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犧牲前給毛澤東的情書:千字皆血淚,發現時主席已逝世6年

2020-12-17 適說新史

這是一段滿含血淚的文字,楊開慧在與毛澤東主席分離的三年時間裡,將對丈夫的思念訴諸12頁手稿,藏到臥室後牆的磚縫裡,一藏就是52年。直到1982年3月10日,工人們在修繕楊開慧烈士的故居時,打開臥室後牆,一摞楊開慧的手稿驚現於世人面前。

「幾天睡不著覺,無論如何,我簡直要瘋了。許多天沒來信,天天等。眼淚……我不要這樣悲痛,孩子也跟著我難過,母親也跟著難過。簡直太傷心了,太寂寞了,太難過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幾個孩子,怎能……五十天上午收到貴重的信。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淚也要纏住你的屍體。」

這是摘自其中一封寫給毛澤東主席的信,當然這封信並未寄出,主席終其一生也未能讀到。寫這封信的時候,楊開慧已經與毛主席分開兩年多,這裡面提到的「貴重的信」,是毛主席在1928年10月捎回來的,那也是一年前的事了。

楊開慧手稿

那是毛澤東上井岡山之後,用暗語給楊開慧寫的信,信裡大意是說,我在這裡做買賣,賺了錢,生意興隆,信裡還提到自己的腳傷一直沒好……楊開慧看著毛澤東的信,不覺百感交集,她寫了一首懷念毛澤東的詩,題為《偶感》:

天陰走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亦悽苦。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

楊開慧《偶感》原稿

自從1918年隨父親到北京,與毛主席再次相遇,楊開慧便跟這個男人緊緊聯繫在一起。當時,毛主席為了參加「驅張」運動來到北京,在恩師楊昌濟家裡再遇楊開慧,兩人確立了戀愛關係。

從楊開慧遺留下來的手稿可以看出,是毛澤東主動追求她的。兩個人都是極其驕傲的人,楊開慧將深愛藏在心中,唯恐毛澤東發現。而毛澤東的驕傲也讓他一直隱瞞,不願去表現。捅破這層窗戶紙後,兩人的關係也得到了楊昌濟的默許。

在北京的時光是你儂我儂,毛澤東還許諾要給楊開慧寫一首情詩。那是一天,他們在陶然湖散步,楊開慧小鳥依人般地挽著毛澤東的手,邊走邊訴說著自己的情感。過了一會兒,毛澤東笑著問:「聽你的朋友說,你愛作詩,最近有什麼大作,可否誦給我聽聽?」

毛主席與楊開慧

楊開慧便將前不久寫給她哥哥女友李崇英的一首詩讀了一遍:

高誼薄雲霞,溫和德行嘉。抽贈嬌麗菊,今尚獨開花。日夜幽思永,樓臺人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毛澤東聽完樂了,說道,「你是要崇英早一點嫁到你家,做你的嫂子吧!霞,你說這首贈給我是不是也很合適啊!」

就在這時,毛主席也許諾楊開慧,一定會給她寫一首詩。然而就在不久後,楊昌濟因病逝世,接下來的革命形勢逼人,毛主席開始各地奔波,這首詩一拖就到了兩人結婚之後。

楊開慧

1920年冬天,楊開慧和毛澤東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婚禮。楊開慧一個人帶著自己的衣物,來到了毛澤東在第一師範教員的宿舍之中,直接住了進去,兩名志同道合的戰友有情人終成眷屬。毛澤東花了6塊銀元辦了一桌酒席,宴請了當時在長沙的親友們。

婚後不久,毛主席多次與新婚妻子楊開慧短暫別離,到嶽陽、華容、南縣、常德、湘陰等地考察,了解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廣大人民的生活狀況。新婚後的離別雖說短暫,卻也讓毛主席的思念之情難以言表。於是,他終於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寫下一首《虞美人·枕上》: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是毛主席寫下的第一首情詩,楊開慧收到後,幸福之情溢於言表,還特地拿出來在自己的閨蜜李淑一面前「炫耀」。建國後,李淑一還曾寫信給毛主席,索要他當年寫給楊開慧的這封信,勾起了毛主席的無限回憶。也就是在當時,毛主席寫下了著名的《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儘管有著多次短暫的分離,但在1927年前,楊開慧和毛澤東結婚七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夫妻如影相隨。在這7年裡,楊開慧為毛主席生下3個兒子。

