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人生」折射韓國社會變遷

2021-01-20 參考消息

新華網首爾4月11日電(記者彭茜)在韓國首爾歷史博物館,一場主題為「公寓人生」的特別展覽近日開幕。展覽以圖片、實物、影像資料等多種形式向民眾展現了幾十年間韓國人公寓住宅和生活方式的變遷。

24歲的韓國大學生崔民慮在一座鐵製轉椅前和同學合影,兒時他所居住的公寓大院中就有這樣的設施,承載著他和童年夥伴玩樂的美好回憶。

展覽徵集到了近百個韓國家庭與公寓有關的溫馨圖片故事。對於他們來說,幼年時代的公寓是遊戲空間,也是探險地帶。而公寓重建帶給他們的,與其說是住新房子的喜悅,不如說是住了很多年的故鄉在空中消失的惆悵。

「由於國家開發政策的關係,如今50%以上的韓國人都住在公寓中。公寓是不得不選擇且拘束我們生活的存在,還是豐富我們身心的真正的故鄉呢?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反思,」首爾歷史博物館策展人鄭秀仁說。

在韓國,最早出現的公寓是日據時期日本人專用的租賃公寓柳林公寓。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之後,開始獨立建造自己的民間公寓。展覽中展出了早期公寓的平面圖紙和實物模型,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二十世紀60年代,在韓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之房地產規劃的推動下,麻浦公寓建設完成。由政府補貼的廉價公寓開始迅速興起,取代了戰後很多違章建設的民居。到了70年代,隨著江南地區、汝矣島、仁川和盤浦等地區的開發,可容納4人以上家庭的大公寓開始出現。

80年代,房地產價格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猛漲,首爾周邊地區出現了木洞、上溪、開浦等大型高層住宅集中的衛星城。到了90年代,由於經濟低迷,時任總統金大中在與首爾毗鄰的京畿道盆塘區和一山區大規模建設新城,公寓開始成為韓國城市居民最普遍的住宅方式。

與此同時出現的是居住在這些公寓當中的韓國中產階級。鄭秀仁從住戶手中徵集來了那時的家具、電器,一套兩居室的公寓被原樣在展廳中復原出來。西式的廚房和浴室,與保留了傳統韓屋特色的保姆房和臥室,反映了當時中產階級的富足生活。

不過,自1960年起的30年間,由於人口劇增,首爾市處處都是棚戶村。展覽中一位藝術家以「棚戶區的燈火」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反映了首爾一處山坡上密集的木板房。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在「聯合重新開發項目」的名目之下,多達250處的棚戶村幾乎都被拆遷改建成公寓區。

在這些大規模的公寓建設中,同樣存在著不願搬遷的「釘子戶」。展覽中展示了當時韓國民眾抗議拆遷運動的各色標語橫幅和有關紀錄片。韓國居民多會選擇成立「拆遷對策委員會」維權。

2000年以後,新房交易的放開和房屋供給的穩定使得公寓越來越頻繁地成為在房地產市場上市交易的商品,各色炒房團也因此出現。展覽中的統計圖表顯示,如今在首爾市的住宅中,公寓佔58.9%,71.6%的韓國民眾有購買公寓的打算。而韓國有兩個工作人口的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平均工作9年零一個月,才能在市內買到一套105.78平方米的公寓。

很多觀眾表示,看完展覽後對自己的日常居住空間有了新的思考。儘管現代公寓為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同樣帶來了孤獨與冷漠。67歲的李琪範就特別懷念年輕時居住的韓屋,與街坊鄰居經常閒話家常,相處如同親人一般。而現在,他和自己在公寓中的鄰居連一句話都沒說過。

「幾乎所有的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人們都會在城市堅固的混凝土中感到一些不適,」鄭秀仁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

