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精彩回顧 | 「教育哲學、教育基本理論」領域系列文章

2021-02-19 教育學報

彭正梅 | 如何尋找真正的德意志文化:論尼採不合時宜的教育批判

摘  要:《不合時宜的考察》是早期尼採繼《悲劇的誕生》之後發表的批判德國現代文化和教育的四本小書的合集。前兩個考察指出德國文化庸人阻礙了真正的德意志文化的復興,探討了其心靈形成的病理,認為過度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教育摧毀了其生命所必需的幻象,窒息了他們生命的創造力;後兩個考察則探討了叔本華如何不合時宜地用自己的哲學孕育了一種真正的文化,而華格納則把這種哲學轉化為一種提升生命的悲劇藝術之中。尼採展示了這兩個富有創造性的文化天才不同於文化庸人的地方在於,他們知道如何恰當地運用歷史,創造了富有真正德意志精神的文化,而且,這種對歷史的成功運用也使他們成為尼採的教育者,並促進了尼採作為天才、從而也作為教育者的誕生,而後者正是尼採教育批判的確切涵義。

簡成熙 | 英國自由教育哲學的美麗、哀愁與淡定:約翰·懷特與五位學者的論辯

摘  要:彼得斯及其同僚弟子在20世紀60年代立基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自由主義傳統,正式將「自主性」標舉為教育目的。這不僅是當年倫敦學派很鮮明的教育主張,其所重視的理性反思也同樣形塑了課程規劃、教學方法、公民與道德教育,影響深遠。不過,80年代以後,逐漸引起了多元的反思。懷特曾以自由主義的立場與喬娜珊、卡爾、史密斯、斯坦迪什及麥克羅荷林五位學者相互論辯。他們的論辯內容反映出英國當代教育哲學之發展具有和而不同、海納百川的特色,分析與綜合交互為用的方法論特徵,及接地氣的教育哲學實踐性格。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無論對於方法論革新還是教育政策反思而言,均值得華人世界從事教育哲學的研究者參考與借鑑。

史蒂芬·鮑爾  埃米利亞諾·格裡馬爾迪 | 新自由主義教育與新自由主義課堂

摘  要:運用米歇爾·福柯研究中的概念,展示了新自由主義課堂中錯綜複雜的各種關聯。以美國加州一所「知識就是力量」計劃(KIPP)中的特許學校為案例,聚焦於教學軟體和混合式學習管理系統(BLMS)在這所學校的運用,以此勾畫出一個以學習化為名的權力布署系統。通過追蹤構成這一權力系統的特定聯繫、結節、開合與錨定,展示了構成這一權力系統的各種因素間的聚合與交織,人(包括政策企業家、教師、校長、動畫師、編碼師、軟體設計師和數據分析人員)與機器、軟體、知識、機構、改革、倫理、設計、活動、金錢和(真實或構造的)情感的互動與共生,共同構建起一系列新自由主義時刻。在這一權力布署的每一橫截面,都可以看到造就教育政策和治理網絡的新型參與者和新型參與關係。

劉淑寧  麥可·W·阿普爾 | 新自由主義在教育中的含義和政治學

摘  要:聚焦新自由主義、社會階級、種族、性別和教育之間的複雜關係。通過回顧大衛·哈維、艾華·翁和斯圖亞特·霍爾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強調從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社會學等多種視角來理解新自由主義的重要性。以擇校改革為例,分析了新自由主義在教育中的實踐、影響和啟示。越來越多的批判教育研究關注新自由主義中的「擇校」話題,對這些文獻的研究表明,新自由主義通過社會階級、種族、性別等多種形式對教育產生了廣泛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錯綜複雜、並非此消彼長。最後,呼籲不僅要更關注反新自由主義的局部鬥爭,而且要重視反新自由主義霸權的整體進程。

