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來愛孩子

2020-11-09 粥璇璇璇璇

每一位父母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每位父母都有自己怎樣去愛孩子地理解,愛就是無條件的愛。那麼到底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就是無條件地接受他的一切行為語言和想法。

愛,就是相信他。很多父母可能覺得有道理,可能覺得我是相信孩子的,但是每次他都辜負我的信任,我怎樣去相信他,其實這就是條件的。你按照我去做,你聽我的安排,我就相信你。如果說你不聽從我的安排,我就不相信你。

我們真的要相信每個孩子學習成績如何的不好,依然會有他的一片天空。我們真的要相信每個孩子不論他現在多麼的調皮,他都有變得這麼調皮的背後原因。我們真的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善良的基因,他的良知可以通過愛來喚醒的。

我們不相信孩子,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我們不相信自己。


第二個,就是給孩子自由,它的本質是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是管制包辦,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現在的孩子普遍在物質上得到很多,然而呢在自由上卻得到的很少,其背後的原因是人們對自由和愛的關係是搞不清楚。很多家長聽到自由這個觀點,甚至會大吃一驚,給孩子自由,那孩子不就無法無天嗎?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自由意志的剝奪,典型的方式就是包辦,控制和嚴厲的管制。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擇業擇偶,表面上是看給了孩子很多,背後的實質,是剝奪本屬於孩子的自由。

愛就是給孩子自由,自由的含義絕對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是胡作非為,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現。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的權利,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須的生活經驗,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前提和基礎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當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

所以父母想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長必須要得到充分的愛,是充分的自由,就像人類必須要有新鮮空氣和乾淨的水,只要是正常的真愛,給得再多,也不會讓孩子變壞。

正常的情況之下,孩子的自然表達一定是善的和美的,這是天性。真正的成長必然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在任何形式上對孩子的強力控制,都會給孩子造成某種程度的心理創傷。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獨特的個體,堅信在這個孩子的內部早已具備了成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

我們就像對待一顆麥粒一樣,它具備所有成為一個麥穗的要素,我們需要完全安心於去做最簡單的澆水除草的工作,而不會擔心這個種子何時出苗,何時開花,更不會擔心它會長成一棵野草。自由只有一種,剩下的都是不自由。不自由的程度各有各的不同,它也是只有一種。那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現在呈現出來的面貌。

我們都已經知道嚴厲的教育和棍棒教育的弊端,請相信自己的感覺,跟隨你的心,好好的愛你的孩子,更新鮮的空氣,對人的身體,對人的健康更好。那麼更多的愛也會讓你的孩子成長得更出色。

第三個就是給孩子的愛護和擁抱,跟孩子安撫和擁抱,比任何說教都要強。有人曾經考察過福利院,福利院給孩子提供了很好的而且很充足的食物衣服和玩具,但工作人員卻發現孩子們的發育都很慢,體質都不怎麼好。還有很多孩子呢常常是鬱鬱寡歡,甚至眼神是呆滯的。這個人都讓我們工作人員很迷糊很困惑。為什麼有這麼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們還是沒法健康快樂的成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福利院專門從心理治療室裡邊,請到一大批人過去,查找原因,經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終於找到了原因,因為這些孩子太缺乏擁抱和愛撫了。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缺乏擁抱和愛撫的話,就很容易形成心理創傷,會極大程度的影響將來的生活跟工作。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擁抱和愛撫,才能夠始終跟孩子保持親密關係,才能夠強大孩子的內心。孩子如果說在幼兒時期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撫的話,不管將來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又有多麼大的能力,多麼的高高在上,都不會真正的接納和喜歡上自己。

對孩子來說,情緒的疏導和宣洩是非常的重要。當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簡單的說教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創傷。其實愛護就是使得孩子的情緒得到宣洩和釋放,很多父母在檢查孩子的考試試卷的時候,訓斥自己的孩子,你到底怎麼搞的?這些老師不是都講過了嗎?我也給你講過很多次,你怎麼就是做不對呢準備?面對父母的訓斥,有些孩子呢就會不停的去抹眼淚,還會道歉。媽媽,對不起,我錯了。孩子本身也想考好,沒有考好,他也很難過。如果你能夠好好的安慰她,那麼他以後肯定能考得更好一點。

所以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跟孩子的溝通當中,儘可能的給孩子多一些擁抱和愛護,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喚醒和提升孩子與生俱來的生命能量。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如果你用鼓勵的聲調和動作來跟孩子溝通,就能收到遠比嘮叨更好的教育效果。有時候你拍拍孩子的背,或者說只是跟孩子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信心。

