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時代,如何保護受侵犯的未成年人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近日,由於社會對涉及未成年人權益領域的高度關注,相關媒體報導增多,在履行輿論監督使命、促進問題更好得到解決的同時,一些報導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議。這不禁讓我們反思,在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等觸動社會神經的事件的時候,媒體的報導該怎麼做?

以新聞人的眼光看,調查監督類報導最明顯的缺陷就是平衡原則的崩塌。一些涉未成年人權益報導被責難的原因,正是因為報導偏向於事件中的一方,從而引發輿論的反彈。

《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是所有新聞從業者在入門時幾乎都要拜讀的經典書目,書中極為重要的一條原則為:新聞工作者應該儘量使新聞全面均衡,給事件中的每一方都賦予發言的機會,切忌聽信一家之言,過早給事件定性。

在消息飛得越來越快的流量時代,信息生產也不得不緊跟熱點,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很多人獲取了事件的一個側面便立刻想要發布。有學者將其稱之為「蜂巢式新聞」,信息生產者像築巢的工蜂,一點一點地拼湊事件的全貌。然而,作為負有專業報導職責的新聞人,更要謹慎施為,在下結論前先「讓新聞飛一會兒」,對收集到的每一個信息碎片採取審慎態度。

有一本新聞學名著叫《報紙的良知》,裡面寫道:不真實的惡果在報紙上往往會放大上好幾倍,所以對事實的敘述不能給讀者留下錯誤印象。著名新聞記者穆青認為,「新聞是一種敘事文」。這意味著不同的敘事話語會產生不一樣的傳播效果。媒體肩負著引導輿論的責任,面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性侵事件,必須如履薄冰地對待每一次報導。

那麼,在這樣的事件中,媒體應該怎麼做自己的報導呢?

不管在哪一個文明社會中,性侵兒童都是主流社會深惡痛絕的低劣行徑,也往往能夠引發輿論的高度關注。2017年,某國際主流大報在揭露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侵案件之後,又連續密集性地報導了美國體操協會隊醫拉裡納薩爾性侵隊員事件和澳大利亞天主教神職人員大規模性侵兒童事件。其對待性侵案件報導中所採用的技術手段、表現的職業道德,被視為新聞工作者操作的範例。

首先,在每個案件中,記者都會深入挖掘受害人的心路歷程,在性侵定義和受害者創傷方面下很大的功夫,在報導中呈現受害者受到的精神傷害。對於受害者遭受侵害後有可能患上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都有了解,才不至於認為「受害人對侵害者表達過愛意就不是性侵」。

其次,在近幾年關於性侵的數百篇報導中,該報極少報導關注侵害者發起的對受害者有利的行為,幾乎不會合理化侵害者的行為。在倫理上,這一系列報導同情遭受權力壓迫的性侵受害者,優先為弱勢群體提供發聲渠道,為社會公共正義發聲。

相關案例為我們報導未成年人受性侵的案件,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間。在發表報導之前,先篩選和核實信息的真實性,堅持全面性、平衡性,在最基礎的技術方法上不失誤;其次,要深挖事件過程,引入專業視角,不要盲信某些片段式的信息;最後要謹守自己的良心,要站在社會公義的角度上發聲。

有人會有疑問,偏向受害者的報導方式,是否違背了平衡原則?著名新聞學者麥可·舒德森在《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一書中詩意地比喻了記者尋求真相的過程:客觀性往往就像物理實驗中的小孔成像,你只能看到真相倒映出來的模糊印象,卻永遠無法追尋得到。在接近平衡、客觀的過程中,心中始終有一把倫理的秤,才能讓報導傳遞溫情而不是冷漠。

