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出爐,然後我的朋友圈就被地產人士刷屏了,很明顯能感覺到恆大、碧桂園、萬科、綠地、保利這幾家上榜的公司營銷在較勁,畢竟今天對於這些上榜的公司來說,毫無疑問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營銷絕佳時機。字裡行間能感覺到他們內心的喜悅和傲嬌之情。
但網友們似乎並不買帳,憤憤之辭不絕於耳,其中最典型的批判是——地產界霸榜《財富》500強榜的時代來臨,一點都不值得驕傲,相反理應感到羞恥。因為大國真正的崛起,主導時代潮流的,必然不是地產開發商。看看其它國家,引領榜單的都是科技、網際網路、實體製造企業,唯有中國是房地產商佔據半壁江山,中國已經被貼上「地產強國」的標籤了。一家家不比房子質量,只想著拼規模,看誰掙的錢多,拿的地多,還厚顏無恥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不知道他們是哪裡來的自信。
也有人直言快語指出,這些地產公司上榜,都是規模巨無霸房企,他們的存在或多或少都對推高房價有直接意義,證明房價太高,地產商賺的太多,對平民不是好事。這個也正是我一直以來所強調的,房地產公司的存在終究是逐利的,最後壓榨的對象只能是無數購房者。這兩年房地產行業發展迅猛,房價突飛猛進,和炒房客的炒作,地產商的違規操作,各種亂象,脫離不了關係。
文章開頭說這些,並非跑題,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和網友的意見一致:房地產一家獨大真的不是吹噓之詞,這是現實存在的——《財富》500強中的地產企業上榜均來自中國。
正如網友所言,主導時代潮流的必然不是地產開發商,我由衷地覺得這樣的時代該結束了,世人應該清醒了——靠房地產發展經濟是一時之爽,唯有實體、科技才是永垂不朽的發展之策。正如人民日報所言,國家發展靠實體經濟,國家崛起更要靠實體經濟。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進入五百強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地產,銀行,零售,礦產。高科技企業還是很少,而高科技的發展才是最容易被卡脖子,最致命的!
言歸正傳,對於下半年的走勢到底如何呢?我還是堅持去年底時就已經下過的結論,房住不炒的樓市調控短時間內不會取消,鬆綁的可能都微乎其微,因為現在內外環境都要求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必須要穩,穩最好的辦法就是嚴控,鎖住不讓進來,亦鎖住不讓出去,這點相信很多人都已經徹底看明白了。那麼表現到房價上會是什麼結果呢?除中心城市、大都市圈、熱點城市群能撐得住之外,其它一些欠發達、人口外流不可逆的名不見經傳的城市都會走上下坡路。
最近樓市傳來的三大信號,可以佐證以上說法:
首先,第一次,全國20城房價迎來實質性下跌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6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二手房方面,房價環比下跌的城市多達20個,上海、武漢、長沙、福州、深圳、貴陽等熱點城市均在列,與5月的11個相比有明顯增多,創下2019年以來的最高值。從高頻數據也能看出,6月份中下旬開始,受部分城市市場調控加碼影響,百城二手住宅掛牌均價出現連續小幅下跌。
看到這個數據之後,你還會對朋友圈裡「永遠喊漲」的中介小哥的話深信不疑嗎?
我不止一次說過,當下除了限價盤比較好賣(被搶)外,一些定位不清,不被重視的區域新盤去化很難。很多新盤從去年初開盤到現在,去化都不足三成,而且這不是某一個城市的現象,而是幾乎所有二三線城市的常態。這個時候我們就看到很多盤開始打折促銷降價賣了,有的直接優惠,有的買大戶型送車位,有的為了留住客戶買房送物業抵用券。
這些現象的背後有哪些深意,一句話,房子不好賣了,現在的購房者都很精明,懂得看大的趨勢,不是某些專家能忽悠住的了,當國家幾次三番喊出「房子不能投資」、「擺脫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的時候,很多人已經徹底醒悟了,有錢也不能再瞎買房了,今時不同往日,過去閉著眼睛買房都賺,現在踏錯一步都會命殞黃泉。限價房為什麼搶得人多,反觀一些沒特色的新盤、二手房都無人問津,答案非常簡單,限價房買到即賺到,而其它一些毫無亮點的盤,連剛需都不願意去買,投資炒房客又怎會傻傻接盤呢?
