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愛莉 通訊員 趙子忠
近日,國家農業農村部發布「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光普家庭農場榜上有名,這也是迄今為止泰州唯一獲此殊榮的家庭農場。
全市的家庭農場幾千家,比「光普」規模大、效益高的家庭農場不少,為何「光普」能入選「全國典型」?近日,記者走進高港區大泗鎮康樂村,探尋「全國典型」背後的故事。
這是一家曾經連年虧損的家庭農場。
光普家庭農場的負責人曹光甫,原先一直從事紡織業相關工作,2013年看到農業發展潛力,毅然跨入農業領域,建起了面積200多畝的家庭農場,主要從事傳統農業種植。但是,由於對農業的不了解和對農業成本估算不足,導致家庭農場連年虧損。曹光甫回憶說,那幾年,人曬黑了,家裡的老底也掏空了,但就是種啥都賣不出好價錢。
連續交了3年的「學費」後,曹光甫坐不住了,2015年他決定外出拜師學藝。在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教授張培通的點撥下,曹光甫找到了發展新路:「家庭農場必須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樹立質量品牌,同時要將產品變為商品,避開中間商,才能獲得高額回報。」當年,光普家庭農場從省農科院引進盆栽有機型蔬菜種植新技術,建成20畝盆栽蔬菜生產大棚,推出了農場第一個主打產品。
該盆栽蔬菜屬於無土栽培,主要將蔬菜種植在盆子裡,利用營養豐富的基質提供養分,日常只需澆水,經過40天左右生長,即可達到銷售標準。這樣的盆栽蔬菜就像一個移動的小菜園,可以現採現吃,滿足了都市人對新鮮蔬菜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光普家庭農場採用秸稈粉碎加有益菌發酵的處理方法,把農場所有秸稈加工成盆栽蔬菜所需基質,這一舉措變廢為寶,既解決了田間秸稈處理難題,又確保了盆栽蔬菜的養分,讓種植的蔬菜口感鮮嫩肥美,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2015年,光普家庭農場依靠盆栽蔬菜實現銷售200多萬元,淨利潤3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隨著社會發展,群眾對食品健康越來越關注,這也是家庭農場的發展方向。」嘗到技術的甜頭後,曹光甫從省農科院引進兩名博士擔任家庭農場副場長,負責農場的技術指導,不斷改良基質配方,並實現了盆栽蔬菜零農藥、零化肥、零激素的有機型種植模式,進一步打響農產品健康品牌。
隨著產品銷售規模不斷提升,光普家庭農場不斷擴建生產大棚。同時,光普家庭農場還整合周邊8個農場、2個網絡銷售平臺,共同組建了「光普現代農業星創天地」,並在省農科院、揚州大學、泰州牧院等專家教授指導下,將相關農產品通過網絡平臺銷售到千家萬戶。
在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指導下,2020年光普家庭農場引進芽苗菜綠色生產技術,不使用農藥、化肥、激素,讓芽苗菜實現純天然生長。該產品推出後,在許多火鍋店、高端酒店備受青睞。光普家庭農場也形成了盆栽蔬菜、芽苗菜等健康蔬菜品系,形成面向家庭、高校和餐飲酒店銷售的互補格局。
談及發展秘訣,曹光甫說,搞農業關鍵還是要不斷學習種植技術,不斷創新種植品種。光普家庭農場有一個特色,所有員工每年都要外出參觀學習。現在,農場的員工個個都是種地的行家裡手,他們只要看到作物生長情況,就能知道是不是缺肥、水澆多還是澆少了。此外,員工們還自行研究改進噴灌設施,有效減少用水量,同時也為農場每年節約成本8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