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燒腦的哲學問題,能把一個說明白都算是哲學家(上)

2020-12-15 靜夜思學

在喬斯坦·賈德的小說《紙牌的秘密》中,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座荒島上,生活著52個人(紅桃、梅花、方塊、黑桃各13人)。這些人自以為生活地很快活,但其實他們並不真實存在,只是流落到這個荒島上的水手想像出來的人物,不過他們自己從來不會意識到到這一點,直到小丑的出現。小丑總是問些奇怪的問題,搞得人心惶惶,人們想回歸到以前平靜的生活,於是決定殺死小丑。這部小說裡的小丑在現實世界中就是哲學家。

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哲學家總喜歡尋根問底,就像小孩子不斷地問為什麼一樣,惹得天怒人怨。不過哲學家的問題的確讓人難以回答,如果你本著嚴肅認真的態度去思考哲學家的問題,就會發現太燒腦了……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這本書匯集了哲學史上100個燒腦問題,有的很不靠譜,沒啥意思,有的至今無解,本文在這100個裡精選10個,大傢伙一起探討探討……

一 瞬間轉移

科幻電影《星際迷航》裡有一種可以瞬間傳送的裝置,它的工作原理我不太明白,好像是把人分解成分子狀態,傳送後再組合起來。暫且認為有這麼一項技術,它可以把人掃描後分解,再以光速傳播到目的地後合成,那麼問題來了:被傳送後的這個人還是原來的那個人嗎?

有人認為是,因為雖然有分解合成的過程,但整個過程前後,這個人的意識狀態、人格心理、記憶等並沒有發生變化,所以他還是原來的那個人。有人認為不是,他們認為最開始的人在分解的過程中死掉了,後來出現的人是「複製人」,就像複製文件一樣,被複製的文件雖然跟原件一樣,但它不是原件。

這個過程還可以類比搭積木的故事,一個小朋友花了一上午的時間拼城堡,拼完後就睡覺去了,這期間另外一個小朋友給他拆了,後來覺得不妥,又照著原樣拼回去了,請問後來這個小朋友拼的城堡跟第一個小朋友拼的城堡是不是同一個城堡?如果那個城堡放在那兒從來沒動過,我們都知道那是同一個城堡,但經過這樣一個拆開又重新拼搭的過程,我相信很難有人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那還是同一個城堡。

這個問題無聊嗎?非也,如果你能回答這個問題,上升到哲學高度,就可以一舉解決宗教裡的大難題:如果人死後可以上天堂,那麼上天堂的人是誰?大家都知道,人死了身體就腐爛了,但在宗教裡,無論是影視劇、小說,還是各種神跡,都有人死而復生或者升天的故事,或許是法力無邊的上帝又讓已經分解的身軀重新整合回來了,不過經過這樣一個分解重組的過程,復活的那個人還是原來的人嗎?

二 艱難的決定

很多場景下,理性都會告訴人,去做非理性的事情反而更理性,在這樣情境下的行為究竟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

一般來講,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理性,做事前總要經過一番「算計」,最後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做選擇,聽聽我們的口號就知道了:「理性消費」、「性價比最高」、「貨比三家」。但理性是萬能的嗎?書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哥們餓了想吃飯,左邊一家飯店,右邊一家飯店,兩家飯店供應的飯菜一樣,價格也一樣,跟他的距離也一樣,這哥們根據理性做選擇,好像沒有足夠的理由使得他去這一家不去那一家,隨便選一個吧?不行,理性的人怎麼能隨便選呢?扔硬幣吧?不行,理性的人難道會靠扔硬幣做決定嗎?結果他站在兩家飯店的中間不知如何是好!

這個時候,理性告訴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做決定,雖然「按照喜好做決定」是不理性的行為,但這又是理性分析的結果,那麼整個過程是理性的嗎?

