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7張桌子的小店火了3年-來個寶蛙火鍋

2021-01-13 上遊新聞

「來個寶」,本意是重慶土話形容蛙的一種,為了小店寓意更好,故取諧音為來個寶,來形容到店客人都是小店的寶藏。

店裡招牌蛙火鍋,是老闆懷戀小時候在沸沸揚揚的小堂裡吃蛙,經過傳承改良,調配出更符合大眾口味,但不管如何變,記憶中的味道一直未變。

這家就是開在大坪九坑子輕軌站後面巷巷裡的居民樓下面只賣美蛙的小店,那一鍋麻辣鮮香濃鬱糊香味並帶著淡淡檸檬清香的蛙蛙。

以前家裡有檸檬樹,就用檸檬葉來做蛙火鍋,現在條件不允許,不好找檸檬葉,為了還原以前的味道,檸檬葉都是老闆高價空運回主城。

小店是真的很小,只有7張小桌,老闆還沒錢裝修,用些舊報紙貼在了牆上,因為老闆一直相信「我們做菜沒有秘密真材實料」,客人吃進嘴巴裡面的才是最重要的。

老闆把每隻蛙都控制在100-120克以內,只有這種規格的娃仔才是口感肉質最好的,但是價格也是最貴的。還有每周從廣東空運的「檸檬葉」,時至今日小店沒用過一隻死蛙,沒用過一滴老油。

