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行業在不斷創造奇蹟。無論是讓盲人重見光明,幫助癱瘓的人恢復行動能力,還是進行基因重組以避免疾病,如今的醫生正以新的方式拯救生命,改善人們的生活。這些戴著聽診器、穿著實驗服的天才為整個社會帶來福祉。
儘管已取得較大進步,醫療保健行業仍在努力試圖解答一些頗為迫切的問題。如何幫助更多人活得更長壽、更健康?如何遏制飛漲的醫療保健費用?在數據洩露經常發生的時代,如何保護大量的個人信息和病歷?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答案在於對這個行業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處理,然後利用這些數據解決問題。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大數據的需求、潛能和能力,並在題為《在醫療行業利用數據的力量》(Harnessing the Power of Data in Health)的白皮書中報告了結果。該報告闡述的其中一個要點是:在利用大數據來改善醫療保健服務方面,我們已取得很大進步,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我們一定會走得更遠。
該報告總結了有助於改善醫療保健服務的眾多發展,包括能檢測健康問題的可穿戴技術、遠程醫療,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解決方案以及更好的 IT 策略。 該報告稱:「這些關鍵主題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數據的力量及其深刻改變醫療保健行業未來的可能性。」
收集數據
據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的統計,醫療保健行業在 2013 年產生了大約 153 艾字節的數據,約等於 2.6 萬億張音樂專輯。到 2020 年,這個數字預計會飆升至 2,314 艾字節,增幅超過 11,000%。
必定還有改進的餘地——醫療保健行業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做更多事情,為個人和廣大患者更準確地預測健康問題,改進治療效果。這方面的工作已在進行。例如,史丹福大學和杜克大學的醫學院合作開展名為 Project Baseline 的項目,該項目將會用四年時間從 10,000 名參與者那裡收集全面的健康數據,以構建關於人類健康和疾病的信息圖。
個人記錄依然會被保密,而收集到的大量數據(已剔除身份識別信息)現開放給研究人員和數據分析公司進行處理。例如,Apple 在 2015 年推出了開源的 ResearchKit 軟體框架。ResearchKit 從 iOS 用戶那裡收集基因數據和體檢結果,並使這些數據可用於研究和診斷。
「數據正從根本上改變研究行業,創造新的大好機會,讓人類可以去學習以往不可能學到或者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學到的知識。」 史丹福大學全體教師。 通過利用大數據,醫護人員可以及早檢測出問題並預防問題的發生,可以為病人制定更好的治療計劃,以及更有效的用藥計劃。藥物可完全在計算機系統中進行模擬,減少費用高昂的醫療試驗和試驗參與者面臨的不必要風險,同時改進新藥研發過程。
報告稱,「大數據有可能取代通常在實驗室進行的許多研究,將會深刻改變已知的醫療研究過程。」
可穿戴的醫療保健設備
現在來談談可穿戴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消費者已在使用設備來監控心率,跟蹤卡路裡,計算步數或幫助實現健身相關目標。據 Kalorama Information 稱,可穿戴技術市場正蓬勃發展,預計到 2020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3.5 億美元。
然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預計該市場會發生巨大轉變。可穿戴設備的目標人群將不再是運動愛好者,而是醫療保健公司及相關行業公司的客戶。這些設備(可能包括微型植入物)可傳輸數據,跟蹤佩戴者的健康情況、健康變化和康復情況。關於可穿戴技術的未來用途,該報告引述了普華永道發布的一項題為「The Wearable Life 2.0」的調查。
史丹福大學的報告稱,「醫療中心,而非科技公司和健身公司,很快將會成為可穿戴技術的實際提供商。事實上,大多數人承認,醫生 (65%)、醫院 (62%) 或醫療保險公司 (62%) 提供可穿戴技術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
「一些專家預測,隱形或植入式可穿戴設備將會變得普遍,將會產生持續的數據流,實現持續的健康狀況跟蹤,與此同時,居家檢測將有助於以更有針對性的方式檢測疾病。例如,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可穿戴設備能使用生物傳感器來檢測潛在疾病的徵兆,」如萊姆病、胰島素抵抗和炎症性疾病。
賦予患者力量
技術及其產生的數據將繼續改變患者獲得醫療服務的方式,在某些情況下,還會改變甚至主導患者接受醫療服務的方式。
遠程醫療(即通過手機或門戶網站實現患者與醫生之間的連接)方便患者進行身體檢查,尤其方便那些住在農村地區的患者。HIS Technology 稱,遠程醫療市場從 2013 年的 2.4 億美元增長到 2018 年的 19 億美元。
據美國遠程醫療協會的統計,在 2016 年,72% 的醫院和 52% 的醫生組織開展了遠程醫療計劃。從 2015 年到 2016 年,提供遠程醫療福利的大型僱主的比例從 48% 飆升至 74%。
報告稱,這種增長體現了技術可以如何幫助普及醫療服務(一些患者難以獲得醫療服務),並提高患者和醫療服務人員的效率。
精神科註冊醫生助理 Courtney Combe 每周工作5天,在其中的2天裡她會通過門戶網站為患者進行診治。「遠程醫療幫助我為偏遠地區的患者提供服務,如果沒有這種技術,他們不可能得到護理。」Combe 說,「當我進行心理健康評估時,我不需要直接接觸任何患者。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遠程醫療十分管用。」 Combe 表示,即使在人口密集地區,心理健康也是一個服務不足的領域。小城鎮更加難以吸引醫生,尤其是精神科醫生。
在採用遠程醫療之前,需要心理健康護理的農村患者基本上只有以下幾個選擇:
•依靠全科醫生,在許多情況下,這些醫生不擅長治療精神疾病或缺少這方面的實際經驗。
•去附近的大城市看專科醫生。
•不去治療。
出於各種原因,不去治療通常是難以避免的選擇。
遠程醫療通過技術彌合農村地區醫療保健服務方面的差距,拉近醫生與患者的距離。遠程醫療與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檢測相結合,是減少面對面診治需求的另一種方法,通過技術賦予患者自主權。
史丹福大學的報告稱,「各種檢測——包括數位化血糖檢測、血壓檢測和基因檢測——使個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而無需接觸醫生、保險公司或藥店。」 因此,Kalorama Information 稱,「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檢測」市場預計會從 2010 年的 1,500 萬美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3.5 億美元。
順應潮流
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較明顯的弊端可能是,採用大數據的行業需要部署昂貴的基礎設施以及制定不熟悉的策略。許多醫療保健企業沒有跟上步伐。德勤的一項調查顯示,80% 的受訪醫療保健機構未制定「綜合的數據分析策略」。三分之一的衛生系統表示不清楚其在分析方面的投入,有 25% 表示尚未建立數據治理模式。
這白白浪費了有用的數據。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缺乏數據分析工具的組織只能收集和存儲數據,他們沒有能力通過解讀數據來改善患者治療效果或影響公共衛生。」
顯然,醫療保健行業在改善服務、拯救生命和降低費用方面還須繼續努力。史丹福大學的報告明確指出,只有充分釋放大數據的潛能才能實現目標。如今,每天有 2.5×1018位元組的數據在全球存儲、共享和傳輸,在未來幾年,這個數字將呈指數級增長。
本文摘自:199IT
圖片來源:PIXABAY
亞洲浪潮,博鰲視野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 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 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原標題:《健康|史丹福大學研究:大數據如何變革醫療保健行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