社會有時候像一層無垠的「無知之幕」,不知道什麼時候,侵害就會降臨,旁觀者淪為事件中的弱勢群體。總有人需要在此時大聲疾呼,記者,就應當是站出來點亮黑暗的人。

為無聲的弱者發聲,為社會的良心代言,永遠是新聞人顛撲不破的追求。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保護進入新時代
    此次《未成年人保護法》作出大幅修訂,條文從72條增至132條,增設發現未成年人權益受侵害時強制報告制度、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從業人員準入資格制度、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等,為進一步細化完善未成年人權利保障提供了科學、精準的良法方案,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由此邁入嶄新時代。
  • 3歲女童被「吃播」成70斤,博流量事件背後是未成年人保護缺失
    近年來,父母利用未成年人在網上「撈金」的事件觸痛社會神經。吃播、流量這些字眼不應與孩子相關聯。事件的背後,與孩子父母的監護不力脫不了干係。於私,父母將孩子當成博眼球乃至賺錢的工具,應受道德譴責;於公,監護人若涉嫌傷害或者虐待被監護人,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禁止虐待未成年人」。
  • 2020年中考政治複習:未成年人要受法律的特殊保護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政治複習:未成年人要受法律的特殊保護,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97 、為什麼未成年人要受法律的特殊保護?   ①生活經驗不足,各方面都還不夠成熟,辨別能力不強。②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不夠強,容易受到侵犯。③未成年人是黨和國家的希望,是中華民族的希望。
  • 保護未成年人的「五種權力 四項原則」
    「五種權力 四項原則」保護未成年人  草案在總則一章中設專條對未成年人享有的權利做出了明確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和受教育權等權利,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為進一步明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草案還特別強調保護工作要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要遵循四項原則,即優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強調教育和保護相結合。  為了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草案從兩個方面做出了規定,使未成年人保護法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有機銜接。
  • 最高法公布利用網際網路侵犯未成年人權益十大案例
    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 攝最高法公布利用網際網路侵犯未成年人權益十大案例青少年心智發育不成熟易受侵害□ 本報記者 周斌通過網約車猥褻兒童案、通過「裸貸」敲詐勒索未成年人案、約未成年網友見面強姦案……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近年來人民法院依法審判的利用網際網路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10起典型案例。
  • 中國發布丨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93.7% 如何保護這些未成年人,看...
    中國網7月18日訊(記者 李高思)7月18日,「清朗網絡空間 伴你健康成長」2019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研討會在京召開。網際網路時代,未成年人是網絡「原住民」,相關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93.7%。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為未成年網絡保護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其他國家如何推動相關工作?
  • 說明未成年人保護特別重要
    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兩河鎮上一對智障母女,因為母女兩個人智力低下,精神障礙,竟然被同村的老人多次侵犯,13歲的女兒竟然懷孕。 被發現已懷孕5個多月,當地警方對全鎮成年男性抽血做DNA排查,查出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84歲高齡的老人。
  • 論刑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及立法完善
    切合目前非犯罪化和非刑罰化的刑法改革方向,建議加強對未成年罪犯的非刑罰處理方法和對未成年罪犯受教育權的保護,使刑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更加完整和科學,構建更為完備的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體系。  關鍵詞:未成年人;保護;完善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希望,國家的未來,由於身體、心智方面均不成熟,未成年人明顯處於弱勢群體地位,其權益極易受到侵犯,也極易成為各種違法犯罪的主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越來越多,未成年人犯罪也越來越嚴重。刑法一方面保護未成年人不受各種犯罪的侵害,另一方面保護未成年人犯罪主體的人權,使之不受非法的刑事追究。
  • 積極用好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利器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廣受關注的未保法於今年10月17日完成第二次修訂,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推動我國未成年人保護事業邁入新時期,也為共青團維護青少年權益提供了更堅強的法治保障。
  • 最高法案例研究院發布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 聚焦未成年人...
    組織未成年人在娛樂場所從事陪侍等違法活動構成什麼犯罪?對侵害未成年人的罪犯宣告「從業禁止令」有什麼作用?對這些現實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諸多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昨天(26日)發布典型案例,聚焦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與少年司法制度創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者獨家專訪最高人民法院胡云騰大法官,進行解讀。
  • 保護未成年人是網遊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