姜添輝 | 新自由主義治理性視角下的全球化教育改革運動

摘 要:美國操作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對國際社會放送國際競爭力話語,以凸顯教育問題作為一種危及社會前景的社會風險,並運用效能之名吹捧商業解決方案的功用。此種情境開啟政策網絡,使得商業、慈善、社會機構等構成混雜性科層統治方式,政府得以遠離責任,但又通過設定標準與目標進行遠程操控。同時,資本家得以介入教育決策,將教育服務商業化。其創新性的集體智慧被吹噓成確保社會繁榮的萬靈丹,這種社會貢獻等同於實踐社會的道德責任,慈善更進一步美化這些商業團體的利益行徑。由此而言,效能是全球化教育改革運動的催化劑,市場邏輯是構成社會新思維的媒介,這促使許多政府運用效能、國際競爭力、創新性集體智慧與社會前景等話語,來塑造社會大眾的自我知識,從而獲得大眾對這些話語的主動認可甚至支持。這種社會治療學是統治藝術的實踐,因為它引導他們如何思考與如何行動,這是新自由主義治理性的明顯特徵。

胡君進 | 透明與幽暗:愛彌兒與盧梭混合意象的教育學闡釋

摘 要:與《懺悔錄》類似,《愛彌兒》同樣是盧梭本人的一幅自畫像。愛彌兒作為一個盧梭想像出來的教育樣板,其並不是一個透明的靈魂意象,而是隱藏著大量不容易被發現的幽暗底層。在愛彌兒身上,盧梭有意構造出各種敘事結構,以實現一種既真實又虛構的想像性演練。無論是愛彌兒與盧梭之間表層與潛在的復調關係,亦或盧梭與愛彌兒之間真誠與反叛的變形結構,還是兩人之間基於戀母情結與造父意圖的政治性血緣,這些都反覆提醒我們在研究《愛彌兒》的一開始,不能忽視盧梭自身的人格特點和精神品質。愛彌兒既是盧梭的學生,也是盧梭的孩子,更是盧梭本人的顛倒。也正是在這樣一種愛彌兒式盧梭與盧梭式愛彌兒的混合意象中,我們才可能真正捕捉盧梭的教育意圖以及整部《愛彌兒》中各種隱遁的計劃。

龐國輝 | 自然即藝術:自然主義教育學的三種歷史形態及其追求

摘  要:自然主義教育學以「自然」的不同內涵而有不同歷史形態。亞里斯多德、誇美紐斯與盧梭為其代表人物。亞里斯多德的自然主義教育,以人的潛能為自然,以城邦需要為其補綴,是古雅典自由教育反省的結果;他對教育藝術和良善生活藝術統一的追求,為自然主義教育學定下基調,但具有泛靈論的思維特點。誇美紐斯的自然教育,以改善宗教社會為目的,以外在世界為自然,並以其規訓教育藝術,使教育世俗化成為可能,具有經驗論特點。盧梭以人的內在自然為自然,提出自然教育概念,並上升其為教育本體;其教育一般方法的旨趣為教育藝術提供了餘地;自然主義教育是其契約國家的教化工具,它使教育研究直面人本身,但具有機械論特點。自然教育學的歷史形態反映教育科學思維發展的歷史性;其共時性,在於追求教育藝術和良善生活的統一。

呂狂飈 | 教育愛的先驗論證及其規範性意涵

摘  要:將教育愛理解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無條件的愛,似乎否定了教育愛之於教育的必要性,因為在經驗的意義上「無條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愛作為一種價值事務,本就不能通過經驗論證來證明其可能性和規範性意涵,而需訴諸於先驗論證。先驗論證表明,自由體間的關係是使無條件的教育愛得以可能的先驗條件;其規範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對作為自由體的受教育者的絕對尊重和維護,它要求作為愛者的教育者在意識之中隱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並承認受教育者作為自由意志存在的無限性和不可被理解。這一無條件的教育愛對於教育具有構成性的意義:因為正是在無條件的教育愛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進而使其自身所承載的理念性價值得以浮現,並由此學會「自愛」。

