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為啥「種草」時間管理類文創產品

2020-12-20 中國青年報

    2020新年未至,但2020年日曆產品銷售早已火力全開。

    「最近一個月每天銷售不低於10本。每個月還總會有幾名顧客批量購買三四十本。」石家莊萬象城西西弗書店陳姓店員告訴記者:「去年因為缺貨,一本日曆竟被『炒』到200多元。」

    在淘寶平臺輸入「日曆」二字,上百種品牌近千款文創日曆信息在頁面呈現:「故宮日曆」、「豆瓣電影日曆」、「單向歷」、「晚安日曆」、「健康日曆」……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走訪發現,人們曾熟悉的掛曆、檯曆等日曆類產品紛紛變身為與時間管理結合緊密的文創類產品。而據從業者介紹,目前此類商品主要是以從00後高中生到80後「白領」的年輕消費者為主,相對來說女性用戶較多,但男性使用者也在不斷增加。

    縱覽線上線下,受年輕人追捧的時間管理類文創產品價格要遠高於傳統日曆類產品,多數售價位於49元至98元區間,而價格過百元的也不在少數。

    一些受年輕人追捧的日曆產品更成為「網紅」產品,其中不乏銷售量幾十萬級別的,一些效率手冊更是在11月初就被搶斷貨。

    顯然,價格不接「地氣」並沒影響時間管理類文創產品的「高人氣」。

    受青年追捧,日曆已不再僅僅是「日曆」

    「想什麼來什麼!正是我期待的顏色,正是想要的快樂!」「明年是『本命年』收到了紅色盲盒!超開心的!」……

    作為效率手冊中的「資深網紅」——「趁早」今年在電商平臺首次推出「盲盒」限量款:金、銀、紅、綠四種顏色,隨機發貨。不少買家對這一最新「帶貨」之舉頗為認可,紛紛留言「點讚」。

    記者調查發現,為適應青年消費群體需求,時間管理類文創產品正在悄然實現「網際網路+」。

    「每日一句大實話,生活從此不糾結。這裡是丁香醫生的健康日曆。」40餘秒的健康告誡,每早7時會準時在喜馬拉雅App上響起。

    針對不少年輕人在快節奏的當下收聽有聲讀物的習慣,在已連續出版兩年「健康日曆」的基礎上,2019年元旦,丁香醫生與喜馬拉雅平臺合作,以音頻形式在線上對「健康日曆」內容進行推廣普及。截至記者發稿時,收聽量已達3122.6萬人次。

    而「故宮月曆·2020·清遊雅集」在擁有紙質月曆之餘,還推出AR創意動畫。對著月曆上的壁畫圖像掃一掃,古人的娛樂生活便可在手機屏幕上呈現。

    從線下到線上,日曆甚至以「脫紙化」等多樣化形式出現在青年人生活中。

    今年10月,一直使用效率手冊記錄日程的微博網友張天寧,開始使用「滴答清單」App規劃記錄生活。「滴答的功能和效率手冊很像,手機記錄也更加靈活方便,我就把日程安排這部分內容遷到滴答上來了。」這名90後解釋說。

    記者注意到,對很多青年人而言,使用此類文創產品已不再僅僅是為了記錄時間。

    記錄、拍照、分享、打卡、交流——對眾多90後和00後而言,時間規劃與管理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展示自我的話題。在微博超話社區,「studyaccount」、「studywithme」、「手帳」、「電子手帳」等話題長期高居排行榜前列。他們在這裡曬出自己的日程、監督打卡、互相鼓勵,在分享中記錄,在展示中交流。

    不僅為記時,也為治癒無處不在的焦慮

    河北師範大學大一學生劉暢說:高三時,撕日曆是她每天最期待的事情。放在課桌上的那本日曆,以倒計時的方式陪她走過了那段緊張的日子。

    「我堅持在上面塗塗寫寫,要不然感覺日子好像還是別人的。」她將每天的心情都記在日期旁的空白處,將最直接的感受通過與日曆的「對話」表達出來。

    伴著晚自習的下課鈴聲,她撕下當天的那張日曆,放進書包帶回宿舍。對高三生活的盼頭和對未來的期望都藏在這每日一撕的 「儀式」中。

    有專家指出,在生活節奏不斷提速的當下,很多年輕人「種草」時間管理類文創產品,是為了治癒無處不在的焦慮。

    每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文法學院80後副教授清暄(筆名)都會隨身攜帶效率手冊,而家中寫字檯桌墊下總會躺著精心規劃的日程安排和一周計劃。

