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4天的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23日在珠海落幕,截止閉幕,展會註冊觀眾逾20萬人,在線觀看相關直播者300萬人次。展會期間,有2600餘項教育創新成果參展,其中2100多項參與最高獎SERVE獎的評選、34項入圍、20項獲獎,僅有4項來自企業,名符其實的「百裡挑一」。三輪專家盲審、一輪徵信調查,直到最終揭曉……作為企業成果之一,博雅雲課堂SPOC平臺究竟憑什麼脫穎而出獲得SERVE獎這一最高獎項?又是為什麼能和華東師範大學、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這些名校的成果並列?從結果看,有一個導向十分明確——將教育領域最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用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SERVE獎頒獎現場)
「平常教學時間緊張,長假正適合學生閱讀名著。但是學生到底有沒有看,掌握程度怎樣,以往老師很難檢查。這個平臺有習題、有反饋,老師掌握了學情,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拿到對學生在博雅雲課堂SPOC平臺學習行為的大數據分析報告,江蘇揚州公道中學校長助理吳正兵對如何利用這些數據有了更多的想法。
小微課程適配校內課外
在一眾獲得SERVE獎的成果中,SPOC並不是一個非常新奇的概念,它的全稱是小規模定製化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不但在國外風靡一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也多有運用。但從現有信息看,博雅雲課堂卻是第一個將這項技術用於中小學通識教育領域的平臺。
「為什麼不能把小型定製化課程用在這裡呢?」 博雅雲課堂創始人梅也認為,「SPOC的適用場景很多,電腦、PAD、手機端都可以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隨時隨地。而且它是輕量化的,不像MOOC那麼長,可以把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它還能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需求定製課程表,這些特徵都是最適合通識教育的——讓孩子在屬於自己的時間,學一些有意思的,長遠來說也是有用的東西」。
這個想法正合SERVE獎設計者的理念。SERVE模型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教授提出,以回答「什麼是好的教育創新成果」的問題。劉堅教授指出,優秀的教育創新成果需要具有系統的解決方案(Solution)、成功的實踐案例(Example)、明確的標準規則(Rules)、正確的價值理念(Value)、服務教育現實(Education)等核心要素。在本屆SERVE獎的評選過程中,對價值理念更是強調到了極致,在初篩中,首先淘汰了不合格成果,同時也剔除了應試成果、純硬體成果等。而最終獲獎的,都是面向孩子的全面發展,面向人的終身成長的,又都「有那麼點意思」。
登陸博雅雲課堂的官網,可以發現這個平臺果然「有點意思」。與中信美術館合力打造的華夏美學系列課程、跟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課程、邀請專業電影人主講的微電影製作課程,還有揉和了課本劇、化妝派對等多種拓展訓練的世界名著項目式學習課程……100多門課程、2000多個課時,既面向新高考,又超越新高考。博雅雲課堂很喜歡說「陪孩子一起探尋世界」,讓孩子在個性化學習中,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正是服務於當下教育現實(Education)的一種路徑。細看這些課程的設計,幾乎都是跨學科融合的;表現形式囊括了視頻、音頻、文本、圖像,課程包中還有項目式學習任務單和在線測評題庫、開放性討論,極強的互動性讓課程學來饒有趣味。
安徽省安慶市羅嶺中心學校的龍鵬飛老師多年致力於將網絡技術用於教育教學,他創辦的「彩虹橋」網站是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示範案例。就連龍老師也沒想到,博雅雲課堂的微電影課程會那麼受歡迎,每到周一,孩子們就會主動提醒,「今天該上電影課啦」。「小孩特別喜歡,對(主講人)小路哥哥特別崇拜」。他介紹,目前,《透過鏡頭看世界——我用手機拍攝微電影》在三年級學生中進行到第8個課時《開始你的劇本創作》,孩子們已經能畫「分鏡頭」,並且自己組隊拍了一部延時攝影作品——《送飯》。
(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的孩子們被博雅雲課堂的通識課吸引住了)
混合教學放大優質資源
所謂「延時攝影」,是以快進的形式濃縮拍攝時空,也是博雅雲課堂微電影課程中講解的一種專業手法。對於這樣的專業知識,曾在電視臺工作過的龍鵬飛並不陌生,也曾設想過要給孩子們開這樣一門課。「沒敢做。雖然這個課程只有16節,但是花的心血不得了。」龍老師想找一個專業又通俗易懂、適合中小學生的電影課,最終選擇了可定製的小規模在線課程,以「線上+線下」的雙師形式教學。「老實說,我要獨立構建一個這樣的課程,肯定費時費力,而且做出來可能也沒有那麼專業。」
梅也說:「開發這個平臺之前,我就在想,『網際網路+教育』,應該給教育『加』一點什麼?肯定是優質、稀缺的東西。對普通的孩子來說,有些東西可能比學科類的知識離他們更加遙遠,比如微電影,又比如中國古代的名畫,還有一些科學、哲學的東西,都是他們聽過、看過卻很難跟自身聯繫起來的。但隨著社會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綜合素養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必須要了解這些東西,甚至要掌握、運用它們。」
