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從傳統國學看當代教育 重視子女獨立性提升教育幸福感

2020-09-18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又到一年開學季,親子關係和子女教育的話題又重新提上熱議榜單,此次,我們請到了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業模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匯之閣國學院院長張海濤先生來談一談從傳統國學角度看代當代子女教育以及如何提升教育的幸福感等大家關注的話題。

訪談中,張海濤老師提到一個奇怪的社會現象,「現在這一代人,把兒女教育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付出的時間精力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全職太太,陪讀媽媽,五花八門的培訓班,十八般武藝在孩子身上全用了一遍。但也是這一代的父母和子女,親子關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緊張尷尬。」

我國有33%的學生對上學表現出明顯的厭惡,近幾年來,青少年厭學問題儼然成為了最熱點的青少年社會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貫穿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佔據孩子童年最多的時光,是不快樂的,缺乏幸福感的。

孩子的幸福感來自哪裡?

來自於尊重和理解。

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格、特質、興趣等等。

理解子女的興趣訴求,理解子女作為獨立個體的情感訴求,正確及時感知孩子的情緒變化等等。

然而在這些不理解和不尊重中,親子關係開始慢慢變得僵化。

張海濤提出理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一個因材施教的過程,先懂人,再教人。」孩子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千人千面的,但體制內的教育方式卻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簡單粗暴地用成績來劃分孩子的陣營,是不可取的。關注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成績上,缺乏理解,缺乏心理層面的溝通,讓教育的整個過程舉步維艱。不僅作為老師和家長的施教者痛苦焦慮,作為受教的學生和孩子同樣苦不堪言。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讓孩子擁有承擔責任與結果的能力,而不是教育流水線上的「標準件」,更不是父母的復刻版!

子女教育讀心術裡面有一句話:人不會拒絕愛,但是人會不接受你愛的表達方式。通過國學來教育子女,實際也上改變自己的過程。張海濤老師說道,「其實我們學習傳統國學,學習數字易經的本質是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認識孩子,更好地看到我們與他人、外界環境的關係。」學習傳統國學,不單單只是誦讀經典這麼簡單,更多的是要把前人歸納總結的千年智慧,用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採編: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編審:陳坤英)