    與劉暢不同,清暄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宣洩壓力,而是為了治療自己的「重度拖延症」。

    作為大學教師,除了日常教學活動外,大部分時間她都可自己支配。而對這些「自由時間」的規劃利用,也成為困擾她的一大難題。

    2017年,她花費一個月時間研讀了數百篇與效率手冊使用相關的文章,在充分了解不同品牌、類別、內容設計特點之後,開啟了自己的高效模式。

    她按照時間軸記錄生活和工作安排,左欄記錄實際日程,右欄規劃目標日程,以此來認知自己每天的效率和存在問題。到2017年底,她已經完成百萬字的小說,並在2018年開始擔任兼職編劇。

    「你永遠不可能完成所有事,但可以合理安排。」如今,清暄時常與身邊的年輕人分享自己的時間管理之道:「每天按照日曆和時間軸上的規劃來進行,該玩時玩,該工作時工作,一點也不覺得辛苦。」

    家住石家莊的微博網友幽幽(網名)則與一眾聊得來的小夥伴,通過網際網路展示分享每日精心裝飾的效率日記。

    每天下班後,都會用半個小時的時間記錄裝飾自己當天的效率日記——8款膠帶、數十樣貼紙、成筒的馬克筆就是她的工具。

    在行動派粉絲群、石家莊趁早讀書會、小行星手帳百日營、河北手帳集市等網絡群組中,幽幽和各地熱愛記錄生活的夥伴們交流分享。挑選過自己喜歡的膠帶,揭下符合當天心情的貼紙,粘貼在空餘位置作裝飾,用鋼筆或水彩顏料進行補充點綴之後,他們在群內「曬一下今天的拼貼」。

    「大家展示各自的『手帳美學』,可以使我關注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33歲的幽幽對記者強調:「畢竟人無法決定每天發生什麼,但可以決定怎樣去面對。」

    「每日一撕」與「日有所思」

    94年出生的袁晨皓使用效率手冊已有9年。2018年底,他創辦了自己的文具品牌。現在他的團隊已經著手準備2021年效率手冊的產品研發了。

    有專家指出,創意和內容是時間管理類文創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力爭讓用戶在「每日一撕」的同時能夠「日有所思」。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今年的時間管理類文創產品在創意和內容生產上使出渾身解數。

    作為此類產品「網紅」之一的「單向歷」,在官方推介中亮出高「人設」:「既不勸慰、也懶得說教;有時通達、有時可愛。一本有靈魂的日曆,會給時光以生命。」

    今年7月,奇妙雲朵收集日曆的出品人盧滄龍在微博發起線上活動,為其2020年「每日一雲」日曆徵集376張雲圖照片。有上萬網友為之投稿,僅僅47天就徵集了一萬多幅照片。「去年參與的網友有2000人左右。」這名90後告訴記者。

    4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盧滄龍開始關注天上的雲。

    那是2015年底,北京持續多天的霧霾消散。在看到朋友圈上刷屏的雲朵晚霞後,盧滄龍萌生出創建觀雲群的想法。此後他在群裡不定期分享自己拍攝的雲朵照片,自己也成為生活美好的記錄者和分享者。

    觀雲群從最早的1個擴大到如今的9個,群友從最初的100人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人,不少「雲友」已成為識雲的行家。在「雲友」建議下,盧滄龍從2018年開始製作2019年「每日一雲」日曆。

    今年徵集到的萬張雲圖,在經過清晰度、後期程度、雲朵種類分布、設計構圖等多重篩選後,盧滄龍在9月初公布了入選名單,成功入選者將獲贈署有自己姓名照片的日曆一本。

    「這款日曆雖然屬於小眾群體的定製日曆。」盧滄龍介紹說,「但對天空、夕陽、雲朵感興趣的人一定會購買。」

    在淘寶等網購平臺,類似創意新奇、內容精良的時間管理文創產品,雖然價格難說「親民」,但依然不乏擁躉。不少買家購買後留言,雖然會抱怨「小貴」,但也表示願意「為創意埋單」。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樊江濤 實習生 張淑鈺