楊開慧與兒子

然而就在楊開慧的第三個兒子毛岸龍出生(1927年4月4日)後幾天時間,蔣介石在4月12日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緊隨其後在武漢也大開殺戒,毛主席從武漢回到長沙,準備策劃秋收起義。

秋收暴動就要開始了,楊開慧期待著這場暴風雨的到來。她開始做著參加秋收起義的準備。然而,毛主席已意識到未來鬥爭的艱巨性,決定自己獨自前往,而讓楊開慧回板倉,去照顧母親和孩子,並參加那裡的農民運動。

毛主席在出發前,先將楊開慧送回板倉家中,毛主席從屋後竹山翻過來,腳都沒歇,又翻過後山走了。不料,此一別竟成永別。

毛主席與楊開慧

秋收起義爆發後,國民黨反動當局立即通令各軍,「獲毛逆者,賞洋5000元」,這讓楊開慧日夜擔驚受怕,寢食難安。與丈夫分離,生死兩茫茫,這讓楊開慧陷入了絕望。

「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臉頰,你的額,你的頭,你是我的人,你是屬於我的!」

楊開慧在信中如此抒發自己的思念之情,卻又時時擔心愛人的安危:

「天哪,我總不放心你!只要你好好地,屬我不屬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罷。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記你。晚上睡在被子裡,又傷感了一回。聽說你病了,而且是積勞的緣故……沒有我在旁邊,你不會注意的,一定要累死才休!」

在這段時間裡,楊開慧得到的都是駭人聽聞的慘劇,在國民日報上看到朱德的妻子慘遭殺害後,被掛頭示眾;得知好友向警予在赴刑場的路上,還受著酷刑;閨蜜鄭家奕,在無法站立的情況下,被敵人用籮筐抬到了刑場,一排槍口,對著籮筐頻頻點射。分別兩年後,極度的思念和白色恐怖籠罩著她,她總覺得,死亡,如影隨形。

日子一天天過去,楊開慧似乎感到自己的心被一點點地掏空。她終日神情恍惚,萬般無奈,只能用寫日記的方法排遣自己內心孤獨無助的絕望。但又怕日記落在敵人手裡,因此每次寫完日記後,楊開慧就將日記本藏到臥室後牆的磚縫裡。

噩耗終於也降臨到了楊開慧頭上。

湖南軍閥何健把對朱、毛紅軍的仇恨都發洩到楊開慧身上。他出了1000銀元的賞格捉拿楊開慧。楊開慧在群眾的掩護下,幾次都逢兇化吉,躲過了敵人的追捕,但在同年10月24日凌晨,楊開慧潛回板倉看望母親和孩子時,被軍閥密探發現後而被逮捕。

楊開慧入獄後,父親楊昌濟的老友章士釗、蔡元培、譚廷闓等名流教授開始積極營救,他們聯名向南京的國民黨當局致電,從輿論上施加壓力,南京政府屈於外界壓力,致電何鍵,囑其緩刑。

何健一方面承受著外界的壓力,另一方面聽從中共叛徒任卓宣的建議,認為「楊開慧如能自首,勝過千萬人自首」,於是,審訊官提出,楊開慧只要宣布同毛澤東脫離關係即可自由。但楊開慧則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於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

在那樣嚴峻的革命環境下,楊開慧早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1929年3月,她曾給自己的堂弟楊開明寫了一封「託孤信」,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跟主席的三個兒子。楊開慧在信中寫道:

我好像已經看見了死神——唉,它那冷酷嚴肅的面孔!說到死,本來,我並不懼怕,而且可以說是我歡喜的事。只有我的母親和我的小孩呵,我有點可憐他們!而且這個情緒,纏擾得我非常利(厲)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鬧了一晚!我決定把他們——小孩們——託付你們,經濟上只要他們的叔父長存,是不至於不管他們的,而且他們的叔父,是有很深的愛對於他們的。倘若真的失掉一個母親,或者更加一個父親,那不是一個叔父的愛,可以抵得住的,必須得你們各方面的愛護,方能在溫暖的春天裡自然地生長,而不至於受那狂風驟雨的侵襲!

