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帶來方便,我也快樂!
散文知識點+對點訓練+高考真題(收藏版)
四大名著神點評!!
2019年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卷(新課標Ⅲ)(解析版)
由一篇高考文章引發六個文言兼詞的總結,為你節省時間!
文言文翻譯(原則+步驟+方法+誤區)
1、三原則——信、達、雅
「信」是忠實於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翻譯出的現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用簡明、優美、富有文採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表達出來。就是譯文語句規範、得體、生動、優美。
規範: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係,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字字落實」是文言文翻譯的最基本要求。所謂「字字落實」,就是在翻譯時,將文言語句中的每個字都落到實處,每個字都要在翻譯中體現出來,不得漏掉一個字。即使是遇到發語詞、語助詞、語氣詞這些無法直接譯出來的字詞,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詞是不需要翻譯出來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將它落到實處。下面以近期做過的試題為例來說明。
例1: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曾鞏傳》)
譯文: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過(他)的。
例2:又臨渭置採木場,戎人不之爭,移帳而去。(《張佶傳》)
譯文:(張佶)又(在)靠近渭水(的地方)設置了採木場,戎人沒有爭搶這個地方,遷移帳篷離開了。
意譯,指著眼於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於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達到「字字落實」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譯為主」,是說對於大多數句子、大多數語彙,可以採取直接翻譯的方式來進行;「意譯為輔」,是說對於少數難以直接翻譯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語彙,就要根據意思來翻譯。如:
例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勸學》)
譯文: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裡之外的地方。
這裡「利足」譯為「腳走得快」就是意譯。
例4: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室比空,非吾一人而已。
譯文: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常貧窮,不止是我一個人而已。
這裡「耋齒」譯為「老人」,「比室」譯為「家家戶戶」都是意譯。
客觀地說,意譯比直譯有難度,需要根據詞語的本意及上下文來揣摩,如同打遊擊戰,要與敵巧為周旋,才能將其消滅。兩者的關係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對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辭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譯。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合併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詞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
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下例類推。
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譯:燕、趙、韓、魏、齊、楚聚斂收藏的珠寶、珍奇、精品。
這些句子直譯就使句子的意義不全,要重新組合,相互補充,意譯出正確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組合後,放到一起翻譯。
2)、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尤其要注意譯出借喻的本體。
①金城千裡。(賈誼《過秦論》)
譯:堅固的城防方圓一千多裡。
「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因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②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汙穢的監獄中卻在所不辭(的原因)。
「糞土之中」指骯髒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出其比喻義「汙穢的監獄中」。
③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天下人像雲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和著他,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他。
「雲」、「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雲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3)、借代
①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更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
②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
「絲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裡用來代用絲線和竹子製成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杏壇」代教育界,「社稷」代國家,「幹戈」代戰爭,「桑梓」代鄉裡,「祝融」代火災,「紈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樂,「筆墨」代文章,「朱門」代富家,「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鐘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或劍,「萬鍾」代高官厚祿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①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崤之戰》)
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後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拜君賜」如果直譯的話,就是「拜領你的恩賜」,根本就不能反映說話者的意思。實際上這裡表達的是一種含蓄的挑戰,意思是要來回報,而回報的方式是報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譯:生下我才六個月,慈祥的父親就去世了。
「見背」是古人避諱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們翻譯時就應該把它譯出來。
5)、用典
①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
譯:我活著應當不惜肝腦塗地,死了也要報恩。
「結草」是化用古代報恩的傳說。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使恩人取勝。所以應翻譯為「報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草率出兵,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封狼居胥」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翻譯時要懂得典故,譯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
