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祝華新:政策解讀是避免輿情風波的重要前提

2021-02-20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80號文件《<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其中,加強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成為政務公開的一項重要工作。

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做好政策解讀工作。文件公布前,要做好政策吹風解讀和預期引導;文件公布時,相關解讀材料應與文件同步在政府網站和媒體發布;文件執行過程中,要密切跟蹤輿情,分段、多次、持續開展解讀,及時解疑釋惑。文件還提出了一項強制性的要求:對以政府名義印發的政策性文件,牽頭起草部門上報代擬稿時應將經本部門主要負責人審定的解讀方案和解讀材料一併報送,上報材料不齊全的,政府辦公廳(室)按規定予以退文。

瀏覽中央人民政府網站發現,國務院率先垂範,11月16日和17日關於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舉措、全國政府網站抽查情況、對真抓實幹的地方激勵支持三份文件,同時附上了解讀文章。

4月25日,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給各地教育部門發出通知《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編制和管理工作》,附有《2016年部分地區跨省生源計劃調控方案》。12個省區市要進行「生源計劃調出」,其中最多的是湖北、江蘇兩省,分別是4萬個和3.8萬個。

對這個「調控方案」,鄂蘇兩省部分家長理解為減少了在本地的招生,讓本地考生上大學變得更加困難,於是上街表達訴求。其實,這是因為有關部門解釋說明不及時不到位,產生了誤解。實際上,這次不是「減招」,只是相當於國家委託江蘇、湖北等省為其他地區培養大學生,「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錄取率、本科錄取率為基本前提」。據測算,兩省2016年的高考錄取率和本科錄取率都將比2015年有所提高。

這樣的政策解讀如果早點出來,把高考招生臺帳一五一十算清楚,街頭的風波恐怕就不會出現。

現代社會,公共治理具有很高的專業門檻和技術含量,普通人根據常識很難做出精準的判斷。國辦80號文件規定:解讀政策時,著重解讀政策措施的背景依據、目標任務、主要內容、涉及範圍、執行標準,以及注意事項、關鍵詞詮釋、惠民利民舉措、新舊政策差異等,使政策內涵透明,避免誤解誤讀。

1988年醞釀物價改革,從1月1日到9月26日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治理整頓」,《人民日報》連發22篇相關報導和文章,強調價格改革要「冒點風險」,要求幹部和群眾「作一個自覺的戰士」「作出自己的貢獻」。當年8月,政治局北戴河會議承諾:「在價格改革過程中,通過提高和調整工資、適當增加補貼,保證大多數職工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並能隨著生產的發展而有所改善」。可惜這樣的精神未能組織起充分翔實、有說服力的宣傳,讓公眾家喻戶曉。由於對價格改革的涉及範圍、出臺節奏和實施力度,及其對城鄉居民的利益損益,缺少細緻周到的解釋說明,在社會上產生恐慌情緒和搶購行為,致使這場改革延後。

國辦80號文件提出: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應在決策前向社會公布決策草案、決策依據,廣泛聽取公眾意見。能不能這樣設想,在涉及公眾利益調整的政策出臺前,把「輿評」納入決策程序,請專業機構進行一次輿論壓力和民意承受力的評估,據此決定政策出臺的時機和力度,選擇新聞宣傳的角度和話語方式。

例如,前些年社會上有些人對手機實名、網絡實名牴觸心理較強。近年來,通過對手機騷擾簡訊、網絡詐騙問題的揭露,網絡實名制屬「後臺實名、前臺志願」的解釋,同時大力宣傳保護無線通信用戶和網民隱私,減少了公眾的顧慮。國家網信辦《即時通訊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要求即時通訊用戶通過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後才能註冊帳號,《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要求網際網路直播用戶進行基於行動電話號碼等方式的真實身份信息認證,網民比較平靜地接受了這些規定。

按照「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國辦80號文件要求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解讀人和責任人」,通過發表講話、撰寫文章、接受訪談、參加發布會等多種方式,帶頭解讀政策,傳遞權威信息。