楊開慧「託孤信」原稿

這封信直到楊開慧犧牲,也沒有能寄出,只好藏匿在家中老宅的牆縫中。而她的堂弟楊開明,先於楊開慧於1930年2月22日犧牲在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刑場,年僅25歲。楊開慧被抓時,年僅8歲的毛岸英也一同被抓去。

楊開慧犧牲後,當地群眾不顧生命危險,將她的遺體送回了板倉,葬在青松環繞的棉花坡上,讓她落葉歸根。此時,在江西指揮紅軍反「圍剿」的毛主席,得知楊開慧犧牲的消息,寄信給楊家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你是幸運的,能得到我的愛,我真是非常愛你的喲!不至於丟棄我吧?你不來信一定有你的道理。普通人也會有這種情感,父愛是一個謎,你難道不思想你的孩子嗎?是悲事,也是好事,因為我可以做一個獨立的人了。」

楊開慧在絕境中的思念之情,在這封信裡展現得淋漓盡致。誠然,毛主席能得到楊開慧這樣的愛,是幸運的。可對於楊開慧來說,能有毛主席這樣一個愛人,又何嘗不是幸運的呢?在她從容赴死時的堅定,臨死前對毛主席革命成功的寄望,這是怎樣的一種革命情感?

1923年12月,當毛主席要動身去上海開會,楊開慧剛剛生下毛岸青,尚在坐月子。毛主席滿含深情的寫了一首《賀新郎·別友》給楊開慧: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臨別之前,夫妻情意綿綿躍然紙上,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淚已在眼眶打轉,需要何等的意志,才能忍住不流?數遍人間的知己,也莫過於你與我了。恨只恨,這亂世,唯有割斷愁絲恨縷,只盼革命成功,再與你比翼雙飛於雲霄之上。

一面是與妻子纏綿的兒女情長,一面是革命志士的遠大抱負,毛主席在艱難之中做出自己的選擇,為了普天下的老百姓,將自己的兒女私情埋諸心底。

楊開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明明思念愛人到「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淚也要纏住你的屍體」,卻還是毅然決然的支持著愛人的革命之路,甚至在面臨劊子手時,還是「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將自己的思念之情訴諸文字,埋在一堵破敗不堪的牆裡。

日後,當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上時,毛主席聽聞後強忍悲痛,一句「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誰人聽了能不潸然落淚?

毛主席與毛岸英

附楊開慧給毛主席的一封信(情書)全文:

潤之:「幾天睡不著覺,無論如何,我簡直要瘋了。許多天沒來信,天天等。眼淚……我不要這樣悲痛,孩子也跟著我難過,母親也跟著難過。簡直太傷心了,太寂寞了,太難過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幾個孩子,怎能……五十天上午收到貴重的信。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淚也要纏住你的屍體。你是幸運的,能得到我的愛,我真是非常愛你的喲!不至於丟棄我吧?你不來信一定有你的道理。普通人也會有這種情感,父愛是一個謎,你難道不思想你的孩子嗎?是悲事,也是好事,因為我可以做一個獨立的人了。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臉頰,你的額,你的頭,你是我的人,你是屬於我的!昨天我跟哥哥談起你,顯出很平常的樣子,可是眼淚不知怎樣就落下來了。我要能忘記你就好了,可是你的美麗的影子、你的美麗的影子,隱隱約約看見你站在那裡,悽清地看著我。誰把我的信帶給你,把你的信帶給我,誰就是我的恩人。天哪,我總不放心你!只要你好好地,屬我不屬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罷。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記你。晚上睡在被子裡,又傷感了一回。聽說你病了,而且是積勞的緣故……沒有我在旁邊,你不會注意的,一定要累死才休!你的身體實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天保佑我罷,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夠賺到六十元,我就可以叫回你,我不要你做事了,那樣隨你的能力、你的聰明,或許還會給你一個不朽的成功呢!又是一晚沒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你那裡去。小孩,可憐的小孩,又把我拖住。我的心挑了一個重擔,一頭是你,一頭是小孩,誰都拿不開。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我怎麼都不能不愛你,我怎麼都不能……人的感情真是奇怪……我真愛你呀!天哪,給我一個完美的答案吧!雲錦1929年12月26日