③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譯:既然遇到鍾子期那樣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樂曲又有什麼羞慚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湯問》中的典故,俞伯牙彈琴,鍾子期能聽出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2、四步驟
審。
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中重要的語法現象。考試時可先在草稿紙上抄下要翻譯的文言文句,然後用筆將這些語法現象一一的圈注出來,以激起自己的注意。
要譯好一個句子,同樣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準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託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句子往往很難準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
文言文翻譯跟任何題目一樣,都是按得分點給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個得分點。考生要通過訓練,識別出句中的得分點,然後重點譯好這些得分點。
文言文翻譯中的得分點有:
(1) 重要的文言實詞(尤其是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
(2) 重要的文言虛詞(《考試說明》中規定的18個虛詞);
(3) 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固定句式);
(4) 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義複詞,特別是詞類活用)。
例5:曹州民有被誣殺人者,詔往案之,發摘奸伏,冤人得雪。(5分)《張佶傳》)
譯文:曹州有個被誣陷殺人的百姓,(張佶)奉詔前去查辦這個案子,揭發出隱藏未露的壞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
得分點分析:定語後置「民有被誣殺人者」,文言實詞「詔」「按」「發摘」。
例6: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誇徇四境。(《曾鞏傳》)
譯文:曾鞏就招待他吃飯,送給他帽子和衣服,把車馬和隨從借給他,在齊州四境誇示炫耀。
得分點分析:名詞動用「飲食冠裳」,文言實詞「假」,賓語省略「假(之)」,狀語後置「以騎從」,介詞省略「誇徇(於)四境」。
例7:而其獨宜於曉之故,人則未之察也。(3分)(李漁《閒情偶寄.柳》)
譯文:而它單單適宜在早晨(聽賞)的緣故,人們就沒有覺察它。
得分點:代詞「其」;省略動詞「於曉(聽賞)」;賓語前置「未之察」。
切。
將文言文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後用下述幾種翻譯方法逐一加以解釋。
連。
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連綴成句。要做到文從句順。
文句通順是語言表達的一般要求,凡語言表達都必須遵從。將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必須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和表達習慣。有些學生只注意將文言詞句對譯過來,而不習慣考慮通順與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詞句意思都翻譯正確了,但是不通順,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養成斟酌、推敲語句的習慣。譯過以後一定要讀一讀,看看是否通順流暢。如果不通順,不流暢,就要對它進行修改潤色。
謄。
在逐一查對文言文句中的語法現象全部落實到位以後,將草稿紙上連綴好的譯句謄寫到答捲紙上。在謄寫的過程中還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範的簡化字,不寫錯別字。
3、六方法
六種方法,實為直譯方法,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這時就要採用「留、換、刪、補、調、縮」等方法。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譯: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臨川王安石作記。
「至和元年」是年號,「臨川」是地名,翻譯時應該保留。
②光武難其守,問於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
譯:光武認為河內防守很難,向鄧禹詢問道:「眾將中誰是可以派去鎮守河內的人?」
「光武、鄧禹」等為人名,「河內」為地名,應該保留。
③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譯:於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於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並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 「遷」、「桑懌」均為人名,故保留。
2).換
即替換法。有些詞語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在譯文中,應換這些古語為今語。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這裡的「卑鄙」應替換為「地位低、見識淺」。文言中還有一些特稱詞語,即各個領域中的習慣用語,如「下車」、「乞骸骨」、「除」、「拜」、「左遷」,表時間、年齡、風俗的稱謂等,翻譯時也要換成現在的說法。
②伏願以崇儉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
譯: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儉思慮深遠作為準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為警戒。
「伏」,是謙稱。翻譯時要將「伏」換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軾《赤壁賦》)
譯: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時間稱謂,大月為十六,小月為十五。這裡七月為大月,故應譯為現代的說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賈誼《過秦論》)
譯: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義是「天地四方」,但翻譯時要更換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賈誼《過秦論》)
譯: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守衛邊境。
⑥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陣之急;促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
譯:在朝廷當官,不知道有戰場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祿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勞苦。
⑤、⑥兩例,「藩籬」是比喻修辭,應換譯為「邊防」。「廟堂」本指「廟宇」,這裡比喻「朝廷」,應該替換。
文言句子中還有不少的修辭格,翻譯時一般採用更換的方法。諸如此類的還有「蕭牆」「黔首」「阡陌」「七廟」「萬乘」「神器」「垂拱」等。
3).刪
即刪削法。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裡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彆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誌、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複詞中虛設成分等。如: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之」為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在意義,故翻譯時應略去。
②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作息」為偏義複詞,義偏向「作」,故「息」應該不譯。
③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詩經·靜女》)
