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動誰的奶酪 信用卡權益縮水背後

2020-12-15 中證網

  6月以來有多家銀行發布公告,對信用卡積分規則進行調整,包括取消部分收單機構交易積分、調整航空裡程兌換、刷卡交易積分累積縮水等措施。信用卡是銀行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大戶,為何此番多家銀行對用戶權益猛踩「剎車」?有銀行信用卡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平衡成本收益,或是此次調整權益的主要原因。另有人士指出,猖獗的「羊毛黨」或許是銀行減少信用卡權益的另一個原因。

  猛踩「剎車」

  近期,多家銀行宣布調整信用卡權益,其核心基本都是縮減權益。

  6月15日,民生銀行調整信用卡積分累計規則。根據公告,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受理的交易不再累計積分。

  6月18日,廣發銀行公告稱,將增加不累積積分商戶名單,持卡人在該名單所列商戶消費或交易將不予累積信用卡積分、籤帳額、合作方積分(裡程等)、活動獎勵,自8月2日起生效。

  不少銀行信用卡還提供出入航空貴賓室和VIP通道服務,這些權益現在也「縮水」了。

  華夏銀行近期表示,8月2日起,客戶積分兌換裡程比例調整為每80積分兌換1裡程,每年兌換裡程上限為10萬裡程。兌換門檻較以往明顯抬升。

  自8月1日起,興業銀行將調整航空類聯名信用卡積分自動兌換航空公司常旅客會員裡程(積分)規則,並設定兌換裡程上限。

  城商行中,重慶銀行調整力度非常大。重慶銀行近期公告稱,自6月15日起將刷卡交易積分累積由原每滿1元累積1分,調整為每滿10元累積1分,所有銀行卡存量積分值(包括借記卡積分及信用卡積分)將縮小90%,部分商戶類別(MCC編碼)如房地產交易、汽車銷售、保險、批發類交易、減免類、金融類、慈善捐贈類、儲值繳費類、社會服務類等不列入積分範圍。

  平衡風險收益

  某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人士對記者表示,部分銀行縮減信用卡權益更多是基於成本考量。受疫情影響,目前經濟環境不確定性比較大,信用卡風險指標都大幅上升。

  近期央行發布的數據也印證一季度信用卡消費頻次、金額明顯下降,業務風險或將上升。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918.75億元,較上年末大幅增加23.7%,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27%,較上年末增加0.29個百分點。一季度銀行卡人均消費金額為1.80萬元,同比下降11.02%;銀行卡卡均消費金額為2960.63元,同比下降18.64%;銀行卡筆均消費金額為834.20元,同比下降5.32%。

  另一個很難迴避的問題是「羊毛黨」猖獗。套取信用卡積分是「信用卡黑產」的常用手段之一。通過在費率較低的商戶處反覆、大額刷卡獲得大量積分,將信用卡積分兌換物品,之後再將這些物品在二手平臺上轉賣謀求利益。某銀行信用卡福利——一款喜來登皮帶(同款某電商平臺品牌旗艦店價值999元)在某二手交易平臺的轉賣價格僅為55元。

  重慶銀行在調整信用卡積分權益公告中明確,對有其他債務逾期未償還的、在交易中發生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監管規定、洗錢、欺詐、惡意刷單、惡意套現等交易行為時,有權對客戶採取不累積積分、凍結積分或者積分清零。

  不過針對這一現象,業內人士看法不一。前述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人士認為,針對「羊毛黨」,銀行更多是做好偵測、提高用卡門檻,而不是靠縮減信用卡積分權益。

  走向精耕細作

  經過數十年跑馬圈地和生態系統建設,銀行信用卡無論在發卡數量、消費金額以及分期收入等方面都實現巨大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年報顯示,多家大銀行信用卡發卡增速同比明顯下滑。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四季度,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新發卡0.45億張,環比下降15.95%。新增卡量出現拐點,意味著信用卡已經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

  進入存量時代,精耕細作取代跑馬圈地成為發展新戰略。消費實力較強和信用情況良好的高淨值客戶是各家銀行爭搶的客戶。小王近期已經收到六七條銀行簡訊,這些銀行均提高了他的信用卡透支額度。「針對高淨值人士,我們一般會通過不同的標籤為這類群體開發各種不同的信用卡產品和服務。」某大型銀行信用卡人士指出。

