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清朝四品官員裕庚家裡,他的法國太太易莎,給他生了個漂亮混血女兒。裕庚依照族譜,給這個女兒起名叫裕德齡,希望她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
1894年甲午戰役後,德齡所生活的沙市,成了通商口岸。大批洋人,來沙市生活和定居。德齡特別喜歡和洋人打交道,她對他們的異國語言,對他們的穿著打扮,都非常感興趣。一來二去的,德齡就成了小「外國通」。
1895年,裕庚奉朝廷命令,做為特命全權大臣出使日本。德齡在日本度過三年時光。後來,裕庚接受詔令,奉命出使住外法國大使。在法國生活的這段日子裡,德齡學會了外語,增長了不少見識和學識,對各國國情都有了一個具體的了解。更是和妹妹一起,接受了現代舞蹈大師鄧肯的指導。
1902年,裕庚任滿歸國,被賞給太僕寺卿銜,留京養病。十七歲的德齡,隨同父親回到中國北京。
慈禧此時,也意識到了國際間交往的重要性,她經常在紫禁城接見各國使節夫人。以圖展示她作為一國太后的威儀,從而滿足自己膨脹的虛榮心。怎奈外國使節夫人帶來的翻譯,中文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生搬硬套,強差人意,弄得慈禧撓頭不已。後來,她從慶親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兒通曉外文和西方禮儀。便下令要德齡和容齡一同進宮,擔任她的貼身翻譯。
德齡雖然是個女孩子,但由於在外國長大,接觸的是西方先進教育,為此頭腦活躍,思維超前,非常有主見。她對日本和法國的先進發展理念讚賞不已,她也渴望著自己祖國能夠一掃頹勢,不再抱殘守缺,奮起直追,成為世界上的強國。
當她知道自己要去慈禧身邊工作時,是即興奮又忐忑,即憧憬又不安。興奮的是,自己可以將外國目前的發展現狀,講給老佛爺聽,讓她知道此時的中國有多落後,不改革創新真的不行了。忐忑的是,都說老佛爺脾氣古怪,喜怒無常,不好侍候。自己此番去,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在等待著她。
一輪紅日,如往常一樣躍出了地平線,紫禁城沉重的大鐵門,終於吱呀呀打開了。德齡迎著朝陽,向宏偉的宮殿群走去。她跟著太監左拐右繞,終於來到了慈寧宮。
一位雍容華貴的老婦人,在等待著她們姐倆,姐倆顧不得多想,趕緊跪下磕頭,嘴裡喊著祝福的話語。
慈禧端詳著這姐倆半天,冷若冰霜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慈禧在宮裡,從來沒有見過洋裝,見這姐倆腳穿高跟鞋,頭上扣著大簷禮帽,活潑幹練,瀟灑帥氣,不由得就產生出了幾分好感。
慈禧讓德齡說了一段英語,雖然她聽不懂,但她知道德齡英語水平不低,不但語句流暢,聲情並茂,講到動情處,還帶肢體語言,跟講演一樣。慈禧一高興,忘記了自己的太后身份,竟鼓起了掌。
入宮第二天,慈禧接見法國大使夫人,德齡坐在慈禧身邊,將大使夫人的話,通俗易懂地翻譯給慈禧聽。再將慈禧的話,言簡意賅地翻譯給大使夫人。聽得大使夫人,不住地直挑大拇指。
送走大使夫人,慈禧動情地拉著德齡的手,告訴她這輩子哪兒都別去了,就在宮裡陪著她。到出嫁年齡,她會為德齡選擇一位如意郎君,決不會虧待她的。
德齡的出現,給慈禧沉悶的宮廷生活,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一直以來,慈禧對西方的了解,都是十分片面的。她對不斷湧入的外來事物,即排斥又好奇。她把她心中的疑問,一股腦兒地都拋給了德齡。比方說,西方人吃飯用叉子。西方人有病要開刀。西方傳教士專門吃小孩心肝等,她問德齡這些傳言是不是真的。
德齡每每聽到這些問題,心裡是哭笑不得。但她不敢表露出來,她怕刺激慈禧。每當這時,她都得耐著性子,一點一點把真相講給慈禧,消除慈禧對西方的誤會。不但如此,在德齡的帶動下,慈禧還迷戀上了照相。德齡的哥哥勳齡,還為此成為了御用攝影師。
