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兄長的孔融,曾發表出冷血無情的「吃人言論」?下場真慘

2020-12-17 老黑聊歷史

想來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故事中的孔融是一個賢德禮讓,尊敬兄長的好孩子,但是你知道嗎?這樣一個懂得謙讓的人,在成年後,竟說出了可怕的「吃人言論」,而且最後的下場,也很悽慘。

曾經在書籍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漢朝末代的管秋陽兄弟倆和另一個人為了躲避戰亂所以一起逃走了。有一天下起了大雪,糧食也都吃盡了,管秋陽就對自己的弟弟說:「現在沒了糧食,只有等死了,想活下來的話,就只能把那個同伴吃掉了。」於是兄弟二人便將同伴殺了,吃掉,保住了性命。

而孔融對於這則故事的評價是:「三人同行,兩人聰俊,一人底下;飢年無食,謂宜食底下者,譬猶蒸一猩猩、煮一鸚鵡耳。」他認為這個人只是一個同伴,而不是他們的朋友,所以可以被吃掉!那個同伴就是一隻會說話的鳥而已,好像是蒸了一隻猩猩,住了一隻鸚鵡,沒什麼大不了的。

而孔融的言論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責,認為像孔融這樣的一個文人雅士竟然也會說出這樣的「吃人言論」。其實,孔融的言論,從早就非常的「精闢」,面對別人的一些言論,他也常常會大膽的回覆。

在孔融十歲那年,有個名士叫李膺,他在接客時有個習慣,那就是只見親戚或是一些文人雅士。當時孔融聽說會就登門拜訪,對看門的人說自己是李膺的親戚,李膺見到後,發現自己不認識他,便問道:「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姓孔)和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姓李)有師徒關係,所以我和你也是世交。」年僅十歲就能夠說出這樣的話,旁人聽了都驚訝不已。李膺聽了他的回答哈哈大笑,認為孔融長大之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但是,李膺不是預言家,孔融不僅沒有成大器,反而過的十分狼狽。

當時,叛臣董卓發起了叛亂,孔融採取了不合作行為,結果被派到了北海國為相,當時的北海國動蕩不安,賊人猖狂。在北海的時候,他又遭到了圍攻,沒辦法只能向劉備求救,才得以逃脫。後來北海又遭遇了攻打,孔融為了保命只能獨自出逃,結果他的妻子兒女都被當俘虜抓走了,真是可悲。

後來,政局相對穩定後,孔融被授予將作大匠,後又被提拔成為少府,他的生活慢慢的回歸到了正軌,結果孔融又惹出了事端。

在在袁紹敗亡後,曹操成功的拿下了鄴城,他的兒子曹丕趁機強娶了袁煕的妻子甄宓。孔融知道這件事後,便託人給曹操送去了一封書信,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沒有理解他的意思,回來後問便孔融這齣自哪裡,孔融非常諷刺的說:看看現在發生的事,不就知道了嗎?

後來,曹操出兵徵討烏桓,孔融又對曹操說:「大將軍遠徵,蕭條海內,從前肅慎不進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怎麼不一併討伐呢?」言行十分張狂傲慢。除了這件事,他還曾寫信要求曹操不要禁酒,在發現曹操是野心勃勃,一心想攻下漢取而代之時,他又像曹操建議恢復京畿千裡之內不得封建諸侯的古制,想要藉此方法抑制曹操

