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為何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寫自傳?

2021-01-10 搜狐網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霍布斯鮑姆的自傳近日出版(《霍布斯鮑姆自傳:趣味橫生的20世紀》,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該書作者自序。

  霍布斯鮑姆。

  自傳作者必須也是自傳讀者。我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詫異,原來我所認識的人裡面,已有許多男男女女出版了關於自己生平的作品。更遑論那些通常來說較為傑出或臭名昭彰的人士,早就有別人捉刀幫他們著書立傳了。我甚至還沒有把許多當代人物所寫的、以小說形式加以包裝、實則為自傳的那些著作計算進來。或許我不應該驚訝才對。反正以寫作與溝通為業的人,總是習慣和同類打交道。況且各種文章、訪談、印刷品、錄音帶甚或錄像帶,以及與本書相似的著作當中,有驚人的數量是由任教於大學的男男女女所完成的。可見我並非特例。

  儘管如此,有個問題仍值得思考。為什麼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寫出自傳?更要緊的是,為什麼那些與我並無特別關係,甚至在書店看見本書封面以前根本不曉得我的人,會想花心思來閱讀它?倫敦的書店當中,至少有一家連鎖書店在「傳記」這個類別下面,又特別將某些人納入一個稱作「人物」(Personalities)的小類別。套用今天的行話,那叫作「名流」(Celebrities),而我無緣名列其間——「名流」也就是那些不論基於何種理由而聞名遐邇的人士,並且正是他們的名氣才使得公眾對其生平產生了好奇心。我也不屬於那些有過參與公共事務的經歷 ,故而得以將自傳稱作「回憶錄」的人。那一類的人物通常不論男女,都在公共舞臺上涉足頗深,有許多事跡需要記載下來或加以辯護;要不然就是他們與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關係密切,甚至他們所做的決定影響了重大事件的發展。但我從來就不是其中的一員。

  或許我的名字會被列入一兩個專業領域的歷史著作,像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和相關史料集,或者出現於某些討論20世紀英國知識文化界的書籍裡面。除此之外,縱使我的名字因為某種理由而完全消失不見,一如我父母在維也納中央公墓的墓碑一般(五年前我曾費心尋覓卻無結果),以20世紀為主題的論述也不致出現明顯缺漏——無論在英國或其他地方皆如此。

  另外,這本書並不是以當前銷路甚廣的「懺悔錄」風格來撰寫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天才才有資格自說自話,而我既非聖奧古斯丁,也不是盧梭。另一個理由則為,每當自傳作者開誠布公地談論其他在世者的隱私時,難免會以不恰當的方式傷害到某些人的感情。我沒有理由要這麼做,因為那屬於死後才出版的傳記,而非自傳所該做的事情。無論如何,不管我們對那些事情再怎麼好奇,歷史學家不是傳播流言蜚語的專欄作家。將軍們的戰功並非依據他們在床上做了什麼事(或做不了什麼事)來判斷的。所有想從凱恩斯和熊彼特二人多姿多彩的性生活來推斷其經濟學理論的嘗試,終將歸於失敗。而且我猜想那些喜愛閱讀風流韻事傳記的讀者,將會發現我的生活是多麼令他們失望。

  本書也不是打算為作者的生平提出辯解而寫的。如果你不想真正了解20世紀,可以去閱讀那些替自己做出解釋、幫自己「出庭辯護」的人所寫的自傳;或者亦可反其道而行,閱讀那些幡然悔改者所寫的自傳。這些類型的著作都好比是法庭進行驗屍的時候,由死者來冒充驗屍官一般。一位知識分子的自傳必須涉及他自己的理念、態度與作為,而非只是一份自我宣傳的東西。我相信這本書多少回答了新聞記者和其他人士經常向我提出的問題。令他們感興趣的是一個不大尋常的案例——一位終生不渝卻非典型的共產主義者,亦即「霍布斯鮑姆這位馬克思派的歷史學家」。然而我的目的並不在於向他們做出答覆。歷史可以評判我的政治信念(它其實已經大致做出了斷語),讀者們可以評判我的書籍。我所追尋的則是對歷史的認知,而非打算得到同意、認可或同情。

