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會因為寶寶的吃飯問題而愁眉不展,我朋友圈就有一位常年如一日追著孩子餵飯的媽媽,每次都在群裡討要各種餵飯大招,就只希望孩子能多吃一口。
沒想到前幾天第一次進幼兒園後,原本擔心孩子沒人餵怕餓到孩子,結果老師展示了班級的飯量,自己孩子竟然是班級裡唯一吃2大碗,而且是一粒不剩連盤子都舔乾淨的那種,反差之大,讓朋友都有一點恍惚:「這還是我那追著餵飯的孩子嗎?」
其實這並非個別現象,近日某小學老師也驚訝的發現,返校後萌娃們竟然都飯量大增,每日飯量比原來大漲了5桶,還有不少久別重逢的孩子表示學校的飯菜比家裡好吃多了,難怪飯量大增。
儘管不少家長感覺孩子進了幼兒園,在吃飯方面就突然大有長進感到很不可思議,懷疑是否有貓膩,但實際上這其中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
在家裡時,因為缺少玩伴和必要的空間,不少孩子在家時都不具備充足的運動量,就算有也十分有限,多數就是坐在地上玩玩具,坐在桌上看平板,而最劇烈的運動大概也就是原地蹦躂幾下,而且因為沒有玩伴,蹦躂不了幾下就會感覺膩了,因此對於體能的消耗是十分有限的,沒有出,又何需進呢?
但在幼兒園就不同了,班級裡十幾二十來個小朋友在一起,不管是玩玩具、做遊戲還是運動,因為相互之間的影響和爭強好勝的心理,每個孩子都會盡全力表現自己,一整天活蹦亂跳的,體力很容易就消耗完了,因此吃的多也就是意料之內。
在非暴力溝通原則中,有一條提高溝通有效性的方法:用鼓勵代替抱怨。
也就是說當看到孩子有不足時,先別急著抱怨,而是努力去尋找孩子的閃光點,這一點我就非常欣賞絕大多數的幼兒園老師,尤其在吃飯時,
於是每個不夠完美的孩子在老師眼裡都有優點,因為群體就餐的緣故,當孩子聽到老師誇別的孩子另一方面表現時,不少孩子為了得到更多的表揚,不知不覺中就會更正自己吃飯的不良陋習,而且吃的也會越來越好,不知不覺中也會吃的更多。
這次經歷了史上最長的假期後,不少孩子都表示學校的飯菜比家裡的好吃太多了,其實好不好吃是其次,但新奇卻是一定的。
一是吃飯氛圍更好了,以往在家都是熟悉的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了新鮮感,而入學後可以跟自己喜歡的小朋友一起吃飯,從心理方面來說就更愉悅了,何況古有「久別重逢喝一杯」的說法,老友相見,想說的話太多,於是吃著說著,自然飯量就漲了。
二是飯菜味道不一樣了,跟家裡千篇一律的燒菜風格相比,初次嘗試學校大廚師風格,孩子們自然感覺別有一番滋味,為了更好品嘗大師味道,自然需要更多的米飯來配。
其實大多數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飯,都是因為零食吃太多的緣故,因為擔心孩子餓著,不少家長都是在家備了不少零食,方便孩子餓的時候填肚子。
於是不少孩子才餓一點,或者嘴饞的時候就會去吃一點吃一點,結果到真正飯點的時候就又不感覺特別餓,吃的自然就會少。
而進入幼兒園之後,不僅零食不豐富,而且為了更方便管理和養成良好習慣,都會有固定的時間安排,不到零食時間不能隨意吃,不到飯點就只能餓著,於是到了真正飯點的時候,孩子自然各個飢腸轆轆,甩開了膀子吃。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孕產、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