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遇到過,總有人能把50元的茶泡成500元的,當然,也有人把500元的茶泡成50元的……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茶的本身有品質好壞之分,好茶來自於優良的生長環境、適宜的採摘時節和精湛的加工技藝。
但好茶的意義在於喝到嘴裡。所以,「泡好」茶比泡「好茶」重要得多!
也許有人覺得,怎麼泡不都是茶,能喝就行,不需要去琢磨怎麼把茶泡好。
茶與食物一樣是舌尖的盛宴,先要滿足了口腹之慾,才能上升為精神的追求。把茶泡好喝了,才不辜負這杯好茶。
那麼,茶泡得好喝與否,到底與什麼有關呢?
在這裡說:得道的菩薩被道困住了,所有說:「覺礙為礙而不自在」,自己總覺得自己覺悟了,看別人總覺得不對勁。等於剛剛學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後滿口佛話,見人就問你吃不吃素呀?沒有吃素!唉唷!阿彌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惡極似的,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我平常最怕碰到這種人,令我毛骨悚然。但是,這種人也有個好處,就是佛教界常說的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這些人就是學佛一年的境界,到處都是佛。「學佛二年,佛在大殿。」佛離得遠了一點,他身上的佛氣也少一點了。「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嗯!差不多解脫了,越學得久,佛離得越遠了。至於在座有些同學學佛學了十幾年,那就「佛在無邊」了!(眾笑)這是笑話,但是,你也不要把它當成笑話。什麼叫解脫?不要以覺礙為礙,那就得自在了。學道而沒有道的味道,覺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實,你看在「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緣吃飯,吃完飯,收衣缽,自己還去洗碗,把衣服摺疊好,然後洗洗腳,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塵擦一擦,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行徑,多平實。千萬記住,平實就是道,平實就是佛法,千萬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怪裡怪氣的,弄得與平常人不一樣,那就不平實,那就有點入魔了。
1、與水有關
最好的水,往往就在茶葉的原產地。因為風土相得益彰,茶與水仿佛天生一對。
之前去臺灣梨山的時候,山高而空氣凜冽,主人用液化氣和不鏽鋼壺煮出來的水,衝泡出來的梨山茶湯色金黃透亮,滋味高爽甘甜。買了一些茶帶回來,無論如何也泡不出那樣的湯色和味道。
很多人到茶山買茶,回家泡了之後往往會略有失望,因為實在是泡不出用當地山泉水泡的味!
自古名山名茶名泉都有很多,但由於條件限制,在家泡茶主要還是就近取水,儘可能選擇淨化水、純淨水、礦泉水泡茶,可能會比自來水更好喝一些。
2、與器有關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泡茶器有紫砂壺、蓋碗、玻璃杯。
玻璃杯或馬克杯通常是在條件不允許的時候最簡單的泡茶器,對茶味的要求不高。
如果對比紫砂壺和蓋碗(一般為瓷質)泡茶,你會發現兩者泡出來的茶截然不同。首先,一個是瓷一個是紫砂,其次,一個大口一個小口。材質、形狀不同,透氣性、保溫性不同,泡出來的茶自然也有各自的特點。
在茶具上,選對了就可以錦上添花。沒有最好的茶具,只有最適合的茶具。
3、與人有關
水和器選好了以後,泡茶就看人的發揮了。
在陸羽的《茶經》,關於煮茶有這樣的描述:
第二沸時,先舀出一瓢水放在一邊,隨後用竹夾在鍋中心慢慢繞圈攪拌,用「則」量出一定量的茶末,在沸水中心倒入。一會兒,茶水就到了「三沸」狀態,波濤翻滾,水沫飛濺,這時用先前舀出的「二沸」水注進去,抑制茶水沸騰,使其生成更多的湯花。
陸羽在煮茶的過程中,非常注意摸索方法和找準時機。
現代泡茶法的技巧性也很強,簡單來說就是「茶水比例、水溫、時間」這三要素,但這並非依靠一個電子稱、一根溫度計、一個秒表就能辦到,還有長期感覺和經驗的積累。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
那人呢?人不是將茶馴服,而是與茶為友。只有充分的了解茶,才能將茶泡好,並為人所飲用。
泡好一杯茶,不僅要有好水、好器,更要有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