  儘管如此,除了出於人類對別人的好奇心之外,這本書或許還有其他值得被閱讀的理由。我的人生經歷幾乎完全涵蓋了人類歷史上最奇特也最可怕的世紀。我在好幾個國家生活過,並且目睹了三大洲許多其他國家的事物。或許我在漫長的一生當中並未留下任何顯赫成就(我倒是在紙上留下了不少書面記錄),但由於我在16歲時便立志當歷史學家,我親眼目睹並親耳聽聞了其間大多數的事件,並設法了解我這個時代的歷史。


  《霍布斯鮑姆自傳:趣味橫生的20世紀》。

  當我撰寫完畢從18世紀末葉至1914年之間的世界歷史以後,終於著手探討我所稱的《極端的年代:短暫的20世紀》。我認為這項工作的優勢在於,我不僅以學者的身份進行寫作,同時也是人類學家所謂的「親身參與的觀察者」。而這表現於兩方面:我個人對那些發生於遙遠時空的事件之各種回憶,有助於讓年輕讀者更加貼近20世紀的歷史,同時我的敘述也再次喚醒年長讀者本身的回憶。儘管我必須嚴格遵守史學研究的要求,但比起我的其他著作,那本書甚至是以更大的熱情——正是屬於極端年代的那種熱情——來撰寫的,不論是年輕的讀者還是年長的讀者都曾經如此告訴過我。除此之外,那本書試圖以較為深刻的方式,展現個人生活與所處時代之間的相互交織;我希望對個人生活與所處時代的同時觀察能有助於形塑一種超脫於兩者的歷史分析。

  這也是一本自傳所能做到的事情。就某種意義而言,本書是《極端的年代》的對照面;但所依據的並非是從單一個人經驗來闡釋世界的歷史,而是世界的歷史正在形塑個人的經驗——更恰當的說法或許是,歷史不斷提供一組變化多端但又總是有所限制的選擇機會。從這些選擇機會裡,套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或許我們還可以補充一句:按照圍繞在他們周遭的世界來創造人生。

  就另外一種意義來說,歷史學家的自傳是他或她自己研究工作裡重要的一環。除了對理性的信仰以及辨別事實與虛構的能力以外,自知之明——從自身的內在和外在來進行觀察—也是歷史學與社會科學從業者所需要的一項技能,特別是像我這種憑著直覺隨機挑選各種研究主題,最後才將它們整合成為具有前後一貫整體性的歷史學者。其他歷史學家們或許只在意我書中那些較專業的層面。不過我希望其他人閱讀本書的時候,能夠把它當作一本入門書,通過一段不可能發生於其他世紀的個人人生旅程,來認識世界史上最特殊的一個世紀。

  正如我的同事,哲學家阿格妮絲·赫勒所言:「歷史著作是由外部來觀察已發生的事件,而自傳則是從內在來進行觀察。」這本書沒有一般學術著作慣用的那種致謝詞,而只是純粹表達感謝和歉意。最需要感謝的人,莫過於我的太太馬琳(Marlene)。她陪伴我度過人生大半歲月,閱讀了全書的每一個章節,並提出了善意的批評。她的丈夫因為努力將過去的事件撰寫成書,往往心不在焉、脾氣暴躁,有時還灰心喪氣,並且生活在古代的時候遠比現代來得多;而這一切她都長年累月容忍承受了下來。我也要感謝斯圖爾特·普洛菲特這位編輯界的泰鬥。這些年來,我曾經向許多人請教過與這本自傳有關的問題;其中有幾位在我開始動筆之後已相繼去世,由於他們的人數過於龐大,以致無法一一列出致謝,但他們都應該知道我表示感謝的理由。

