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都是在表達些什麼

2020-12-22 快消品第一線

經過五千年歷史的沉澱,造就了今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酒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篇章,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酒文化,這樣也就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酒文化。

酒文化對於中國的發展也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其中包括對文學的影響。酒成為古人表達情感的媒介,詩人借酒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

1. 借酒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余光中在《尋李白》中曾經這樣寫到——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和矛盾後,古人常常借酒澆愁,希望在酒的酣醉中麻醉自己,升華到酒醉的狀態,獨享暫時遠離現實的超然。這方面李白為最。 李白愛酒,這是人盡皆知的,尤其是那首《將進酒》,更是千古絕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是何等的豪邁,雖然宣講的都是及時行樂,但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不難看出李白把心中積鬱的苦悶付諸於酒中,發洩於詩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實則是詩人心中揮散不去的懷才不遇的感傷。

杜甫關於酒的詩句最有名的莫過於《登高》裡「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鬚髮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眾所周知杜甫嗜酒如命,但是為何本應該飲酒的日子卻不願意喝酒呢,因為當時杜甫已經白髮日多,護病斷飲,但是歸根結底還是時世艱難自己潦倒不堪。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不是杜甫真的嗜酒如命,而是當時國破家亡,自己又窮困潦倒不能濟世扶困,空有一番報國熱情卻無處抒發,從而只能借酒消愁但是愁上加愁,悲從中來只能提筆揮毫把自己的壯志和現實的悲涼強烈的對比記錄下來,讓我們產生強烈的共鳴。

2. 借酒表達愛情及相思

「纖纖新月掛黃昏,人在幽閨欲斷魂。箋素拆封還又改,酒杯慵舉卻重溫。燈花佔斷燒心事,羅袖長供挹淚痕。益悔風流多不足,須知恩愛是愁根。」(《秋夜牽情》)在深閨之中,痴情的女人思念著心上人,因相思而寂寞,因寂寞而愁腸鬱結,只能藉助於酒來擺脫愁怨。再如「殢滯酒杯消舊恨,禁持詩句遣新愁。」(《訴春》);「如今獨坐無人說,撥悶惟憑酒力寬。」(《圍爐》);「涼生還又撩幽恨,留取孤樽對月開」(《夏雨生涼三首》其三)總之,婚後的他不再是少女時的開朗,不論是春夏秋冬還是白晝黑夜,總是帶著淚珠,難怪魏仲恭將其集命名為《斷腸集》。

魯迅在談到中國古代正統文學中的愛情描寫時曾經說過:「倘其囁嚅之中,偶涉眷愛,而儒服之士,即交口非之。」但朱淑真衝破流俗,大膽闖入了一般男子都諱莫如深的言情禁地,不僅在被稱為「詩餘」的詞中,而且在被尊為正統的詩中大量而集中地描寫自己獨特的愛情經歷和婚姻生活,可見她的叛逆與不俗。

3. 借酒表達對生活的感悟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 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矣,寄餘齡。

蘇軾以自己躬耕於東坡, 築雪堂居之自比於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斜川之遊,這首詞雖然充滿恬靜閒適的田園趣味, 卻又不失蘇軾以往的豪放氣。該詞首句夢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 說只有醉中才清醒, 夢中才瞭然, 表達了憤世嫉情懷。此句與蘇軾提到的自比陶淵明形成呼應, 體現了蘇軾不僅能理解陶淵明飲酒的心情, 更是如同知己般深知自己如同陶淵明一樣,在夢中或醉中實際上都是清醒的。

蘇軾在赤壁懷古中最後感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多少風流人物和驚天駭事如今都隨風浪滔滔而去,今天站在這裡回想那些往事,用什麼來表達那些逝去的感情,只有默默奉上一杯酒,一切盡在杯酒之中。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李清照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中寫到: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華,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濃睡和殘酒的意象愁腸難解,作者沉睡中卻又知道一夜風雨, 可見作者當時心情的低落憂鬱,以至難以入眠。

宿醉醒來後忙問到海棠花可好?雖然沉鬱卻仍惦記庭院裡的海棠,可見詞人並未失去年少時對自然春色的熱愛。不幸的是,作者卻不再象當年那樣無憂無慮,生活的閱歷和打擊,失去親人的變故讓她對人生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在詞中便化成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含蓄和悲傷。從愛春到傷春,作者李清照的生命光因為酒的陪伴而更加濃鬱。

