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親子關係和子女教育的話題又重新提上熱議榜單,此次,我們請到了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業模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匯之閣國學院院長張海濤先生來談一談從傳統國學角度看代當代子女教育以及如何提升教育的幸福感等大家關注的話題。
訪談中,張海濤老師提到一個奇怪的社會現象,「現在這一代人,把兒女教育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付出的時間精力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全職太太,陪讀媽媽,五花八門的培訓班,十八般武藝在孩子身上全用了一遍。但也是這一代的父母和子女,親子關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緊張尷尬。」
我國有33%的學生對上學表現出明顯的厭惡,近幾年來,青少年厭學問題儼然成為了最熱點的青少年社會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貫穿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佔據孩子童年最多的時光,是不快樂的,缺乏幸福感的。
孩子的幸福感來自哪裡?
來自於尊重和理解。
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格、特質、興趣等等。
理解子女的興趣訴求,理解子女作為獨立個體的情感訴求,正確及時感知孩子的情緒變化等等。
然而在這些不理解和不尊重中,親子關係開始慢慢變得僵化。
張海濤提出理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一個因材施教的過程,先懂人,再教人。」孩子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千人千面的,但體制內的教育方式卻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簡單粗暴地用成績來劃分孩子的陣營,是不可取的。關注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成績上,缺乏理解,缺乏心理層面的溝通,讓教育的整個過程舉步維艱。不僅作為老師和家長的施教者痛苦焦慮,作為受教的學生和孩子同樣苦不堪言。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讓孩子擁有承擔責任與結果的能力,而不是教育流水線上的「標準件」,更不是父母的復刻版!
子女教育讀心術裡面有一句話:人不會拒絕愛,但是人會不接受你愛的表達方式。通過國學來教育子女,實際也上改變自己的過程。張海濤老師說道,「其實我們學習傳統國學,學習數字易經的本質是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認識孩子,更好地看到我們與他人、外界環境的關係。」學習傳統國學,不單單只是誦讀經典這麼簡單,更多的是要把前人歸納總結的千年智慧,用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採編: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編審:陳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