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是改革開放政策的第一解讀人。他5次會見與列寧做過生意的美國企業家哈默博士,以此姿態表明歡迎外國資本和技術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他關懷「傻子瓜子」的命運,有人說年廣九賺了100萬元,主張動他,鄧小平堅決不同意,說「如果你一動,群眾就說政策變了,人心就不安了」。

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間將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發展。科技部部長萬鋼本人在多個場合帶頭宣講新能源汽車。他在奧迪汽車公司工作十年,參與了5種車型的研發,曾坐著新能源汽車參加全國兩會。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萬鋼部長本人就是新能源汽車的形象大使。

媒體準確報導政府管理部門的決策,不曲解、不煽情,對於民眾理解和接納政策至關重要。近來一些管理部門決策引發的輿情事件,都與媒體的誤讀有關。媒體報導,9月1日起南京地鐵開始全線安檢,名牌包可「免過安檢儀」,這很容易刺激公眾對當下貧富差距的敏感神經。地鐵管理部門後來澄清說,這項規定的本意是,如乘客認為攜帶的是貴重物品,且體積較小,可申請人工安檢。3月,《甘肅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正案草案)》審議過程中,媒體報導甘肅獎勵只生一胎的夫婦,與國家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相違背。甘肅人大解釋說,獎勵政策並非「鼓勵少生」,而是針對「全面兩孩」政策出臺前放棄生育二孩的家庭,這個群體應該繼續享受原來的計劃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延續性。

政策解讀需要用好黨報、國家廣播電視臺,中央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商業門戶網站,以及自媒體、社交媒體平臺。特別是主流媒體要發揮「定向定調」作用,正確引導輿論。中央政法委曾經組織門戶網站政法頻道編輯的專業培訓,鼓勵新媒體建立在專業知識和法治理性上的輿論監督,避免對複雜案件的情緒化解讀和輿論審判。

了解決策思路的專家學者,也能在政策解讀中發揮重要作用。國辦80號文件提出:要充分發揮各部門政策參與制定者和掌握相關政策、熟悉有關領域業務的專家學者的作用,圍繞國內外輿論關切,多角度、全方位、有序有效闡釋政策。前些年,一些活躍網民指手畫腳,與政府信息不對稱,隔靴搔癢,容易誤導公眾。需要培養一批在網上有影響的人,去解釋公共治理的全部複雜性,在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調和鼎鼐。需要「策士型專家」,參與決策制定,擅長以口才、文筆、辯論等形式宣傳和解讀決策。

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後,網上傳言「年所得12萬元以上被稱為高收入群體,要加稅」。其實從2006年起「年所得12萬元以上」就需自行申報納稅並不是新規。財政部專家出來回應,表示年所得在12萬元以上的上班族目前尚無「加稅」的問題。

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黨內外議論紛紛。《人民日報》概括群眾語言,告訴農民朋友:「大包幹、大包幹,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老一輩革命家王震擔心這樣搞會影響農業的機械化,黨內農業專家杜潤生解釋說:我們並沒有把原國營農場都變成家庭農場,只是分散一部分邊緣土地,十畝八畝,給了工人的家屬,算不了什麼。你帶來的兵都成家了,下一代青年的就業問題非常嚴重,城市又不好進,不開個路子怎麼行?現在實行的「大農場套小農場」,機械還是農場所有,家庭可有償使用。王震聽了說:「這樣,我就放心了!」(人民出版社《杜潤生自述》)

當下,我們需要這樣打通社會各群體的媒體和專家,架設政府和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梁。

來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微信公號,獨家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以及作者

