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引用了三首詞中的名句,來論述人生的三大境界,而第一境界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它就出自晏殊的《蝶戀花》。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蝶戀花》是唐代的教坊曲,屬商調曲,極適於抒情。但把《蝶戀花》推為一個非常常用詞牌的,則是柳永和晏殊,而晏殊的這首《蝶戀花》也堪稱是此詞牌的代表之一。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首先點出了節令和時間。秋天的早晨,欄杆外的菊花籠罩著淡淡的薄霧,像是滿含愁情;蘭花沾著露珠,也像在默默哭泣。這句也可以看成是互文,是指菊花和蘭花就像美麗的女子一樣,在秋天的早晨,展露出相思的愁緒。在寫完菊與蘭後,詩人接著說"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在這個秋季的早晨,落幕低垂,天氣輕寒,一對燕子穿過羅幕,雙雙飛去。燕子成雙反襯著人的形單影隻,而那"輕寒",僅僅是天氣嗎?更是孤獨的人內心的寒冷。
這是一個秋天的早上,這是一種相思的惆悵,因為惆悵而讓孤寂的女子將目光轉回了昨晚的明月。她不由得埋怨道:"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明月啊!你哪裡知道離別的傷痛,斜斜的月光竟一夜撒滿了寂寞的閨房。她的埋怨看似無理,但卻突出了離恨的痛苦。因為相思人的徹夜未眠,所以她知道"斜光到曉",她知道"昨夜西風",從而引出下文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零了碧樹。面對如此蕭瑟的秋景,詞人卻一改先前的哀怨,突然振作,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姿態出現了:她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因為可以"望盡天涯路",可顯示出眼前的空曠,寥廓江天天,無限廣遠。由此一來,雖然仍是寫相思與別離的愁緒,但情感卻變得悲壯起來。所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雖是白描,卻自有境界,成了傳唱千古的詞中佳句。
高樓遠望,卻不見所思,相思的人便下意識地想寫一封信寄到他的身邊,但山水迢迢,我思念的人在哪裡啊?一個"兼"字,真是寫不盡的相思,訴不完的思念,這就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為什麼王國維會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作為人生的第一層境界呢?因為它說的是人生的追求。只有經過"昨夜西風凋碧樹"的苦難、波折、迷茫後的幡然醒悟,才可以稱之為追求。不經歷磨練、積澱的追求,不經歷凋零、枯萎的追求,怎能稱之為人生的境界呢?
為什麼要說"檻菊愁煙蘭泣露"?為什麼偏選用蘭和菊呢?因為蘭和菊是"花中君子"。有素養,有高格,而真正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定是素養,有高格的人,在積澱、磨練之後,在歷經苦難、挫折之後,你的追求才能實現,這才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
王國維說:"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很有道理。
晏殊五歲能詩文,14歲便以神童身份被特別推薦給朝廷,接受皇帝親自面試,當殿參加進士考試。當晏殊看到考題後,當著滿朝文武侃侃而談。他說,這個題目自己前幾天做過,為公平起見,請求換題。晏殊的做法,很讓皇帝賞識。從此他仕途通達,直至做到宰相之職,因此他又有"宰相詞人"之稱。晏殊生逢盛世,雖然在政界沒有突出的業績,但在教育和選拔人才上,廣為後世稱道。韓琦、富弼、王安石、範仲淹都曾得益於他的獎掖和推薦,富弼、範仲淹開闢的"慶曆新政",都得到了晏殊的大力支持。
晏殊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富貴而不鄙俗,豔情而不纖佻,開北宋婉約詞風,被譽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是宋詞真正的發端之人。他那"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那"天涯地角有時盡,只有相思無盡處";那"梨花院落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等,都是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