梅也想把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乃至「大師」引入到中小學通識課程中去,讓他們成為在線課程的主講人;讓各行各業的優質資源可以為學校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社會素養乃至道德素養、學科素養所用。像中信美術館的執行館長曾孜榮、首都師範大學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蔡可、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院長朱雪梅都是博雅SPOC課程的設計師,嚴格把關整個平臺的標準規則體系(Rules)。
正如揚州教科院教研員貢加兵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博雅雲課堂便捷的人機互動式學習、開放的任務導學式探究、豐富而又充滿魅力的課程設計、動靜結合而又直觀生動的視覺效果、充滿趣味而又高效的教學測評,特別是互聯互通無限擴大的學習資源,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支持「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真正發生。
(教博會的參展者們對「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興趣深厚)
個性定製助力校本研發
在這個SPOC平臺上,學員的學習行為、學習效果和對他們綜合素養的評估,都會在不斷的人機互動中被記錄下來並加以大數據分析,為一線老師掌握學情提供參考。特別是在綜合素質「五個維度」評價體系落地的過程中,這種注重過程、結果可視的方式或許會更加公平。「一個孩子他可能沒有天賦,沒有獲獎或參加表演的經歷,但不代表他沒有藝術的素養。素養不是特長,它應該是一種感知世界的能力。」梅也如是說。
正如SERVE獎所要求的,所有獲獎成果必須是經過實踐驗證的。博雅雲課堂的案例(Example)不少,除了學校,還有蘇州高新區、深圳悅讀堂、網易等數十家,覆蓋區域、社會機構、網際網路平臺等領域。而作為平臺的深度用戶,更多學校正在探索著將大數據用於教育現實的更多可能性。公道中學就在醞釀將博雅雲課堂藝術類課程的學習完成情況納入對學生的藝術素養評價指標體系中去;同時也在挖掘大數據用於社會素養、學科素養評價的更多可能性。當然,對學校而言,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身為美術教研員的貢加兵指出:「任何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博雅雲課堂對每一幅畫作背後的歷史故事、人物經歷、詩詞歌賦、風土人情和政治變遷都有融合式的講解,可以起到跨學科教育的作用,從而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江蘇泰州的鳳凰小學已經做了一些將SPOC課程用於提升學科素養的嘗試。語文老師閭琳把博雅雲課程《顏老師趣講成語故事》帶到了班級裡,孩子們在線上自主收聽音頻課程,閭老師還組織學生充當線下講師,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成語故事。「比如,有一個同學就講到,某次數學老師要求大家帶撲克牌到學校裡來,大家議論紛紛。這個孩子就說,『老師布置的任務就是一顆石子,我們的議論就是千層浪。這就叫一石激起千層浪。』」
如此個性化、源於生活、結合線上的課程,必然是獨屬於閭老師和鳳凰小學的精品。在學校藉助博雅雲課堂技術推出的「極度空間學習社區」,該校知名的實踐項目《本草園》SPOC課程開發初見成效,孩子們自主製作的文本、音頻、PPT,以及老師上傳的課堂實錄,一一見證著課程的進展,也讓更多校內、校外學員可以深度參與而不打擾。
原來,在博雅雲課堂的整體解決方案中,設計了3個子系統支持課程研發、學習管理、教學管理,題庫和測評系統則為學習效果評估服務;此外,還有大數據系統,通過收集、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按需提示學習進度、推薦個性化課表、記錄成長軌跡等,給學生營造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氛圍。開發者還為學校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包括提供系統應用培訓,定製區域、學校特色平臺等——和所有其他獲得SERVE獎的成果一樣,它是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Solution),這也是所有教育人致力創新的最終追求。
「總之,人工智慧也好,大數據、雲計算等各種最新潮、最先進的技術都好,一切新的技術,落到教育這個領域都是為人服務;具體到學校,首先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同時也為一線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服務,為尋找課改的新方向提供一點輔助。而最終是要通過網際網路,讓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和所有教育人一起,陪孩子探尋世界,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博雅雲課堂創始人梅也的想法和他們的課程一樣,「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