編輯|傅淼

相關焦點

  • 【獨家發布】祝華新:輿情應對中的血緣、地緣、業緣和趣緣
    其中,血緣、地緣、業緣和趣緣起到重要作用。在熱點輿情的個案背後,是不同群體意見表達、利益訴求的寄託、聚焦和發酵,及社會輿論正確引導,這「四緣」往往成為推波助瀾的因素。2012年,河南周口開展了大規模的殯葬改革和平墳復耕,一度平遷了200多萬座墳墓。這項工作願望良好,河南是小麥主產區,大量的墳墓建在耕地上,影響耕作。
  • 【輿情素養】劉志華:政務輿情回應邁入3.0時代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政務輿情回應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解讀者、研究者角色,同時也是參與者和推動者。三種參與方式:第三方發聲。在一些比較重要的輿情事件發生時,從專業角度做輿情分析,還原網絡真實的意見構成。制定標準。
  • 【獨家發布】祝華新:把握好敏感問題輿論引導的時度效
    如果缺乏政治意識和責任擔當,在發布和引導時只說一些觀點正確、四平八穩的話,於大局無益,效果肯定也好不了;能否正視矛盾、直面問題,按時度效的要求主動發聲、善於發聲,才是體現政府信息發布部門和媒體「段位」的重要標誌。全國政協原新聞發言人趙啟正主張:敏感問題如果不答,那還需要新聞發布會嗎?至於怎麼回答,這得看發言人的水平,但絕不能說謊。
  • 【周末薦讀】祝華新:南大智庫與「文化造山運動」
    以下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在會上的發言:BAT的幾大「數據池」有怎樣的研究價值?如何用數據為「專車司機畫像」、「為專車乘客畫像」?央媒該如何轉型做智庫?為什麼對「新媒體代表人士」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 2017年輿情事件出爐,網絡熱點折射社會深層變化
    分析發現:社會矛盾領域依舊是輿情高壓區,但公共管理領域的輿情壓力較上一年度有較大幅度降低,各種公共政策、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在輿論場認同度較高;樂視、海航、萬達、百度等知名企業輿情危機增多,企業輿情的熱點事件數量、熱度和壓力都較上年有所升高。
  • 【輿情觀察】女生遇變態 白鷺遭侵害 高校處置不當冷了人心
    圖:寧波大學微信回應「白鷺死亡」事件面對這兩起校園輿論事件,兩所學校的應對都非常迅速,在輿論發酵的24小時內給予了及時的回應。但是輿論引導的效果卻不盡相同。而事件過去兩天之後,輿論熱度已逐漸消散,南京大學校領導看望受害學生、召開安全座談會等後續做法,確實能讓本校學生感受到學校的誠意和決心,這也是後期湧現一批對南京大學表示支持的聲音的原因。但是在校外輿論方面,對於網絡上不明真相的群眾來說,網絡上眾聲喧譁,第一印象的形成太過重要。在外界看來,南大面對「校園變態事件」不作為的刻板印象已經形成。為網絡上「抹黑」南京大學的言論提供了滋長的空間。
  • 【深度好文】襲童案發生後,政府應該如何做好輿情處置?
    祝華新: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網絡輿情》內參執行總編輯某報快訊:今日15
  • 【人民輿情】劃重點!各級幹部該如何同媒體打交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領導幹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於運用媒體宣講政策主張、了解社情民意、發現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實際工作。」深刻理解總書記講話內涵,對輿情事件應急處置與輿論引導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 2016漢語盤點揭曉儀式--輿情頻道--人民網
    議程一、致辭       人民網總裁 牛一兵 致辭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 田立新 致辭二、年度十大流行語發布、解讀  揭曉嘉賓: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楊爾弘  點評嘉賓:河南大學教授 王立群三、年度「十大新詞語」發布、解讀  揭曉嘉賓: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 祝華新:政治修辭與宣傳的時度效
    近年來,一系列政策解讀和新聞宣傳巧用各種新老修辭手法,提高了輿論引導的效果。日前,中國政府網公布了《2018放假安排來了!哪天放假?怎麼倒休?加班費怎麼算?一圖告訴你》。圖解政策、數讀新聞、漫畫時事、H5作品、VR視頻……新聞宣傳的手法越來越豐富多彩,讓公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讀懂並產生認同。
  • 祝華新:回應型司法,把個案變成法治公開課
