個小混混變成上海灘的青幫老大,經歷了人生的各種坎坷,他能和黃金榮、張嘯林平起平坐,足見其不凡的手段和能力。杜月笙是黑幫出身,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十分有自己的原則。抗戰爆發後,日本人想拉攏杜月笙,不過被杜拒絕了。杜月笙不光拒絕和日本人合作,他還自掏腰包為抗戰前線運送物資,甚至買下報紙的大版面,大力宣傳抗日精神。杜月笙後來為了躲避戰禍,輾轉於香港和重慶,待抗戰勝利後,他又回到了上海,不過這個時候的上海灘已經不再屬於他了。
  • 遇到別人欠錢不還怎麼辦?杜月笙有一方法很高明,但不可隨意效仿
    相信不少朋友都經歷過「討債」的尷尬時刻,明明借錢的時候大家都說好啥時候還錢,結果本該拿回自己錢的時候,對方卻有一萬個理由拒絕你,真是「借錢的是大爺要帳的是孫子」,讓人十分無奈。
  • 杜月笙去世後,蔣介石贈了他這四個字!字數雖不多,卻道盡了一生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杜月笙這個青幫頭子的形象就是一天到晚打打殺殺,沒有一天在幹正常人做的事。如果你帶有這種想法,只能說你對他還不夠了解,想法過於刻板。曾經同杜月笙有過交往的人就說過:杜月笙不是那種偉男人,完全就是一個文弱書生的品質,和平常大家所想的英雄不同。
  • 梅開四度,霸佔母女三人?從癟三到梟雄的杜月笙,是黑還是白?
    顯然,但凡是個要臉要皮的人,稍稍懂得寡義廉恥的人,都段然做不出。但是捲入傳言的杜月笙卻無法自證清白,因為「有沒有」這個事,本就只有男女雙方可知。更何況,在大家繪聲繪色描述各種故事細節的同時,還自帶各種「有跡可查」的佐證。
  • 蔣經國抓了杜月笙兒子,杜月笙一語驚人,蔣經國乖乖放人
    把大量的民間財富,搜刮到了國民黨政府的名下,用金圓券紙幣,來交換市民和大亨們手中的黃金,不值錢的金圓券給民眾,貶值不貶值他不管;值錢的黃金他拿走,然後繼續購買物資打內戰,激起上海上層階級不滿。可好景不長,他打老虎就打到了杜月笙三子杜維屏的身上。在事情初起的時候,杜月笙還裝著不太在乎的樣子,對人說:死了杜維,我還有七個兒子。
  • 曾來德的大字書法,好不好先不說,你能讀出寫的是啥嗎?
    大字,永遠都不是小字放大了那麼簡單,要寫出氣勢,要寫出力量,不能再去在意那些用筆的細節。如果你還是離不開傳統用筆的約束的話,很難寫好現在流行的這種大字。現在的很多名家高手都喜歡寫大字。今天呢,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曾來德的大字書法,好不好先不說,你能讀出寫的是啥嗎?大家看下面這幾幅作品,來自曾來德老師的一次書畫展。
  • 難怪米芾嘲笑有些人寫大字榜書如「蒸餅」,原來是用抹布寫的
    衛恆的《四體書勢》記載:「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兩晉那時,一丈等於十尺,也就是說這字大到三米多!有傳說大字寫法跟小字不同,大字在古代就不少見,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大字榜書的用筆方法呢?說到作大字與小字不同,其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 寫大字猶如蒸餅一般,完全沒有藝術性,讓人感到頗為無奈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學習書法的過程當中,一般都是從學習寫大字開始的,因而在大家的印象當中,寫大字似乎比寫小字要容易一些,不過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因為古代人用的是毛筆,寫小字反而可以多寫幾個字,而寫大字的話,往往一個字還沒有寫完,筆中墨水已經用完了。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一些人創作的大字作品,仿佛蒸餅一般,讓人感到頗為無奈。
  • 杜月笙喪事要求一切從簡,只求棺材要買貴的?原因讓人淚目
    杜月笙——這個曾經在上海叱吒風雲的男人,終於也到了飄零的那一刻。在1951年7月底,久病臥床的杜月笙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因為他的兩條腿一點力氣都沒有,已經站不起來了。風燭殘年杜月笙之前,香港許多知名醫生都曾治療過杜月笙。
  • 杜月笙找老道士算命,看了道士寫的14個字後,他癱瘓在地,一病不起
    1927年到1937年間,杜月笙的勢力達到了頂峰。全面抗戰爆發後,杜月笙拒絕日本人的拉攏,離開滬,先到港後赴重慶。抗戰勝利後,杜月笙以民間幫會總代表的身份返回滬,意欲收割舊部,重振旗鼓。但此時,他一呼百應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了。
  • 古代高考考場高懸四個大字,其中有個大「錯別字」,怎麼回事
    而在國內,還保留有部分古代貢院的遺存,有的已經修復,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了。景點不只是看熱鬧的,比如考棚懸掛四個大字的牌匾,其中有一個卻似乎明顯的錯別字,這怎麼回事呢?今天跟著我的鏡頭實地走一遭。上圖是四川南充的閬中貢院。
  • 「水果月生」——杜月笙的江湖路
    ,從這一短短的形容中就可以發現,上個世紀早期的上海真的是一個複雜多樣化的地方。一、杜月笙是怎麼從一個窮小子變身為上海灘「土皇帝」。杜月笙從小父母雙亡,四歲起就被舅父收養,寄人籬下的日子並不好過,更何況那時社會動蕩,生活艱難,多養一個人就多一份重擔,因此杜月笙就只讀了五個月的書就離開了學堂,等於沒什麼文化,長到十四歲時他覺得不能這麼過下去,得另找出路,於是他決定去闖蕩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