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最大的開銷就是房子,人們對於樓市的關注度遠超過其他。此前,是一些大學生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然後開始定居,出現了買房的需求。可如今,在三四五線城市,也出現了很大的購房需求,這個需求來自哪裡呢?答案是農村。偏遠一點的農村人往縣城買房,富裕一點的農村人往市裡買房,這種情況越來越多。
不得不說,中國的房地產商非常厲害,在一二線城市發展到飽和後,又開始向三四五線擴張,為了讓房子賣出去,就必須讓大家有一個買房的理由,那就是:剛需。「買房剛需」可以說是20年來樓市最大的騙局,一方面忽悠了很多人花光所有積蓄付了首付,然後又要花二三十年的時間給銀行打工。另一方面房地產和銀行賺得盤滿缽滿,當然,地方政府也賺到了。
買房真的是剛需嗎?什麼是剛性需求?是指在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當剛性需求被上漲過快的商品破壞後,這個剛性需求就成了彈性需求。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管價格怎麼變化,我都需要這個東西,這個才是剛性需求,最直接的就是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物,不吃肯定會餓死,所以,各種食品就是剛需,豬肉價格漲到多少,也是有需求的。但買房是剛需嗎?顯然不是。
為了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媒體還創造了一個詞「剛需族」,專門指「有剛性需求的購房群體」,我們經常聽到「抓緊上車,再等就晚了」,「剛需族什麼時候買都不晚」等等言論,給很多人戴上了一個「剛需族」的帽子,在這種環境下, 你本來需求不是很大,也會逐漸被同化。
因此,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說「買房剛需」是騙局。
首先,所謂的買房的剛性需求,其實就是大眾為了財產保值增值的一種投資手段。自從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房子進入市場後,房價一直在上漲。於是,很多人發現投資房子不但能夠保值,還能賺錢,對於沒有更好投資渠道的中國來說這是大多數民眾的唯一選擇。
為什麼這兩年開始重點提「房住不炒」,這就是因為過去大家都把買房當作了一種投資,而不是居住屬性,既然是投資,就會有炒;為什麼大家都去買股票,就是為了炒股,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買房剛需事實上是不成立的。
其次,買房被過度商業化包裝了。說白了,就是大家被房地產商、媒體、一些經濟學家洗腦了,他們通過各種趨勢分析、觀念灌輸和危機感營銷,讓「買房剛需」深入到每個人心裡。比如沒有房子,小孩讀書就會很麻煩,上不到好的學校;結婚就需要買房,不然丈母娘不同意等等,將你的人生大事,婚姻幸福與房子捆綁在一起,讓你覺得就必須買房。然而,實際上,你即使不買房,孩子也是可以讀書的,婚一樣可以結,這是一種「偽剛需」。通過各種宣傳,讓你心裡形成害怕,形成危機感,最終被迫走上買房的道路。
最後,中國買房剛需是不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中國人是沒有房子住嗎?房子不夠嗎?並不是。中國的房子實際上是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住房報告顯示: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達36.6平米。此前,一些機構就發出了數據,說中國的房子夠30億人居住,並不是空口說白話,確實是這樣的,只不過是房子分配不均勻而已。雖然房子足夠了,但是全國各地並沒有停止新房的建設,截止到2018年10月,全國住宅施工面積達54.2344億平方米。
當然,整個社會環境處於焦慮中,也是原因之一,不斷製造各種焦慮,讓年輕人不得融入進去。實際上,買房根本不是剛需,沒有房子一樣可以活,你還可以租房,真正的剛需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東西。
為什麼西方國家房地產市場沒有中國這麼發達,沒有誕生那麼多房地產大富豪,而都是科技、製造業的,那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把房子當作剛需,很多人都願意租房。「買房剛需」就是一個坑,不斷地給人們洗腦,讓人們相信買房是必須的,這種長期以來的宣傳主導了人們的思維。於是,紛紛加入到買房大軍中,房價上漲,房地產商、銀行、地方政府都賺了,何樂不為。
可以這麼說,只要這種觀念不轉變,中國的房地產依舊可以發展得很好。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裡的錢越來越多,投資房子這種固定資產,是最好的選擇。國家雖然說不讓大量的資金湧入房地產,但是老百姓的大部分錢卻投入到了房子上。只要這種「剛需」在,房價想降下來沒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