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丹桂飄香,在這最美的季節裡,都說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走在路上,要麼讀書,要麼旅行。8月18日,我校部分高二學生參加了「德孝文化忠義文化」研學旅行活動,觸河東歷史,行思行遠傳承中華文化。
心中有信仰,筆下有力量。這次寓學於行、行學相長的研學旅行,同學們都有所體會、有所感悟、有所啟發。他們用心靈之筆,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青春之筆,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使命之筆,為文明城市創建齊發力。在這裡,讓我們通過研學感悟,共同鑑證他們對河東優秀文化的感觸。
秋雨沁心脾,德孝記心間
(726班 張湘如)
淅瀝的秋雨過後,天氣格外清涼,冷風陣陣襲來,但我們內心對研學的期待異常火熱。伴著一路的歡聲笑語,歷經了大約半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到達了舜帝陵。
講解員深入淺出地開始文化講解,從大門到雕塑再到樹木,一個個寶貴的文物,一張張感人的圖片,一個個關於孝的故事,都令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舜的孝心。舜的一生有兩位母親,一位是他的生母,另一位是他的養母,但他的養母並不是很喜歡他,處處刁難他,即使這樣他依然在生死關頭將自己的心頭血給母親做藥引。他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養母也是我的母親,她養育了我那麼多年,我也理應孝敬她。如今我們總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件事做的不如人意就會對他們指指點點發脾氣,可是我們也應該換位思考一下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也會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我們作為孩子難道不是理解與包容嗎?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而是愛的包容與忍耐。
關帝廟是我們的下一站。巍峨的殿宇裡康熙為他欽點的碑記,這不禁令我感到驕傲。千年以來,人們崇敬關公,不僅僅是他上戰殺敵的英勇,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所體現的人為道德品質。關公精神是誠信,道義,勇敢……的代名詞,我們需要不斷去學習,踐行,研究。
我們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也要學會欣賞沿途的風光,放鬆自己,開闊自己的視野,其實啊,欣賞窗外的風景,何不是一種學習呢?
通過這次研學,我學會了很多,在放鬆自己的同時,我也收穫滿滿,我在研學途中收穫了一種新的學習態度,那就是勞逸結合,也學到了舜的德孝,關公的忠勇,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會努力將這種精神踐行到生活中,努力做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負青春,走好人生路。
品德孝文化 踐忠義精神
(732班 鄭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生活又不止詩和遠方,還有田野和家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弘揚和傳承關公忠義文化和舜帝德孝文化,是我輩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正是一趟「品德孝文化 ,踐忠義精神」的榮光之旅。
第一站 舜帝陵
一方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舜的大雕像,舜盤腿而坐,輕撫古琴,好像在吟誦《南風歌》,我的耳邊迴響著「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是先民對「南風」既讚美又祈盼的雙重感情。這清涼而適時的南風,對萬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樣的重要,那樣的不可缺少。二十四孝圖以舜帝的故事為首,又讓我看到了一代帝王舜的一片孝心,這種孝感動天地,長留人間。
第二站 嵐山根
走進村莊,我仿佛輕鬆了很多,再也沒有了城市的喧囂,水洩不通的汽車,而是淳樸的熱鬧氣息,再也沒有了堅硬冰冷的水泥路,再也沒有了令人作嘔的臭水溝,而是一條清澈的小溪,頗有&34;的風情。在這裡讓我認識到了綠色環保的重要性,我們應當做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第三站 關帝廟
首先是古柏蒼翠,石碑林立的關聖家廟,其次是氣勢恢宏,規模龐大的解州關帝廟,二者都充分體現了關公的忠義仁勇。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感的人們,在這裡通過對關公的祭拜,接受忠於國家和民族的教育;在民不聊生的年代,反抗者們來到這裡,從關公身上尋求勇於抗爭的精神;當遭際坎坷的時候,身處逆境的人們來到這裡,定會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樣。
當研學開始,旅行將不再輕鬆。正因為人生充滿「苦」和「甜」,我們才會在痛苦中尋找快樂,失落中尋找希望,才堅信明天會更好,才會讓生活更精彩!