「其」是句中形容詞詞頭,助詞,無實在意義,不譯。
④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蘇洵《六國論》)
「夫」是句首發語助詞,表示要發議論,無實在意義,捨去不譯。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淵明《桃花源記》)
「仿佛」與「若」同義,翻譯時只取一個詞。譯為「好像」、「仿佛」。
⑥噫籲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難》)
「噫」、「籲」、「嚱」均為表感嘆的語氣助詞,翻譯時只要譯一個就可以了,故可譯為「啊」。
⑦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此句為賓語前置句,現代漢語的語序為「有何陋」,「之」是助詞,幫助使賓語置於謂語之前,無實在意義,故不譯。
4).補
即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現代漢語的詞語和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單音實詞增補成雙音實詞。
因古人多用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多用雙音節詞,翻譯時,用與文言詞語相同或相近的現代漢語詞語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補成雙音節詞。還要注意古今異義的雙音節詞語如「妻子」「地方」「指數」等,如:
①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
「更」「役」「復」「賦」,均應譯為「變更」「差役」「恢復」「賦稅」。
②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
譯:皇帝討厭聽到有人指出自己的過錯,那麼忠誠(的人)會變為奸佞(的人)
「惡」「過」「忠」「佞」就可以分別組成「厭惡」「過錯」「忠誠」「奸佞」。
③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譯:有才德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增多他的過失。
「財」「損」「志」「益」「過」都要補為雙音節詞,譯為「錢財」「削弱」「志向」;「增多」「過失」「妻子」在這裡就要拆分並補充為「妻子兒女」。
④我奉王命,義無屈。公等有妻子,徒死無益。
譯: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義不能屈服。你們這些人有妻子、兒女,白白送死沒有好處。
「王」「命」「無」「屈」「妻」「子」「益」均應換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兒女」「好處」。
(2)增補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後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分句,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補出來。如:
①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韓愈《師說》)
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就說:「那個人與某個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
這裡「則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語,翻譯時要補出。根據上下文,這裡省略的應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
②累有相示,別令收貯,然未一披。
譯:有人屢次把他的文章給我看,我另外讓人收藏起來,但沒有讀過。
這裡 「有」的後面省略了賓語「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後句省略主語「吾」,尾句省略賓語「之」,翻譯時應該補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譯:但是,力氣可以到那裡卻沒到,在別人來講,是可以譏笑的,對自己來說,是應該後悔的。
這個句子,根據前後文理解,應省略一個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卻沒有至,所以「人譏己悔」。故在翻譯時應補出「而不至」之類的分句。
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謂語是句子裡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本例後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一定要補充出來。
⑤沛公軍壩上。(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譯:沛公駐軍在壩上。「軍」後省略了「於」。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翻譯時根據具體情況補出。
⑥乃召其酋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
譯:於是召集他們的首領,把禍福關係告知他們,各部落都認為許逖的話是可信的。
「諭」後省略了賓語「之」,代「他們」,翻譯時應該補出。
(3)數詞後面增加有關的量詞、分數的詞語。
古漢語中,多數情況下,數量、分數等表示的方法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差別,不用量詞和表分數的詞語,在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補出。如表物量,可補「個」、「只」、「把」等,如表動量則補「次」「回」等。如:
①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陳情表》)
譯: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
「九十有六」後添加量詞「歲」,譯為符合現代漢語規範的「九十六歲」。
②茲編所錄,精於理者蓋十之六。
譯:這部文集收錄的,長於說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數詞,譯為「十分之六」。《鄭伯克段於鄢》中「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與此同。
③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譯: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歡遊覽的人到的地方,還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數,「十分之一」。
5).調
即移位法。由於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古今不同,譯文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調整。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和介詞短語後置等。前面倒裝句已經有詳解請參考。
(5)文言文中,用於修飾動詞的數詞,常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而現代漢語中常常置於動詞之後作補語。如:
①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譯:良馬跳一次,不能超過十步,劣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不停地走。
句中「一」譯為「一次」,「十」譯為「十天」並放到「躍」和「駕」的後面。
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譯為「一下」,並放到謂語「擊」的後面。
以上兩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順序翻譯為「良馬一跳」。例②譯為「替趙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應該在數詞後加上量詞,並放到謂語之後。
6).縮
即凝縮法。即對文言中為了增強氣勢而使用繁筆的句子簡化。如: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譯:「秦有併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結:
三原則——信、達、雅
四步驟——審、切、連、謄
六方法——留、換、刪、補、調、縮
七大誤區——
4、高考文言文臨場翻譯的七大誤區
