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雪球的中國文化,文化秩序的初建與吸納,孔子說:有教無類

2020-12-15 南山三木文化雜談
國學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曾經聽秋雨先生將中國文明排在四大古文明的第四位,這個排序沒人質疑什麼。但中國文明之一讓人驕傲的是:它是所有古文明中唯一一個未曾中斷過的文明,而且一直延續到今天。我們不禁好奇,為什麼中國文化能有如此強的生命力?

如果把中國文化比作一個生態圈,我們的優勢不在廣度,而在深度。一個生態圈足夠深,生物鏈才足夠長,生態圈才不容易遭到外界的衝擊。

如果把中國文化比作一個內陸湖,那我們一定是一個源頭廣闊的內陸湖。我們不一定有多大,但我們勝在源頭廣闊,可以一直吸收外界的水資源來補充自身,而不是一個沒有源頭的死水,在時間的長河下逐漸因為水分蒸發而乾涸。

炎黃子孫,「龍」的創造,文化的伊始

一個文明的開端都是沒有文字的,中國文明也一樣,我們的文化起始於傳說,比如女媧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再比如神農嘗百草、涿鹿之戰等等。

曾經在中國這片陸地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有的狩獵本領強,有的種田採集是把好手,有的天生好鬥,有的打造武器裝備獨有心得。其中有三個部落實力比較突出,一個是叫炎的部落,他在最西邊;一個是稱為黃的部落,他在中間;一個地處東邊,別人都稱他東夷部落。

炎黃後裔

事情一開始是這樣的,炎這個部落發展的比較好人丁興旺,就和隔壁的東夷部落幹仗,東夷部落天生好鬥,炎帝發現打不過啊,路過黃這個部落,發現這裡人都主要從事種糧食採集,尋思著這個部落應該好欺負一些,結果愣是踢到鐵板了。

黃帝就提出啊,你打又打不過我,要不咱們聯盟吧,隔壁東夷部落喜歡逞兇鬥狠,咱們遲早要被欺負,炎帝借坡下驢就投降了。

聯盟成了,得有個名字吧,思來想去該叫啥呢?兩個人一拍大腿:要不就叫華夏吧。皇帝說我媳婦兒做衣服漂亮,就是「華」,咱們以後要文明交往,就叫「夏」,合起來就是華夏了啊。

炎帝和黃帝都是種糧食的好手,兩個部落經常交往,逐漸不分彼此,逐漸就成了一個大部落。後來又在涿鹿這個地方和蚩尤幹了一架,蚩尤雖然力大好戰,但是禁不住炎黃兩人運氣好,智謀得當,最終炎帝和皇帝打敗了蚩尤。

那是部落都會繪製一些簡單圖騰,標示領地的歸屬和物品的歸屬,隨著逐漸融合了周邊部落,炎黃部落不斷在自己的圖騰上添加其他部落圖騰的東西,蛇身,獅頭,鷹爪,鹿角,魚鱗,最終創造了「龍」這個博眾家之長的圖騰。

周天子分封諸侯,姓氏的創造,禮樂的出現

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周推翻強大的商,為了自己的政治合理性和對人民的教化,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輔」,這天的命令不是恆定不變,只要德行高尚就可以輔助上天治理國家。

周滅了商,但是他自己也只是個小方國,實力有限,不可能統御權天下。周天子就動腦筋了,把自己的勢力範圍範圍畫一片地,是自己的國,其他富饒到荒蕪的地方,依照關係親屬好壞分給其他部落,他們一部分就成了後來的戰國七雄。

屈原

周天子分封天下,制訂了宗法制,直接催生了姓氏文化,宗法制的影響力直接延續到了今天。今天的「鄉村道理」認為一個家庭裡長子擁有特權和相應的責任,這個家庭不管富裕與否,分家的時候都優先滿足長子,長子挑剩下的才是其他幾個兒子的。相同的「父債子還」,債權人也不找其他兒子,先找長子,在父母去世以後,長子抱遺像拿「孝子帖」。

我們看到一些古代文人都是字什麼號什麼,今天的人只有姓名。有的把姓名分開分開作「姓氏」和「名字」,這是不準確的,今天的人既無字,也無氏。

我們熟悉的一代文人,《楚辭》《離騷》的作者屈原,「屈」是他的氏,也就是楚國貴族的封地在「屈」這個地方,「原」是他的字,那他姓甚名誰呢?他其實姓「羋」,明「平」。

屈原

接納四方的禮樂增加了文明的厚重

春秋戰國時期,諸國之間的戰爭最有意思,明明一個國家已經打敗了另一個國家,但他卻不殲滅對方,那時候貴族都把禮儀看得比較重,如果對別國殺伐過重有失君子之風。

有一個國家戰敗了,就開始逃跑,敵國就在後邊追,明明氣力充足卻不追上,逃跑的人也不狼狽,就這樣既不追上也不撤退。一次逃跑的國家這個車子就陷入了泥坑,車子就推不出來。後邊的敵人就看得著急啊,心裡想「我怎麼就有這麼笨的對手」,實在是看著著急啊,他們就跑過來把乾草木板墊在車輪地下,車子退出來以後,又是一個跑一個追,這兩個國家一個是晉國,一個是秦國。那時候各國之間都互相通婚,都是親戚,怎麼下得了手呢。

