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爾4月11日電(記者彭茜)在韓國首爾歷史博物館,一場主題為「公寓人生」的特別展覽近日開幕。展覽以圖片、實物、影像資料等多種形式向民眾展現了幾十年間韓國人公寓住宅和生活方式的變遷。
24歲的韓國大學生崔民慮在一座鐵製轉椅前和同學合影,兒時他所居住的公寓大院中就有這樣的設施,承載著他和童年夥伴玩樂的美好回憶。
展覽徵集到了近百個韓國家庭與公寓有關的溫馨圖片故事。對於他們來說,幼年時代的公寓是遊戲空間,也是探險地帶。而公寓重建帶給他們的,與其說是住新房子的喜悅,不如說是住了很多年的故鄉在空中消失的惆悵。
「由於國家開發政策的關係,如今50%以上的韓國人都住在公寓中。公寓是不得不選擇且拘束我們生活的存在,還是豐富我們身心的真正的故鄉呢?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反思,」首爾歷史博物館策展人鄭秀仁說。
在韓國,最早出現的公寓是日據時期日本人專用的租賃公寓柳林公寓。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之後,開始獨立建造自己的民間公寓。展覽中展出了早期公寓的平面圖紙和實物模型,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二十世紀60年代,在韓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之房地產規劃的推動下,麻浦公寓建設完成。由政府補貼的廉價公寓開始迅速興起,取代了戰後很多違章建設的民居。到了70年代,隨著江南地區、汝矣島、仁川和盤浦等地區的開發,可容納4人以上家庭的大公寓開始出現。
80年代,房地產價格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猛漲,首爾周邊地區出現了木洞、上溪、開浦等大型高層住宅集中的衛星城。到了90年代,由於經濟低迷,時任總統金大中在與首爾毗鄰的京畿道盆塘區和一山區大規模建設新城,公寓開始成為韓國城市居民最普遍的住宅方式。
與此同時出現的是居住在這些公寓當中的韓國中產階級。鄭秀仁從住戶手中徵集來了那時的家具、電器,一套兩居室的公寓被原樣在展廳中復原出來。西式的廚房和浴室,與保留了傳統韓屋特色的保姆房和臥室,反映了當時中產階級的富足生活。
不過,自1960年起的30年間,由於人口劇增,首爾市處處都是棚戶村。展覽中一位藝術家以「棚戶區的燈火」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反映了首爾一處山坡上密集的木板房。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在「聯合重新開發項目」的名目之下,多達250處的棚戶村幾乎都被拆遷改建成公寓區。
在這些大規模的公寓建設中,同樣存在著不願搬遷的「釘子戶」。展覽中展示了當時韓國民眾抗議拆遷運動的各色標語橫幅和有關紀錄片。韓國居民多會選擇成立「拆遷對策委員會」維權。
2000年以後,新房交易的放開和房屋供給的穩定使得公寓越來越頻繁地成為在房地產市場上市交易的商品,各色炒房團也因此出現。展覽中的統計圖表顯示,如今在首爾市的住宅中,公寓佔58.9%,71.6%的韓國民眾有購買公寓的打算。而韓國有兩個工作人口的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平均工作9年零一個月,才能在市內買到一套105.78平方米的公寓。
很多觀眾表示,看完展覽後對自己的日常居住空間有了新的思考。儘管現代公寓為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同樣帶來了孤獨與冷漠。67歲的李琪範就特別懷念年輕時居住的韓屋,與街坊鄰居經常閒話家常,相處如同親人一般。而現在,他和自己在公寓中的鄰居連一句話都沒說過。
「幾乎所有的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人們都會在城市堅固的混凝土中感到一些不適,」鄭秀仁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