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出爐,其明確了我省將從2018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一年級開始,實施全省統一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和高考綜合改革,2021年按新高考方案進行招生錄取。其中,「不分文理」「全科覆蓋」「自選三門」「生涯規劃」都是新高考的關鍵詞。
然而,另一方面,成都市教科院「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研究」課題組調查顯示,超過6成高中生家庭對孩子的生涯規劃不甚了解;同時,來自部分大學的反饋也顯示,不少高中生在選擇專業時比較盲目,更談不上對未來職業生涯的具體規劃。
新高考方案讓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學生少走彎路、對未來職業規劃有的放矢呢?目前成都市包括石室中學、成都七中、樹德中學、37中、川大附中、北師大成都實驗中學等在內的27所學校,參與了生涯規劃教育項目課題探索,其目的為給成都市和四川省2018年啟動新高考改革提供實踐樣本,「以前說男怕入錯行,希望此舉,能讓男女高中生都儘量避免入錯行」。
▲石室中學生涯規劃教育課堂
生涯規劃課現場
職業快閃圖片識興趣,興趣與志趣大不同
40張能夠體現職業的人物照片,每張以0.1秒的速度從眼前快速閃過,圖片播放完畢你能記住出現過哪些職業?
在石室中學宋玥老師的一堂生涯規劃展示課上,她用一組職業快閃圖片,首先調動起同學們對課程的興趣和課堂氛圍。「我看到了醫生」「我看到了芭蕾舞演員和空乘」「我看到了建築師」……播放完畢,同學們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一閃而過的記憶。
為什麼大家能夠清晰地看出其中的一些圖片,而每個人關注到的圖片又都不一樣呢?宋玥老師問,從而引出「興趣」積極的心理傾向。她說,積極意味著高效,傾向意味著選擇,所以同學們能夠記住的職業,可能都是自己感興趣的。
隨後,宋玥老師用慢速再次播放了一遍職業快閃圖,在看清楚每一張圖片後,一些同學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職業其實剛剛並沒有看到,這又是為何呢?通過層層引導,同學們一步一步探究自己感興趣職業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時間、薪酬狀況、入職所需專業等,從而得到了答案——原來,興趣也是分層次的,其中,「有趣」是一種純粹的感官刺激,對人來說很不穩定;「樂趣」是在感官刺激的基礎上,加入了人的主動認知,層級更高;「志趣」則是在感官刺激和主動認知基礎上,加入了價值激勵,所以非常穩定,也是興趣的最高層級。
「同學們剛才覺得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圖片沒看到,是因為興趣的層次太低,可能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並沒有主動認識,更談不上價值激勵,所以無法看到。」宋玥老師解釋說。
這堂生涯規劃課她想讓同學們了解,個人職業興趣如果停留在低級層次,是很難有效實現的,從而引導大家挖掘自身潛力和興趣所在,找到自己「志趣」所在的職業,有效做好生涯規劃。
為什麼開這個課
超60%家長對生涯教育不了解
近日,成都市教科院「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其一年多來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記者從在石室中學召開的發布會上了解到,針對生涯規劃教育,課題組對全市22個區(市)縣的27所普通高中4285名學生、428名教師和663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進,生涯規劃教育已經開始受到學生、教師和家長的重視。其中,僅有2%的家長認為對高中生開展生涯教育沒有必要,但是卻有超60%的家長對生涯教育不甚了解。「這說明我市家長對子女生涯教育雖然重視,但是知識和能力儲備還需提升。」課題組成員、樹德中學心理學教師楊偉解讀說,家長們一方面在思想上重視生涯教育,但在具體行動、知識與能力儲備上明顯存在不足。
來自對學校的調查顯示,73%的教師認為在高中階段非常有必要開展生涯教育,而數據顯示,當前大多數教師對於生涯教育的相關知識、信息和技能是不熟悉的,課程缺乏系統性,課時也無法保證。當前,成都已經開展生涯教育的高中學校,其內容主要集中在文理分科指導、志願填報指導和生涯意識輔導方面。
楊偉表示,如果學生對職業認知不足,就會導致專業和職業選擇的被動和盲目,從而浪費教育資源以及增加自身的機會成本。記者從成都某高校了解到,目前該校大學生轉專業的需求的確較大,這與學生在填報志願時的盲目不無關係。據了解,該校本屆大一新生一共有約150位同學參加了學校的轉專業考試,而按照規定,每個專業只有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排在前30%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轉專業考試。「根據我們的了解,如果不做限制,有需求的學生其實遠不止150人。」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還有不少學生通過了轉專業考試,最後又放棄了,這樣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可見其盲目性,「因此在高中階段就開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很有必要。」
課程開發
設三類課程模式,為2018年啟動新高考改革提供實踐樣本
楊偉介紹,目前全市有包括石室中學、成都七中、樹德中學、37中、川大附中、北師大成都實驗中學等在內的27所學校,參與了課題組的生涯規劃教育項目,其目的為給成都市和四川省2018年啟動新高考改革提供實踐樣本。
「2021年四川高考將不分文理,實行科目選考,這在給予學生更大選擇權的同時,也對學生自我認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宋玥說,生涯規劃課程是為了更好地幫助高中生認知興趣、探索興趣,讓大家在將來選課和選專業方面能夠有的放矢。
據課題組成員、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璇介紹,通過調查研究,目前課題組開發了普高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設計了三類課程模式,並在參與項目的高中學校開始實踐。
據介紹,三類課程模式為通識性課程、專題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通識課程以心理教師為主,開設生涯輔導課程或心理課程,對學生進行通識性的生涯輔導;專題課程以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等為主,開設心理班會課、學科始業教育課程等;實踐課程則以專科教師、社團教師和校外輔導員為主,開展一系列的學生校內外職業體驗活動。
在樹德中學2016-2017學年度寒假社會實踐之生涯規劃活動中,學校就要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專業和職業意向,選擇一位職業人士進行訪談。高2015級張思宇同學就選擇了一位醫生,了解了從事這項職業需要的條件、必備能力和薪資待遇等。最後,她在訪談報告中分析道:「這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受人尊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相對穩定。
然而其學業辛苦,要幹到老學到老,工作也辛苦,常常需要值夜班和節假日值班。」若將來想要從事此項工作,張思宇說,自己需要好好學習生物、化學等學科,同時鍛鍊自己膽大心細的性格。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張瑾 攝影報導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