相關焦點

  • 新年將至日曆銷售火力全開 青年為啥「種草」時間管理類文創產品
    在淘寶平臺輸入「日曆」二字,上百種品牌近千款文創日曆信息在頁面呈現:「故宮日曆」、「豆瓣電影日曆」、「單向歷」、「晚安日曆」、「健康日曆」……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走訪發現,人們曾熟悉的掛曆、檯曆等日曆類產品紛紛變身為與時間管理結合緊密的文創類產品。
  • 歷史與現實共振紅色文創產品受青睞
    能讓專給別人「種草」的主播李佳琦也被「種草」的產品,是一套中華牌鉛筆套裝。這是首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獲獎作品。今年7月,這套產品在淘寶店「紅色文創1921」甫一上線,就銷售了271套。作為黨的誕生地和最具商業活力的城市,上海積極鼓勵和引導文創企業對接紅色資源,開發弘揚紅色文化、體現紅色基因的文創產品,並通過舉辦首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引領上海紅色資源、文化企業和設計師、青年人跨界合作。
  • 福州:臺灣青年聚落 文創產品受歡迎
    圖為市民在唯美客文創聚落挑選臺灣知名文創品牌「紙箱王」文創產品。 張斌 攝 圖為唯美客文創聚落內,遊客正在挑選文創商品。 張斌 攝
  • 故宮日曆、豆瓣電影日曆、單向歷……「網紅日曆」為啥這麼火?
    不同於過去家家都有的掛曆、檯曆等傳統日曆類產品,現在的日曆紛紛變身為與時間管理結合緊密的文創類產品。你可能會找到答案:「故宮日曆」以表現紫禁城建築為主,除第一個月選取與生肖有關的文物,此後各月以紫禁城建築布局為線索,展現出一幅有全景有細節、有歷史有文物、有人物有故事的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畫卷;「豆瓣電影日曆」是社交圈中出鏡率最高的一款日曆,每天推薦一部豆瓣高分電影,再搭配一句經典臺詞,總在不經意間觸碰你的心靈;「單向歷」作為日曆界的早期「網紅」,每日宜忌與摘自文學作品中的句子,將生活的儀式感發揮到極致,有「新青年的老黃曆
  • 新華書店文創產品受關注 跨界文創如何成「爆款」?
    這幾年它們也變得越來越接地氣,提升顏值的同時順勢推出一波文創產品:筆記本、檯燈……日前,全國新華書店文創產品聯展在北京舉行,上述文創悉數亮相,頗受人們喜愛。據工作人員介紹,展覽分為文創產品、生活用品、創意文具、地域文化四大板塊,大約數百款文創產品展出。主要特點便是把生活性和文化結合起來,比如「新華日記」、「新華·夜語」檯燈等等。
  • 已被種草!揭秘鳳龍灣小鎮最IN文創好物!
    已被種草!揭秘鳳龍灣小鎮最IN文創好物! 我們去到一個地方旅遊 除了領略當地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外 還總想著帶點「土特產」回去 另外一些有特色的文創產品
  • 瀘州這些青年志願者服務案例/故事/文創產品獲獎了,看看都有啥?
    瀘州召開了4年一次的青年志願者協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會議上,除了對近年來瀘州市青年志願服務工作進行了總結,並謀劃部署下一階段工作以外,還舉行了瀘州市優秀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典型案例、青年志願者典型故事和青年志願服務文創產品頒獎儀式,現場對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志願服務項目、志願者故事和文創產品進行了頒獎。獲獎者合影。
  • 省博物館裡的文創好物,你「種草」了嗎?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曾雯雯)要說時下最熱門的隨身小物件,那一定是既有潮、萌、酷、搞笑等流行元素又帶著鮮明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近年來,國內博物館正在一改往日高冷形象,在故宮「榜樣」的帶動下,紛紛推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成為新賣點。
  • 涇縣宣紙體驗遊火爆 宣紙類文創產品日益受歡迎
    展銷店內,不只賣一刀刀的宣紙,還有用宣紙製作的紙 扇、紙傘、對聯紙、筆記本等文創產品。雖然這類文創產品的研發2017年才開始,但已經有約50種產品上市,並且工作人員依然在不斷匯聚創意、攻克 技術難關,以製作更多有文化韻味的產品。
  • 文創產品火了 你願意為創意埋單嗎
    近年來,文創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一些文創產品將優秀傳統文化變成人們手中的日用品或工藝品,如膠帶、筆、模型等,受到很多年輕人的歡迎。不過,也有一些文創產品缺乏創意和文化內涵,製作粗糙。你喜歡文創產品嗎?
  • 臺灣青年看兩岸文創:「和而不同」中追尋速度與溫度
    紹興文創產品。 項菁 攝中新網紹興11月18日電(記者 項菁)「臺灣有溫度,大陸有速度;臺灣有深度,大陸有廣度。」多年來,一批批臺灣青年逐夢大陸,兩岸之間年輕、文化、創意等元素的交融,不斷帶動兩岸文創事業交流發展。活動現場。 項菁 攝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深厚燦爛,但審視當下,大陸不少地方對於文化的挖掘和活化依然有所局限。面對部分文創「千篇一律」,甚至「無人問津」等現實問題,不少臺灣青年認為文創切莫「忘本源」,即要「以文而創」。