    本刊執行總編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應邀為培訓班授課,題目是《當前輿論生態和輿情應對》,以下為講稿節選。網際網路上有海量信息,我們面臨著一個「大眾麥克風」時代。傳統媒體的體量有限,全國報紙約2000家,雜誌約1萬家,而微信公眾號多達2700萬家,每天還在增加約1萬家。「兩微一端」(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成為很多人了解新聞時事的第一信息源。
  • [輿情]維C銀翹片風波 貴州百靈躺著也中槍
    6月20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的一則連夜通告,最終將"維C銀翹片風波"定性為一場由於香港衛生署不嚴謹操作導致的"烏龍"事件。6月24日09時,維C銀翹片風波貴州百靈躺著也中槍一事的新聞報導量統計如下:傳統媒體438篇(《第一財經日報》、《南方都市報》、《證券日報》以及《中國經濟時報》等),網絡媒體147000篇,股吧和論壇4780篇,微博106819篇。
  •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2012年中國網際網路輿情分析報告》【2】
    《2012年網際網路輿情分析報告》 祝華新 劉鵬飛 單學剛 摘要:2012年微博客繼續升溫,成為社會輿論的發動機。因此,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結構性突發輿情因素有增無減,如弱勢群體的民生和權益保障,政府公共治理的越位和缺位,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博弈,特別是基層政府的與民爭利,以打壓民眾權利的方式維穩,都會讓一些衝突個案在網際網路上迅速發酵為公共事件,拷問政府的公信力。
  • 「雜誌微閱讀」張忠寧:金融業輿情的發展趨勢和應對之策
    當前,除了原發輿情引發的動蕩和風波之外,因輿情處置不當而造成的次生輿論風險也不容忽視,去年以來就有多起金融業輿情事件演變為影響廣泛的次生風險。比如,因信息發布者與網民意見相左,致使觀點對立,難以統一、難以調和;或者因缺少道義支持,成為媒體「萬炮齊轟」的目標。一旦對立形成,網民就會選擇用腳投票,進而形成難以遏制的洶湧澎湃的輿論風波。
  • 2020年8月5大網絡輿情熱點事件分析報告簡報匯總
    3、「央視批評『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輿情概述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作出重要指示,某些「大胃王」吃播造成食物浪費嚴重的現象也引發輿論關注。輿情小評眼下,全國各地響應習近平重要指示,提倡光碟行動,拒絕餐飲浪費,使得整治大胃王吃播浪費現象成為當前輿論環境下的一種呼聲。
  • 常州外國語學校毒地風波,三次輿情預警為何失效?
    其中,還包括時任常州市「一把手」等重要官員,參與開工的官員是否清楚學校存在「未批先建」情況則不得而知。未批先建,國家明文禁止,一所學校大張旗鼓建設,監管部門為何沒及時發現並制止?  還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環評報告「過關」問題。儘管當地教育部門表示,學校所在地塊土壤「檢測都是達標的」,選址評估報告「符合規範」。
  • 人民網為網際網路企業政策輿論環境適應力把脈
    人民網北京9月10日電 9月9日,在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上,人民網輿論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祝華新發布了《網際網路企業政策輿論環境適應力研究報告》。 近年來,新業態發展如火如荼,一大批優秀網際網路企業快速成長。
  • 今日輿情解讀:「海監職位零報考」話題的輿情變動
    今日輿情解讀:「海監職位零報考」話題的輿情變動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  何新田   一、熱點事件概述 綜合今日輿情數據,今日輿情熱度最高的事件是24日起經媒體報導後相關話題開始在網絡上逐步擴散,但並未出現較高的輿情熱點,24日後相關輿情熱度逐步回落。29日起,「中國海監無人報考」話題在四類媒體上的輿情熱度逐步升溫。 10月31日,日媒諷中國海監「無人報考」話題經媒體報導後,大大激發了網民們的憤怒情緒,。相關輿情熱度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 輿情事件如何應對?關鍵在這裡!
    線上輿情與線下處置有何關聯?來看正確姿勢! 線下實體處置與線上輿情應對的關係 線下實體處置是基礎和前提 網絡輿情是社會實體在網上的反映,是社會實體的晴雨表,離開了社會實體,網絡輿情不復存在。在每一起網絡輿情事件後,都有一個社會實體問題的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