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內容每日更新,敬請關注公眾號:人力資源工具箱,感謝轉發、分享、點讚
MBB
聊諮詢,肯定繞不開人稱外資管理諮詢界三巨頭的McKinsey、Bain以及BCG。也就是行業內俗稱的「MBB」(根據三家企業名稱首字母縮寫而來)。
每年,有無數來自於國內頂尖院校或海外知名商學院的人才憧憬著進入MBB。那麼,它們到底是怎樣的公司呢?
McKinsey麥肯錫
麥肯錫官網統計,他們目前在大中華地區開設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及臺北五家分公司,共有超過60位合伙人(專注於25個行業),400位諮詢顧問,還有100多位研究員及200多位專業人員。
麥肯錫在2018年實現盈利88億美元,而根據《福布斯》雜誌報導,貝恩和波士頓兩者之和也不過比73億稍多。
麥肯錫的特色在於嚴格律己:「做諮詢時一定要保持獨立性,一定不要過多幹預客戶的內部事務」,這是上個世紀麥肯錫創始人之一馬文鮑爾為公司制定的一條"戒律",乃至後來也長期被諮詢業奉為金科玉律。
當然了,除了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外,麥肯錫也曾遭遇過不少質疑之聲:回到1998年,麥肯錫曾與當時的著名飲料企業樂百氏進行了一次被廣泛討論的1200萬「天價諮詢」合作。不少質疑者認為,當年沒有選擇進軍碳酸飲料市場以及接受達能併購是導致樂百氏衰落的重大因素,而這兩項決策恰恰出自麥肯錫的建議。
1200萬的諮詢費在如今看來不算稀奇,可在當時的中國大陸,這無疑是一個高價。但在這場賺足了眼球的天價諮詢之後,樂百氏卻出人意料地開始了它的衰退。是巧合還是必然?麥肯錫是否遭遇了滑鐵盧?直到今天也沒有人可以給出恰當的答案。
或許,商海浮沉皆常事,城頭變幻大王旗。儘管時有爭議,但是瑕不掩瑜,時至今日,麥肯錫在諮詢行業的成功是無法否認的。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諮詢企業,其對中國企業以及市場的理解也在不斷加深,也正在繼續用它的專業與精準贏得遠遠超於質疑的掌聲與尊重。
Bain 貝恩
貝恩成立於1973年,總部設於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是最富盛名的諮詢公司之一。
Vault2018《世界最值得加入的諮詢公司排行榜》的一位編輯說到:「貝恩有業界最好的培訓。貝恩的顧問非常有趣而專業。你從貝恩出來,就會知道如何解決世界上最棘手的商業問題,改變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公司。」
貝恩強調落地、定製化的方式解決問題。哈佛商學院案例研究指出:除了非凡的發展經歷,貝恩以「結果為導向」的諮詢理念也使其區別於麥肯錫與波士頓這樣的競爭對手。
貝恩合伙人Keith Bevan說,「在貝恩,我們的諮詢顧問總是對客戶的工作充滿熱情,無論是給一家科技公司制定數位化戰略,幫一家零售企業理解客戶行為,還是幫一家私募股權公司找到新的投資機會。我們的顧問都可以在客戶的成功故事裡面看到他們努力的成果。」
貝恩高管曾說過「我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會在貝恩工作20年,但是我們假設他們會工作這麼久,並在他們身上投資。我們的諮詢顧問不僅在貝恩工作,他們在貝恩成長。」
貝恩資本的創始人羅姆尼在1984還創辦了貝恩資本,在羅姆尼執掌貝恩資本的16年間,該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根據貝恩資本自己公布的數據,在這段時間內,他們為他們的投資者取得了240億美元的投資回報。如果計算已經退出的投資項目,他們為投資者帶來的年回報為173%。如果算上還沒有退出的投資項目,貝恩資本為投資者創造的年回報為88%。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些業績回報都足夠優秀。
一個有趣的幕後故事是,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後,羅姆尼開始追求政治訴求。2012年羅姆尼成功獲得美國共和黨代表提名,和民主黨代表歐巴馬一較高下,爭奪美國總統之位。最後羅姆尼輸給了歐巴馬,離獲得美國最高的權力位置僅咫尺之遙。
BCG 波士頓
與上面兩家一樣,BCG同樣是久(收)負(費)盛(很)名(高)的一線諮詢公司,擅長醫藥、汽車等領域。BCG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大名鼎鼎的BCG矩陣(波士頓矩陣)。
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波士頓諮詢集團法、四象限分析法等。20世紀70年代由波士頓諮詢公司開發,主要用於解決如何使企業的產品品種及其結構適合市場需求的變化,從而更好地在企業內部分配資源。