  我還必須向馬琳和我的家人說一聲抱歉。本書很可能並不是他們原本所想要的那種自傳。儘管自從他們進入我的人生,以及我進入他們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們都一直在我心中。但這本書所談論的大多還是公眾的生活,而非個人的私生活。我當然也應該向那些不曾出現於書中的朋友、同事、學生等人致歉—他們原本或許期待會在這裡看見自己的事跡,或是以較長的篇幅被談論。

  最後,我將本書安排成三個部分。在一篇簡短的緒論之後,第1章到第16章大致是以編年紀事的順序,來討論關於我個人及政治的事件。所涵蓋的時間範圍從我有記憶開始(即20世紀20年代初期),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但我無意將之寫成直線前進式的編年史。第17和18章敘述我的專業歷史學者生涯。第19章到第22章所談論的,則是那些與我的人生長期結合在一起的國家或地區(我自己的中歐和英國故鄉除外),包括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拉丁美洲、第三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美國。這個部分的章節由於涵蓋了我和那些國家的全部互動關係,以致無法輕易納入本書的編年敘事主軸當中,即便它們與主軸略有重合之處。因此我認為最好還是將這些內容單獨成章。

http://cul.sohu.com/20160323/n441630354.shtml cul.sohu.com false 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4364 report 4406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霍布斯鮑姆的自傳近日出版(《霍布斯鮑姆自傳:趣味橫生的20世紀》,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該書作者自