春秋時期,吳越偏居江南一隅,很少喝中原來往。突然一天吳國一個使者來到中原,又是跳舞又是唱歌,唱的是《詩經》跳的是周禮,講起禮儀來也唬得各國的老學究一愣一愣,哪裡冒出來這貨?但是人家自稱周天子親戚,也姓姬,大家只能同意他是華夏圈裡的,可以和中原的貴族一起耍。

這個越國一看吳國這都行,我不能被冷落了啊,也編出了很扯的理由。但是這傢伙不走心,服飾,語言和中原大相逕庭,不過禮儀也是有模有樣,大家也就認同他了。

春秋戰國時期,大家不在乎你的老祖宗是中原人還是夷狄,血統正不正。只要你認同我的文化,跟著我的禮儀走,那你就是華夏成員。孔子後來提出「有教無類」,也是強調文化的求同存異,你只要認同這個文化,就是華夏一脈。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會強調人種,不會因為誰的頭髮不完全是黑的,瞳孔是棕色的,就排斥你,雖然我們講黑頭髮黑眼睛,但是主要還看你對文化的認同。

炎黃後裔

我們包容,我們吸納,我們的文化屹立不倒,以後仍然是世界文化之林的一座豐碑。

相關焦點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二、孔子的「有教無類」,拒絕傳授農業技術縱觀中國古代教育史的形成與發展,可以說在春秋時期之前,特別是農民的子女根本沒有機會踏入學堂,也就不可能進入仕途,通過做官來改變命運了。普通老百姓,尤其是農民,根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且也無力承擔昂貴的教育費用。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先師並不會感到陌生。大街上隨便一個人都能說出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主要思想是「仁」「禮」「德」這樣的課本式介紹。不過,要說這位大家最大的貢獻,作者認為還是在教育上。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
  • 紀錄片《中國》今日首播,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之光
    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為中國最早、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發表了大量有關教育的言論。由於語言的演化和文本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訛誤,傳世本《論語》裡存在不少讓人誤解之處,其中影響最廣的誤解可能就是「有教無類」。2015年4月1-2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辦了一次討論教育公平的高峰論壇。易中天應邀發言,他一開始就質疑說:「有教無類」這個說法是主張教育公平嗎?
  • 紀錄片《中國》首播!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主義榮光
    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 孔子的有教無類公立學校不用學,也學不了
    孔子是私立學校,也不是名校,沒資格掐尖,只能有教無類的多招生,以求碰上有前途的,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人72,成才比例不高,遠低於擴招前中國的大學生錄取比例,由於孔子當時並沒有很高的地位,來找他學習的如子路這樣的粗人很多,能教出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這三千人因為有了孔子才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 紀錄片《中國》首播,首集講述孔子的一生
    12月7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在湖南衛視、芒果TV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第一集《春秋》通過講述孔子的一生,展現老子與孔子「雙星閃耀」的春秋時期。 演員焦剛在片中飾演孔子影片中,崇尚禮制的孔丘(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邑,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李耳(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
  • 孔子:萬世師表、至聖先師,提倡有教無類,開私學之風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他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創始人。 在當時,孔子是最為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稱為是天縱之聖。後世則尊他為聖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對我國,乃至對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故而他又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並且是居於首位。
  • 「有教無類」,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
    是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了民辦學校。私人興起,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可以說是偉大的創舉,也可以說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場最偉大的革命。孔子先後教育過的學生有三千餘人,其中優秀者七十二人,所以後人稱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
  •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
    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學習。時下國內興起了國學, 《弟子規》、《三字經》這類傳統國學進入了小學的教學內容,也足以說明傳統文化的精華,孔子的思想在現代都是受用的。
  • 文化聖人孔子簡介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可以說在春秋時期之前,寒門子弟根本就沒有機會踏入學堂,也就更提不上進入仕途改變命運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春秋時期,孔仲尼出生並創立儒家學派開始。中國古代教育史才打破了貴族壟斷的歷史。中國古代教育發展史之「貴族教育」1.階級象徵之「貴族教育」中國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充滿血與淚的發展史。可以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伊始,一直到東周瓦解發展到春秋戰國之時。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人文課堂|孔子的「有教無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就是「有教無類」。孔子開創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先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孔子是怎麼做到教育公平的?
  • 孔子有教無類,但學生在課堂上睡覺不能容忍,並說了一句經典的話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開創了私人授課的先河。只要願意學習,他都收之為徒。相傳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賢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不管是聰明還愚笨,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通過教育都可以使他提高。教育的對象是所有的人,在教育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當前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就是孔子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體現。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比較認可的理解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致敬孔子:「有教無類」系列雕塑在北京首發
    10月25日,百年錫鑞名家皇家雪蘭莪攜手孔子第78代後裔孔眾、知名華人藝術家江逸子,首次推出有教無類 (Celestial Wisdom)系列雕像精品,向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致敬的同時,也賦予全新的視覺感受和人文價值。
  • 做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平安的智慧村教
    9月10日是我國第三十四個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在當天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推進教育改革,加快補齊教育短板,讓「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早在2012年,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體亮相上,習近平就以「十個更好」回應人民關切,其中「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 成語故事:有教無類
    譯文:《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