與其他諮詢公司不同的是, BCG 不會將問題套入一個特定的框架、流程進行研究,而是一個問題一套方案;換句話說,BCG 將每一個問題都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並制定獨特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套公式)。
波士頓諮詢公司成立之初就在總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智力資源中心,企業文化崇尚謙遜低調,走出一條「用知識管理佔據市場」的經營之路.而同時坊間流傳,BCG的顏值是三家最高,可謂美貌與智慧並重。
如果將諮詢行業比作一個班級,MBB三巨頭無疑是別人口中的尖子生中的尖子生,同樣的成績優秀,但也有不同的個性。
麥肯錫像是團支書,不僅成績第一而且家境顯赫。作為全能型學霸,他各科的學習成績都與其他同學拉開了距離,同時也深得師長們的喜愛。在他的身上似乎找不到缺點,他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小孩」,但也正因為如此,雖然一枝獨秀,卻平添幾分孤傲。
貝恩則更像個大男孩,每天喜歡在籃球場訓練到太陽下山。幽默而陽光的笑容總是容易感染身邊的人。經常因為球技過於精湛,讓人忽視了他全班第二的學習成績,像是班級裡最平易近人又最逗的學霸。
與前兩位相比,波士頓顯得更加低調。出身書香門第的他理論功底非常紮實,崇尚知識與智慧,平時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他像一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讓每個與他相處的人都覺得舒適。擁有趕超前兩位的潛力,時不時會給人驚喜。
圖片來源:unsplash
I 圖片來源:unsplash
實際上,在漫長的商業長河歷史中,這三家不僅在行業中長期佔據龍頭位置,其衍生出的眾多公司更是直接影響了當今諮詢行業的排名。除了MBB衍生系,也有許多如今排名前列的諮詢公司,或多或少與其他的公司有那麼一些關聯。
「MBB系」
A.T.Kearney 科爾尼
1937年,麥肯錫諮詢的創始人詹姆斯麥肯錫教授去世後,原麥肯錫公司分裂為由合伙人科爾尼帶領的A. T. Kearney與馬文鮑爾帶領的以紐約總部為核心的麥肯錫。經歷了九十餘年的發展,目前科爾尼已經發展為全球領先的管理諮詢公司。
在2019年vault發布的管理諮詢排行中,科爾尼位列第十一名。
1985年,科爾尼於中國開展業務,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國際諮詢公司之一,如今已經有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家分支機構。其業務涵蓋了公司戰略、組織結構、運營效率、信息服務在內的多種內容,與之合作的客戶從航空、電子、電信、汽車到消費品及石油化工等十多種行業都有包括。如今本地客戶(本地企業與政府機構)已佔中國區業務量的百分之七十,知名客戶包括各地人民政府、一汽集團、東風汽車、中國民生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東亞銀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
L.E.K 艾意凱諮詢
1983年,三位貝恩的合伙人詹姆斯勞倫斯(James Lawrence),艾恩埃文斯(Iain Evans)和理察科奇(Richard Koch)以三人名字首字母為名,成立艾意凱諮詢(L.E.K consulting)。在90年代中期,其公司的一部分主要業務來自於英國政府的戰略與商業諮詢需求。
1996年,艾意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全網絡銀行。在2007年,艾意凱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航空併購案的戰略諮詢方並且在09年幫助一家在行業排名中遊的藥企實現戰略轉型成為行業領導者。
艾意凱目前的業務領域主要為商業戰略層面的諮詢,為客戶提供的主要業務有評估業務組合、制定業務轉型和多元化戰略、規劃和實施組織結構重組以及對股份化和私有化提供建議。運營方面的諮詢包括增長分析、盈利性分析、市場吸引力分析、相對成本和綜合基準評分比較、以及市場細分和競爭對手評估。同時艾意凱也提供包括併購整合與盡職調查在內的多項併購諮詢服務。
Bridgespan Group
萌生於貝恩諮詢對非盈利業務的發展規劃,託馬斯提爾尼(Thomas Tierney)於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參與到這部分業務的建設當中。在兩位貝恩的合伙人先後加入之後,提爾尼於1999年創立了Bridgespan。在強調了將來與貝恩的長期合作之後,貝恩在Bridgespan成立的前三年先後提供了超過100萬美金的支持。
2000年,Bridgespan上線了第一個網站,同時于波士頓地區設立辦公室。
「博思系」
Booz