三 紐康悖論

馬克面前放著兩隻箱子,一隻敞開,他看見裡面放著一千美元,另一隻封閉,不知道裡面放著什麼東西,一位看起來神神叨叨的人告訴馬克,你可以隨便選一隻箱子拿走,或者兩個都拿走,如果你選擇兩個都拿走,那隻封閉的箱子裡將什麼都沒有,如果你選擇只拿走那隻封閉的箱子,那麼箱子裡會有一百萬美元,但他很負責任地告訴馬克:「我已經提前預料到你會怎麼選,並根據你的選擇提前在封閉的箱子裡放了一百萬或者什麼都沒放。」馬克想了片刻,決定賭一把,只拿走那隻封閉的箱子,但等等,他已經看到了那隻敞開的箱子裡放了一千美元,為什麼不一起拿走呢?但再等等,如果這位預言師已經預料到馬克要拿走兩個,那麼如他所言,封閉的箱子裡將空無一物,所以不應該兩隻都拿走,但再再等等,那隻封閉的箱子看起來並沒有任何機關,如果裡面有錢,那麼不管馬克作何選擇,錢都不會憑空消失,為何不把兩隻箱子都拿走呢?馬克陷入沉思……

這是哲學上一個很有名的悖論,稱為紐康悖論,換做是你,你將如何抉擇呢?

四 生前遺囑

春秋時期,晉國有位大夫叫魏武子,他非常寵愛一位妃子,並告誡兒子:「有一天我若死了,你一定要把她再嫁出去。」後來魏武子病重,又跟兒子講:「我死之後,你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魏武子死後,他兒子把這位寵妃嫁給了別人,有人指責他不聽從父親的臨終遺言,他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昏亂不清,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這則小故事很有意義,但到了哲學家那裡,味道就變了,他會問:人可以為未來的自己做決定嗎?比方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可以愛一個人到天荒地老,於是許諾愛老婆一輩子,但過了幾年,他又有了新歡,對於背棄諾言的行為,他這麼解釋:「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立下了一個很重的承諾,這個承諾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但人的想法總是會變的,現在的我已經不是當年的我,所謂的諾言只能對當年的我有效,所以另娶新歡不算是背棄諾言。」

