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班都會有遲到的學生,遲到不是大事,但也會影響到班級的管理秩序,多少會讓班主任有些不爽,如果班裡總有那麼兩三個學生在遲到問題上屢教不改,就更加頭疼。但不管如何,在遲到問題上千萬跟學生犯急。那麼該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呢?在我認為,必須要講策略,依照一定的方法,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總的說來,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學會了解,不要誤解
學生遲到的原因很多,比如不舒服,晚上看書或做作業晚了等等,對於學生遲到的原因,我們應採取「一分為二」的思想,如果是客觀原因,老師不必小題大做,若主觀原因,應引起老師的重視。
對低年級學生,可以與家長加強聯繫,督促其遵守紀律,而高年級學生有獨立的人格和較強的自尊心,我們應該給予尊重,儘量減少誤會:有時可能是照顧生病的家人,有時可能是幫助別人。有時可能是在路上遇到突發情況,有時可能是由於沒睡好起床晚了。
針對不同情況,教師要區別對待,是第一次遲到的,點到為止即可,但同時要傳遞給他一個信息:老師相信你會馬上改正。若是幫助別人或照顧家人而遲到的,則應賞罰分明:在給予正面批評的同時,也要認可他(她)的正能量。
二、適度包容,但不縱容
學生遲到,對他們進行批評無可厚非。通過批評,可以使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努力去改正。但教師在批評學生時不可大聲訓斥或者挖苦數落,更不能因人而異,同樣遲到,優秀生不能高掛「免批金牌」。批評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種手段,因此我們要注意批評的藝術。
然而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尖子生一俊遮百醜的現象屢見不鮮:上課講話你會看作是討論,隨便走動你會美化成活潑,就算遲到待遇也截然不同。後進生一旦遲到,就會受到教師聲色俱厲的批評,而尖子生遲到了,可能僅僅是輕描淡寫地說一句:你怎麼遲到了?甚至會視而不見。這是不對的。我們常說對學生會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其實往往是自欺欺人。我們在偏愛尖子生的同時,就讓愛的天平發生了嚴重傾斜。
說到這,我情不自禁 地想起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就在去年8月,我在湯家嶺小學教過的一個學生叫蔣楷,畢業12年了,現在的他在廣州某工地當項目經理。他一直在千方百計地找我,想請我吃飯和K歌,以感謝我當年對他的關愛。記得席間他說到了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和班上的學習委員蔣歡都遲到了,我先罰蔣歡打掃環境區一天,再罰他打掃環境區一天。這樣公平公正的處理,讓他一生銘記。就這麼一件小事,卻能讓學生念念不忘,的確震撼人心、發人深省。
三、黑中見白,及時表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優秀的學生,身上也有不足之處,同樣,看似一無是處的學生,他們身上也會有別人所缺乏的閃光點。想到這些,我們對待學生就不會厚此薄彼了。針對經常遲到的學生,我會在他其它方面表現好的時候,冷不丁地給他好好地表揚一番,或者在不遲到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你今天早到了,老師很高興,希望以後的你能越來越好!」事實證明,你的愛,你的寬容,會讓一些學生「投桃報李」,從此很少遲到或在其它方面表現更好。
總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以「愛」來教育學生,是一種無傷痛有結果的教育,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而包容學生的過錯,理解信任學生,有時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