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不起訴適用條件與法律意義

2020-12-16 正義網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對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要視事實、證據依法作出提起公訴或不起訴決定。對於不起訴,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四種形式,即絕對不起訴、相對不起訴、存疑不起訴和附條件不起訴。其中,相對不起訴,也稱酌定不起訴,是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第2款規定的不起訴,即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實踐中,檢察機關相對不起訴決定對被不起訴人是作有罪處理還是作無罪處理存在認識分歧,有必要進行探討。

  相對不起訴的適用條件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適用相對不起訴應當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犯罪情節輕微和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而我國刑法第37條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據此,相對不起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犯罪情節輕微,具有刑法總則規定免除處罰情節。如,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刑法第21條第2款規定,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刑法第22條第2款規定,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刑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刑法第27條第2款規定,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刑法第28條規定,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刑法第67條第1款規定,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刑法第68條規定,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犯罪情節輕微,具有刑法分則或司法解釋規定免除處罰的情節。如,刑法第383條第3款規定對犯貪汙罪的,在提起公訴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真誠悔罪、積極退贓,避免、減少損害結果的發生,有第1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刑法第390條規定,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兩高」《關於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定,行為人認罪、悔罪,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或者取得被害人諒解的,可以從輕處罰;犯罪情節輕微的,可以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雖然沒有法定免除處罰情節,但檢察機關綜合案件事實情節和犯罪嫌疑人表現,認為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檢察機關經過對案件事實審查,根據犯罪手段、危害後果、犯罪動機等,認為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和社會危險性不大,屬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相對不起訴制度作為我國刑事訴訟中體現寬嚴相濟、有利於節省司法資源的一項重要制度,為有效分流案件、提升辦案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對不起訴的法律意義

  我國刑事訴訟法和刑法對相對不起訴的規定內容均使用了「犯罪」情節輕微。有人據此認為,相對不起訴是在認定犯罪前提下對案件作出有罪處理。

  其實,這是對相對不起訴的誤解。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認有罪。」因此,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只能是按「無罪化」或「非罪化」處理的,絕不能認為是作有罪處理。相對不起訴案件對應的犯罪情節輕微中的「犯罪」,一是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確認,即檢察機關經過對案件事實、證據的審查,確定行為符合刑法分則規定的某一罪名的構成要件。二是相對不起訴中的犯罪情節輕微中的「犯罪」,是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的認識,對行為人作出不起訴決定,意味著行為人沒有犯罪記錄存在。三是「犯罪」一詞在日常生活乃至法律上存在多種含義和維度的使用與理解,但從刑事訴訟的意義上,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必須通過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程序的證明與確認。正如有關專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釋義》中對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第3款如此闡述:一旦依照本款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從法律意義上講被決定不起訴的人是作為無罪處理的。

  綜上,檢察機關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是對行為人作出無罪處理。與此同時,對於行為人需要被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或者沒收違法所得的,應當移送主管部門處理。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檢察院、天津市河北區人民檢察院)