儘管博思(Booz)諮詢目前只以博思艾倫(Booz AllenHamilton)的身份存在於諮詢行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存在曾經並且仍然影響著許多如今的頂尖諮詢公司。
1914年於西北大學畢業後,埃德溫博思(Edwin Booz)根據自己發展出來的一套商業理論(即如果企業能從外部找來一些專家給予公平和專業性的建議,企業將更加成功)創立了一個小諮詢公司。兩年後,他與兩位合伙人成立了商業分析與發展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是對商業與交易機構的研究和調查。該項業務很快吸引了芝加哥當地的一些大客戶,諸如太平洋鐵路和Goodyear橡膠公司等。
50年代末,博思曾被時代周刊稱為「世界上最大以及最有威望的管理諮詢公司」。不得不說,在這個階段,博思在行業內的威望與影響力都達到了頂峰。
然而,隨著後起之秀如MBB等公司的崛起,博思逐漸被這些新興的諮詢公司所超越。
2008年,博思諮詢將全球業務與針對美國政府的諮詢業務分拆為博思公司(Booz& Company)與博思艾倫(Booz Allen Hamilton)。
而除了自身業務發展之外,博思對行業的影響還有:
1984年,博思諮詢的合伙人Alex Oliver和Bill Wyman 用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奧緯諮詢。2003年,奧緯被MMC收購併成為美世諮詢業務中的一部分,是為美世奧緯,主要業務是為銀行、保險以及金融機構提供服務。
2007年5月,當母公司MMC合併美世奧緯,美世管理諮詢和美世DELTA後,奧緯又重新成立。
2008年,奧緯併購了Chapterhouse, Academee, Hemeria, Celent等公司。目前奧緯世界排名第五,同時也是公認的僅次於MBB的諮詢機構。
「四大?五大?」
對諮詢行業的人來說,四大名聲不可謂不響亮:
普華永道、德勤、畢馬威和安永(排名不分先後)不僅僅在財務領域聲名遠播,同樣也在諮詢方面佔有一席之地。
不過鮮有人記得的是,原先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並不被稱為「四大」,而其實是「五大」。
那麼,誰是第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呢?
它就是安達信(Anderson),歷史上號稱「五大」中排名第一的業內巨頭。
然而,早在2001年,美國著名的安然審計造假事件導致了安達信的轟然倒塌,其業務隨即被其餘四大吞併蠶食。但也陰差陽錯,又衍生出了另一家至今仍活躍在諮詢界,並且聲名卓著的企業:Accenture 埃森哲。
在遭遇行業危機後,當時的安達信被分拆成了兩家,審計部沿用原名安達信,而諮詢部則另行取名。
這次取名過程可謂是聲勢浩大,專業命名機構蘭道與安達信諮詢的員工累計取名達5600個,然後蘭道把5600個名字又精簡到30個,由安達信諮詢的1250名夥伴進行投票。
最終,「埃森哲(Accenture)」高票勝出,這個由一位丹麥員工貢獻的名字,取意「重在未來」。
2001年1月,安達信諮詢正式更名埃森哲,同年底,安達信審計因安然醜聞身敗名裂,而埃森哲毫髮無損。
所以嚴格算起來,埃森哲這家在行業內十分耀眼的諮詢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屬於「五大」衍生系。
而反觀四大這邊,自安然事件後,美國政府要求會計師事務所與各自的諮詢業務獨立,因此四大紛紛選擇出售自身的諮詢業務,只有德勤因諮詢業務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而維持至今。
再後來,由於傳統審計業務增長放緩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在企業客戶資源對接上的優勢,又掀起了多輪的業務併購戰:諸如安永併購帕特農,德勤併購摩立特,普華永道併購博思,這些公司各自又成立了新的戰略諮詢機構。
2000年,安永分拆旗下諮詢部門並出售給凱捷。
2012年,摩立特申請破產保護,遂被德勤收購。
2013年,博思被普華永道收購,商標變為 Strategy&。
2014年,安永正式與帕特農集團合併,提供戰略諮詢服務。
諮詢行業經過數十年的更迭,其中的玩家們上演了無數次的分離合。如此看來,中國這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戲言所折射出來的行業生態,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I 圖片來源:unsplash
部分參考資料:
[1]各公司官網
[2] 管理諮詢業的起源和麥肯錫公司
[3] Bridgespan Group, Wikipedia
[4] A history of forward thinking,Oliver Wyman
[5] 2019 Vault Consulting 50
[6] 安達信崩塌,埃森哲從母公司財務醜聞中誕生,ACCA學習幫
END
分割線,知識庫精品關聯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