");}

相關焦點

  • 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為什麼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寫自傳?
    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為什麼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寫自傳?霍布斯鮑姆。自傳作者必須也是自傳讀者。我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詫異,原來我所認識的人裡面,已有許多男男女女出版了關於自己生平的作品。更遑論那些通常來說較為傑出或臭名昭彰的人士,早就有別人捉刀幫他們著書立傳了。我甚至還沒有把許多當代人物所寫的、以小說形式加以包裝、實則為自傳的那些著作計算進來。或許我不應該驚訝才對。
  • 透徹、廣博而經久不衰:左翼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的一生
    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熱忱(他像熱愛女人一樣熱愛它),他忍受當地工黨無聊的聚會,並開始理解英國左翼與歐陸社會主義間微妙的關係。在劍橋時,他的博學多識令他嶄露頭角,而他也頭一次體會到英國精英階層的矛盾——它在智識上的自信與狹隘,它的社交性與勢利眼,還有它對於像霍布斯鮑姆這樣外來者的開放態度。
  • 雜談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讀過,當然沒有全部看完,就跟大部分人一樣。」      「你理解嗎?」      「有些地方可以理解,有些不理解。若要正確地讀懂《資本論》,就需要先學習一套思考系統了。當然整體來說,我想我大致上可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
  • 讀者說他寫的小說像自傳,他就寫了一本像自傳的小說懟讀者
    這位小說大家或許一生都未能跳出身份的羈絆,就像他作品裡的那些主人公,而他的讀者也總是將他的小說視為他的自傳。於是,他真的以自傳的名義寫了一部小說,即《事實:一個小說家的自傳》,其中的主人公也叫「羅斯」,也是猶太人,也是一名作家。「我寫虛構小說時,你們說這其實是我的自傳,當我寫自傳時,你們說這簡直是虛構小說。既然你們那麼洞若觀火,而我那麼混淆不清,是真是假,就讓讀者去想想吧。」
  • 《如何寫好自傳》網摘
    而自傳體小說介於自傳和小說之間,兼有自傳的真實和小說的虛構兩種特性。自傳體小說的創作者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初衷:第一類作者原本打算寫一部自傳,但又希望藉助小說的形式遮掩自傳的真實。[1]這樣的作者通常在生命即將結束前才創作自傳體小說。[2]有人甚至一生只寫一部書,就是他的自傳體小說。
  • 寫自傳是畢業生很重要的技能..
    剛畢業的小朋友,當然我也不期待有甚麼了不起的履歷,甚至我其實也不太注重學校。 畢竟大家都待過學校,也知道懵懵懂懂的學生時期常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幹嘛,讀個幾年恐怕真不會學到太多東西。 所以成績也好、學校科系也好、我是沒太重視。 我總覺得,有心向上以及邏輯思維才更重要。 (這兩個沒有,這人就根本是帶不起來的。)而一般來說,最能傳達這些東西的,其實就是自傳。
  • 張賢亮將"情人"傳言寫進自傳:讓我的自傳更熱鬧
    目前正在寫自傳的他表示,他已經將那條微博列印出來,作為自傳的材料,「這應該會讓我的自傳更熱鬧。」  稱自己覺得很悲哀  「網絡製造了一場肆虐的狂歡」  12日凌晨,網友「做他的情人」以張賢亮的「情人」身份爆料,「我和老太爺終於分手了,就是『張賢亮』……極度變態!
  • 「不平等」,為何又讓歷史學家愴然動容?
    中產階級大量減少,財富向少數人迅速集中,在英國脫歐、川普當選,以及法國的黃馬甲運動中都被充分證實。託馬斯·皮凱蒂這在歷史學界也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同年稍後出版的《歷史學宣言》對不不平等就有大段評述。畢竟,與眾多經濟學家不同,皮凱蒂在研究方法上沒有太多採自經濟學原理、法則和定律;而是跨學科地援借了歷史學家的方法。
  • 如何寫自傳
    幾年前就開始計劃,要著手給自己寫本自傳,記錄並總結一下自己所經歷的人生。但幾年過去了,開了幾個頭,有的寫了幾千字,都不能令自己滿意,就只好停下來,放棄掉。剛開始,覺得寫自傳應該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真到動手的時候,才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其實,寫自傳與寫小說一樣,首先是要確定一個體例。自傳,雖然是傳主自己寫自己,但也有各種不同的寫法。
  • 我們為什麼要寫自傳?
    如果你現在為自己寫一本自傳,你的人生,將會發生極大的改變。寫自傳,不需要多好的文採,不需要考慮什麼「乾貨」,不需要考慮對別人有用,不需要追熱點,不需要向人傳達什麼道理,也不需要吸引人的標題。只要具備面對自己內心的勇氣,直面真相和痛苦,你就可以寫好一本自傳。
  • 你想寫自傳,不知道該咋辦?