相關焦點

  • 「國學教育」看金華
    中聖學校遵循當代智者的指導,依古聖先賢「一門深入,長時燻修」的教學方法,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為教學綱領,來培養大才。金華中聖學校,是一所以 「國學教育」為特色的高起點名牌優質學校。金華中聖學校因「國學教育」特色而倍受當地乃至全國關注,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家長、學生前來學校參觀考察並最終將孩子交付給中聖學校,他們將孩子「寓國學於教育,寓道德於內心」的希望寄托在中聖學校身上。「國學教育」為什麼這麼重視呢?
  • 國學大師張海濤先生做客青島廣播電視臺今夜朋友圈欄目
    數字易經VS傳統易經VS算命佔卜張海濤老師首先解釋了數字易經與傳統易經的區別:數字易經通過簡單的阿拉伯數字代替複雜的64卦,結合當代社會變化對傳統易經的重新解讀但數字易經或者傳統易經都不僅僅是用來的算命佔卜的學說。在漫長的歷史當中,易經常常被用來算命佔卜,讓大眾產生了一種錯位理解,認為易經是用來算命的玄學。張海濤老師認為數字易經的本質是一門歸納統計學,所謂「算命佔卜」,實際上是易學歸納統計所推演而來的結果,這種「迷一樣」的準確率被大眾神化成某種佔卜算命的學說,實質上它是來自於易經幾千年來歸納統計的龐大數據的支持。
  • 傳統師德對我國當代教育的啟示
    縱觀幾千年積累的中國文明,無論是古代的「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還是近代教育理論,許多著述融入了對師德的研究,雖分散如星星之火,但卻字字珠璣,言簡意賅,指引著當代教育教學,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 書院人 | 杜華偉:當代書院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初探(上)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制度的不斷反思和對傳統文化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當代書院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並呈不斷增長之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推廣,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制度的反思和對傳統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當代書院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並呈不斷增長之勢。書院教育因其「德智並重、育德為先、論辯深刻、切磋自由、關係融洽、活動豐富、環境雅致」等特點,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重現女德班:打著傳統國學教育的幌子對孩子進行洗腦教育?
    這幾年一直都是國學熱。國家富強自信了,不再一味崇洋媚外,推崇國學經典,回歸傳統文化,找回民族的底蘊。街上穿漢服的男男女女越來越常見,漢服之美,禮儀之美。重啟民樂,學古箏古琴的孩子越來越多,而不只是一味地追求鋼琴。
  • 廣毅先生:當代國學教育課程體系之建立
    孟曉路先生根據傳統的國學分類之法,從歷史、內涵與功用把國學分為經、史、子、器四學。所以開展國學教育,既要考慮到國學之完整性,又要考慮到國學之本末先後。顯然現在很多國學教育機構的實踐方式,並沒有把這個問題處理的很好,經常出現本末倒置,或者主次不明的「大亂燉」現象。
  • 傳統書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重立志,重力行,尊師益友,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中國教育史上歷時千餘載,至今仍被世人發揚傳承,對於當代社會尤其是現代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中國傳統書院的講會儀式很好地體現了書院作為古代學術機構,重視學術自覺、推崇學派傳承和鼓勵學術自由的特點。當代高校的儀式教育活動也可以借鑑這些優秀傳統,在儀式中體現大學的學術自覺,倡導與不同信仰、不同學派之間的交鋒和融合,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對話。傳統書院的講會儀式很好地體現了書院作為古代學術機構,重視學術自覺、推崇學派傳承和鼓勵學術自由的特點。
  • 學習國學對小學教育的好處,還不明白國學重要性的家長請看過來
    學習國學的好處: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古人們就開始重視嬰兒時期注重身體、幼兒時期注重性格、少年時期注重行為、青年時期注重志向、成年時期注重道德、老年時期注重享福的教育理論,將人的一生都規劃在道德教化的過程中。
  • 國學精神與通識教育學術論壇在暨大召開
    &nbsp&nbsp&nbsp&nbsp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魏傳光教授認為通識教育與國學教育之間如何銜接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並認為在對港澳臺僑學生的通識教育中可以嘗試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載體,以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
  • 教育:對比內地傳統教育和香港先進教育,差別在哪裡?
    教育:對比內地傳統教育和香港先進教育,差別在哪裡?小編知道一個事情,之前的高考文科狀元重新去考了一次高考,原因是去年被香港大學錄取了,但是她的目標是北大中文系,所以她退學又回來復讀。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中國傳統教育和較為先進的教育差別在哪?從大環境來看,誰說香港就沒有過去,非得到北大學純粹的國學。所謂的學習,關鍵看你個人,不是你到了什麼環境,你就自然而然能上去。怎麼學習如何調整是你自己的事,至於環境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 國學教育導讀
    「太易齋」(taiyizhai)微信平臺推出國學教育導讀系列,包括國學基本知識、教育理念、學國學門徑、經典導讀等
  • ...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促進會國學經典教育示範基地在陽光學院...
    中國教育在線訊 11月3日,福建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促進會國學經典教育示範基地在陽光學院揭牌。  福建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促進會是打造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名片,致力於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前已組建了經典閱讀、儒學文化、茶道文化等專門委員會。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看《國學傳承人》助力新學期
    ,以中國傳統的「五常」、「六藝」等國學經典為核心價值觀,將古代先賢故事與當代社會現象相結合,通過青少年現場演繹、嘉賓現場解讀的方式來傳播和普及中華傳統文化。一直以來,如何讓青少年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備受社會各級各界人士的特別關注。近些年的各級各類青少年教育節目層出不窮,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節目,但是,我們不難發現,與社會各界的深切期盼相比,各級各類電視媒體在教育青少年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仍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因此,《國學傳承人》的橫空出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樣的差距,其大膽創新之舉讓欄目高度和節目品質方面均高於其他同類型青少年教育節目。
  • 幼兒國學教育臺灣為何不熱
    相對於我國大陸地區幼兒園「國學熱」現象,臺灣並沒有所謂的熱與不熱,正如臺灣哲學家傅佩榮所言:臺灣沒有「國學熱」,因為從來就沒有「冷」過。這種對傳統文化的維護與重視得益於臺灣各種機構的相互配合與推進。政府還通過弘揚傳統節日、保護文物古蹟、強化祭祀、祖先崇拜等傳統習俗,以及發展民間文化、支持民間信仰、強化傳統家庭功能等具體形式,在現實生活方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社會教育方面,政府還鼓勵設立民間文化學術研究機構,如中華經典研究學會、臺中縣讀經推廣學會、崇正基金會、崇仁文化教育基金會等。這些民間文化團體通過舉行各種文化活動,推動了臺灣國學教育的傳承和發展。
  • 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一、國學經典與教育國學經典與傳統文化有著內在的一致性。我認為傳統文化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國學經典。中國古代以部數的形式表現出的內容就是經典,這種學術形式就是國學。二是文化常識。三是傳統的遊藝技藝,包括踢毽子、放風箏、捉迷藏等傳統遊藝,以及一些需要通過長時間反覆地練習才能獲得的傳統技能技藝。比如圍棋大家都會下,但是一個剛懂圍棋規則的人和一個九段棋手的差距是非常大;書法大家都會寫,但是一個剛寫書法的人和一個書法家的差別也是巨大的。
  • 當代國學——助力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倫理觀
    國學素養要從小抓起。因為國學所蘊含的「仁義禮智信」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不可放棄的精髓,能使我們以健康的心態適應紛繁複雜的社會變遷。更重要的是國學能夠使孩子們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薰陶的同時,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 開發傳統文化課程 提升綠色教育內涵
    原標題:開發傳統文化課程 提升綠色教育內涵 山東省龍口市潤新小學以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為辦學宗旨,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整合、開發傳統文化課程,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策略,全面實施「綠色教育」。
  • 2017營口奉元書院-國學寶貝經典教育傳統文化國學冬令營!
    國學經典與現代心理學融合貫通,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教育內涵。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夜闌老師國學心理課程獨樹一幟,經典而現代,蘊含著千年的人文哲理,於無聲處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致力於傳統中醫學的公益推廣課程,針對兒童中醫知識普及有獨特的教育方法。
  • 樂哥說潮汕:潮人對子女的教育,傳統的教育觀念是什麼?
    教育子女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最頭疼的事情,如今,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注重學習成績。而在潮汕人眼裡,並不是這樣的,你可以不識字,你可以學習成績差,但你必須會做人。這也是潮人傳統教育中以德育為主,這種傳統的教育才是受益終身的,我們一起來看看,潮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 國學教育:回歸常識 回到經典
    現在最缺的是質量合格、數量可觀的國學教師,以及適於教師參閱、學生修習的中華經典讀本。」在日前舉行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本」出版座談會上,該書審讀委員會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鍾鑑的一番話道出了國學教育的現狀,同時也顯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本」出版的恰逢其時和大中小學一體化推進國學經典教育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