4. 借酒表達友情

古人喜歡喝酒,喜歡和朋友約在一起暢飲闊談,一起遊覽亭臺樓閣,「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這句話出自《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公元745年寫給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送別詩,全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了深情厚誼與詩情畫意。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裡捨不得離開可見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杜甫和李白一樣,也是一位飲酒詩人,號稱詩仙的他,更是愛酒。「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便足以證明兩人之間的友誼,兩人一起喝酒,暢飲,最後兩人同蓋一條被子醉去。

古人借酒表達自己的感情,就像今人一樣,雖然感情不同,但是酒都是人們用來抒發感情的媒介。但是小醉怡情,大醉傷身。

相關焦點

  • 古人到底有多會玩兒?5種古人的喝酒遊戲讓你欲罷不能!
    酒,作為人類生活的主要飲料之一,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極為暢銷的東西。中國酒更是源遠流長,享譽中外。在古代,文人墨客們大多都好酒。什麼李白、杜甫什麼柳永東坡等等大家,也離不開酒。高興時,約上三五好友,來點;憤懣之時,自己獨飲也可。高中進士、貶謫出京、洞房花燭等等,都會一醉方休。遙想李白,醉酒後令楊貴妃研墨,讓高力士脫靴的豪情。
  • 古人在晚上會不會很寂寞?他們晚上都做什麼呢?
    古人在晚上會不會很寂寞?他們晚上都做什麼呢?似乎在白天工作就是一條鐵律,也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人們有了自己的職位以後,白天都是勤勤懇懇的工作,下班以後總是帶著滿身疲憊,這時就得需要適當的放鬆,更好的緩解勞累。
  • 聽說,古人都是酒瘋子?
    中國酒文化確實源遠流長,製酒技術也的確精湛,只是人家古人根本不像爺爺說的那樣,每個人都嗜酒如命。相反,很多朝代製酒技術雖很成熟,但古人在飲酒問題上,卻似更懂得節制。很多古人對於酒,不僅克制有度,甚至為此制定了嚴律,以誠告後人,酒這東西有時真不是個玩意兒!喝它一丁點也許有滋補身體,活血化瘀之功效。但一旦喝過頭,麻煩就大了。
  • 古人喝酒划拳時都愛吆喝,五魁首啊、六六六,這些到底都啥意思?
    就比如李白,在當時號稱千杯不醉,杜甫用一句「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說盡了我們詩仙李白對酒的喜愛,更不用說他自己喝酒所作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可謂流傳千年。可以見得,酒這玩意對古人的吸引到底有多大,無論好事壞事,古人都喜歡喝酒,畢竟「一醉解千愁」嘛。
  • 乾杯是現代人的說法,古人喝酒時並不說乾杯,那他們喝酒時說啥?
    交友,談事,談生意,幾乎都是在酒桌上進行的。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而中國的酒文化,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釀酒,飲酒,中國人尤其講究。眾所周知,「乾杯」這一詞,並不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在古代的影視作品中,亦或者是文學作品中,從未有他們在碰杯時使用「乾杯」這一詞彙。「乾杯」這一詞是在18世紀以後才慢慢流行的,最早使用這個詞彙,並且賦予它含義的是愛爾蘭人。
  • 古人在下雪天都做些什麼?爬泰山你受得了嗎?
    前段時間,北方很多地方都下起了雪,果不其然,雪成功登頂成為「頂流」,每天N個熱搜,朋友圈中也到處都是它的身影。先是東北人秀「請全國人民看雪」,再是北方人秀他們需要帶醫療包的打雪仗,南方人看著只能流下羨慕的淚水。
  • 在古時,古人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娛樂場所,古人都會做什麼?
    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些詩都是在講古人喝酒。古人最普遍的樂趣便是喝酒,而且這酒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喝的。俗話說,一壺在手,天下我有,這喝酒對於古人可是就像吃飯一樣必不可少的。而且古人喝酒喜歡在露天的亭子裡喝酒,覺得這樣十分有意境。
  • 三月三上祀節,古人春遊都玩些什麼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草長花開,天氣漸漸和暖,春季正是外出遊玩的好時節。清·惲壽平《花果圖》春遊古稱踏青,是古人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論語·先進》中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 為啥古人喝酒像喝水一樣都不會醉?
    在看一些古代影視劇或書籍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古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那酒都是一壇一壇的喝。一壇酒可是有不少,卻一會就被喝完了,喝酒就像喝水一般,讓現代人感到很詫異。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啥古人喝酒像喝水一樣都不會醉?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