最終,言辭激烈的孔融讓曹操忍無可忍,惹得曹操對他積累了一肚子的猜疑和埋怨,於是便下令將孔融處死了,而那時的孔融是五十六歲。

看到這,大家是不是都覺得孔融在「作死」呢?如果孔融能夠老老實實的,言辭委婉,想必也不會落到這樣一個下場,但是,從孔融獨自逃跑拋妻棄子這件事情來看的話,也不難想出他為什麼會口出狂言,曾說出冷血無情的「吃人言論」了!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尊敬友愛兄長,學會正確的謙讓他人
    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應該把大個的梨讓給自己的哥哥們,懂得遜讓的禮儀。做弟弟的應該懂得對年長的哥哥的要尊敬。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後嗣,東漢時期魯國人,也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與阮瑀、劉楨等並稱「建安七子」,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佔重要地位。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文明禮貌,他共有六個兄弟,他是最小的那個。
  • 孔融讓梨,長大後卻被曹操殺了全家,關於孔融老師不願告訴你的事
    從此以後孔子的後人皆被歷代統治者封為「文聖公」,享受朝廷的俸祿,士人學子的尊敬,但是,孔子的後代好像除了一個孔融,再沒有出現過比較有實力的才子學者了。孔融,東漢末年魯國人,孔子第19世孫,「建安七子」之一。
  • 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
    導語:歡迎大家來到歡歡的小屋,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倫理之所以能夠成為倫理,在於它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在於它相對公平。以分梨來說,公平不是每人分到一樣大的梨,而是每個人都能吃到符合自身的梨。遵守公序良俗,不僅是美德,還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如果孩子能比同齡人更早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會說,這孩子比較懂事,比較成熟。
  • 孔融讓梨的神童孔融,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下場可悲可嘆!
    孔融讓梨的神童孔融,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下場可悲可嘆!孔融,是漢末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後代,小時候非常聰慧,因為謙恭禮讓的行為讓他遠近聞名,那麼長大以後的他是什麼樣的人呢?結局又是如何呢?小編帶你去看看吧。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內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孫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這則故事經改編後收錄小學教材,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寓意不錯,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個可疑甚至虛假的故事上,它的說服力要大打折扣。
  • 孔融以讓梨名聞天下,卻在三國時期找不到他的身影,他下場如何?
    自然會有一些人會被遺忘,比如四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那他最後的下場如何?孔融大家都知道,畢竟人家四歲就已經很出名了,孔融的頭銜就一個,東漢時期的文學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可是孔聖人的第二十世孫,難怪他四歲就能讓梨,原來是孔聖人的世孫。不管怎樣人家孔融也算是得到孔聖人的真傳,在四歲時,就知道將自己的梨讓給自己的哥哥們吃。孔融小的時候,就被稱為異才。
  • 孔融讓梨?殺兄弒母?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孔融
    但我們可是在小學時就從課本上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那個從小就彬彬有禮、謙讓兄長的孩子長大後就變成了無親無情的冷酷小人了嗎?真實的孔融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對於「親子無親論」前邊已經提到過,而大逆不道的言論不止是關於「父母」的論述,還有他和禰衡之間的互相調侃。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復生」。這樣大不敬的言論在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思想的封建社會是必然被痛斥的。那麼孔融真的說過這些話嗎?從各種史料的記載上來看應該是說過的。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據說有一天孔融的父親的朋友前來拜訪,帶來了一盤梨。父親讓孔融和兄弟們分享。孔融毫不猶豫地從盤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其餘的按年齡順序分為哥哥弟弟。孔融說:「我還小,應該吃小梨子,大梨子是給我哥哥吃的。」父親非常讚許,然後問:「弟弟比你小。為什麼他的梨也比你大?」孔融立即回道:「因為我弟弟比我小,我更應該讓著他。」
  • 文學典故中的「孔融讓梨」,孔融後來怎麼樣了?網友看完莫名心疼
    文學典故中的「孔融讓梨」,孔融後來怎麼樣了?網友看完莫名心疼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著名的大文豪,能詩擅文,建安七子,孔子的世孫。「孔融讓梨」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小時候的他。作為孔子的第19世孫,孔融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品德。
  • 狼無情,蛇冷血,人難懂
    狼雖然兇狠無情,但卻沒有陰謀詭計;蛇雖然狡詐冷血,但卻不會笑裡藏刀;人雖有情卻也比狼無情;人雖溫暖卻也比蛇冷血;人雖有心卻難以捉摸。人比狼更兇狠無情,為了利益可以出賣、背叛朋友;人比蛇更狡詐冷血,為了利益可以攀附權貴、拋棄糟糠之妻;人比狼、蛇都無情、冷血,為了金錢,可以泯滅人性——搶、偷、騙,無惡不作。可是,雖然這個世界「殘酷」,但我們不能不善良;雖然這個世界「現實」,但我們不能沒有心;雖然這個世界「無情」,但我們不能不彼此溫暖。
  • 四歲能讓梨,以孝聞名的孔融為何反而因為「不孝」罪名而死?
    說到孔融,大家可能都會想起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孔融小時候與哥哥一起吃梨時主動挑選小的,大的留給了兄長,家裡人奇怪問他為什麼不選大的時,孔融回答:我最小,理應吃最小的。因此家裡的人都誇讚孔融這種謙讓的品格。
  • 孔融一直是孝順的案例,但是他最後被殺的原因,卻是因為不孝
    孔融一直是父輩們教育我們的一個例子。其主要的思想就是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和弟弟。自古以來孔融也就是被定為了尊孝的典範。而且早年他也是曾經曹操手下的建安七子。孔融一生也是做出了很多的業績。他的才磨合德行也讓很多人順服於他,但是他晚年的時候卻提出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言論。
  • 孔融讓梨:他自幼讓梨,但因晚年不孝而亡,他的仁孝是裝的嗎?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常常被用來教育孩子孝敬長輩。這個故事耳熟能詳,那麼大家知道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孔融為人究竟怎樣嗎?他的一生又是否如他兒時一般尊敬長輩呢?歷史對孔融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孔融讓梨」,自小便有中華傳統美德,是人們學習的典範;有人認為他違背人倫,不孝敬長輩,最後被殺罪有應得。同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評價差異這麼大呢?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孔融呢?孔融出生於書香之家,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先不說他品格仁孝如何,就說政治和文學方面,他就頗有見地。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 除了孔融讓梨,這些故事你也應該知道,孔融的結局是比較悽慘的
    文/記憶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孔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小學的課本上「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這只是他小時候的故事,長大之後的故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與很高的學問,也當過官,但是他的下場比較慘。
  • 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卻不知孔融以不孝罪名被處死
    提起孔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為從小我們就學過關於他讓梨的故事,可以說他是我們大多數人認識的第一個歷史人物。可是我們對他到底有多熟悉的,肯定很多人都說不出關於他的一二三來,對於這個人,大家所熟悉的也就是關於他讓梨的故事,而他之後人生的戲份在我們的腦子中仿佛是一片空白。
  • 貓冷血無情自私自利?看完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感動了
    很多人會說貓是沒有心的,貓是冷血無情的。貓不能跟狗狗比,狗狗是「忠臣」貓咪是「奸臣」等等言論。而主人在生前,怕自己的貓咪孤獨不好好生活,便讓人錄音。它吃的那麼認真,那麼虔誠,每一口都承載著深深的思念。也許貓咪以為,自己吃完食物後,主人就會突然出現,溫柔的摸著它和它玩吧。
  • 曹操為啥殺孔融
    孔融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孔聖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繫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麼王祥臥冰、郭巨埋兒等無稽之談不斷見諸正史,那麼,我們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膽識了。 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剛剛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陳對罪惡,言無阿撓。」
  • 「孔融讓梨」隱藏著父母教育孩子的漏洞,許多孩子都因此受到傷害
    簡單回憶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的一天,有人送了一筐梨給他的父親,父親拿出幾個讓孔融挑選。只見孔融從一堆梨中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驚訝便問他:「你怎麼挑最小的那個?」孔融回答:「父親我年齡最小吃所以吃小的,把大個的留給哥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