相關焦點

  • 毛澤東最感謝最愧疚的女人: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妻子楊開慧烈士!
    下篇:「我失驕楊」毛澤東越到晚年,思念楊開慧更為深刻1963年,毛澤東的二兒子毛岸青和妻子邵華去看他,請他寫一首《蝶戀花·答李淑一》作為紀念。結果,寫下了「我失楊花」幾個字。夫妻二人還以為毛澤東寫錯了,就問是「驕楊」嗎?毛澤東緩緩地說:稱「楊花」,也很貼切。夫妻二人聽完,深知父親還深愛著楊開慧。這一年,毛澤東年近70歲。
  • 楊開慧給毛澤東的情書:藏牆縫中50多年,主席寫「答李淑一」緬懷
    圖|毛主席與楊開慧畫像故事要從1982年說起,這個時候兩人都已經不在世上了;人們修整楊開慧在湖南板倉的故居時在她之前的臥室牆壁裡面發現了一封信,楊開慧帶著自己的行李,其實就是幾件衣物去到了毛主席在的第一師範教員的宿舍,隨後這兩個志同道合的先進同志便開始了一起生活的日子;毛主席在那天花了6塊錢銀元辦了一桌酒席宴請了當時在長沙的親友。
  •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故園長歌
    陳晉(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1976年6月份的時候,他的病開始重了,當時他給中央提出來,他也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了,他就想回到韶山。鑑於他的健康狀況,中央政治局沒有同意他的這個最後請求。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與世長辭。   1959年6月25日,在闊別家鄉32年後,毛澤東第一次回到韶山。
  •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故園長歌——五集電視文獻紀錄片解說詞
    陳晉(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1976年6月份的時候,他的病開始重了,當時他給中央提出來,他也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了,他就想回到韶山。鑑於他的健康狀況,中央政治局沒有同意他的這個最後請求。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與世長辭。 1959年6月25日,在闊別家鄉32年後,毛澤東第一次回到韶山。 唱著山歌思親人,親人鄉誼久綿長。
  • 主席家堂屋裡正中牆上的神龕和楊開慧
    毛澤東母親文七妹嫁進這棟宅子想不信佛都難。這也是母親病重少年毛澤東去銀田寺磕破頭求香灰給母親治病早年行為的解讀。長沙板倉離湘潭的韶山沖還是很遙遠的,因為這毛氏宗祠的原因我才知道,三個孩子母親的楊開慧還是和這韶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那新文化運動的小洋妞楊開慧第一次看到毛家正堂這面農村牆的時候會是怎樣想的呢。宗祠大門門額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門外兩邊各立一石鼓。
  • 今天,一定要看看這封寫給「主席」感人肺腑的情書,看一回哭一回
    ,因為這個女人她實在太傳奇,她就是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她出生於湖南省長沙板倉,字雲錦,號霞,18歲的她,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最心儀的人。而她視死如歸,1930年11月14日,寒風料峭,識字嶺刑場擺了一張黑漆長方條桌,白紙上已寫好了粗黑的字,上書「槍決女共犯楊開慧一名」。之後她便被押著遊街示眾,被實施了槍決,犧牲那天,她才年僅29歲。
  • 朗讀者·紅色家書②:驕楊風骨楊開慧
    資料圖7月初的板倉,小暑將至,暑熱已來。白雲映襯在藍天的廣闊背景下,玉蘭花陣陣飄香,小鎮居民氣定神閒地忙碌。一切顯得生機盎然,又不失安寧閒適。這樣的情景,或許正是89年前楊開慧烈士就義時心中堅信的未來。夏日驕陽照射「驕楊」屋場,板倉的女兒、毛澤東同志「親愛的夫人」,留給當代人一份怎樣沉甸甸的遺產!
  • 新湖南獨家整合丨毛澤東十哭感天動地
    敵人威逼利誘皆無效果,一怒之下,終於舉起了屠刀。11月14日下午1時,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的刑場上,楊開慧倒在血泊中,英勇就義,時年29歲。臨刑前,敵人最後一次來勸降。楊開慧義無反顧地回答:「犧牲小我,成全大我!我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 毛澤東第一次給妻子楊開慧寫情詩:虞美人·枕上
    這下闕的前兩句『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應該是潤之對你的思念和對你們愛情的波折的回憶,後兩句『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則寫的這種離別之愁和相思之情。唉,我說憑你霞姑這位才女的聰明才智,也就用不著我解釋了吧!」 楊開慧聽到這裡,心裡覺得甜蜜蜜的,但仍然裝作不高興的樣子說:「淑一姐,這時候還取笑我,你說我們是好姐妹嗎?」
  • 歷史上的今天丨1920年,毛澤東嶽父、教育家楊昌濟逝世