  •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當時孔乙己生活的時代背景,正是文言文到白話文過渡時期,人們生活中交談普遍都是白話,他還講文言文顯得非常滑稽。古人和現代人說話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之所以咱們了解的古書都是文言文,主要是古人用了「言文分離」的特殊形式。
  • 古人的夜生活也很豐富:喝酒吃肉聽戲曲,生活質量不比現代人差
    年輕人懂得享受生活,老一輩的人珍惜生活,古人對於生活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 從很多古文獻之中都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但真正反應古人生活的其實莫過於記錄下當時的生活場景。
  • 古代蠟燭都是奢侈品,那天黑後女子都會做些什麼?
    如今電是更加重要了,大家都有手機電腦等電子用品,如果沒有了電,生活就覺得很難熬了。可是在古代沒電的時候,人們是怎麼過來的呢?他們晚上又會做些什麼呢?電燈是近代文明的產物,在古代蠟燭是奢侈品,只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才能用的起,那些窮苦的百姓,只能用最廉價的菜油燈作為照明用。而且他們照明一般都是讀書用,古人很喜歡讀書的。
  • 古人寫信都說些啥
    實際上,古人是很有意思的,他們一本正經地耍無賴,卻別有幽默在其中。今天我們不講三國,只講「宋四家」的書信(手札)。除了吐槽紙太大,他似乎還有點不耐煩:「就這樣吧,先掛了啊,我這有幾個朋友喝酒來了!」3.米芾《珊瑚帖》《紫金研帖》米芾本是個「顛」人,可是當一隻四仰八叉的螃蟹躍然信紙上,米芾就有些懷疑好友看不懂了,於是趕緊解釋道:「這是珊瑚!這是珊瑚!
  • 中秋節這天,古代名人們都做了什麼?喝酒賞月,還有一事流傳至今
    中秋節這天,古代名人們都做了什麼?喝酒賞月,還有一事流傳至今中秋節即將來臨,小編在這裡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闔家團圓。一到節日,大家就該走親訪友,或者旅遊名勝古蹟,總之有很多打發時間的方法。然而,在古代交通不便利,沒有這麼多休閒項目的情況下,中秋節這天,名人們都做了什麼呢?大家一定能想到喝酒、賞月、吟詩作對這些,可還有一事也是很多人會做的,流傳至今。喝酒。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小民,喝酒是古代人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提起喝酒,又怎能少了我們的「酒仙」李白呢?李白究竟多麼愛酒呢?
  • 古人沒有電,晚上都幹什麼?夜生活很豐富
    古代人的夜生活仍然非常有意思,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索然無味,人的創造力一直都很強,古人對於夜間生活安排的依然各有樂趣、豐富多彩。夜晚限制人們活動的原因是因為缺少光線,雖然在古代沒有今天的各種燈光秀,但用燭光、燈籠、火把來照明的技術還是有的。因此,只要有需要,夜晚仍然也可以亮起來。
  • 猜猜古人都在玩什麼
    你以為的古人只有之乎者也,其實真實的古人真的很會玩。現代娛樂方式五花八門,手機、ipad不離手,沒了手機仿佛丟了命。但是在古代,古人沒有手機,也沒有網,那麼他們玩什麼呢?不論是宮廷還是鄉野,是大人還是小孩,是達官顯貴或是貧民百姓,都在這春日裡放著風箏。古人對於放風箏是寄託了美好的願望。他們在放風箏的時候,會在風箏上面寫上自己或者家人的名字,放飛風箏之後,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飛走,以祈求放走晦氣,天賜好運。
  • 古人喝酒用什麼?除了杯子和碗,你還能想到哪些?
    如果有人問你喝酒用什麼器具?你肯定會一臉看白痴的表情,然後回上一句:「杯子和碗啊,要不然對瓶吹?」杯子和碗是當下飲酒的主要器具,那麼古人喝酒用什麼呢?比現在要講究多了。我們日常所說的喝酒其實只是很小的一個面,跟酒有關的器具還包括存儲、盛酒和飲酒器具等種類,這些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過程。
  • 古人喝酒都是「大口酒」,他們喝的酒有多少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從一些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喝酒都是大口酒,完全像喝水一樣,但是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很難喝醉,他們喝的是「假酒」,當然不是,只不過是他們喝的酒度數比較低而已,那麼古人喝的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度呢?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 與古人PK喝酒的境界,你肯定拼不過這幾位
    與古人PK喝酒的境界,你肯定拼不過這幾位飲品即人品,從喝酒這件事兒上很大程度能了解這個人的品格。酒仙、酒痴、酒宗、酒禪.....古時飲酒之趣,盡在其中,快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孔子NO.01【酒宗】一代儒學宗師孔子愛喝酒嗎?
  • 中國餐制的演變,看古人的「早餐吃好」,都吃些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一日三餐」是我們現在的飲食餐制。而有句俗語言:「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一個」好「字,充分表明了早餐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正常吃早餐的人,擁有合理的生活作息。其實,對早餐的重視,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