當人承諾一件事時,他總是在替未來的自己做決定,但當未來的他處於一個新環境時,應該遵守以前的諾言嗎?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五 道德困境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條法律,凡有人能把在國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贖出來,回國後可以報銷贖金,子貢有次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由於家裡有錢,子貢歸國後沒有接受國家的補償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孔子認為子貢這樣做把贖人這件事的道德標準拔高了,因而是不對的,但哲學家會問:接受國家的補償金就是對的嗎?對於子貢來講,他是經商的好手,家裡有的是錢,他贖回魯國人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回來報銷的事,但如果因此引起別人的反感就認為他應該接受國家的補償金,是不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道德綁架呢?比方說慈善捐款,人們都傾向於認為有錢的人應該多捐點,為什麼沒人認為那些多捐了的人拔高了道德標準呢?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幫助別人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地步,他還算不算道德?比如《鄉村愛情》裡的王長貴,為了幫助別人,家裡家外的東西變賣一空,他做好事的程度已經遠遠超出自己的能力,這種善行值不值得推廣?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300年前的哲學問題,腦科學回答上了?
    」這個在一定程度上由他的盲人妻子所啟發的問題,在後來成為世世代代哲學家們交鋒的戰場。哲學家們以見微知著聞名,對於那些正在探究人類知識的起源、心靈的本質的哲學家們來說,這看似無足輕重的思想實驗——如今也被稱作莫利紐克斯問題(Molyneux's Problem)——是一個極為關鍵而迷人的問題。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成人都覺得燒腦的哲學問題
    是時候該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一點哲學問題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這本《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號稱中國版的《蘇菲的世界》。我把它理解為哲學入門書,作者海天,畢業於清華大學,是個典型的理工男,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以類似小說的形式講述了14歲男孩奇奇和女孩妙妙探險的故事,從而展示了40堂關於哲學的課,並在每個故事後搭配了一幅六宮格漫畫,顯得生動有趣,並起引導小朋友思考和理解的作用。每堂課都是通過「自由男神」和兩個孩子和對話,把哲學知識和概念闡述出來。
  • 提出「缸中之腦」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病逝,享年89歲
    [摘要]普特南基於對心靈、存在、認知的討論而做出的著名之舉,正是將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懷疑論用一個思想實驗模擬了出來,這便是「缸中之腦」。在心靈哲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數學哲學、道德哲學,甚至計算機領域都有所著述。華東師範大學哲學教授童世駿曾翻譯過普特南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並與普特南有過幾面之緣。他告訴澎湃新聞,普特南是典型的分析哲學家。他早年是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對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很感興趣;同時又自覺繼承了美國本土的詹姆斯和杜威的實用主義傳統。到了晚年,有猶太人血統的普特南還對宗教哲學進行研究。
  • 學術前沿| 哲學研究新動向:讓哲學家從「扶手椅」上站起來
    前者是一種研究哲學的方式,即以實驗手段來研究哲學;後者是關於實驗的一種哲學思考與研究。實驗哲學要求哲學家從「扶手椅」上站起來,進行實驗。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華平認為,這個主張與哲學的傳統思辨形象截然相反,是對哲學方法論的顛覆。主流的思辨哲學運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嚴重依賴直覺。但是,直覺本身是否可靠,這是需要考察的。
  • 古希臘的哲學家都是數學家,而且都是很厲害的數學家
    這本書裡沒有那些複雜的公式和燒腦的計算,而是從一個宏觀的角度講述了數學和人類文明的關聯。作者告訴我們,在精神文明領域,數學深刻影響了哲學和藝術的發展;在物質文明領域,數學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甚至於人類文明對於永恆真理的探尋,也要從數學的發展中找答案。本書作者蔡天新,是浙江大學的數學系教授。
  • 16個哲學問題,你都能回答上來麼?
    每一個問題都旨在讓你思考各種類型的哲學問題並表達出你自己的觀點(如果你在閱讀後面的文字之前先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出來,那麼你將受益匪淺)。1.有沒有某種你願意為之付出生命的東西?哲學家蘇格拉底之所以甘願赴死,是因為他認為即使法律判處他死刑。他也有義務去遵守一個城邦的法律(他是服毒而死的。
  • 寫出「燒腦作文」的無錫才女圓夢北大 上哲學系
    今年5月,揚子晚報曾經報導過天一中學校長沈茂德在首屆江蘇中學校長論壇上,主動向北京大學「實名推薦」學校的作文好手、曾經寫出「燒腦作文」的女生勇力嘉上北大的消息。昨天,記者了解到,這位名叫勇力嘉的女生(右圖)成功被北京大學哲學專業錄取,但她能夠成功上北大,靠的還是實力:經過北大嚴格的自主招生筆試面試,她獲得了降分到本一線錄取的資格。在高考中,她考出了400分的高分。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甜子寫出「燒腦作文」,她曾不止一次「上頭條」勇力嘉的名字很多讀者並不陌生。
