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一位寓居上海的日本作家,目睹了上海租界內外判若雲泥的「魔幻之境」,出版了見聞錄《魔都》,這也是「魔都」一詞首次在歷史中出現。
最近,大家的話題都離不開電影《八佰》,很多人坦言這是一部讓人哭得很爽的片子。電影開頭的一幕就讓人驚恐不已,對戰這邊黑暗恐怖、死氣沉沉,而河對岸則一派燈紅酒綠、歌舞昇平。
《八佰》電影畫面
一明一暗,一靜一動,這種巨大的反差讓人不禁納罕,戰火為什麼只燒到四行倉庫?
蘇州河南岸的太平並非有什麼神靈庇佑,只因為它是租界。
提起租界,很多人不分青紅皂白,就準備上民族情操論了。事實上,我們真正了解它嗎?
一
上海租界
是怎樣一個存在
時至今日,我們對租界的認識已有些模糊,但是租界對近代上海的影響可以說既深且巨。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租界的上海絕不是今天的樣子,所以很有必要我們翻一翻這老黃曆。
今天所說的上海租界主要指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從時間跨度上講,租界歷史從1845年延續到1943年,歷時近百年,從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爆發,租界幾乎一個不拉,所以粗略的說,一部租界史幾乎等同於一部上海近代史。
從空間維度上講,租界從最初的860畝,通過諸如越界築路等手段擴張到近5萬畝,面積擴大50多倍。不僅堂而皇之的佔據,而且徹底改變了這塊土地的建築格局和風土風貌。
上海租界分布圖 製圖@Daisy
租界經常被稱為「國中之國」,它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與強權、屈辱掛鈎。可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講,近代上海的城市化進程也是租界點火、助推的,甚至是最關鍵的那一把火。
二
天使還是魔鬼
租界的二重分身
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租界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十裡洋場。
外灘是「十裡洋場」的中心,沿岸高樓輪番冒頭,爭先要成為天際線的統治者。早期的摩天大樓基本都是英國建築,如最早的英國領事館、海關大樓,以及後來居上的滙豐銀行。
原上海滙豐銀行前總部
到30年代,上海天際線的最高記錄被24層高的國際飯店摘得。它同時帶來一種典型的美式建築風格:外觀是摩天大樓,內部是富麗的裝飾藝術。這種風格在百樂門舞廳、光明電影院等建築都不斷重現。
上海國際飯店
一則老格言說,「上海有22層高的外國大樓,也有棺材似的的茅房。」新式的摩天大樓與傳統民居之間的巨大落差,正是不平等社會的真實寫照。高樓大廈與大飯店自然不是平常人家所能想望的,但是華人和洋人之間也並非水火不容。
基礎設施的改變:1865年第一家煤氣廠投產供氣,1882年第一家電力廠正式供電,1883年自來水廠向居民供水……電話、電報、電車這些「高科技」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
上海車墩影視城復原場景
異域玩意的刺激:電影院、咖啡館、戲院、舞廳、公園和跑馬場……濃鬱的異國特色又驚豔了多少人。特別法租界那種迷人的浪漫情調,更是文人墨客難以抗拒的。
法租界著名的遊樂場所上海大世界
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大刀闊斧的走來,而華人對西方新器物新生活的接受過程可以概括成:「初則驚,繼則異,再繼則羨,後繼則效」。
事實上,上海早早就興起了外語熱,那時的英語也分三六九等,洋涇浜英語有點像土味英語,聖約翰英語則勝似我們今天所說「一口純粹的倫敦腔」,自帶傲嬌氣質。
「東方哈佛」聖約翰大學
租界也絕非一副聖女模樣,事實上「雜」才是它的本相。
近代上海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八成以上是外來人口。