    1920年的1月17日,中國倫理學家、教育家楊昌濟逝世。 說到楊昌濟,他最為人所知的一個身份是毛澤東的嶽父。實際上,他更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教育家,平生最得意的幾個門生便是毛澤東、蔡和森和蕭子升。楊昌濟非常賞識毛澤東,他不僅舉薦毛澤東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從而使毛澤東有機會更廣泛地接受新思想,他還促成了女兒楊開慧與毛澤東的愛情。 初到北京借住恩師家1918年8月19日,有人叩響了北京東城區鼓樓後豆腐池胡同15號院的大門,院主人楊昌濟打開門驚喜地發現,客人居然是他的高足毛澤東!
  • 他只比毛澤東大三歲,名為師生實為摯友,冒險保留和毛澤東的通信
    但是裡面的三位老師卻都是真實的,袁老師是毛澤東的國文老師,因為留著一副大鬍子,學生都叫他「袁大鬍子」,剛入學時,他確實不認同毛澤東學梁啓超的筆法,認為是記者的筆法,鼓勵毛澤東多學韓愈的文章,在他的鼓勵下,毛澤東鑽研韓愈的文章,古文寫作基礎變得相當雄厚,毛澤東常常感嘆是「袁大鬍子」教會了自己如何寫古文,可惜的是,1932年袁老師就故去了。
  • 韶山毛澤東故居一日遊,韶山自助遊攻略
    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的一個農民家庭,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卓越的領導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
  • 毛岸英犧牲,毛主席悄悄藏兒子遺物26年,想起岸英就會拿出撫摸
    前言1990年,中南海中央警衛局在清理毛主席遺物時,在衣櫃下發現主席隱藏26年的秘密。目睹母親被殺害,14歲前往蘇聯1927年4月12日,隨著蔣介石便發動反革命政變,共產黨便轉入地下工作。毛岸英便跟隨父親前往長沙東鄉板倉居住,不過因為工作的需要,毛主席便前往長沙準備起義工作。毛澤東在離開後,楊開慧便和保姆一同負責照顧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三個孩子。
  • 芙蓉國裡盡朝暉,毛澤東詩詞中的湖南
    1925年9月,青年毛澤東獨自登上湘江岸邊的嶽麓山,放眼漫山紅遍的楓林和漫江碧透的湘江,腦海中萬千思緒,無限感慨油然而生,遂吟《沁園春·長沙》詞一首。 《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 毛澤東創辦書社缺少經費,楊開慧勸說母親,捐出楊昌濟的奠儀費
    毛澤東寫的這篇《講堂錄》總共有一萬多字,不僅寫了外國的人和事,還寫了中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典籍,從先秦哲學到漢賦到漢書,再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的言論都有涉及。《講堂錄》涉及範圍之廣,內容之深刻,讓還沒有見過毛澤東的楊開慧,對毛澤東已經產生了敬佩之情。
  • 毛澤東家族為革命獻身6位英烈:最小者僅19歲
    等口號,英勇就義於湖南衡山縣馬廟坪,時年24歲。  1930年,夫人兼戰友楊開慧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29歲  楊開慧1901年生,1920年冬,同毛澤東在長沙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湘區委員會負責機要兼交通聯絡工作。1930年11月14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 6位親人為革命犧牲的開國領袖,今天是他的誕辰紀念日
    1930年,夫人兼戰友楊開慧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29歲  楊開慧1901年生,1920年冬,同毛澤東在長沙結婚。  毛澤覃犧牲後,其家人及毛楚雄與毛澤東失去聯繫。直到紅軍長徵勝利後多年,在延安的毛澤東才獲悉毛澤覃的遺屬和毛楚雄已從外地搬回韶山,心中十分高興。  後來王震率359旅由陝甘寧邊區南下,打算開闢和擴大南方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囑託王震,到湖南後將毛楚雄帶到部隊。  1945年9月,毛楚雄隨359旅北上。他雖年輕,但肯學肯幹,積極參加籌糧和收稅等工作。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偉人家風
    詩中一句寫道:「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這讓楊開慧感到委屈。 1923年底,毛澤東奉中央通知,要前往廣州參加國民黨的「一大」。臨行前,他滿懷深情寫了《賀新郎.別友》。全詞圍繞著一個「別」字展開,充滿了離情別緒。「知誤會前番書語」一句,指毛澤東抄贈元稹的《菟絲》那件事,毛澤東很坦誠地進行了自我檢討,夫妻矛盾很快就煙消雲散。「算人間知己吾和汝」,是他對楊開慧的深沉撫慰。
  • 他的母親是楊開慧,父親是毛主席,50年在朝鮮犧牲後,毛主席說了一句話
    1922年10月24日,酷熱,這一天毛岸英在湖南省長沙出生,他是毛主席第一個孩子,也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愛情結晶,毛岸英自出生時就顛沛流離,在他還是嬰兒時期,就和父母到達過上海、廣州以及武漢,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後,為了三個孩子的安全,母親楊開慧帶著毛岸英和兩個弟弟回到長沙東鄉板倉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