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教你如何臨事不懼,處變不驚

2020-12-24 小故事大放送

蘇軾在《書舟中作字》記載,有一次,蘇軾乘船快到曲江時,船隻在淺灘上遭遇風浪,東倒西歪、搖搖晃晃,船夫驚慌失措,好像即便有一百隻手也不夠使用,「篙聲石聲犖然」。船隻四周皆是驚濤駭浪,船上的文弱書生被眼前突發的景象嚇得臉無血色,唯獨蘇軾面不改色繼續寫著毛筆字,並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嚇得驚慌失措,為什麼呢?因為他人生經歷過很多大起大落,大風大浪見得多了。

蘇軾一生豁達灑脫

感悟:蘇軾一生命運坎坷,仕途不順,先後被貶謫到湖州、黃州、儋州,雖然他命途多舛,但仍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胸襟面對人生,所到之處都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新修水利、注重民風教化,積極為百姓做好事。蘇軾大事當前的從容不迫、處變不驚,正是得益於他波折經歷、困難生活的歷練。

從容淡定面對人生挑戰

平平穩穩的人生固然是好,但這樣的人生難以經受住狂風驟雨、大風大浪的洗禮。不懼怕於在難事、急事上多磨鍊,才能將內心打磨得成熟從容,沉穩有定力,不再計較於一時一事的得失;多經歷幾次狂風驟雨的洗禮,才能在大事來臨之時,從容淡定、處變不驚。

臨事不懼、處變不驚

相關焦點

  • 智者:遇事不亂,處變不驚
    01人生中總有什麼事突如其來,總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無論我們如何謹小慎微,如何細緻地規劃和管理,總有一些事超出我們的控制。當意外發生的時候,是否能保持冷靜,是我們處理問題的關鍵。遇事不亂,處變不驚,是智者所為,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處世之道。
  • 《道德經》:只有三種強者才可以做到遇事處變不驚,行事從容不迫
    只有三種人才可以做到遇事處變不驚,行事從容不迫。至真至純者第一種人是以豐富自身以強大的實力作為自信的基礎,從而達到從容的狀態,這是領域的王者。除此之外,其實真正能成大事的人,真正能成為一個領域王者的人,也一定是至真至純之人,同時也只有至真至純之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從容不迫與處變不驚。
  • 面對苦難,我們需要處變不驚的優雅風度
    出示照片師:你還知道他的那些作品?生:《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跟鳥》。(一一出示照片)師:同學們很喜歡曹文軒的作品,他的作品在中小學中影響很大。一部《草房子》重印300多次,銷量多達1000萬多冊。
  • 如何提升自我修養,怎樣學會處變不驚,走進社會文化時代!
    文化修養顯示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他更能突出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品質,往往一個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要有文化,因為文化能帶來不一樣的生活;文化能給你不一樣的體驗,同時文化也能為你打開成功的殿門!不要在此看見文化就放棄看下去的心理,認為自己不是那份料,文化有什麼用等等!
  • 資訊時代瞬息萬變,而我們要處變不驚
    要做到凡事臨陣不慌。就應當事先有所準備,悠閒的時候胸有成竹。如果你真想要獲得成功,就一定要能在關鍵的時候沉住氣,在任何不利局面下,處變不驚,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儘可能地把局面,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轉化。
  • 如何讓自己心如止水,處變不驚,遇事不亂?
    面對困境,處變不驚,鎮定自若,才能讓一切盡在掌握,心想事成。那麼,怎樣變得淡定從容?如何讓自己心如止水,處變不驚,遇事不亂呢?6 接納自己,改變能該改變的東西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接受自己的缺點,卸除偽裝,不掩蓋, 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實,當你接受了自己
  • 如何才能不惑、不憂、不懼?梁啓超講給你聽
    任憑你那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另一個問題。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知、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如何進行心理的認知調整,讓自己感到「自我強大、處變不驚」?
    不知你是否準備好了,一起進步!案例故事:白荷,是一名老師,有抑鬱症,吃藥6年時間。前些天和家長生了場氣,大腦就亂套了。緊跟著焦慮的情緒就很明顯了,和自己不沾邊的事也操起心來。找諮詢老師做了一次沙盤,感覺做的過程心能靜下來了,仍有焦慮情緒。
  • 文 人生如何不惑、不憂和不懼?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到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
    梁啓超百年前的精彩演講: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被公認為是清朝最優秀的學者,這篇文章是1922年12月27日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生聯合會之邀所作的一場演講。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一、怎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
  • 西席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在講演中,梁啓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通過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憂、不懼。他鼓勵青年,用意志戰勝欲望,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如果我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
  • 如何做一個遇事處變不驚的人?
    困擾川哥你好,我做事容易受情緒影響,跟領導一起時會過於慌張,做事很容易因為太著急而想得不全面,毛手毛腳的,而且跟不熟悉的人打電話時感覺整個人都處在一種很緊張的狀態,一慌說話就會結巴,想問川哥,如何訓練能讓自己合理控制情緒,成為一個處變不驚的人?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為人處事最好的狀態,處變不驚,保持淡定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面臨一些不幸和煩惱,但每個人的表現卻大不相同,有些人面對從天而降的災難泰然處之,總能冷靜的心平氣和的去接受。也有些人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方寸大亂,一蹶不振,從此渾渾噩噩,為什麼受到同樣的心理刺激,不同的人會產生如此大的反差呢?
  • 蘇軾專門寫了一首詞,教你怎麼做,大智慧
    蘇軾專門寫了一首詞,教你怎麼做,大智慧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在澡堂子搓澡的經歷,其中也有時會發生一點不愉快。特別是,當搓澡工問你,需不需要加一點油時,你要是說不加,可能他的手就會習慣性地加重。 其實,也可能不是故意的,但人家要加快速度,給你搓完了,好找下一個可能打油、打鹽、做大保健的客戶。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大家梁啓超,用心感受先生智慧箴言。梁啓超1922年在蘇州學生聯合會講演, 對於教育的目的、方法做了詳細的闡述,他引用孔老夫子說過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認為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蘇軾的《定風波》,提到「芒鞋」,他真穿著草鞋嗎
    1079年,蘇軾44歲,調任湖州做知州,在這裡寫了差點要了他命的《湖州謝上表》。他在這個謝恩表中,又忍不住發了點牢騷。反對派摘取其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這就是轟動歷史的「烏臺詩案」。因眾人力救,蘇軾的性命是無虞了,聖諭下發,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區,並無權籤署公文。
  • 25到45歲的男人有多不容易?蘇軾一首詞,教你克服艱難生活
    要說男人到底有多不容易?恐怕只有25歲到45歲的男人最有發言權。這個年齡段的男人,出門要掙柴米油鹽,進門要畜妻養子;抬頭是步履蹣跚的父母,低頭是正需花錢的孩子。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只是,男人戴的這頂「王冠」,未免也太重了些。這樣的生活,又如何能「容易」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