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可認養,來源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保存,責任可追查,產品可召回……近日,位於貴州省岑鞏縣塔山村的這座「智慧豬場」,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產能擴展和信息化建設「升級版」,不僅能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肉」,還可以讓消費者隔屏「認養」,並了解「豬的一生」。
這項升級改造工程已在5月初啟動建設,預計8月建成投用,屆時存欄母豬數可達550頭,出欄肥豬數11000頭,預計總收入增至2600萬元,可實現利潤520萬元,計劃分配利潤達350萬元,可帶動7個貧困村的1017戶貧困戶,以及另外2個非貧困村的235戶貧困戶。
如今,在電子科技大學的精準幫扶下,這座綠水青山正在變成塔山村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在窮山溝裡「養」出了一個千萬元級別的大產業,不再是天方夜譚,而是塔山村歷史上的第一次。
養豬管理「智慧化」
11個人管理年出欄一萬頭的大豬場
塔山村是岑鞏縣典型的貧困村,山大溝深,人均耕地很少。2016年3月,電子科技大學對口扶貧岑鞏縣,並選派「90後」輔導員趙冰駐村扶貧塔山村。當時,村裡有貧困人口199戶757人,佔全村人口的40.4%。
這樣一個貧困村,哪裡來的智慧化養豬場?此前,村裡有一位「研究生豬倌」鄭培坤,自2012年返鄉創業,成立了「雙農牧業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出欄5000頭的標準化養豬場,努力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2016年8月19日,時任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學校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王亞非帶隊到塔山村實地考察,與鄭培坤一起探討如何通過養豬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雙方一拍即合,從此,「智慧養豬」的理念逐漸變成了現實。
從2017年1月起,電子科技大學先後投入資金近100萬元,為「智慧養豬」項目完成智慧化管理系統開發和硬體建設提供了大力支持。該項目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建設投資30萬元,建成了養殖環境感知系統、視頻監控系統、遠程管控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
採用信息技術之後,從自動監測到精準管理,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用信息技術養豬,並不是花架子!」鄭培坤表示,只需要6個人就可以管理一個年出欄生豬10000頭的養殖場,這在過去是不敢想的事。
逆勢增長「迎大考」
短短幾個月出欄4600頭、銷售1300萬元
「走一步,看三步。」電子科技大學著眼長遠力推「智慧養豬」,是為了解決脫貧以後的致富問題。電子科技大學掛職岑鞏縣委副書記謝繼華說:「只有長遠考慮、高標準發展,把養豬事業做大做強,才能為塔山村未來的發展提供持久支撐。」
在電子信息技術的支撐下,負責養殖技術和日常管理的師傅只需要在視頻監控室裡,就可以看到20棟豬舍內的實時情況。除了視頻監控,豬舍內的溫度、溼度、通風以及氨氣濃度調節都有傳感器自動檢測調節,既智能又精確。
但「智慧養豬」的信息化並不止步於此。2018年12月完成的第二期項目,完善了養殖場的信息管理系統,新建了養殖信息可追溯系統和存儲與展示系統,進一步提升了養殖的標準化和生產管理的效率。
緊接著的第三期項目進一步推動養殖場向可全程溯源的高端養殖轉型升級,提升了養殖場的知名度,並嘗試開展了「年豬」認養活動,實現生態養殖與消費者之間的無縫對接。
「在線認養」生態豬
電子信息助力養豬走向「品牌化」
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智慧養豬」系統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生產和銷售的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從一種行業趨勢變成了現實選擇。同時,從「規模化」到「品牌化」的轉型升級,也對「智慧養豬」的生產和管理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月,「智慧養豬」四期項目建設啟動。電子科技大學再次投入近25萬元,主要幫助「智慧養豬」建設完善「健康豬的認養管理」和「可視化營銷」等內容,具體包括:物聯網系統的升級維護、豬只身份智能識別系統、健康豬生長信息採集系統和健康豬認養管理系統運維管理等。
據介紹,本期項目還將通過綜合應用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現代通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資料庫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等,既實現養殖環境信息自動採集上報,又實現數據與養殖決策系統和環境調控實現聯動,減少人工幹預,確保豬只生長環境的最優化,減少人工參與數據採集流程,提升數據採集和管理的自動化程度,達到節省飼料、藥品和人力投入,確保養殖效益最大化。
目前,項目管理團隊有主要技術人員8人,包含養殖專家、大數據專家和技術管理專家等組成,項目進展順利。謝繼華表示,學校將繼續支持塔山村把養殖小區建設成為當地「智能養殖」的經典樣板,進一步探索產學研結合的循環農業精準扶貧新模式,作為「智慧大農業」的養殖實踐,率先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王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