第四個呢就是給孩子尊嚴,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每一個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大人需要孩子也一樣的需要。如果孩子小時候父母因為某些事情沒來照顧好孩子的尊嚴,可能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父母的對待決定孩子的未來,不同的對待結果也是截然不同。


相關焦點

  • 孩子缺愛,脾氣變壞:父母該如何愛孩子?
    孩子缺愛,脾氣變壞,我們該如何愛孩子呢?子不教,父母之過。既然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們就要對孩子這一生負責任。愛孩子就要陪伴孩子,只有願意給孩子時間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愛孩子就是要學會欣賞孩子身上的優點、長處和潛力,做到「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慢慢少」。愛的教育篇   孩子是禾苗,父母是土壤,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教育孩子要與時俱進,不要用昨天的方法,來教育今天的孩子。
  • 父母要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血濃於水的親情是天生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天生的,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如何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感情、如何理性地去愛孩子,卻是需要所有的父母學習和重視的。新手爸爸媽媽很多時候真的不夠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在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時常常會莫名其妙、手足無措,因為初為父母的角色,誰都沒有經歷過育兒「崗前培訓」,孩子出生時更沒有附帶「說明書」,所以育兒路上也只能是邊學習、邊摸索、邊實踐,不知不覺間孩子長大了,家長似乎才學會如何去對待孩子。
  • 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前幾年有首兒歌,大街小巷都能聽到——如果愛我就抱抱我,如果愛我就親親我,如果愛我就誇誇我…… 這首歌寫出了孩子的心聲,也寫出了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傳遞
  • 愛孩子有講究,如何給孩子適當的愛,智慧父母這樣做
    父母應該怎樣愛孩子1、學習育兒知識更新育兒觀念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在沒有接受到新的育兒理論之前,每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從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那裡學來的,儘管有的人從小受到父母粗暴且不恰當的教育的苦,也曾經發誓以後自己做了父母不會像父母那樣對待孩子,可是一旦當了父母之後
  • 二胎家庭,父母如何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
    前幾天有寶媽給我留言,說朵媽能不能寫一寫二胎家庭,父母如何平衡對孩子的愛? 面對孩子因父母的愛而「吃醋」鬧矛盾,寶媽們要做好一視同仁,讓孩子感覺父母暫時不在自己身邊,並不是不愛了,而是把愛進行了合理分配。
  • 如何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是他需要的愛?
    如何去做,並讓你的伴侶感受到你的愛,這是一個學問。愛是相通的,所以前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怎樣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呢?》,文末的時候我留了一個疑問:怎樣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給予的是他們需要的愛呢?當時寫的時候我自己沒有答案,覺得做到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也可以,但是又覺得不夠,這是基礎,今天在和一個朋友討論的時候,我有了答案,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 職場父母如何巧用特別時光把愛傳遞給孩子?
    因此簡•尼爾森教授把共度特別時光列入正面管教工具,為更多父母示範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從而增強孩子的內在力量。▼職場父母如何為孩子制定特別時光?職場父母,由於工作忙碌或者需要出差等,不能常伴孩子左右。
  • 這才最關鍵:父母的愛如何影響孩子的生活
    父母經常把自己的關係放到後面,專注於孩子,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配偶彼此相愛時,孩子們在學校待的時間更長,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結婚。由於數據需求很高,因此很少研究父母之間的感情如何影響孩子的長期生活結局。這項研究使用了尼泊爾家庭的獨特數據來提供新的證據。
  • 父母的愛,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陪伴
    父母該怎樣對待他們的孩子?世上的愛有很多種,父母又該如何愛他們的孩子?這些都是我們要去學習和了解的。父母的愛就是孩子溫暖的港灣,永遠支持和鼓勵他們做更好的自己。,從兩個爸爸對待孩子的愛、一個兒子感受母親的愛、一個媽媽對待三個兒子的愛中體會父母的愛。
  • 孩子想要父母陪伴,父母想讓孩子感恩,聰明的父母懂得如何愛孩子