  另一個方向則是豐富線上用卡場景。尤其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用戶外出頻次明顯減少的背景下,有行業人士就預測,部分線下縮減的權益和積分或許會轉移至線上。例如今年「618」期間,銀行與電商間的「黏性」進一步增加,多家銀行在「618」期間推出信用卡網購返現活動,吸引用戶用卡。此外,近期部分銀行的信用卡積分方式也進行了調整,線上交易的積分權重大增。例如中國銀行的5倍積分活動中,支付方式增加了銀聯雲閃付(包括銀聯二維碼掃碼支付、手機pay付)以及支付寶、微信、京東、美團、唯品會的快捷支付,明顯更加傾斜於線上。

  券商研報指出,相比其他金融產品,信用卡消費支付更具高頻特性,滲透至客戶的衣、食、住、行、康、樂、教等細節,多維高頻數據可以幫助銀行實現KYC和價值兌現。風險控制是信用業務的根本,場景、流量決定了未來客群規模和市場份額。

相關焦點

  • 多行權益縮水「溫暖」!又有4張高端信用卡「崩盤」!
    近日,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一則公告在卡圈激起一層浪花: 中信銀行東航無限卡、中信銀行川航世界卡、中信銀行廈航世界卡及國航攜程鑽石卡——這四張高端卡被「溫暖」了,權益大幅度縮水!2021年1月1日就開始實行了。
  • 控制成本平衡收益 銀行信用卡權益悄然縮水
    來源:上海證券報⊙魏倩 張瓊斯 ○編輯 陳羽 銀行一邊酣戰信用卡市場,爭分奪秒跑馬圈地;一邊卻「偷偷」減值了持卡人的權益。近期,招商、廣發、浦發等多家銀行調整了積分兌換航空裡程等權益,信用卡積分價值出現不同程度「縮水」。
  • 社區團購、到底誰動了誰的奶酪……
    坐標成都,我想問一下、社區團人家賣0.99有沒有利潤(只是薄利多銷)、老百姓該不該享受0.99一斤的水果、可我們去菜市場水果店最便宜的都是10塊錢三斤、那麼幹嘛不要人家來賣0.99一斤的、本來就爛地裡沒人收了、你們自己看一下價格、到底誰動了誰的奶酪、可以0.99買的東西為什麼要老百姓花三塊錢一斤去買
  • 部分銀行信用卡福利縮水
    近年來,信用卡的發卡數量不斷創造新紀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信用卡的權益福利卻在不斷縮水,積分兌換禮品的規則越來越嚴格,使得持卡人的信用卡積分以及享受的權益大大縮水。
  • 英語美文-誰動了我的奶酪
    英語美文 《誰動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 《誰動了我的奶酪》講的是一個關於「變化」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迷宮中,有四個可愛的小生靈在迷宮中尋找他們的奶酪。故事裡的「奶酪」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種人際關係,可以是金錢,一幢豪宅,還可以是自由、健康、賞識、精神自由,甚至還可以只是一項運動,如慢跑、高爾夫球等。
  • 馬雲被約談、花唄被點名 螞蟻動了誰的奶酪?
    「花唄」、「借唄」被點名 涉嫌侵害消費者權益另外,近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發文稱,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唄」「白條」「任性付」等產品,其內核與銀行發行的信用卡沒有本質差別,也具有信用供給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費者支付的利息與費用是其盈利主要來源;再如「借唄」「金條」「微粒貸」等產品,與銀行提供的小額貸款無本質差別。
  • 【初中英語】誰動了我的奶酪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部非常勵志的書(帶有強而有力信息)This book envisions a new way (for how we can live our lives).這本書設想了一個新的方式(關於我們如何生活的)。
  • 小米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因為中國人太聰明了,企業是逐利的,利潤最大化是他們的追求更是投資人的追求,一味追求利潤的背後是什麼?無非是嚴控成本和終端消費者買單。嚴控成本與中國人太聰明聯繫到一起,市場上也就出現了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買單也就出現了10倍於國外的新秀麗大箱子出現。小米沒動誰的奶酪,起碼沒有動老百姓的,動的是友商的嗎?
  • 誰動了我的奶酪
    把劇裡或者動畫片裡的美食還原,是一件又酷又神奇的事,很多美食博主曾經或者正在做,目前,小編認為做得最出名的大概是這款Tom&Jerry/同款奶酪仿真蛋糕,也有人給他取名為:誰動了我的奶酪。
  • 《誰動了我的奶酪》:比奶酪被動更可怕的,是你一成不變的思維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再見也不會說——張泉靈《誰動了我的奶酪》 是美國作家斯賓塞·詹森於1998年創作的一個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主要講述了生活在迷宮的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在奶酪被動後作出了不同的反應和選擇,從而收穫不同結局的故事。
  • 電子發票困局:動了誰的奶酪?