這裡最早叫中國
(733班 董晗瑜)
南風呼嘯,傳來文化的呼聲;年輪繾綣,輕訴堯舜的故事;琴瑟悠悠,彈不盡千年的歷史;管弦戚戚,奏不完德孝的美德。娥皇女英淚染青竹,投湘水而亡;舜帝以德報怨,彰顯孝悌美德。「中國歷史,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河東——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三皇五帝的故事從這裡開始,千年華夏的輝煌從這裡鑄就。
步入舜帝陵,每一塊磚石,每一棵柏樹都見證著歲月,楊柳依依,與秋風絮語。八月的風,穿越了時空地域,帶我們了解這裡曾經的故事。輕撫當年舜帝親手種下的古柏,與歷史共鳴,同空異時,想像當時的場景。時間神秘了一切,卻也成就了歷史。
走進關帝廟時下起了雨,別有「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忠義千秋華夏表,人間武聖奉雲長」,「清風萬裡開前路,明月千裡照後昆」,「義薄雲天昭日月,情同手足別君臣」……自古提到關羽,人們首先想到「忠義」二字。關羽為臣忠心不二,武藝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更有「關公面前耍大刀」的俗語。
每一處屋簷,每一座牌坊,每一個照壁都承載著歷史,桑樹一年五次結果的奇蹟充滿了神話色彩。在一片朦朧的香火青煙中,一恍惚間好像穿越回東漢末年,看桃園三結義,看三國如何演繹,看火燒赤壁。
這裡最早叫中國。曾因「鹽運之城」得名,曾有關漢卿寫下《竇娥冤》,趙鼎誓死抗金,司馬光砸缸,王之渙寫下《涼州詞》……華夏歷史,河東從未缺席,更用「忠義德孝」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川毓秀德孝行
(743班 田曜瑄)
運城鹽湖,山川毓秀,無數德孝忠勇的傑出人才,創造了燦爛的鹽湖文化。8月18日我們就正式踏上了研學之旅,去觸摸運城文化的脈搏。經過半個小時的車程,我們首先來到了舜帝陵。一下車,氣勢恢弘的大門便立在了我們眼前,它已經敞開就等著我們去深入了解這裡的故事。走過一百多米的舜帝大道,我們先來參觀了德孝文化展覽館,這也是今天研學的主題。
「夫孝,德之本也」。從兩者的關係上來看,「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德」的具體內容;從內涵上看,德孝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傳承。上古時期的舜就以「德政千秋,孝成天下」流芳於後世;《詩經》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唐詩裡頭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千年之後的今天,這種文化仍然被傳承著。
在展覽館中,我看到了「孝感天地」的故事。舜在遭到家人多次謀害後,仍對父母孝順,對兄弟恭敬。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時,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這也是舜帝陵大門前大象雕像的來歷。
走入下一個展覽廳,是介紹「二十四孝」的故事。魯迅先生認為「『子路負米』、『黃香扇枕』是可以勉力仿效的,『陸績懷橘』也不難,只要有闊人請吃飯,但『哭竹生筍』可疑,『臥冰求鯉』有性命之虞,至於『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則最使其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前者形態虛偽,後者令人害怕。」我很佩服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設身處地想,我斷然沒有毅力去做到這些事情,但我同樣也不贊同他們的行為。「彩衣養親」中,兒子為孝敬父母不出門工作以乞討為生;換做現在,你能想像一個人成日不工作靠乞討為生在家孝敬父母嗎?自己都難以生存下去,談何孝敬?在乞討維持家用的同時,在省下自己所吃食物贈與父母的同時,你覺得父母能為此真心實意地開心嗎?
由此可見,「孝」是一種滿足精神需求的行為,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在新時代下,德孝文化更要在傳承中創新,與當代社會相聯繫,成為具有時代性和發展性的德孝文化。
在領略完千年古柏的神韻,參觀過浩氣長存的陵園,莊嚴肅穆的皇城後,我們就結束了上午的旅程。
下午的研學是從關帝家廟開始的。家廟中有一塔名為「忠義塔」,作為金代磚塔,不僅藝術價值高,其背後更有一個悲壯的故事:關羽因為殺了當地惡霸,與其勾結的官府要對他家滅門,關羽父母因年邁出逃不便,便投井自殺,後人便在井上修築了這一磚塔。取名「忠義塔」更是突顯關羽一家的品格。
關帝廟與家廟同氣連枝,都採用了「前朝後陵」的布局。剛下車,一眼就看見氣勢如虹的關帝廟和屏風般立著的山,一股爽氣撲到人的臉上。進了大門,走到結義園下。再往前走,走過四龍壁,就是主廟的正南門——端門,在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口的兩頭鐵獅子也讓這端門看起來威嚴許多。
走過鐘樓和鼓樓,見到了專供帝王出入的雉門,走過群臣侍朝的午門,看到其牆壁上周倉,廖化兩位關羽的忠實部下的站像,還有充滿道教色彩的青龍白虎像之後,又參觀了掛有皇帝御筆的匾的崇寧殿和御書樓,最後來到掩映在參天古樹中的春秋樓。我印象中的關羽是一位大字不識的武夫,卻在這裡了解到關羽也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這才讓諸葛亮給了他「絕倫逸群」的評價。
關羽的忠義精神,更多的還要從他的故事中去感受。而中國傳統的忠義精神,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論語中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也體現了一種忠義觀念,這種忠義觀念並不是對於帝王的忠誠,而是一種對朋友的忠義,對朋友的義薄雲天。
忠義精神在當下也應該有新的詮釋。忠義即忠於祖國,忠於人民。
通過這次研學活動,我深深感受到忠孝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也會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運城中學融媒體工作室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