    孩子想要父母陪伴,父母想讓孩子感恩。對於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說,教育孩子就像是養牛餵羊,只要辛苦賺錢,給孩子吃飽穿暖,孩子就應該好好學習,並且感恩自己的付出。為什麼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考慮自己、不感恩父母,對生養自己的家庭也毫無眷戀?這肯定和孩子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關,作為父母難辭其咎!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可是:溺愛教育、棍棒教育和包辦教育,卻反而在傷害甚至摧毀孩子。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幸運的人,童年得到了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因為童年滿溢的愛,所以成年後依然可以用童年滿溢的愛來治癒自己失意的心。而那些童年沒有得到足夠愛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愛來彌補遺憾的童年。但說起愛孩子,孩子與父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
  • 孩子復學後頻繁跳樓背後,隱藏的是不懂如何愛的父母
    01.懂如何去愛的父母才能教出自信的孩子 事件一經爆出,很多網友與師生關係、學校教育聯繫在一起,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個點——家庭教育。 假若是別的孩子,遇到像繆繆一樣的境況,是否也會作出一樣的選擇呢?
  • 父母溺愛孩子真的是出於「愛」嗎?
    無論是出於自己工作忙沒時間陪伴孩子的歉意,還是因為自己童年缺失的愛想要加諸歸還到孩子身上,父母溺愛孩子,通常會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表現。父母應當自省,自己對孩子做出的寵愛行為是否是為了讓孩子感覺到被愛,孩子又是否需要這樣的愛的表現。
  • 那個把父母孩子搞得兩敗俱傷的「無條件的愛」
    甚至,我還在心理諮詢室那些在崩潰邊緣的媽媽身上看見,父母並不理解「無條件愛」的核心,更可怕的是,他們所給出的「無條件的愛」正在嚴重傷害著孩子。「無條件的愛」已經變成了一副鐐銬,一間狹窄的黑屋,讓她們透不過氣來。
  • 父母必知,孩子愛頂嘴的原因,愛頂嘴的孩子怎麼養?
    孩子愛頂嘴,對孩子來說,父母講的道理他們未必真的反對,更可能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難以抑制內心的沮喪和不滿,才會做出抗拒父母的反應。這是孩子試圖擺脫依賴,開學學習掌控自己的人生。同樣對一顆樹苗,孩子的認知是,他首先給自己腦子裡輸入樹苗的概念,在孩子看來,樹苗給他新鮮感,他可能從未觀察過一棵樹苗如何長成一棵大樹。他的關注點是去觀察這棵樹苗怎麼樣成長。而父母能看出來,這棵樹苗能否長成一棵大樹,需要如何澆灌這棵樹苗。父母的關注點是依據他們的經驗,如何給這棵樹苗施肥澆水。孩子和父母思考角度不同,想問題的方式就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不同。
  •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在父母相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交到朋友,也總是自信樂觀,看到的世界全是陽光。而在父母不相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總覺得生活沒意思。由於長期感受不到溫暖,所以性格變得敏感多疑,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
  • 《童年不缺愛》孩子問題行為不斷,父母如何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沒有了安全感,自然就想通過一些不同的行為,來提醒父母自己的存在。 心心媽在本書中,讓我們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的背後,多數原因是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在缺失。還詳細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剖析了孩子不懂事,任性等問題行為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方法,從親子溝通,情緒調整,家庭關係等幾個方面,給了父母非常中肯且實用的建議。
  • 父母愛孩子,如何把握分寸不溺愛?看完就知道怎麼做了
    大家都知道,對孩子溺愛不好,可是每個家長都把孩子當成是心肝寶貝,平時生活中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又想把所有的好東西都送給孩子,這裡就有了新的問題,愛孩子的分寸究竟應該如何把握。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凡事都有個度,愛孩子也是如此。在度的範圍內愛孩子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一旦超過了度的範圍,愛就變成了傷害。
  • 青春期孩子愛「頂嘴」 父母如何才能不嘮叨
    對此,專家指出:這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正常表現,如果你聽到孩子頻頻有這樣的反應,那說明——他打算獨立了。青春期的孩子 正在為獨立作準備「青春期的孩子要為獨立作準備,因此他們想在心理上跟父母作分離,表現出來的就是強烈的獨立意識。」資深心理諮詢師沈之菲認為,孩子青春期的「親子對抗」是有積極意義的。
  •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最近,一位爸爸發布的「如何改善父女關係」的求助帖,引起了眾多網友關注。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不知他心中所想,不知他語言的潛在含義,更不知如何與他更好地交流,雙方自然會感到陌生。在父母更好的了解到孩子的喜好後,才能更好的投其所「好」,增進彼此的感情和距離,進而和孩子有更多共同的話題、有更多愛的互動、有更多的聽見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