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傘」不是傘,是滇北昭通市鹽津縣山區一座山,海拔1400多米,盛產方竹、筇竹,竹筍鮮嫩聞名遐邇,但山陡路險,採筍艱難,村民「捧著金碗討飯吃」,掙扎在貧困邊緣。
自2018年起,鹽津縣整合東西部扶貧協作財政資金,投入1711萬元,修建1.5米寬營林生產管護道114公裡,覆蓋4個鄉鎮15.2萬畝筍山,方便村民改造竹林、採摘鮮筍、運輸下山,竹筍銷路頓開,筍山始變「金山」。
老家四川的高發田婚後落戶「一把傘」,與妻子住在柿子鎮新生村其林三社,一家6口,靠夫婦倆幹活,山地貧瘠,收入微薄,泥巴屋殘破漏雨,2016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告訴記者:「那個時候上山沒有路,也不懂技術,隨便砍竹子,許多竹林第二年就不長竹筍了。」
生產管護道修到「一把傘」後,他參加縣裡組織的技術培訓,學會了薅草、分竹、改造、施肥,投入種植20畝竹林,加上農閒外出打工,全家年收入3-4萬元,終於脫貧致富。今年,他擴大種植20畝竹林,住屋也改造一新。
「生產管護道猶如毛細血管,解決了制約村民管護竹林的難題,減輕勞動強度,減少運輸成本與時間,提高產出效率。竹筍畝產從一兩百斤提高五六百斤,每公斤鮮筍可節省成本1元以上,村民收入翻倍增長。」新生村黨總支書記馬林介紹說,該村有5萬畝竹林,修了12公裡管護道,為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全村35個村小組都發展竹筍產業,119戶貧困戶中118戶去年已脫貧,還有1戶今年也兜底脫貧。
「精準對接產業稟賦,合力打通富民之路。」如今,遍布鹽津山區的營林生產管護道被群眾稱為「富民路」,竹筍產業成為鹽津縣三大富民產業之一。全縣4000餘戶1.59萬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800餘戶8000餘人)直接受益。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廣東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