  • 推文|看不懂哲學?這份有趣易懂的哲學書單領你入門
    ……    你知道嗎,你想過或者沒想過的這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哲學家們一本正經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證據,面紅耳赤地爭論過了。在整個世界忙著探索、開墾、上天、發展的漫長歷史中,這幫哲學家們卻在死磕這個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義……    今日小編為你送上一份哲學入門書單,帶你剝去哲學表面的迷霧,用既系統又通俗的哲學知識帶你領略一番新的天地。
  • 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當這位性情暴躁的德國哲學家將柏拉圖的理念直接貶低為一樁希臘同性戀風波時,上述說法甚至有些自我諷刺。但這的確也指出了一個真實存在的謎團。真正的矛盾之處則是,在希臘誕生於愛情問題的哲學,就像波提切利畫中誕生於貝殼的裸體維納斯女神,似乎都否認了自己的出身。
  • 分析哲學在幹嘛?
    或者應該說,把概念分析視為分析哲學入門應學的第一種方法足矣,這個方法可以讓你一路用到最後一關(如果有最後一關的話),而且等到你念多了,必要的時候自然會發現「嗯哼,原來分析哲學還會作這個這個和那個那個...」。我假想這篇文章大部分的讀者是從《關於我》連過來的,你們可能是第一次光臨,對於這裡的忠誠度不太高,任何冗長複雜的論述都可能讓你撤回糟糕島從此再也不出現。
  • 安利6本燒腦哲理書籍!
    因為一篇《湖心亭看雪》迷上了張岱的文,斷斷續續的讀完了這本。用出世的心寫紅塵俗世,是我讀完最大的感受。俗世奇人、痴人說夢在張岱的筆下都鮮活起來,西湖美景、青山綠水在張岱筆下都靈動起來,不愧為「絕世散文家」。3.查令十字街84號作者:海蓮.漢芙。
  • 政治與哲學︱海德格爾的1933年:納粹主義與哲學家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納粹獲得了海德格爾的部分認可,不是對某一高高在上之物的崇拜,而更像是對一套多少有些道理、但總體上依舊粗淺並且需要智慧的哲學家去引導的體系的承認。然而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勢力,納粹以絕對的優勢統治著哲學家,他們的嘴皮子無益於這樣一個事實:他們的學術和政治前途,乃至身家性命,都取決於納粹長官的一念之間。
  • 小學生燒腦數學題,「博士生」都沒有辦法,你又能做對幾道!
    對於那些小學生的培養都是十分的重視,有些題連博士生都不一定能做的出來!小學生燒腦數學題,博士生沒有辦法,你又能做對幾道!第一題:這個題說,這個三個人都有可能是老實人或者是騙子,但是甲說:乙是騙子,乙又說:甲和丙是同一種人!問:他們誰在說謊。
  • 2020年度盤點:哲學家都在想什麼?普林斯頓哲學書單大賞
    該書在概述介紹和深入研究間取得了平衡點,對學生和學者來說都是值得一讀的作品。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Philosophy of Language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哲學家之一在書中闡述了他對該領域的整體見解,從主要成就,當下最緊迫的問題到最受期待的未來方向。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而「有沒有用」?以及「有什麼用」?這都是很顯然的價值判斷。它背後都隱藏著一個「主體」,即「對誰有用」?或者是「對誰產生什麼作用」?
  •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第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確定自己是誰,很明顯,我們不知道,這表明我們的確定性是一種重複產生的錯覺。每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給人一種恆久不變的感覺。
  • 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認知科學能夠從實證上對哲學的觀點、思想進行證實或證偽,而認知科學的實驗證據又能反過來幫助哲學重新對問題和概念進行定義和解析。更為重要的是,認知科學提供了一個客觀研究途徑,可以用於解決哲學領域存在多年僅能通過主觀思辨推動的爭議性議題。 哲學與認知科學共同攻關的一個最好例子就是道德研究。
  • 湯一介、周國平、鄧曉芒、黎鳴、王東嶽,誰能稱上哲學家呢
    美國教育網站TheBestSchools評選出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健在哲學家,第一名是紐約大學哲學系和法學院教授奎邁·安東尼·阿皮亞,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尤爾根·哈貝馬斯和當代反對西方霸權主義的泰鬥諾姆·喬姆斯基都在其中。可是這50位哲學家中,沒有一個是中國人。中國哲學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過於渺茫微乎其微。
  • 哲學問題的特質
    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不知而問」與「因知而思」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 「最接近哲學家」的陳嘉映:哲學使人跳開自身看到更廣闊世界
    陳嘉映:就個人來說,沒有太多感覺,我不是那種有名有家的人,就是一個愛思考問題的普通老人(笑)。澎湃新聞: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都很愛讀哲學,當時哲學書也容易成為暢銷書。但現在有種說法,是哲學書很難成為暢銷書,您認為是現在的年輕人真的不讀哲學了,還是看哲學的人更小眾、更潛在了?陳嘉映:80年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挺少見的、特殊的年代,當時一切可以說都是百廢俱興,包括思想和文化。那時候的哲學、繪畫、詩歌,可能沒有真正的專家,但有很多受眾,那是一個非常自由思想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