相關焦點

  • 與時代發展如影隨形 "流行語"折射中國社會變遷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二日電 題:「流行語」折射出的中國社會變遷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二00六年中國報紙、廣播、電視十大流行語今天上午在北京發布。主持這項評選活動的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普說,「語言的變化折射出社會的變化,流行語的變遷也總是與時代的發展如影隨形。」
  • 豐乳肥臀折射遠古社會變遷
    破解最早裸女雕像的內涵
  • 王士元: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
    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訪語言學家王士元  王士元,當代語言學家,1966—1994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系教授,曾創立俄亥俄州立大學語言學系和東亞研究學系,並擔任兩系的首位系主任
  • 新詞折射社會文化變遷
    2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8)》(綠皮書)、《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藍皮書)等,詳解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社會語言生活的新進展、新面貌。1.
  • 瞭望 | 高考作文題折射社會變遷
    、時代變遷的一面鏡子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海鷹  婁辰       2017年高考已經結束,但高考作文的「刷屏」之效仍在持續。    事實上,作文,是最能考查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道考題,是「為國掄才」分量最重的一把尺子,更是社會進步、時代變遷的一面鏡子。    細數恢復高考40年的作文題,算上全國卷和各省卷,一共出現了數百道。透過這一面面鏡子,可以看出中國不斷前行、追逐夢想的腳步。
  • 粵語普通話之爭:折射社會變遷下的多元文化衝突
    專家指出,粵普之爭反映了社會急速發展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擔憂,同時折射出社會變遷下多元文化衝突與交融的矛盾。  粵語是廣東方言,但流行區域卻並不限定在廣東省。由於廣東人擁有悠久的海外移民傳統,粵語成為海外華人及華人社區中「同聲同氣、同根同源」的一種文化現象。而一衣帶水的香港、澳門地區,粵語更是普通百姓的通用語言和官方語言。
  • 藏族歌曲多元化曲風折射生活變遷
    中新社西寧9月21日電 題:藏族歌曲多元化曲風折射生活變遷中新社記者 羅雲鵬從上世紀60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北京的金山上》,到如今流行於中國藏區的《Alalamo》《Fly》《幸福拉薩》,當前流行在世界
  • 新華社:從淘便宜到買品質 十年雙11折射中國消費變遷
    (原標題:從「淘便宜」到買品質 十年「雙十一」折射中國消費變遷路)
  • 從年度熱詞看社會變遷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表示,這些年度字詞、新詞語、流行語、網絡用語,映刻時代印記,折射家國情懷。社會發展催生語言熱點「漢語盤點」活動至今已舉辦14年。在國家語委指導下,「漢語盤點2019」繼續「用一個字、一個詞描述當年的中國與世界」,鼓勵全民用語言記錄生活,描述中國視野下的社會變遷和世界萬象。
  • 賈樟柯施展時間魔法 《江湖兒女》呈現社會變遷
    在賈樟柯過往的作品中,更擅長的是對時間長河的描繪,透過時間展示普通人的人生百態。而電影《江湖兒女》則是通過一對男女跨越17年、輾轉三地、分分合合的愛情故事見證了中國社會17年間的變遷,由兩個傳奇人物的愛恨情仇折射出中國社會的變化。賈樟柯曾說「時間真的會改變很多東西。」這一點無論是在《山河故人》還是《江湖兒女》中,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時間變化帶給每個人的影響。
  • 從年度熱詞看社會變遷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表示,這些年度字詞、新詞語、流行語、網絡用語,映刻時代印記,折射家國情懷。社會發展催生語言熱點「漢語盤點」活動至今已舉辦14年。在國家語委指導下,「漢語盤點2019」繼續「用一個字、一個詞描述當年的中國與世界」,鼓勵全民用語言記錄生活,描述中國視野下的社會變遷和世界萬象。要說2019年哪個詞語最熱,那一定是「垃圾分類」。
  • 從「淘便宜」到買品質 十年「雙十一」折射中國消費變遷路
    新華社上海11月11日電題:從「淘便宜」到買品質 十年「雙十一」折射中國消費變遷路新華社記者高少華、龔雯2009年11月11日,淘寶商城以「光棍節」促銷名義首創「雙十一」購物節,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這一天會成為影響未來消費的「大日子」。
  • 「年度詞語」折射語言文字活力
    2020年將要過去,各種「年終盤點」已經到來;這一年,社會生活將發生巨大變化。這種巨變將從今年的「年度詞語」(words of the year)中看出來,因為這類詞語(包括字、詞、詞組、成語等)可以折射出語言文字的活力和時代精神的變化。
  • 2019年度熱詞出爐 從年度熱詞看社會變遷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表示,這些年度字詞、新詞語、流行語、網絡用語,映刻時代印記,折射家國情懷。社會發展催生語言熱點「漢語盤點」活動至今已舉辦14年。在國家語委指導下,「漢語盤點2019」繼續「用一個字、一個詞描述當年的中國與世界」,鼓勵全民用語言記錄生活,描述中國視野下的社會變遷和世界萬象。
  • 職業分類「吐故納新」折射中國經濟社會大變遷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國的社會職業構成和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1999年版的職業分類大典中,「餐具清洗保管員」還是一個被認可的正式職業。這一職業是指在餐飲服務場所進行餐具、廚具、酒具等清洗、消毒保管的人員。在新修訂的版本中,這一職業已經不見了。
  • 78歲老人自製家庭帳簿溫暖折射家國變遷
    歲月無聲,時光流轉,這樣一份家庭帳簿檔案史承載著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國普通家庭生活變遷的記憶,更濃縮和反映著家國變遷的時代回聲,成為家國記憶的一部分。翻看這些厚實的家庭帳簿,國家變遷投射在個體家庭的記憶越發清晰,這份記憶也讓駱宗明老人內心充盈著滿滿的幸福與自豪。
  • 廁所改造折射鄉村變遷
    原標題:廁所改造折射鄉村變遷7月20日,行走在大荔縣埝橋鎮小營村,道路乾淨,院落整潔,綠樹成蔭,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本報記者 秦峰 見習記者 甘泉 文/圖7月20日,看著家裡新建的衝水式廁所,大荔縣埝橋鎮小營村村民師福琴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 ...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大學開學「三大件」折射70年變遷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題:從「被褥、臉盆、暖壺」到「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大學開學「三大件」折射70年變遷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舒靜、宋佳、李嘉瑞高校開學季即將到來,51歲的李佳興衝衝準備給剛考上大學的兒子購置生活用品,但都被婉拒了:基本用品學校都配齊了,「快遞也很方便」,沒必要大包小包帶很多東西
  • 科學網—社會變遷與人的自我認同
    中國正處於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社會變遷對人的自我認同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同時,人的自我認同對社會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現實中探討如何使人形成自我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 《82年生的金智英》折射社會現狀:女人放棄人生規劃,結局就一種
    韓國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不僅在韓國境內掀起了一大波浪潮,而且還引發了各國人民的激烈討論和思考。 這部電影聚焦的群體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全職太太,全職太太的無奈與悲哀也是我們整個社會老生常談的話題。 電影講述的故事十分平凡,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大部分女性真實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