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五千年歷史的沉澱,造就了今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酒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篇章,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酒文化,這樣也就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酒文化。
酒文化對於中國的發展也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其中包括對文學的影響。酒成為古人表達情感的媒介,詩人借酒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
1. 借酒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余光中在《尋李白》中曾經這樣寫到——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和矛盾後,古人常常借酒澆愁,希望在酒的酣醉中麻醉自己,升華到酒醉的狀態,獨享暫時遠離現實的超然。這方面李白為最。 李白愛酒,這是人盡皆知的,尤其是那首《將進酒》,更是千古絕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是何等的豪邁,雖然宣講的都是及時行樂,但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不難看出李白把心中積鬱的苦悶付諸於酒中,發洩於詩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實則是詩人心中揮散不去的懷才不遇的感傷。
杜甫關於酒的詩句最有名的莫過於《登高》裡「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鬚髮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眾所周知杜甫嗜酒如命,但是為何本應該飲酒的日子卻不願意喝酒呢,因為當時杜甫已經白髮日多,護病斷飲,但是歸根結底還是時世艱難自己潦倒不堪。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不是杜甫真的嗜酒如命,而是當時國破家亡,自己又窮困潦倒不能濟世扶困,空有一番報國熱情卻無處抒發,從而只能借酒消愁但是愁上加愁,悲從中來只能提筆揮毫把自己的壯志和現實的悲涼強烈的對比記錄下來,讓我們產生強烈的共鳴。
2. 借酒表達愛情及相思
「纖纖新月掛黃昏,人在幽閨欲斷魂。箋素拆封還又改,酒杯慵舉卻重溫。燈花佔斷燒心事,羅袖長供挹淚痕。益悔風流多不足,須知恩愛是愁根。」(《秋夜牽情》)在深閨之中,痴情的女人思念著心上人,因相思而寂寞,因寂寞而愁腸鬱結,只能藉助於酒來擺脫愁怨。再如「殢滯酒杯消舊恨,禁持詩句遣新愁。」(《訴春》);「如今獨坐無人說,撥悶惟憑酒力寬。」(《圍爐》);「涼生還又撩幽恨,留取孤樽對月開」(《夏雨生涼三首》其三)總之,婚後的他不再是少女時的開朗,不論是春夏秋冬還是白晝黑夜,總是帶著淚珠,難怪魏仲恭將其集命名為《斷腸集》。
魯迅在談到中國古代正統文學中的愛情描寫時曾經說過:「倘其囁嚅之中,偶涉眷愛,而儒服之士,即交口非之。」但朱淑真衝破流俗,大膽闖入了一般男子都諱莫如深的言情禁地,不僅在被稱為「詩餘」的詞中,而且在被尊為正統的詩中大量而集中地描寫自己獨特的愛情經歷和婚姻生活,可見她的叛逆與不俗。
3. 借酒表達對生活的感悟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 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矣,寄餘齡。
蘇軾以自己躬耕於東坡, 築雪堂居之自比於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斜川之遊,這首詞雖然充滿恬靜閒適的田園趣味, 卻又不失蘇軾以往的豪放氣。該詞首句夢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 說只有醉中才清醒, 夢中才瞭然, 表達了憤世嫉情懷。此句與蘇軾提到的自比陶淵明形成呼應, 體現了蘇軾不僅能理解陶淵明飲酒的心情, 更是如同知己般深知自己如同陶淵明一樣,在夢中或醉中實際上都是清醒的。
蘇軾在赤壁懷古中最後感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多少風流人物和驚天駭事如今都隨風浪滔滔而去,今天站在這裡回想那些往事,用什麼來表達那些逝去的感情,只有默默奉上一杯酒,一切盡在杯酒之中。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李清照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中寫到: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華,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濃睡和殘酒的意象愁腸難解,作者沉睡中卻又知道一夜風雨, 可見作者當時心情的低落憂鬱,以至難以入眠。
宿醉醒來後忙問到海棠花可好?雖然沉鬱卻仍惦記庭院裡的海棠,可見詞人並未失去年少時對自然春色的熱愛。不幸的是,作者卻不再象當年那樣無憂無慮,生活的閱歷和打擊,失去親人的變故讓她對人生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在詞中便化成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含蓄和悲傷。從愛春到傷春,作者李清照的生命光因為酒的陪伴而更加濃鬱。
4. 借酒表達友情
古人喜歡喝酒,喜歡和朋友約在一起暢飲闊談,一起遊覽亭臺樓閣,「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這句話出自《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公元745年寫給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送別詩,全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了深情厚誼與詩情畫意。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裡捨不得離開可見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杜甫和李白一樣,也是一位飲酒詩人,號稱詩仙的他,更是愛酒。「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便足以證明兩人之間的友誼,兩人一起喝酒,暢飲,最後兩人同蓋一條被子醉去。
古人借酒表達自己的感情,就像今人一樣,雖然感情不同,但是酒都是人們用來抒發感情的媒介。但是小醉怡情,大醉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