店裡有小鍋、中鍋、大鍋三種份量,適合各種用戶按需吃蛙,吃完蛙,再燙菜,麻辣鮮香,味道更好。

相關焦點

  • 7張桌子手寫點菜 開了30年的山城步道火鍋回來了
    過去一年多,不少遊客打卡山城巷都會被一扇木門上的火鍋菜單吸引,這扇門也成了一個拍照點這扇門內曾是牟登明的家,他的家庭火鍋從屋裡5張桌、屋外2張桌開起,已有30餘年的歷史。一家人後因山城巷重新規劃搬離,今年春節又帶著老重慶的火鍋記憶回歸。點菜還是客人手寫,桌子還是只有7張……山城巷又有了煙火氣。
  • 手握三千元從7張桌子起步,發展到有多家分店,奇火鍋奇在哪裡?
    1997年5月,謝莉辭職了。謝莉是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護士,這個時候丈夫餘勇由於生意失敗,他賠光積蓄並欠了十多萬元的債。謝莉決定辭職陪丈夫一起創業。當時,謝莉只有3000元資金,她決定開一家小餐館。三個月後,她從報紙上找到了一個看起來很合適的店面,一家只有7張桌子的飯店,800元的轉讓費,每月1300元的房租。1997年底,一家火鍋店開業了。看著只有7張桌子的小店,謝莉用「7」的諧音給小店取名為「奇火鍋」。謝莉發現,重慶的計程車司機習慣凌晨兩三點鐘結伴就餐,而這時,很多小餐館已經打烊。
  • 從6張桌子到200畝火鍋公園,重慶火鍋也可以很雅致
    曾做了8年小學老師的李春豔,就在南山上,從6張桌子開始,通過近二十年時間,建起了佔地200餘畝鮮龍井「火鍋公園」,並將引入介紹重慶文化的實景演藝。  就在這裡,坐落著一家以「荷塘月色」聞名,佔地200餘畝,擁有600餘張桌子的火鍋公園——鮮龍井。  李春豔談鮮龍井的情景式火鍋公園
  • 成都本地人愛吃的老火鍋,靠9張桌子火了幾十年,鵝腸論根賣
    作為一座熱情的旅遊城市,成都的火鍋館沒有五千家也有三千家吧,一條街上密密麻麻全都是各種火鍋店,有老火鍋、新派火鍋、牛肉火鍋、魚火鍋,滿足了每一個成都人的需求。李白清曾經說過吃火鍋不要看環境,就看味道,光著膀子坐在路邊一口啤酒一片毛肚才是精華。
  • 瀋陽只有6張桌子的小店,招牌都快看不清了,只賣一種面火了20年
    瀋陽有一家只有6張桌子的小店,招牌褪色都快看不清了,他家只賣一種面,卻火了20多年,這家小店就是瀋陽牛肉麵界中排在前幾位的敖氏牛肉麵。這家店位置非常偏僻,店門口是一條很小的馬路,不太好停車,店面就是圖片的樣子,很老字號的樣子,是老式套間那種老房子格局,小店不大只有6張桌,菜譜也很簡單,就12個菜,一種面,那就是牛肉麵。
  • 只有8張桌子的火鍋店,也敢叫火鍋店?
    它——西安火鍋紅榜前十曾經老店只有十來個平米,墩著三張桌子從位置到環境都像重慶最江湖的小店店裡沒有服務員只有帥氣小哥哥和可愛的小姐姐除了有點小最可貴的是有種朋友家小店的溫馨感覺。它的味道一脈相承,老店自開業以來從沒有宣傳過,都是靠著口碑與吃貨們的相互安利。與全城50家火鍋同臺競技,最終以三張桌子,上榜了西安18年必吃火鍋!
  • 成都這家只有1張桌子的小店,16年只賣一道菜,不分葷素7毛錢一串
    四川是美食之地,美味可不僅僅只有川菜,還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特色小吃,缽缽雞也是四川獨有的特色美食,成都這家只有一張桌子的小店,16年只賣一道菜,這道菜就是缽缽雞,不分葷素7毛錢一串,性價比很高。這家店開在四川大學的後門,川大的師生是他家的主要客源,據說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回母校,第一件事就來吃他家的缽缽雞,這家店很小,只有8平方米,只能放一張桌子,大部分人就在門口的小桌子上吃。
  • 只有10張桌子!綿陽這家精緻「新派火鍋」,秘制味型辣到上頭!
    店面袖珍,僅僅只有10張桌子!還有人專門來挑戰...變態辣!比起很多大火鍋店的富麗堂皇,我更喜歡這種小店,堂子不大,但是一坐滿過後就很有吃火鍋那種熱火朝天的氛圍。光為了挑戰吃辣,這家店肯定做不到開業一兩個月就衝上大眾點評片區美食榜第三,鍋底夠香醇不說,菜品也是一等一的優秀!
  • 只有4張桌子!卻火了18年……
    gai都會來上一鍋!而這家藏在附街岔路口的佳味粥鋪,便是小編今天要帶你去吃的從zui早的擺攤小推車到現在20幾平方米的小店,不知不覺18年的光陰就從指縫間溜過,看盡了中山街的時代變遷,也伴著小編從孩童長成了大姑娘老闆粥好話不多
  • 深藏巷子裡的重慶火鍋,開了幾十年還是8張桌子,顧客天天擠爆了
    說起重慶的美食,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重慶老火鍋,這可是「山城美食」的一大特色,而且重慶也有「火鍋山城」之美稱,所以很多去重慶旅遊的人,都一定會嘗嘗地道的老火鍋。而在重慶也是滿大街的火鍋店,不管走到哪裡都能吃到,所以這火鍋就成為重慶遊必吃美食之一了。
