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梅 | 如何尋找真正的德意志文化:論尼採不合時宜的教育批判
摘 要:《不合時宜的考察》是早期尼採繼《悲劇的誕生》之後發表的批判德國現代文化和教育的四本小書的合集。前兩個考察指出德國文化庸人阻礙了真正的德意志文化的復興,探討了其心靈形成的病理,認為過度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教育摧毀了其生命所必需的幻象,窒息了他們生命的創造力;後兩個考察則探討了叔本華如何不合時宜地用自己的哲學孕育了一種真正的文化,而華格納則把這種哲學轉化為一種提升生命的悲劇藝術之中。尼採展示了這兩個富有創造性的文化天才不同於文化庸人的地方在於,他們知道如何恰當地運用歷史,創造了富有真正德意志精神的文化,而且,這種對歷史的成功運用也使他們成為尼採的教育者,並促進了尼採作為天才、從而也作為教育者的誕生,而後者正是尼採教育批判的確切涵義。
簡成熙 | 英國自由教育哲學的美麗、哀愁與淡定:約翰·懷特與五位學者的論辯
摘 要:彼得斯及其同僚弟子在20世紀60年代立基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自由主義傳統,正式將「自主性」標舉為教育目的。這不僅是當年倫敦學派很鮮明的教育主張,其所重視的理性反思也同樣形塑了課程規劃、教學方法、公民與道德教育,影響深遠。不過,80年代以後,逐漸引起了多元的反思。懷特曾以自由主義的立場與喬娜珊、卡爾、史密斯、斯坦迪什及麥克羅荷林五位學者相互論辯。他們的論辯內容反映出英國當代教育哲學之發展具有和而不同、海納百川的特色,分析與綜合交互為用的方法論特徵,及接地氣的教育哲學實踐性格。英國教育哲學的發展,無論對於方法論革新還是教育政策反思而言,均值得華人世界從事教育哲學的研究者參考與借鑑。
史蒂芬·鮑爾 埃米利亞諾·格裡馬爾迪 | 新自由主義教育與新自由主義課堂
摘 要:運用米歇爾·福柯研究中的概念,展示了新自由主義課堂中錯綜複雜的各種關聯。以美國加州一所「知識就是力量」計劃(KIPP)中的特許學校為案例,聚焦於教學軟體和混合式學習管理系統(BLMS)在這所學校的運用,以此勾畫出一個以學習化為名的權力布署系統。通過追蹤構成這一權力系統的特定聯繫、結節、開合與錨定,展示了構成這一權力系統的各種因素間的聚合與交織,人(包括政策企業家、教師、校長、動畫師、編碼師、軟體設計師和數據分析人員)與機器、軟體、知識、機構、改革、倫理、設計、活動、金錢和(真實或構造的)情感的互動與共生,共同構建起一系列新自由主義時刻。在這一權力布署的每一橫截面,都可以看到造就教育政策和治理網絡的新型參與者和新型參與關係。
劉淑寧 麥可·W·阿普爾 | 新自由主義在教育中的含義和政治學
摘 要:聚焦新自由主義、社會階級、種族、性別和教育之間的複雜關係。通過回顧大衛·哈維、艾華·翁和斯圖亞特·霍爾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強調從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社會學等多種視角來理解新自由主義的重要性。以擇校改革為例,分析了新自由主義在教育中的實踐、影響和啟示。越來越多的批判教育研究關注新自由主義中的「擇校」話題,對這些文獻的研究表明,新自由主義通過社會階級、種族、性別等多種形式對教育產生了廣泛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錯綜複雜、並非此消彼長。最後,呼籲不僅要更關注反新自由主義的局部鬥爭,而且要重視反新自由主義霸權的整體進程。
姜添輝 | 新自由主義治理性視角下的全球化教育改革運動
摘 要:美國操作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對國際社會放送國際競爭力話語,以凸顯教育問題作為一種危及社會前景的社會風險,並運用效能之名吹捧商業解決方案的功用。此種情境開啟政策網絡,使得商業、慈善、社會機構等構成混雜性科層統治方式,政府得以遠離責任,但又通過設定標準與目標進行遠程操控。同時,資本家得以介入教育決策,將教育服務商業化。其創新性的集體智慧被吹噓成確保社會繁榮的萬靈丹,這種社會貢獻等同於實踐社會的道德責任,慈善更進一步美化這些商業團體的利益行徑。由此而言,效能是全球化教育改革運動的催化劑,市場邏輯是構成社會新思維的媒介,這促使許多政府運用效能、國際競爭力、創新性集體智慧與社會前景等話語,來塑造社會大眾的自我知識,從而獲得大眾對這些話語的主動認可甚至支持。這種社會治療學是統治藝術的實踐,因為它引導他們如何思考與如何行動,這是新自由主義治理性的明顯特徵。
胡君進 | 透明與幽暗:愛彌兒與盧梭混合意象的教育學闡釋
摘 要:與《懺悔錄》類似,《愛彌兒》同樣是盧梭本人的一幅自畫像。愛彌兒作為一個盧梭想像出來的教育樣板,其並不是一個透明的靈魂意象,而是隱藏著大量不容易被發現的幽暗底層。在愛彌兒身上,盧梭有意構造出各種敘事結構,以實現一種既真實又虛構的想像性演練。無論是愛彌兒與盧梭之間表層與潛在的復調關係,亦或盧梭與愛彌兒之間真誠與反叛的變形結構,還是兩人之間基於戀母情結與造父意圖的政治性血緣,這些都反覆提醒我們在研究《愛彌兒》的一開始,不能忽視盧梭自身的人格特點和精神品質。愛彌兒既是盧梭的學生,也是盧梭的孩子,更是盧梭本人的顛倒。也正是在這樣一種愛彌兒式盧梭與盧梭式愛彌兒的混合意象中,我們才可能真正捕捉盧梭的教育意圖以及整部《愛彌兒》中各種隱遁的計劃。
龐國輝 | 自然即藝術:自然主義教育學的三種歷史形態及其追求
摘 要:自然主義教育學以「自然」的不同內涵而有不同歷史形態。亞里斯多德、誇美紐斯與盧梭為其代表人物。亞里斯多德的自然主義教育,以人的潛能為自然,以城邦需要為其補綴,是古雅典自由教育反省的結果;他對教育藝術和良善生活藝術統一的追求,為自然主義教育學定下基調,但具有泛靈論的思維特點。誇美紐斯的自然教育,以改善宗教社會為目的,以外在世界為自然,並以其規訓教育藝術,使教育世俗化成為可能,具有經驗論特點。盧梭以人的內在自然為自然,提出自然教育概念,並上升其為教育本體;其教育一般方法的旨趣為教育藝術提供了餘地;自然主義教育是其契約國家的教化工具,它使教育研究直面人本身,但具有機械論特點。自然教育學的歷史形態反映教育科學思維發展的歷史性;其共時性,在於追求教育藝術和良善生活的統一。