從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譯題從第一卷調到了第二卷,由選擇題改為了文字表述題。按照評分標準的要求:翻譯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句中關鍵性實詞、虛詞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學生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們在答題時應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爭取做到「字字有對應,句式有體現,不出現語病,句意不改變」。但是由於考生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總有好多學生在答題時出現一些不該出現的失誤,造成一些不該出現的「硬傷」,現就考生答題時常出現的一些失誤整理如下:
一、專有名詞,強行翻譯
在翻譯文言文時,遇到文中的一些國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號以及一些稱號等專有名詞可不作翻譯,把它保留下來。因為這些名詞不好用現代詞語準確表達,也不用翻譯,但偏有的同學要「畫蛇添足」強行翻譯。如:
⑴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2004年高考 全國卷)
譯成:郡中不產糧食,而海裡出珠寶,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⑵其李將軍之謂也。 (2002年高考 全國卷)
譯成:大概說的就是姓李的將軍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詞強行翻譯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點名詞不用翻譯;⑵中的「李將軍」其實指的就是李廣將軍,也應保留下來不用翻譯,且翻譯的也不準確。
二、該譯不譯,文白摻雜
有的同學,在翻譯句子時往往有個別的詞翻譯不徹底或者不翻譯,導致文白摻雜,不倫不類。如:
⑶今之朝臣無以易薛永昶者。(2004年高考 湖北卷)
譯成:如今的朝臣當中,無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從令縱敵,非良將也。 (2004年高考 天津卷)
譯成:服從命令而放縱敵人,非良將也。
⑶⑷兩句的譯文犯了翻譯不徹底的毛病,⑶中的「無以」應譯為「沒有誰可用來」 ;⑷中的後半句沒有翻譯,應譯為「不是好的將領」。這兩句都因為翻譯不徹底而造成譯文文白摻雜,不倫不類。
三、今義古義,不當替代
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詞語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已擴大,有的已縮小,有的感情色彩發生了改變,有的詞義已經轉移,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根據其語境確定詞義,切忌盲目替代。如:
⑸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譯成:帶領妻子和鄉裡人來到這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⑹處分適兄意,哪得自由專。《孔雀東南飛》
譯成:怎麼處罰順從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張。
⑺意氣益厲,乘勝逐北。(2004年高考 天津卷)
譯成:精神更加振奮,趁著勝利向北追趕。
⑸⑹⑺三句的譯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義替代古義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漢語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處分」在古漢語中是「處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並非指「北方」而是指「敗兵」。
四、脫離語境,誤譯詞語
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多義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應有不同的解釋,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結合語境,而不應脫離語境,以免誤譯詞語。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謝媒人。《孔雀東南飛》
譯成:劉母向媒人道謝。
在⑻句中把「微」錯譯成了「稍微」,結合語境,當時是「侯贏在暗中觀察信陵君」因此應譯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謝」的翻譯也沒有結合語境,誤譯成了「道謝、感謝」,結合語境可知這是「劉母謝絕媒人」的話,因此「謝」應譯為「推辭、謝絕」。
五、該刪不刪、成分贅餘
在古漢語中,由於語法的需要,有些詞語在句中只起音節的作用,還有些詞語只有語法功能而沒有實際含義,那麼在翻譯時就應把這些詞語刪去。另外還有一些偏義詞語在翻譯時也應把不表意的一個詞刪掉。否則就容易使譯句顯得羅嗦贅餘。如:
⑽嬰之亡,豈不宜哉? (2003年高考 京皖內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因此翻譯時應把「之」刪去,可譯為「嬰逃亡,難道不應該嗎?」
⑾宋何罪之有? (2002年高考 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義,因此翻譯時應刪去。本句可譯為「宋國有什麼罪過呀?」
六、該補不補,成分殘缺
古漢語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雖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則就容易導致成分殘缺。如:
⑿範氏富,盍已乎?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譯成:範家富貴,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鹽利害,省州縣之役,皆稱旨。(2004年高考 浙江卷)
譯成:陳述茶和鹽的利弊,減少州縣的徭役,都符合聖上的意思。
⒁獻子執而紡於庭之槐。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譯成:範獻子抓住並綁在庭院中的槐樹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賓語「婚姻之事」,翻譯時添加上譯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譯句中明顯缺少陳述的主語「他」,且陳述的也非「茶和鹽的利弊」而應是「茶制和鹽制的利弊」;⒁句中是個省略句,省略了「執而紡」的賓語「董叔」翻譯時應該補上。
七、該調不調,語序混亂
由於在古漢語中,有一些是倒裝句,語序和現代漢語不一致,翻譯時應調整過來;還有一些不是倒裝句,由於古代的表達習慣和現代漢語不一樣,因此語序也不符合現代語法,翻譯時也應加以調整。如:
⒂其孝謹聞於其族,其信義著於其友。(2004年高考 浙江卷)
這個句子是個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應為「其孝謹於其族聞,其信義於其友著」在翻譯時應加以調整。可譯為「他的孝順恭謹在他的族人中得到傳揚,他的信用道義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顯」。
⒃飲酒於斯亭而樂之。 (2004年高考 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個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應為「於斯亭飲酒而樂之」,因此應翻譯成「在這個亭子裡喝酒,並把這當作樂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請焉?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本句是一個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欲而得之,又請何焉?」應翻譯為「(你)想要的(東西)已得到了,還請求什麼呢?」
⒅嘗貽餘核舟一。 《核舟記》
本句語序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古漢語中常把數詞放在中心詞的後面,且省略量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加以調整和補充。本句可譯為「(朋友)曾經贈送給我一枚核舟」。
總之,文言文翻譯應符合「信、達、雅」的原則,在翻譯時應做到「該刪的刪,該添的添,該調的調,改換的換」,一定要使譯文既不改變原意,又符合現代語法的要求,在翻譯時只要我們多注意、多總結,相信我們的翻譯能力定會有很大提高。
如果喜歡就在右下方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