相關焦點

  • 河南省人民檢察院輕微刑事案件適用相對不起訴指導意見
    為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通過依法規範行使起訴裁量權,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實現辦案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和《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等規定,結合我省辦理相對不起訴案件的司法實踐,對輕微刑事案件適用相對不起訴制定如下指導意見
  • 法定不起訴與相對不起訴就不是一個勁
    在有些情節非常輕微的案件中,我們現在敢於做出不起訴的決定,這其實已經是一種進步。但是在不起訴種類選擇的時候,主要是法定不起訴和相對不起訴兩者中,我們往往更多會選擇後者,這樣會留有餘地,也給偵查機關一個臺階。
  • 津南區檢察院對相對不起訴未成年人開展訓誡 依法訓誡助涉罪少年悔過
    內容提要:8月17日,一場相對不起訴不公開宣告訓誡會在津南區檢察院召開,15歲的小李(化名)在會上流下了悔恨的淚水。天津北方網訊:8月17日,一場相對不起訴不公開宣告訓誡會在津南區檢察院召開,15歲的小李(化名)在會上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 童建明:論不起訴權的合理適用
    因此,檢察機關對於初犯、偶犯以及民間糾紛引起的輕微犯罪不宜導入審判流程,以酌定不起訴或者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條件不起訴處理既可化解社會矛盾,還能修復破損的社會關係,對於犯罪嫌疑人悔過自新,回歸社會有相當的積極意義。
  • 相對不起訴是不是在「包庇」犯罪? 不起訴不等於不懲罰
    □河南法制報記者 周惠 通訊員 張紅旗  「我知道錯了,以後再也不酒後駕車了,我要用親身經歷向身邊人普法。」今年4月2日,因酒駕涉嫌危險駕駛罪的陳某來到上蔡縣某鄉敬老院打掃衛生,並向敬老院捐贈口罩和方便麵。這是他來敬老院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第三天。
  • 探析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實施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正式將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寫入法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制度,也是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體現。在法律明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之前,法律實踐中已對這種立法理念有所應用,如暫緩起訴制度。
  • 最高檢:五種輕微案件不起訴未破壞法律嚴肅性
    執行新標準要嚴格依法、全面把握、區別對待、注重效果 修改起訴案件標準意義重大 史衛忠檢察官稱,高檢此次修改起訴案件標準意義重大。他說:2001年3月,高檢院公訴廳印發了《人民檢察院辦理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明確了檢察機關辦理起訴案件
  • 「醉駕型」危險駕駛適用不起訴之探索完善
    在實際辦案中,為防止不起訴權濫用,通過設立考核指標、設置嚴格的不起訴審批程序,以及案件質量評查等,控制不起訴權的行使,部分檢察官為減少不必要的風險,而通過其他「途徑」,如起訴或由公安機關主動撤案等規避性處理的做法,放棄行使不起訴裁量權。(3)法律對不起訴的適用標準規定不夠明確。
  • 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擬作相對不起訴,是否需要籤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諮詢類別:法律政策諮詢內容:1.對於犯罪嫌疑人願意認罪認罰的案件,檢察官擬作相對不起訴,是否需要與犯罪嫌疑人籤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 駁回起訴與駁回訴訟請求的競合及適用
    ,是指人民法院依據程序法的規定,對已經立案受理的案件在審理過程中,發現原告的起訴不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因而對原告的起訴予以拒絕的司法行為。駁回起訴所要解決的是立案受理後具有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問題,它針對的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起訴,以裁定方式作出。  駁回訴訟請求,是指人民法院對已經立案受理的案件經審理後,發現原告請求法院保護的實體權利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因而對原告的請求不予保護的司法行為。駁回訴訟請求所要解決的是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問題,它針對的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實體請求,以判決的方式作出。
  • 相對不起訴!香坊區公開審查22起涉嫌危險駕駛案
    龍頭新聞訊(記者 孫海穎) 9月18日上午,香坊區檢察院第一檢察部組織召開刑事案件不起訴公開聽證審查會,就近期轄區內發生的22起危險駕駛案件進行公開審查,擬對22名犯罪嫌疑人作相對不起訴的決定進行聽證。
  • 參與社會公益服務並公開悔過,檢察院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
    男子醉駕被查,未造成事故,認罪態度好瀏陽日報訊(記者李小雷通訊員譚玉芳李詩悅)10月15日,市人民檢察院對曹某因醉酒駕車涉嫌危險駕駛罪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在審查起訴階段,曹某主動坦白,認罪認罰,且經審查在醉駕過程中未造成事故,認罪態度良好。檢方審查後認為,曹某的血液酒精含量雖然略高於醉駕標準,但其系初犯、偶犯,未造成不良後果,歸案後自願認罪認罰,有悔罪表現。因此,市人民檢察院根據上級檢察機關關於對輕微犯罪輕緩化處理意見,認為曹某犯罪情節輕微,符合相對不起訴條件。
  • 自首制度的法律適用
    鼓勵罪犯自首是政法機關常用的執法方式,大家生活中並不少見,這封公開信局長親自代言,少了執法文書嚴肅生硬,多了份關懷規勸,給執法工作加了人文溫度。普法者有感而發,與大家交流一下自首制度。01自首制度及分類自首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刑罰制度,對於減少司法運作成本,鼓勵犯罪人改過自新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國的自首制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重新偵查法律適用的五點思考
    重新偵查是偵查的「再生」,是令「死案」「復活」的法律訴訟過程。為依法正確認識掌握重新偵查的法侓適用,筆者認為,應從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精神出發,正確把握《規則》關於重新偵查的法律實質,準確理解《規則》關於需要重新偵查的規定,正確履行檢察機關對刑事訴訟、偵查活動的依法監督和引導偵查開展的法律職責,使重新偵查在刑事訴訟中不可替代的價值作用得到切實體現,依法發揮重新偵查在打擊犯罪、保護人民利益中的應有作用。
  • ...檢察機關充分發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價值依法行使相對不起訴檢察權
    相對不起訴是檢察機關根據法律規定,對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嫌疑人作出的不起訴決定。在辦理認罪認罰案件中,黑龍江省檢察機關持續更新司法理念,充分發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價值,敢用善用不起訴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力度與溫度。
  • 相對不起訴!
    「被不起訴人向某某,你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五十一條規定的行為,構成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罪,但你在收穫前自動將罌粟幼苗剷除,犯罪情節輕微,且具有坦白、認罪認罰情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七條、第三百五十一條的規定,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決定對你不起訴。」
  • 規範重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適用條件
    其次,法律規定了上訴不加刑原則,在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雖已籤署具結書,但在現有法律體系中,違背具結書對被告人的不利影響並不明顯,存在隨意上訴的情形。  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制約律師作用的發揮。與正常執業律師的收益相比較,值班律師的值班補貼較低,對值班律師的積極性會形成消極影響。其次值班律師缺乏有效的監管,導致部分值班律師工作流於「見證人化」。
  • 從本案看法律原則的適用條件
    因此,雙方在辦理抽獎卡時的分配結果對李某是不公平的,按照公平原則,蔣某應當適當補償李某。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一、法律原則的內涵及分類  法律原則是法律規範的基礎或在法律中較為穩定的原理和準則。其特點是,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 觀點|規範重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適用條件
    有值班律師的地方,也存在值班律師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強的問題。  程序簡化不明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功能價值之一便是程序簡化、提高訴訟效率,其程序簡化主要通過適用速裁程序予以實現。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主要適用普通程序,沒有適用速裁程序的,因此程序簡化不明顯。
  • 違約方起訴解除合同的適用條件
    參照《民商事審判會議紀要》第48 條之規定,違約方起訴解除合同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違約方起訴請求解除合同主觀上必須是非惡意的規定該條件的目的是防止違約方實施機會主義行為而侵害守約方的利益。違約方履行困難或履行對其經濟不合理時就選擇故意違約,這將引發相關的道德風險,違反了任何人不能從其不法行為中獲利的原則。實踐中,經常發生因房屋價格上漲,違約方一房數賣、惡意解約的情形。如果任由違約方解除合同,將嚴重危害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 二是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對其顯失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