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內容沒有界限。沒有界限的意思是,不需要按照業內普遍規則,以迎合的方式來生產內容。舉個例子,為了適應大眾移動端閱讀的習慣,表情包、重點加粗、一句一行成了很多新媒體的格式標配,以留住「移動時代」人們「多變」的注意力。
我最近了解到的「天才捕手計劃」,定位於「捕捉最帶勁兒的真實經歷」,是由「魔宙」孵化的一個非虛構故事公號,題材集中在職業、歷史、罪案和傳奇經歷四個維度。
「天才捕手計劃」想用「好的內容培養閱讀習慣:他們沒有選擇一個適應新媒體傳播的方案,比如常規的千字左右,多重翻轉等等,而是由故事內容決定文章長短,字數通常在 8000 到 15000 字之間,最長的文章達到了 35000 字,目前已經積累了 91 個故事。
那效果怎麼樣呢?在 2018 年 4 月上線的公號「天才捕手計劃」,在第一周在無市場投放、僅大號導流一次的情況下,天才捕手計劃就漲粉了 9 萬,運營一年粉絲量達 42 萬。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天才捕手計劃每篇文章閱讀量都「早晚」會達到「10 萬+」(目前 55 篇都已經達到)。
天才捕手計劃的負責人火柴姐告訴36氪,非虛構故事沒有時效性的限制,很多新關注的用戶會用幾個小時爬樓看完之前所有的文章。而在「打賞」這項衡量用戶喜愛程度的指標上,天才捕手計劃最高曾達到單篇有 1.6 萬人打賞,總打賞額超 12 萬的成績。
在指標上,閱讀量也並不是天才捕手計劃最看重的指標,「在看」才是;但天才捕手計劃不會刻意引導用戶去點在看。火柴姐認為,「點在看是有轉發功能的,用戶在點擊這個功能的時候會非常謹慎,而願意點擊在看的用戶所體現的含義有三層:第一,看完了,第二,確實覺得內容好,第三,同步到動態,願意推薦給別人。與別人分享是好故事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從市場來看,中國非虛構內容的市場正處於成長期。「非虛構」的說法源自美國。20 世紀中期,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發表了《冷血》、諾曼·梅勒寫下《劊子手之歌》,兩篇取自真實案例的爆款內容首次讓「非虛構」引起公眾關注,之後掀起了非虛構小說的浪潮。
而在中國,2010 年前後非虛構內容才流行起來。而相比於虛構小說而言,非虛構內容裡大量的、詳實的細節會增加故事的色彩和張力。例如之前的湄公河行動、我不是藥神,都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而具體到天才捕手計劃來看,在「親歷者」的選擇上,天才捕手計劃主要篩選的對象是警察、律師、檢察官、醫生、保險調查員等對事件有全景視角、接觸到大量細節的職業。對於這些親歷者,天才捕手的編輯會幫他們系統地追溯故事線,並且一對一的陪伴、引導他們進行寫作。
目前天才捕手計劃 70% 的內容都來自於當事人撰寫;30%由編輯輔助完成。而對於當事人來說,不論是內容發布的初期,還是未來的圖書、影視化都可以獲得相應的收益。
火柴姐告訴36氪,天才捕手計劃在冷啟動的時候非常困難,需要的內容要麼信息稀缺,要麼角度獨特,團隊需要自己挖掘、不停打電話找人;後來終於挖到了金三角系列故事才一炮而紅。目前天才捕手計劃的帳號體系已經成熟,讀者投稿(採用即付稿費)成了最主要的內容來源。
既然涉及到稿費,那怎麼避免編故事的投機者?天才捕手計劃的編輯會在和親歷者聊天的時候挖掘細節,而親歷者則會籤署真實承諾書,在親歷者允許的情況下,也會在推送時加入一些真實證明。例如:《千紙鶴殺人事件》故事中,經當事人授權,親歷者提供警情通知書和當事人語音。
和其他流量型新媒體不同的是,天才捕手計劃沉澱的是內容價值:每推一個好故事,就擁有了多一個可合作的圖書或影視版權。本月天才捕手計劃的第一本《邊水》將會出版;也已經與業內頭部影視公司達成了影視劇開發的合作。
關於團隊,天才捕手計劃現在的團隊在 10 人左右,組成人員主要是傳統媒體的特稿記者、非虛構編輯、文化記者。負責人火柴姐為資深媒體人,內容主編,主導過文化、財經、非虛構故事等多個領域內容生產,9年資深編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