劉鐵芳  周俊凡 | 身體的教育意蘊及其實現

摘 要:人的主動性的發揮,乃是從個人身體自然出發,讓蘊藏在身體之中的生命潛能得到發揮,在增益人的內在自然的基礎上,讓人的生命自然得以充分地發揮。身體自然始終是個體發展的基礎,是一切教育活動的起點。個體學習始自身體,個體生命潛能的激活同樣從身體開始,基於身體的個體發展序列乃是從感性到理性,個體道德發展同樣基於個人身體感受力的發展。回到身體,就是要正視個體發展的根本性起點,讓個體成長於自我健全的身體背景之中,以健康、活力的身體自然來孕育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與理智能力,由此帶出個體整全性發展的可能性。

杜時忠  張添翼 | 三論制度何以育德

摘  要:最新研究表明,道德良心起源於社會控制;道德既是自律的,也是他律的,道德他律與道德自律是相互貫通的;制度不僅影響人的外在行為,代替人們做出重大決定,而且影響人的內在心理;制度倫理優先於個體道德,並對個體道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制度德育論揭示並肯定製度對道德的重大影響作用,並不是要人做制度的奴隸,而是倡導主動的制度改進,以不斷完善的道德的制度生活來培養道德的人。

董 軒  何夢蕊 | 感同身受: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情感向度

摘  要:教育民族志是把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應用於教育研究領域所形成和發展的術語,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比較分析兩位作者的田野經歷和反思,主張將研究者「感同身受」式的情感體驗作為理解教育民族志的重要維度。具體而言,研究者的情感體驗包括三個層面:日常性、諷刺性和生成性。即便都是研究「教育」問題,都以「學校」為田野地點,研究者也常常因遇到文化氛圍迥異的學校而有極為不同的情感體驗。研究者的這種情感體驗和反思對於探究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及其價值意義系統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李海峰 吳曉蓉 | 文化視野下教育民族志研究新樣態

摘 要:當前,我國教育民族志仍處於傳統研究樣態,因而有必要梳理文化的轉型過程,以把握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新理解和新行動。傳統文化研究賦予文化邊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等本體性認識,並指導著傳統教育民族志。隨著全球移民潮、新媒介和新自由主義思想湧現,現代文化生態已從文化孤島走向地球村,流動性、異質性和開放性逐漸成為文化新共識,教育民族志也隨之形成新的研究樣態——多點民族志、元民族志、比較個案研究和虛擬民族志。新教育民族志力圖從流動中把握文化與教育,提高闡釋力與應用性,對我國教育民族志研究形成了挑戰和衝擊。因此,我國教育民族志研究者應積極與國外同行對話和交流,吸收新的理論和方法,構建符合時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民族志研究體系。

範雲霞 鄭新蓉 | 高考陪讀:勞動家庭的教育參與

摘 要:在教育競爭加劇的社會背景下,不同階層的家庭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家庭教育參與的相關研究表明中產家庭女性家長以極大心力投入精緻教養之中,但是對於勞動家庭教育參與研究還有待深入。以往的研究認為,勞動家庭受制於社會經濟條件對教育參與不足。以「高考陪讀」而聞名的M鎮為個案,研究發現:勞動家庭以母親退出勞動力市場回歸家庭,全身心投入到「服侍」子女的照料型勞作,以此支持子女參與高考競爭。這種教育參與的動力機制是中國「錦標賽式流動」的教育機制的高競爭性與現代化進程中以「兒女心」為表徵的新家庭主義。勞動家庭以陪讀勞作換取子女集中精力與時間投入「苦學」,試圖避免子女重複其「苦活」命運。