  • 首屆文創產品設計大賽:打開邊界 蓄勢待發
    隨著文化產業逐漸步入快速發展機遇期,近年來「文創熱」也在不斷升溫,依託地方資源開發的文創產品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文旅衍生品類、傳統工藝類幾大類文創產品。大賽共收到來自17個省市自治區的參賽設計作品千餘件,其中地域特色文化旅遊類作品佔比40%,生活創意類作品佔比40%,非遺類作品佔比20%。在這些作品中,絕妙的創意可以瞬間打開人們的腦洞,有的作品承載著設計師對兒時生活的回憶,有的作品是包頭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化身……文化元素豐富的內蒙古包頭,讓設計師們靈感如泉湧。
  • 「種草經濟」為啥這麼火?消費結合社交 兜售時尚理念
    故宮角樓咖啡館,排隊「種草」的人絡繹不絕。  「我比較喜歡歐美風,平時買衣服的時候會在微博上搜搜與這類風格類似的幾個時尚博主的微博,推薦的內容合我心意就會記下來。我想成為真實又有寬闊眼界的人,所以時不時就會關注下蔣方舟等明星博主最近在讀什麼書,在關注什麼,在追尋別人足跡的過程中塑造理想型的自己。」在江蘇工作的姑娘黃楊認為,「種草」也是重塑自己的過程。
  • 武漢一高校在文創類產品設計大賽獲佳績!
    近日,「中國·無錫老蕩口文創藝術節」文創大賽落下帷幕,武昌理工學院產品設計專業學生斬獲佳績。產品設計1702班宋曉航同學的設計作品《喜喜具》獲得大賽銀獎,獎金30000元;產品設計1702班李昱吳同學的設計作品《湖蕩波光文房四寶》獲得大賽銅獎,獎金10000元。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都有什麼權利?
    2013年,一款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際網路走紅,引發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高度關注;受到啟發的諸多博物館亦紛紛推出文創產品,引領了全民國潮風尚。服飾類、紙製品、銅質類、木質類、陶類、瓷器類等多個產品種類。
  • 文創產品「帶的走的文化」
    文創產品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文創產品是符合「文化主題+創意轉化+市場價值」三特點的物質化產品,而廣義文創產品同樣符合「文創產品」定義三特點的任何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物質實體與非物質形態的服務。文創產品的分類根據上文歸納的「文創內容」「產品載體」「結合方式」三個基礎作為分類的條件將文創產品分兩大類:(一)「一體型」文創產品
  • 株洲一旅遊文創產品獲設計類金獎
    頒獎典禮現場公布並頒發了祭典Logo類最佳設計獎1名,IP形象傳播設計類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產品設計類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並公布了祭典Logo類優勝獎3名、IP形象傳播設計類和產品設計類優勝獎共18名。來自株洲的6件作品獲獎,其中《神農傳再承》獲旅遊文創產品設計類金獎。成果展對34件優秀作品及網友票選人氣獎進行了集中展示。
  • 喜報丨全國文創產品推介初評結果揭曉,我館三項文創產品入圍
    12月15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文化創意發展委員會協辦,北京清尚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支持的全國文化創意產品推介活動初評會議在北京召開。根據《全國文化創意產品推介活動辦法》(試行)及初評細則,180項文創產品進入終評。
  • 文創產品如何打好「重慶牌」?
    故宮文創產品15億元的年銷售收入,令人隔屏豔羨。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一波文創熱,四川就出臺了相關政策,構建巴蜀文化鮮明、民族文化濃鬱的文化創意產品體系。在重慶,文創產品也由景區、非遺項目、文博場館、文創園區的自發探索到局部自醒。重慶文創產品現狀如何?它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該如何發展?
  • 那些廣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大盤點!
    文創在追求品味提升的時代成為了備受文藝青年追捧的寵兒,文創產品意味著賦予一個產品創新價值,同時附加上獨特的文化內涵,使其為文化屬性代言。簡單的將文化標籤貼在現有的簡單產品上僅僅是創意性較低的基礎文創產品,而博物館在文創產業能夠成為主力軍,正是因為博物館往往能把新穎的創意靈感與厚重的文化內涵結合的巧妙,打造出令人驚豔又極具標誌性的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