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坐月子是我國產婦專屬?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坐月子在我國已有上千的歷史,世世代代的女性在產後都會通過這一方式來恢復身體,如若沒坐好久會落下月子病,但是縱觀國內外,似乎觀念有些許不同。
是否真的存在月子病?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兩種不同觀點的人群個各不相讓,但是如果問生過孩子的女性這個問題,那麼答案可能只有一個——有。
寶媽莉莉:生完孩子後沒人照顧,整個月子大概只坐了20天不到,從出了月子開始就感覺身體虛弱了,腰酸背痛的毛病也時常發作。建議快生孩子的孕媽,無論有沒有條件,一定要堅持坐滿42天月子。
寶媽樂樂:坐月子的時候沒想那麼多禁忌,用冷水洗了幾次手,衝了一次腳,現在寶寶還不到兩歲,一變天手腳關節就疼得厲害,醫生說無法根治,只能慢慢調養。
寶媽萌萌:在35歲的時候突發奇想生了二胎,現在經常出虛汗,時常畏冷,不知道是年紀大了,還是月子病的原因。
從上述寶媽的經歷來看,「月子病」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一旦被纏上,就十分難受,且可能伴隨一生。
月子病也被稱為月癆,是在孕期及分娩時期,因筋骨縫理大開,內外空虛,不慎被風險侵入所引起的一種病症,主要體現為怕風、出虛汗、畏冷、關節疼痛、腰酸背痛等。
因此,為了避免產後出現上述月子病,女性在產後通常需要坐月子來恢復身體,但是,縱觀國外,卻沒有坐月子這一說法。
為什麼老外不用坐月子,也照樣沒事呢?
1、飲食和體質差異
西方女性飲食主要是肉、奶類為主,日常蛋白質和鈣質等營養元素攝入充足,加之熱愛運動。
因此身體素質更佳,分娩往往對她們來說不是難事,且產後恢復速度也更快,很少會出現產後虛弱的情況,因此無需另外的「月子護理」來協助恢復,自然就不需要坐月子了。
2、醫療觀念差異
在醫療觀念上,中醫講究的是分析病因——治本,即通過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自我修復能力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而西醫則講究的是如何去除病灶——治標,即出現問題之後,需求醫療解決方法。
而且,在醫療文獻中也沒有「月子病」這一說法,這就導致她們認為生產從分娩完成那一刻就已經結束了,以致很少將產後的與之前的生產及產後修復聯繫起來,自然也就不會有提醒女性產後多加注意修復,出現「坐月子」的習俗了。
國內寶媽坐了坐月子依舊落病根,多是做錯了幾點
雖然西方女性不用坐月子,但我國女性畢竟缺乏「種族」優勢,為了身體儘快恢復,最好還是要科學坐月子。若犯了下面幾個錯,即使坐了月子也沒啥用。
1、沒有及時走動
女性產後會經歷長達一周以上的惡露排出期,最好在產後第二天就嘗試下床走動,既能促進惡露排出,又能防止腸道粘連,還能幫助傷口癒合,防止循環系統併發症發生,對產後修復極為重要,否則身體還是容易落下病根。
2、不注意個人衛生
雖然產後不能被風寒侵襲,但是也不能盲目的長時間不洗頭洗澡,易引發產後感染,影響產後修復。
通常,產後一周就能洗頭了,但需注意水溫,及時用吹風機吹乾,避免吹風。而在產後兩周就能進行淋浴(剖腹產視傷口恢復情況決定),在此之前,需要時常用面巾蘸溫水擦拭私處,保持乾淨衛生。
3、飲食不合理
尤其是哺乳媽媽,在產後為了奶水充足有營養,習慣性大補,但不僅不利於產後恢復,還可能對胎兒造成負擔。
因此,產後飲食在保障營養充足全面的情況下,最好以清淡為主,多吃素菜和水果,高脂肪的食物要少吃,增加寶媽及寶寶腸胃負擔,導致出現腹瀉、積食等不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