    未成年人帳號下的QQ飛車組隊頁面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網路遊戲已成為大部分年輕人生活和成長過程的一部分。主流輿論對網路遊戲的評價從負面走向割裂,一方面,遊戲行業由於其可觀的利潤與廣闊的發展前景,被認為是朝陽行業,另一方面,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與行動支付的發達,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帶來的精力佔用與財產損失等負面信息也更為突出。如何讓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這一代未成年人與網路遊戲「友好共處」並得到恰當的保護,成為橫亙在社會、遊戲行業與家長面前的一大問題。
  • 「強制報告App」,強力保護未成年人
    全國首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App在重慶上線,責任方知情不報將被追責7月23日,全國首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App在重慶九龍坡區上線。重慶市九龍坡區檢察院檢察六部主任何可說,如此受關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這與當前老百姓對預防未成年人性侵、校園霸凌、虐待未成年人等惡性案件的關切高度一致。」
  • 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人權益 | 新未保法解讀③
    ,進一步明確國家保障未成年人各項權利,給予更加全面的平等保障;確立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增加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聽取未成年人的意見等具體要求;強化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第一責任,明確國家在未成年人監護中的責任;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明確具體工作承擔部門;建立發現未成年人權益遭受侵害後的強制報告制度;明確國家鼓勵和支持相關科學研究,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統計調查制度
  • 山東高院公布5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例,關注未成年人保護
    原標題:山東高院公布5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例,關注未成年人保護12月4日上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五起典型案件,旨在加強對未成年人權益的司法保護,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案例一:被告人王少存故意殺人案【基本情況】被告人王少存,男,漢族,1954年4月22日出生,農民。
  • 75號咖啡|《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雙重規制下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
    >三、從主體責任到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網絡保護大格局如何構建四、從推動立法到落實司法,檢察機關應如何履職促使網絡保護落地檢察機關作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一環,既承擔打擊涉未成年人網絡犯罪的職能,也承擔督促相關機關和個人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職責,如何履行好上述職能需要檢察機關深刻思考並付諸行動。對此,本次「75號咖啡·法律沙龍」邀請到教育、網信、未成年人保護等領域的專家,共同就《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雙重規制下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問題開展討論。
  • 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該怎麼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和懲罰?
    未成年人犯罪,也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因為他們都是未成年人,所以有一定的特殊性。對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處理?歷來受到人們爭議。陝西延安的吳女士13歲的兒子被6名少年在山上毆打致死。,法律一方面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對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也給予一定的懲處。
  •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新增「網絡保護」「政府保護」
    用法律為未成年人撐起「保護傘」 視頻截圖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17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給孩子們一個更安全的成長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心願。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有哪些亮點?將如何提升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化水平?記者進行了梳理。
  • 流量時代,如何實現深閱讀?
    【熱點背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網絡信息的充斥,我們身處於流量時代,知識和資訊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難以自控,被眼花繚亂的信息推著走,長時間接觸網絡,讓一些人習慣於追逐信息片段,閱讀變得碎片化,流量時代,如何實現深閱讀?引人深思。
  • 自媒體時代不公開審理刑事案件的信息保護
    這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還在相當程度上幹擾了審判工作。自媒體時代如何實現對不公開審理案件的隱私保護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特約請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審判領域法官就該問題作出詳細闡釋,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思考。  基於公正審判與公民知情權的要求,司法公開成為訴訟的基本原則。然而,出於保護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等的需要,立法者在利益衡量之後對司法公開進行了例外規定。
  • 「艾莎門」國內重現 騰訊電腦管家首家上線「侵犯未成年人權益內容...
    「艾莎門」國內重現 騰訊電腦管家首家上線「侵犯未成年人權益內容舉報平臺」 披著經典動畫外衣,卻包含許多色情、暴力、兇殺元素的兒不良兒童視頻正在流入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