呂狂飈 | 教育愛的先驗論證及其規範性意涵
摘 要:將教育愛理解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無條件的愛,似乎否定了教育愛之於教育的必要性,因為在經驗的意義上「無條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愛作為一種價值事務,本就不能通過經驗論證來證明其可能性和規範性意涵,而需訴諸於先驗論證。先驗論證表明,自由體間的關係是使無條件的教育愛得以可能的先驗條件;其規範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對作為自由體的受教育者的絕對尊重和維護,它要求作為愛者的教育者在意識之中隱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並承認受教育者作為自由意志存在的無限性和不可被理解。這一無條件的教育愛對於教育具有構成性的意義:因為正是在無條件的教育愛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進而使其自身所承載的理念性價值得以浮現,並由此學會「自愛」。
劉鐵芳 周俊凡 | 身體的教育意蘊及其實現
摘 要:人的主動性的發揮,乃是從個人身體自然出發,讓蘊藏在身體之中的生命潛能得到發揮,在增益人的內在自然的基礎上,讓人的生命自然得以充分地發揮。身體自然始終是個體發展的基礎,是一切教育活動的起點。個體學習始自身體,個體生命潛能的激活同樣從身體開始,基於身體的個體發展序列乃是從感性到理性,個體道德發展同樣基於個人身體感受力的發展。回到身體,就是要正視個體發展的根本性起點,讓個體成長於自我健全的身體背景之中,以健康、活力的身體自然來孕育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與理智能力,由此帶出個體整全性發展的可能性。
杜時忠 張添翼 | 三論制度何以育德
摘 要:最新研究表明,道德良心起源於社會控制;道德既是自律的,也是他律的,道德他律與道德自律是相互貫通的;制度不僅影響人的外在行為,代替人們做出重大決定,而且影響人的內在心理;制度倫理優先於個體道德,並對個體道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制度德育論揭示並肯定製度對道德的重大影響作用,並不是要人做制度的奴隸,而是倡導主動的制度改進,以不斷完善的道德的制度生活來培養道德的人。
董 軒 何夢蕊 | 感同身受: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情感向度
摘 要:教育民族志是把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應用於教育研究領域所形成和發展的術語,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比較分析兩位作者的田野經歷和反思,主張將研究者「感同身受」式的情感體驗作為理解教育民族志的重要維度。具體而言,研究者的情感體驗包括三個層面:日常性、諷刺性和生成性。即便都是研究「教育」問題,都以「學校」為田野地點,研究者也常常因遇到文化氛圍迥異的學校而有極為不同的情感體驗。研究者的這種情感體驗和反思對於探究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及其價值意義系統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李海峰 吳曉蓉 | 文化視野下教育民族志研究新樣態
摘 要:當前,我國教育民族志仍處於傳統研究樣態,因而有必要梳理文化的轉型過程,以把握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新理解和新行動。傳統文化研究賦予文化邊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等本體性認識,並指導著傳統教育民族志。隨著全球移民潮、新媒介和新自由主義思想湧現,現代文化生態已從文化孤島走向地球村,流動性、異質性和開放性逐漸成為文化新共識,教育民族志也隨之形成新的研究樣態——多點民族志、元民族志、比較個案研究和虛擬民族志。新教育民族志力圖從流動中把握文化與教育,提高闡釋力與應用性,對我國教育民族志研究形成了挑戰和衝擊。因此,我國教育民族志研究者應積極與國外同行對話和交流,吸收新的理論和方法,構建符合時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民族志研究體系。
範雲霞 鄭新蓉 | 高考陪讀:勞動家庭的教育參與
摘 要:在教育競爭加劇的社會背景下,不同階層的家庭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家庭教育參與的相關研究表明中產家庭女性家長以極大心力投入精緻教養之中,但是對於勞動家庭教育參與研究還有待深入。以往的研究認為,勞動家庭受制於社會經濟條件對教育參與不足。以「高考陪讀」而聞名的M鎮為個案,研究發現:勞動家庭以母親退出勞動力市場回歸家庭,全身心投入到「服侍」子女的照料型勞作,以此支持子女參與高考競爭。這種教育參與的動力機制是中國「錦標賽式流動」的教育機制的高競爭性與現代化進程中以「兒女心」為表徵的新家庭主義。勞動家庭以陪讀勞作換取子女集中精力與時間投入「苦學」,試圖避免子女重複其「苦活」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