在慈禧人生最後幾年時光裡,曾經最討厭照相的慈禧,竟因為德齡,而留下了數百張照片。
1904年10月,慈禧那天非常高興,就把自己寫的「壽」字,破天荒地賞給德齡一張。要知道,除了王公大臣,公主格格,一般人根本得不到這樣的殊榮。德齡將慈禧墨寶送回家中,當傳家寶一樣珍藏了起來。
德齡除了為慈禧做翻譯外,還兼任光緒的英文老師。
那時,光緒剛剛經過珍妃之死,自己又常年被囚禁,完全失掉了人身自由和政治實權。心事重重,表情木訥。只有德齡給她上英語課時,他才能現出一些激情和活力。他們個性相近,互相欣賞,彼此理解。光緒的苦惱,德齡比誰都清楚。德齡也想幫助光緒說服慈禧,去變法維新,挽救大清。
德齡幾次欲張口深說,都被慈禧打斷了。不提變法維新啥都好,只要一提和變法維新有關的人和事,慈禧就兩眼如炬,咄咄逼人,令德齡不寒而慄。德齡徹底明白了,想讓慈禧改變腦筋中的老觀念,幾乎是沒有半點可能的。充其量,自己只是個宮女,在這個龐大政權中,她微如草芥塵埃。德齡厭倦了這種生活,她怕不小心卷進這巨大的政治漩渦中,到時候,誰也救不了她。
1905年三月,德齡接到了父親病危的電報,她決定趕快離開北京,前往上海。通過兩年的宮廷生活,令德齡看清了宮闈之中冷漠、陰深、險惡的一面,她覺得自己還是早脫身為好。儘管走的時候,慈禧一再叮囑,處理完父親後事要及早回來。可她以「百日孝」為由,堅持留在上海,並結識了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副領事,旋即戀愛結婚,隨夫去了美國。
一年後,她得到了光緒和慈禧的死訊。
又過了三年,大清覆滅,中國帝制終結。
德齡在異國他鄉,悲痛傷心了好一陣子。
後來,德齡應親友的要求,將她自己在清宮生活的故事,以及個人對慈禧的看法,晚清的政局見聞,以回憶錄的形勢寫了下來。《清宮二年記》問世後,很快就引起了西方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成了炙手可熱的暢銷書。
1927年,德齡回國逗留,並親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語清宮戲。同時找到小德張等人,進一步回憶收集清宮資料。此後,先後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憶錄》、《御苑蘭馨記》、《瀛臺泣血記》、《御香飄渺錄》等反應晚清宮廷及社會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時間,洛陽紙貴,作品一版再版,風靡海內外。德齡也成了美國的著名作家之一。
德齡的清廷題材英文作品,是二十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肇興時期的特定產物。其最大特色是,作者以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紹了中國高層統治者,現實生活的實情。部分地澄清了強加給西方讀者的傳聞和謊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的珍貴資料。為後世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證和參考。正基於此,這些作品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讀者。
德齡在美國生活的日子,就這樣慢慢過去了。
1944年,六十三歲的德齡,因車禍不幸在加拿大去世,走完了她傳奇的一生。
繁華落盡,倩影飄渺。紅塵滾滾,天地蒼茫。慈禧年間,有這樣一位女子,她白雲一樣,瀟瀟灑灑飄來。又狂濤一樣,在血雨腥風中急走而去,但後世人卻一直都沒有忘記她,她就是裕德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