    原標題:電子發票困局:動了誰的奶酪?   電子發票在我國稅制改革和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已眾所周知。推廣電子發票不僅能節約巨量的社會成本、奠定我國未來電子商務稅收基礎,也將促進企業全球化的發展和助力國家競爭力的提升, 「十三五」規劃已經將「推行電子發票」明確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 誰動了樂高教育的奶酪
    來源:商學院誰動了樂高教育的奶酪為樂高教育早期擴張立下汗馬功勞的品牌代理方西覓亞,與樂高在校外中心轉授權上合作破裂。特許經營是一把雙刃劍,從樂高教育不斷引入新合作夥伴,到西覓亞引入競品股東,奶酪之爭不可避免。只是當奶酪打翻,不應讓小加盟商和消費者買單。
  • 被嘲被黑被攻擊,張子楓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張子楓究竟動了誰的奶酪?01 刻意立學霸人設,高考分數打臉?圍繞著張子楓的第一個爭議是她的學霸人設。有八卦媒體聲稱,此前張子楓考上北電第三的時候,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在熱搜上掛了一天,他們認為是張子楓的團隊在買熱搜營銷。
  • 明星慌了,娛樂圈《限薪令》動了誰的奶酪
    明星慌了,娛樂圈《限薪令》動了誰的奶酪眾所周知,在娛樂圈裡,不說站在頂峰的超級明星,即便是身處十八線的小演員,他們的薪資絕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收入的好幾十倍,客觀點來說,那些流量明星更是隨便一部劇的片酬都在幾千萬上億的數額,這是我們普通人一輩子甚至幾輩子都賺不到這麼多
  • 西城區少兒圖書館《誰動了我的奶酪2》讀後感青少年徵文比賽來啦
    19年前,一本名為《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寓言故事風靡全球,提醒我們關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變化。奶酪突然消失,嗅嗅和匆匆選擇立即開始尋找新奶酪。唧唧在猶豫糾結後終於接受現實,踏上了尋找新奶酪的未知旅途。
  • 2001年,《誰動了我的奶酪?》讓中國人摸到了進入商業文明社會的...
    這兩隻老鼠來自當時的一本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書中,作者斯賓塞·詹森(Spencer Johnson)講述了住在一個迷宮裡的兩個小人和兩隻老鼠的故事。他們在迷宮裡尋找並享用著奶酪,而且要不斷適應舊奶酪消失的變化。斯賓塞·詹森試圖說明,變化在工作和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1998 年 9 月,《誰動了我的奶酪?》在美國出版。
  • 聞香女人丨宋代的殘片,時代的灰,誰動了我的奶酪?誰砸了我的碗
    誰呀?這是誰幹的?我的杯我的碟呢?真是七四五六,那可是陪了我很久很久的寶貝了!拍了照片傳過去,這個讓我摔碎了?沒事兒吧?一、宋代的一片殘片?這是那個宋代的五大名窯其中之一,鈞瓷。記得讀《誰動了我的奶酪》,那奶酪多珍貴啊,象不象宋代的灰演變宋代的殘片呢?可這灰這殘片讓我弄壞了呀,是不是又砸壞了我的心情了?誰?是誰變成灰、變成殘片,砸向我、砸向我們呢?我喜歡灰麼?我喜歡殘片麼?我喜歡奶酪麼?
  • 苟晶事件處理結果從受害者變「撒謊者」,苟晶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持續多天的「苟晶事件」,在昨天終於有了結果,而結果簡直是大跌眼鏡,和之前苟晶所描述出入很大,然後網上輿論就出現了荒謬又可笑的一幕,所有輿論矛頭都指向了苟晶,指責、攻擊、甚至謾罵,鋪天蓋地而來,苟晶從受害者秒變「說謊者」,從「學霸」秒變「學渣」,苟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 特斯拉「交付門」背後:誰動了汽車直營模式的奶酪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如果活動方事先沒有將這些信息真實、全面地告知消費者,很可能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涉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甚至可能構成欺詐。」但網際網路行業分析師宗寧認為,「這個活動只是拼多多推出的一個促銷活動,類似於『轉發抽獎』,特斯拉不想讓拼多多蹭熱度就不讓消費者提車,確實很霸道。」
  • 《誰動了我的奶酪?》: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打破成長樊籠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部暢銷全球的寓言故事書,出版於1998年,由美國作家斯賓塞·詹森創作。講述了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以及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尋找奶酪的故事。小老鼠,頭腦簡單,依靠本能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發現奶酪一天天減少,直至完全消失。他們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展開新的尋找之旅,很快就找到了更大更新鮮的奶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