相關焦點

  • 2020精彩回顧 | 「中外教育史」領域系列文章
    董豔豔  張茂聰 | 傅統先的教育學術思想——紀念傅統先誕辰110周年摘  要:傅統先視教育哲學為教育事業的靈魂。他認為哲學是思想,教育是行為,這是整個生活的兩個方面;教育哲學是用哲學來探討教育問題的學科;他主張建設一種適合於中國社會哲學的教育哲學。
  • 杜威:教育哲學
    杜威 提要:本章首先回顧了前面的討論,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哲學上的爭論,然後把哲學解釋為一般化的教育理論。所以,哲學同時就是明顯地表述人生的各種興趣,提出使多種興趣實現更好的平衡的觀點與方法。因為教育是一種過程,我們所需要的改造可以通過它完成,而不致永遠是所想做的事情的假設,所以,我們有理由提出,哲學乃是作為審慎進行的實踐的教育理論。一、簡短的回顧雖然我們在論述教育哲學,但是,我們還沒有給哲學下個定義,也還沒有明確地考慮教育哲學的性質。
  • 學校專場直播|系列教育專題公益講座精彩回顧
    學校專場直播|系列教育專題公益講座精彩回顧為株洲市蘆淞區賀家土中學定製,針對初一、初二、初三年級12-15周歲孩子成長教育問題的系列教育專題直播講座活動在5月6日/7日/8日準時開講!這場被家長們格外矚目的網際網路家庭教育直播活動,聚集了耕耘教育行業多年的資深老師,直播期間與家長分享教育心得、互動答疑交流。之前錯過直播的家長,跟著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些精彩的直播吧!
  • 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這篇文章立足於教育哲學領域,分析了邏輯方法的運用思路,這篇文章可以當做引子,幫助我們自己思考文本中研究方法的歸類與運用。摘要:教育哲學研究正在遭遇方法乃至研究性上的質疑,原因是教育哲學研究並沒有應用現代研究推崇的規範化研究方法。從目的和方法的關係來看,教育哲學研究的根本追求是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又需要通過對教育事物的整體性把握來獲得。
  • 哲學教育的六大基本特徵
    哲學教育是一系列思想體系合一的境界。從字到人,到事,到理,這是一個系統,它是完全運行起來的。 字是什麼?字的背後是對人類智慧的一種終極概括。文字懂了,文化的終極密碼就打通了。從根本上入手,才是哲學教育。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奧妙,不能下功夫深入研究,不能每天持之以恆地學習,顯然是無法達到的。
  • 理論前沿 || 哲學踐行與哲學教育的雙向啟示
    摘要:一方面,哲學教育能夠很好地體現哲學踐行的要求;另一方面,哲學踐行運動也可以很好地推動當前哲學教育模式的轉變。就大學教育而言,哲學教育自然是主要形式,不可替代。然而,正如學校教育只是人生短暫的一個階段一樣,哲學教育當然也不會伴隨人的一生,但我們卻不能因此就廢棄思想交流和心靈對話。這樣,我們需要一種能替代哲學教育的對話方式。
  • 73歲著名教育學家朱小蔓逝世,開拓了現代教育理論研究新領域
    她既是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和實踐者,被譽為「情感教育聖女」,又是一位在教育領域富有實績的官員,參與推動了我國近年來的教育改革與課程改革。她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海內外多所大中小學的校長、教師及教育學者們紛紛在網上留言或撰文,為之紀念、送別。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顧問朱永新通過微博哀悼:「小蔓大姐的教育情懷與道德文章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73歲著名教育學家朱小蔓逝世,開拓了現代教育理論研究新領域
    她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海內外多所大中小學的校長、教師及教育學者們紛紛在網上留言或撰文,為之紀念、送別。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顧問朱永新通過微博哀悼:「小蔓大姐的教育情懷與道德文章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小蔓大姐近年來一直頑強地與病魔鬥爭,從不言棄,讓人感佩而心疼。」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 ——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本次推送2017年秋季卷「海外大學的哲學教育」專欄,共4篇文章。這也是農曆春節前的最後一次推送。在此,給各位讀者拜個早年,大家過年好!
  • 省社科聯做實「聯」字文章深化主題教育
    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抓得緊、抓得實。省社科聯黨組緊密結合省社科聯廣泛聯繫服務全省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實際,堅持從「聯」字上做文章,發揮「聯動」優勢,加強「聯通」工作,做好「聯繫」服務,切實把主題教育不斷引向深入。
  • 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從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談學哲學
    顯然,這篇文章論述的雖是軍事科學,但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是一篇由軍事科學而深入到哲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  毛澤東同志為什麼撰寫這篇文章?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起。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利,中央紅軍被迫放棄根據地開始長徵。紅軍為什麼會打敗仗?今後怎麼能夠不打或少打敗仗?未來何去何從?