自開埠以來,三教九流進入上海,進入租界,把上海這片渾水趟得更渾,有來逃難的,有來做生意的,有來混飯吃的,有來考文憑的,有來鬧革命的,有來搞文化的。一句話,這裡有機會。
根據《上海統計年鑑》,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其中40%左右為非本地戶籍人口。 圖為上海不同國家風格的建築 @Echo_HG在Pixabay上發布
租界並非鐵板一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之間滿是縫隙,他們在各自的管轄範圍內是有序的,但是在整體的市政管理上是無序的。
在公共租界犯了事,逃到法租界就可以逍遙法外。這就為幫會活動、黑社會的滋長提供了溫床。最具代表的就是「上海三大亨」: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
三大亨裡,要說名頭最響,聲望最高,實力最強,非杜月笙莫屬,他有「三百年黑幫第一人」和「上海皇帝」之稱。
圖為周潤發在《大上海》電影中飾演杜月笙
租界對上海到底是好是壞很難斷言,用上海老話講,近代上海更像「開無軌電車」,並不知路在何方,更多時候是被迫性的探尋與摸索。
三
舊租界的新時代
魔都路向何方
20世紀90年代,上海又掀起一波「造樓運動」。
浦東新區的摩天大樓開始衝刺新的高度,按照新的「排位賽」,排在第一位的是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第二位492米的環球金融中心,第3位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東方明珠……而昔日的租界大樓早就不知被甩到哪裡去。
滾滾流淌的黃浦江,見證著新舊之間的轉移和盛衰。曾經的摩天大樓都被放到了「優秀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當中。
然而,舊租界也並沒有就此荒蕪荒廢下去,反而以另一種姿態參與到新的歷史當中。那些舊馬路、舊洋房裡,保存著歷史最立體的味道。
外灘的萬國建築依然獲得最高的禮遇,經過部分翻修和整治之後,猶如老樹逢春,開放的愈髮漂亮。老建築鑲嵌在新的城區裡,更增添餘韻。
如今的萬國建築群 攝影@Ferdinand Feng
當然,如果只是走馬觀火,也頂多是看個熱鬧。新近兩年CityWalk開始流行,跟著「老克勒」故地重遊,踩一踩舊租界時期的老馬路,聽一聽那些還未遠去的趣事舊聞,仿佛今昔之間也並非隔絕的那麼遠。
網上一檢索,值得一走的老馬路可是越數越多,淮海路、思南路、復興路、甜愛路、五原路……如果只選1條的話,武康路大概率獲選。
武康路建於1907年,原名福開森路,網友戲稱是「不開心路」,它被譽為是「濃縮了上海近百年歷史的」名人路。武康大樓已非常網紅,黃興公館更值得逗留緬懷,此外還有不少洋人別墅和名人故居。
武康大樓夜景 圖片@wei zhu在Pixabay上發布
不過,老馬路也是越走越少,隨著城市的擴張,老舊的裡弄、房屋都成了礙事的,幾日不去,這裡或那裡的街巷可能就不見了。
曾經熱鬧的金陵東路,早已不復往日風採,隨處可見的「拆」「拆」「拆」,曾經「走走逛逛其他路,買賣請到四川路」也出現拆遷整改……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過來的人,路過這些地方,常常唏噓不已。
對此,《繁花》的作者金宇澄感慨最深,他對老上海那種「毛茸茸的細節」是如此著迷,但又無奈它們的消逝,所以寫了這本書,用上海方言來留住老上海的日常。
可期的是,王家衛導演已計劃把《繁花》搬到熒幕上,不僅有電影,而且有30集電視劇,主演都是上海人胡歌。墨鏡王又如何再現老上海,我們拭目以待。
舊租界,老上海,其實滿打滿算才一百來年的歷史,但是感覺時間被拉長了。
從近代開始,上海就被提速了,浪奔浪流得很快,以致於恍惚之間,淺淺的百年歲月裡裝了太多的東西,有革命維新,有江湖打殺,有摩登時尚,有欲望橫流,有屈辱奮鬥,有小資精緻……
當我們駐足某個角落時,不同的人可能會想起不同的事,這正是魔都魔幻的地方吧!
今日互動#你與魔都的那些故事#,歡迎下方留言區互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