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正值84歲高齡的鐘南山又再次選擇回歸到抗戰第一線,遙想十七年前,也是他首先提出"把危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鍾南山曾說:"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這就是最大的意義"。
他堅毅的目光中流露出對抗疫必勝的決心,他重新回歸到大眾視線,人們想從各個方面了解究竟是怎樣的經歷,才能造就這樣一位優秀的醫生,我們驚奇地發現,鍾南山的家族中不僅出現了他這樣一位名人,他的親戚中不乏林語堂、林巧稚這樣的文化名流。
鐘山以南——鍾南山的家族史
鍾南山的父親同樣也是我國一名優秀的醫生,主攻兒科。當年,鍾世藩以優成績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當年的淘汰率之高簡直難以想像,與鍾世藩同期進入課堂學習的四十餘名同學,最終能夠順利畢業的僅有八人。其中就有鍾世藩的身影。
從協和畢業後,他又選擇到美國深造,去往紐約州立大學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鍾世藩學成歸國後,在1933年與廖月琴結為夫婦,三年後鍾南山在南京出生,因為廖月琴生產的醫院在鐘山以南,同時期望兒子的為人能夠像大山一樣端莊持重,屹立不倒,所以她為兒子取名為"鍾南山"。
廖月琴和那個年代的大多數女性相比,從小養尊處優,而且受到過高等教育,也曾經赴美深造學習高級護理,與丈夫鍾世藩的事業不謀而合。當然,在那個年代一個女子一生的榮華還要看她的家族是否實力雄厚,廖月琴出身於聲名顯赫的廖氏家族,這也是支撐她不斷學習的有力保證。
今日到了鼓浪嶼,還能從一些老人口中得知,昔日廖家的榮光。提起當日的"鼓浪嶼廖家",在全國範圍內都聲名遠揚,廖家世代經商,廖月琴的祖父廖宗文靠著售賣竹製家具碗筷而發家。他一生有四個兒子,分別為廖清霞、廖悅發、廖天賜、廖天福。
那些讓你想不到的名人,他們之間竟是親戚
廖家的四個兒子,個個都有出息,而且不借靠祖輩榮光,全部自食其力白手起家。大兒子廖清霞不將視野僅放在國內,他前往"南洋"印尼,興辦造船廠等實業,沒過幾年陡然而富,拉攏二弟廖悅發一起創業,兄弟二人衣錦還鄉。
回國後的廖悅發更加一發不可收拾,人送外號"廖財神"。這可不是為了恭維他才起的外號,而是實在跟著廖悅發就能賺到錢,而被人敬佩得來的威名,廖悅發是廖家真正的掌舵人,他在鼓浪嶼建起兩座花園洋房,在當地頗為惹眼。
他的獨女廖翠鳳的夫婿就是在文學界大名鼎鼎的林語堂,他的最為出名的作品《京華煙雲》,就是林語堂仿照《紅樓夢》的體制結構,用英文所寫的一部傳世經典。但是廖翠鳳和林語堂初相識之時,林語堂還什麼都不是,除了有一紙文憑剩下的什麼都沒有,林家與廖家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百無一用是書生",廖翠鳳的母親擔憂從小沒吃過苦頭的女兒,嫁給林語堂會挨餓受窮,不過廖翠鳳可不這樣想,感情和快樂不是用金錢就能衡量的,如果人人都攀附權貴,那麼又有多少人會挖空了心思想和廖家攀親,自己一生豈不是要錯付在一場無愛的婚姻裡!
廖翠鳳風輕雲淡地和母親發誓,自己除林語堂再不嫁他人,因為她最看重的就是林語堂的才華,沒有什麼別的。
因為林語堂當時太過貧窮,他們二人成婚之後還是居住在廖家的一間廂房裡,結婚當晚,林語堂做出一件驚人之舉,他燒掉了同廖翠鳳的結婚證書,林語堂說:"結婚證書只有離婚才用得上!"此舉是在報答廖翠鳳矢志不渝的愛情之心。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從小喊到大的"鳳姑",就是林語堂的妻子廖翠鳳,順利應當也就是鍾南山的"姑姥姥",這樣一來鍾南山也要稱林語堂一句"姑外公"。
更加巧合的關係是,我國婦產科專家"萬嬰之母"——林巧稚,論起來還是鍾南山的"姑婆"。
林巧稚雖然終身未婚沒有子女,但是她有一個侄兒,是同她關係最好的,名叫林嘉澤。林嘉澤,林嘉澤長到了二十來歲,有了心儀的女子,林巧稚幫他上門求親,那女子便是廖翠鳳二哥廖超照的女兒,名叫雪琴。
這位雪琴就是鍾南山的表姐,她與林嘉澤結婚後,鍾南山按照輩分也要隨表姐稱林巧稚一聲"姑婆"。
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還真是尤為奇妙。鍾南山和林語堂、林巧稚之間竟然還有這樣盤根錯節的親戚關係,不由得讓人感嘆優秀的人總歸是一處的,畢竟"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言傳身教
在這樣家庭氛圍下長大的鐘南山,自然也會在自己所在領域發光發熱,因為家庭是孩子第一間教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鍾南山的父親在世時,總是念叨著這樣一句話:"人活一輩子,總要留下些什麼"。到了晚年的鐘世藩備受眼疾困擾,他的視力下降得很厲害,看東西看久了時常還會重影,但他深知一個老醫生最珍貴的就是行醫一輩子所積累的經驗,他不願意讓這些經驗都跟隨著他一起化作塵土,消失在天際,所以選擇寫作一本關於兒童病症症狀學的書籍。
因為體力不濟,所以寫作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鍾世藩寫一會兒,眼睛便已經昏花,所以他時常捂住一隻眼睛,用放大鏡輔助看字,一隻眼睛累了就換另一隻。這樣一直堅持下來完成了一部幾十萬字的著作。
成功是沒有什麼捷徑的,這和出身於什麼家族,流傳怎樣的基因無關,鍾老先生的韌勁兒和決心,才使得他在醫學領域能夠持續發光發熱,這是我們年輕一代都應該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