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
法蘭克福學派是當代西方的一種社會哲學流派,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因其研究所——社會研究中心建立在法蘭克福大學得名。法蘭克福學派以以批判的社會理論著稱,很多著名的的哲學家和社會批判學家,例如霍克海姆、阿多諾、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皆出自法蘭克福學派,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前沿陣地之一。
有意思的是,法蘭克福學派雖然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極大影響(或者說,其學者都可被稱之為馬克思主義者),其研究也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生活與意識形態為主,但是,學派之所以能得以建立,則要依託於一位德國猶太資本家——霍爾曼·韋爾的資助,他投資建立了法蘭克福學派的陣地——「社會科學研究所」的大樓,還為研究所提供經營費用。
霍爾曼·韋爾是一位德國猶太商人,主要從事糧食貿易,其經營的企業是全世界最為重要的糧企之一。一戰期間,韋爾作為糧食貿易的專家,為德國軍事司令部撰寫鑑定報告,來預測敵國英國的糧食政策。
德國後期通過潛水艇對商船進行無差別攻擊的戰略正是因其報告而起,因為在報告中,韋爾認為斷絕英國糧食可以令英國迅速退出戰爭。
戰後的20年代,韋爾決定出資為法蘭克福大學「經濟與社會科學系」創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的「社會研究所」,並親自選定第一批進入研究所的成員,這才有了後來哲學界赫赫有名的法蘭克福學派。他捐助的費用可不低,起碼佔了其財產的十分之一。
那麼,是什麼樣的動機,促使這樣一位資本家,願意資助批判資本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現實因素,也是當時很多人認為韋爾進行投資的主要原因:研究所建立時,蘇聯的內戰基本結束,這使得蘇聯可以穩固其統治,進而調節對外貿易政策。而烏克蘭的糧食貿易相當有利可圖,作為糧食商人,韋爾有必要討好蘇聯。
其二則是道德因素。在一戰之後,德國在各個方面都遇到了嚴重的衰落和蕭條。在這種時候,最為活躍的群體常常是年輕的學生,他們希望通過社會改革來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於1919年在慕尼黑大學發表了著名的《以政治為事業》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反對年輕知識分子們過於高昂的激情。但此次演講反倒起了反作用,學生們沒有聽從他的規勸,反而對他的一項預言很感興趣:目前惡化的社會狀況可以通過變革來改變。
很多學生為了改變現狀,投身於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懷抱,其中就有韋爾的兒子費利克斯·韋爾。費利克斯在上大學時就一直關注國際共運,並出錢資助過倡導共產主義的馬立克出版社。他博士論文與社會主義有關,畢業後還在圖林根州出資舉辦「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活動周」。
不知是否是受到道德感召,赫爾曼沒有將兒子的行為視為挑釁,反而極力支持費利克斯的行動。可能是在費力克斯的鼓勵下,赫爾曼出自建立了「社會科學研究所」,其兒子也成為了其中的重要成員。從此,法蘭克福學派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