  • 自我的尋求:中國教育哲學的自我認同
    [10]這一問題之所以一直糾纏不清,原因當然比較複雜,而從根本上講,則是因為教育哲學在處理哲學與實踐、經驗與理性的關係上出了問題。實踐哲學實際上已經為突破這一困境指明了方向。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對於實踐與技藝、理論德性和道德德性的區分為教育哲學研究奠定了兩種基本範式,在這一分析框架下,教育哲學被認為是實踐哲學。[11]不僅教育哲學而且哲學本身,都具有教育的實踐性。
  • 基本教育理論之多元智能理論
    一、「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霍華德·加德納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最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論」,被譽為「多元智能理論」之父。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學,教育學教授,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任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研究所主持人,專著超過20本,發表論文數百篇。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我對黃老師說:「如果一個法國年輕人完成了義務教育,那麼他一定學過一年哲學,一定思考過形上學的基本問題。」一.法國中學哲學教育是哲學專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我於2003年至2014年在法國裡昂三大哲學系學習哲學,從本科讀到博士,一路走來痛並快樂著,不必累述。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導論
    《導論》部分主要講授了以下幾個問題:(1)教育哲學的必要性,從現代社會的發展,教育實踐的需要和教育者的發展等幾個維度概述了學習教育哲學的重要意義 (2)哲學的分支領域,從哲學研究的一般內容(認識論、價值論、形而上、邏輯學)展開論述教育哲學在這幾方面的研究意義(3)教育理論與實踐 從哲學的研究方法入手,將教育哲學置於哲學史的歷史長河中辨析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關係 (4)教育哲學的追求和哲學視野中的教育,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思考哲學研究方向
  • 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教育哲學
    一種從哲學的觀點論教育,將哲學的原理、思想、方法運用於教育,使教育哲學成為哲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學科。我國第一本教育哲學專著——範壽康的《教育哲學大綱》把教育哲學分為教育論理學、教育美學和教育倫理學三個部分,表現出哲學在教育中的應用。直到現在,本體論與教育、人性論與教育、價值論與教育、道德哲學與教育、認識論與教育、美學與教育等,一直是教育哲學中的經典課題。
  • 教育理論:存在主義教育
    存在主義教育是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個流派。存在主義哲學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傳至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廣泛流行,是一種頹廢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海德格爾、雅斯貝斯,法國的薩特和奧地利的市貝爾等。5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教育家尼勒、莫裡斯等把存在主義應用於教育理論,提出了一些主張,於是形成一個教育思想流派。
  • 於維濤:校長教育哲學的反思與重構
    斯賓塞曾說過:「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進行真正的教育。」四是教育哲學歷史發展和實踐經驗為我們更深入地研究校長的教育哲學這一命題提供了可能性。1.校長教育哲學概念校長的教育哲學是校長以一定的哲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在專業學習、教育實踐與日常生活過程中,通過思想引領、實踐創新、社會擔當而建構的有關教育理論化、系統化知識、方法與價值體系。
  • 比較分析赫爾巴特的傳統教育理論與杜威的現代教育理論
    赫爾巴特和杜威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杜威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二者教育理論既有統一性,也存在著對立,其表現如下:(1)赫爾巴特和杜威在教育理論上的統一性①他們對哲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理解,是其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前提。
  • 教育領域數據治理的基本思路與實踐路徑
    摘要:實現數據治理,是大數據時代教育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基於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領域數據治理的現狀及其實現邏輯。隨後,文章從治理思想、治理邏輯、治理範式、治理環境四個維度,提出了教育領域數據治理的基本思路,即強調以信息流動為導向、以多元耦合為內核、以數據驅動為理念、以系統集成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