其次,開封「取消限售」兩日遊,透露清晰信號:調控關鍵時刻,任何放鬆都不允許,中央對調控樓市大局把關,態度之堅定人盡皆知
當一些「不希望調控繼續」的人變著法炮製「調控即將鬆綁」的時候,我就說過,這是自欺欺人,誰相信誰倒黴,因為國家從各個層面釋放的信號都非常明確:調控是長久之計,短時間內不會有所鬆懈,在長效機制未出臺之前,限購、限售、限貸等手段都不會輕易退出。鄭州、合肥、武漢都有類似謠言,後來都不攻自破。
但誰知道,在這節骨眼上開封卻逆勢而為,公然做出「取消3年限售」的決定,即使這個限售沒有多大意義,但是在這個關鍵時期做出這樣的決定肯定是不可取的。後來的事實大家也都看到了,沒等到周一工作日,開封有關部門在周六就宣布「撤銷」了 這個決定。透露出哪些重要信號——1、中央對樓市調控仍然是把握全局,「一城一策」是責任的下沉,但不是權力的下放。房住不炒穩定樓市大局是當務之急,地方企圖通過放鬆調控來應對財政狀況是不可取的,開封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也會是今年的最後一個這麼做的城市;2、可以明顯看出來,三四線城市的壓力很大,尤其是調控重壓之下的城市,因為人口外流之勢無法阻擋,在棚改作用力逐漸卸去之後,房價已經是搖搖欲墜,地方很希望通過放鬆調控來改變局勢,但這個算盤打錯了。房地產暫時難當大任。
下半年在調控始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很多城市的頹勢就會逐漸顯現出來,讓市場自我調節的結果就是,購房者都持謹慎態度,大家都選擇持幣觀望,房子就會更難賣,特別是那些地段不好的項目,開發商選擇打折促銷搶跑的會越來越多。
再者,金融監管在持續收緊,下半年市場上的錢越來越少,或倒逼開發商降價賣房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是很多購房小白最容易忽略的,因為很多人都不太懂這其中的邏輯。
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地產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資金的騰挪和充足現金流。16年行業發展頂峰時,地產商都賺得盆滿缽盈,所以才會有錢大舉拿地,那一年地王頻出。17年之後,房企融資監管收緊,地王不再,中小開發商陷入被併購、破產狂潮,根本原因是資金來源被切掉了,被斷奶之後,結局悲慘。
當下,17年的情景再次上演,金融監管再次收緊——信託、國管、海外發債等融資渠道均被堵死,房企又被「斷奶」了!至於原因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了,上半年融資偏松,受一二線城市購房者入市步伐加快影響,房企拿地積極性明顯提升,市場出現了「小陽春」景象,很明顯這並不是國家「穩大局」希望看到的結果,於是對房企的融資限制再次收緊,且加大對違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的審查力度。
這對於後市有何影響?融資成本高,這意味著開發商手裡的錢越來越燙手,一方面需要大量出貨回款,另一方面在買地時可能更加謹慎。再說得直白點就是,只要金融政策收緊,房地產肯定會蕭條,只要信貸收緊,房價肯定下跌。
所以,目前的狀態,對剛需來說不失為一個最佳購房窗口期。開發商口袋裡沒錢,融資借貸利息又高,部分開發商資金吃緊甚至面臨崩塌,加快銷售回款的意願強烈,對於購房者來說就是利好一件——議價和選擇的空間更多了。
榮盛發展首席經濟學家尹中立對下半年房價走勢的預判是,穩中趨降。他透露稱,截止到2018年底,有不少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在建工程面積是銷售面積的3倍以上,最高的有7倍之多。當銷售放緩,這些公司的債務償還壓力將巨大。而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降價賣房這最後一條出路。
對尹中立的預測我個人認為還是比較精準靠譜的。融資被限,有些房企因資金緊張而被迫賣資產的情況肯定會出現,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房企,境遇可能會更糟糕——棚改貨幣化政策逐步退出,影響最大的就是三四線城市,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絕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商品房購買能力顯著下降。
今年4月,財政部公布2019年全國棚戶區改造規劃285萬套,相較2018年規劃套數580萬「腰斬」。大規模的棚改開始「退潮」,意味著什麼,不言自明——靠棚改拉動發展起來的三四線城市,正在走向消亡,何時覆滅現在雖然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口外流嚴重,缺乏產業支撐的三四線城市,一定會步鶴崗、乳山、玉門等,房子不值一文的後塵。
而情況完全不同的一線強二線城市,人多房少局面難逆轉,房價雖然能做到短時間不大漲,但是未來終究還是要漲上去的,有錢有能力的剛需,還是應該早點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