    有個朋友表示,想寫一本關於自己的書,但是呢,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我是這樣建議他的!寫關於自己的書可以是自傳、回憶錄,也可以是自傳性質的小說、散文。希特勒的自傳叫做《我的奮鬥》,但是寫這種自傳,除非你是名人,否則你只能自娛自樂,或者給自己的親戚、朋友看看,對你不熟悉的人是不會感興趣的,回憶錄同樣如此。寫自傳性質的小說或散文倒是可以,寫好了還可以出版,況且這類書也很多。比如三毛的散文集《稻草人手記》、《夢裡花落知多少》,曹雪芹的《紅樓夢》,賈平凹的《廢都》都是!這裡說的是自傳性質的散文或小說,不是自傳!
  • [人物介紹] 霍布斯鮑姆的《民族和民族主義》和「年代四部曲」
    亞馬遜德國上霍布斯鮑姆的書有的有德譯本,有的沒有。之前我已經簡單寫過點內容介紹霍布斯鮑姆這位歷史學專家。[人物介紹]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埃裡克-霍布斯鮑姆埃裡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是西方著名的左翼近代史大師,他的《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Nationen und Nationalismus:
  • 固執的,當讀者說他的小說像自傳時
    這部小說並不能像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樣擺脫他生活中身份的桎梏,他的讀者總是把他的小說當作他的自傳。因此他真的以自傳的名義寫了一部小說,那就是《事實:一個小說家的自傳》,其中主人公又叫「羅斯」,又叫猶太人),也是一名作家。「我寫虛構小說時,你們說這其實是我的自傳,當我寫自傳時,你們說這簡直是虛構小說。既然你們那麼洞若觀火,而我那麼混淆不清,是真是假,就讓讀者去想想吧。」
  • 張經緯x施展:為何要把歷史學和人類學結合起來做研究?
    《與人類學家同行》,張經緯著,九色鹿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版為何要把歷史學和人類學結合起來做研究?張經緯提到,《從考古發現中國》和《與人類學家同行》都是他在過去十年中所寫的書評彙編。這兩本書基本囊括了張經緯對歷史學和人類學的思考。
  • 小說||王高產:我給劉洋寫自傳
    我也在鎮上開店,經營的是窗簾,這種生意不像劉洋飯店那樣每日都顧客盈門,隔三差五才有會人來轉轉,反而顯得有些冷清,所以我就有大把閒時間寫點東西。實話說,我寫這些並不指望揚名或者利益,而純屬個人愛好而已。老宋兩口子不讀我的文章,但我的粉絲還是有幾個,鎮上東頭銷售沙石的女老闆,西頭買化肥的男掌柜,還有鎮上幾個店主,都是我的讀者,每次都在朋友圈給我點讚。我應該感謝他們,因為起碼得到尊重。當然我的妻子還是支持我的,口頭不表揚,但我發表的每篇文字,她都能靜心讀過。
  • 我們該怎樣寫自傳?
    自傳,既是對自己昨天的反思、總結、檢討和告別,又是對自己現在的承認、接受、沉潛和發掘,更是對自己未來的憧憬、躁動、計劃和行動。只有當一個人的自我主體意識發展到開始追求自我實現的程度,他才會考慮寫一部自傳。即使寫出的自傳可以欺騙他人,但在寫自傳的心路歷程中,作者是很難做到自己欺騙自己的。所以,自傳應成為一個人成長史的「必修課」,不能如胡適「四十多歲寫兒童時代,五十多歲寫留學時代到壯年時代,六十多歲寫中年時代……」至少也要如普希金所說,「人人都應該寫一本屬於自己的書」。
  • 從唐駿學歷造假看自傳出版:自傳多聘槍手寫 審核把關難度大
    從《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到《打工皇帝唐駿》,名人自傳是否會像捲入「張悟本事件」健康書一樣遭遇信任危機,從而殃及同類書刊呢?對此,出版界人士坦言,「沒有100%真實的自傳」。自傳多聘槍手寫英特頌圖書公司董事長袁傑偉初聞唐駿在自傳中謊稱學歷,非常震驚的同時也頗感無奈。袁偉傑表示,這年頭無論是自傳作者,還是出版社,總會出現一些急功近利的情況。
  • 卡爾|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我希望我足夠跟得上時代,認為寫於19世紀90年代的任何東西都必定是沒有意義的。但我還不會超前到認為寫於20世紀50年代的任何東西都是有意義的。實際上,你可能已經想到,這類探詢極易偏移到一些事情上面,這些事情比歷史本質這一問題更為廣泛。阿克頓和喬治·克拉克爵士之間的衝突反映了這兩代人之間的這一段時間之間,我們總的社會觀已經發生了變化。
  • 我要給將來的自己寫一本自傳
    將來我要寫自傳,所以我要認真地對待自己,認真對待每天、每人、沒事。讓自己的人生歷程都要有充實感,每段路上都要精彩萬分。自己曾經的生活乏而無味、沒有規律、虛度時光,我不想就這樣下去。一個人所養成的不良習慣真的不好改變,凡事開頭難,只要有決心肯去行動,極力去扭轉現狀。我相信不是不能開始新生活的。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只要努力就能改變!我們這些年輕人心裡都會有自己的夢想,都對未來那美好生活充滿著多彩的幻想。
  • 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寫一本自傳吧!
    如果你現在為自己寫一本自傳,你的人生,將會發生極大的改變。寫自傳,不需要多好的文採,不需要考慮什麼「乾貨」,不需要考慮對別人有用,不需要追熱點,不需要向人傳達什麼道理,也不需要吸引人的標題。只要具備面對自己內心的勇氣,直面真相和痛苦,你就可以寫好一本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