  • 南京不起眼的小店,只有6張桌子,35元一份的酸菜魚客人搶著吃
    南京這家不起眼的小店,只有6張桌子,他家的酸菜魚在南京很有名氣,35塊錢一份,客人都搶著吃。這家店就是黑皮酸菜魚,小店很小,非常很不起眼,只是門口有時候會有人排隊讓人側目。店裡環境簡陋,只有6張桌子,收拾得還算乾淨,不起眼的小店有很高的人氣,啥時候來吃都要拼桌,他家的酸菜魚小份的35元,份量很大,兩個人吃不完,最貴的只有85塊錢一份,六七個人吃也夠了。這家店的生意這麼好,為什麼老闆不開分店不加盟呢?
  • 鴨爪火鍋火起來了
    「楊大師鴨爪爪特色火鍋」有啥來頭?它靠什麼吸引一眾粉絲?我們一同來了解一下。  【創始】  小店起步 做到全國知名連鎖    要說「楊大師鴨爪爪特色火鍋」,就不得不提它的創始人——楊勇。楊勇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也是「楊大師鴨爪爪特色火鍋」品牌創始人。
  • 北京這10家破店,只有幾張桌子,卻火成傳奇!有你吃過的嗎?
    尹三豆汁 如今都住在來二環外的北京人,有多少人為了這口兒,大節假日起個大早慕名而來的,尹三家的小食承載了多少北京人的回憶,樸實的店面,卻有著最好喝的豆汁兒!店裡只有4、5張桌子,地方小但是人又多,天氣好的時候還要多加幾張桌子搬到店外面,即使這樣還是座無虛席。他家豆汁不勾芡,清冽甘香,夠酸夠勁~燒餅層次多、暄軟烙的特別香。還有焦圈、麵茶、豆面丸子,每樣都不會讓你失望!
  • 火鍋界的「優衣庫」:18張桌子,如何做到年入600萬?
    餐飲行業向來競爭激烈,火鍋行業尤甚,但兩個慶火鍋獨闢蹊徑,首創「滷味火鍋」,迅速在京城打開一片天地。自2019年兩個慶火鍋在方莊開店以來,人氣一路飆升,迅速成為網紅火鍋店,憑藉18張桌子,2019年衝出600萬的銷售額。
  • 8張桌子火了21年!這家麵館招牌竟然才6塊錢!
    滿滿一大碗,17個餃子,6塊錢,這大概是蒙城性價比最高的餃子了   煮熟後微微有點透明,鮮鹹的味道有點重,吃個餃子,喝口湯,整個胃裡都熨帖起來。
  • 成都只有1張桌子的小店,16年只賣1道菜,豆漿稀飯漲到了3元1碗
    四川的樂山有很多好吃的缽缽雞,有一對樂山夫妻就在成都做了16年的缽缽雞,他們的小店在四川大學後門,以性價比高著稱,來這裡光顧的多數都是師生,大家畢業後遍布五湖四海,但仍然忘不了這個味道。說起徐孃缽缽雞,那可是遠近聞名的寶藏小店。兩口子住在附近,店就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巷子裡,約摸只有8平米,放下一張桌子就已經很擠了。
  • 青島這家5張桌子的小店,一個爐包2.5元,憑什麼火了20多年
    每天早上他家店裡就擠滿了人,有來吃飯的,有鄰居,還有上學的學生,參加工作的白領,還有一些是來青島旅遊慕名前來的食客,可以說是老少皆宜!他家的爐包性價比也很高,韭菜精肉,白菜精肉,茄子精肉都是2.5塊錢一個,而精蝦仁餡的是4塊錢一個。菜雞精肉和韭菜精肉的最受歡迎。
  • 滕州這家只有2張桌子的小店,只賣兩種餡的湯圓,卻開了30多年
    湯圓有吉祥寓意,團團圓圓的好預兆,因此我國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吃湯圓,這原本是只有南方人食用的美食,如今已經被全國各地食客所接受,每個城市都有做湯圓的小店,這些小店雖然不起眼,但是卻一開就開很多年。
  • 瀋陽只有4張桌子的小火鍋,開在平房裡26年,牛羊肉統統40元1盆
    輝山地區以前是礦山,有很多礦上工人在這裡生活,大家都知道有人的地方肯定有美食店,這邊有一個開了26年的火鍋店,叫做大舞臺小火鍋,能在這麼偏僻的地方26年屹立不倒,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大舞臺小火鍋開在平房裡,這個平房可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平房,真的是三五十年前那種,很有年代感,如果你開車路過估計還以為這裡已經荒廢了,但其實這家火鍋店生意還不錯,周圍的工人愛來這裡吃飯。玻璃窗上貼著他們家的特色菜,有羊肉、牛肉等等,全是肉,看著就流口水,旁邊就是省道,不時有拉煤車路過,除了工人愛來吃,還有一些老吃家子開車一路找過來。
  • 這9家只有幾張桌子的小店,憑什麼拴住南昌人的胃!
    夫妻倆在一間小房子裡揉面,包餡,煎包,分工明確,及時是這樣也趕不上食客們買的速度,門外樓道口的桌子全部爆滿。一開蓋瞬間賣光,想吃的還得乖乖等下一鍋。一天要賣出幾千個的煎包,這麼些年董大哥硬是沒漲價,還是5元4個,可以說是非常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