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佛教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之所以能在古印度燃起星星之火。兩個人功不可沒:
一是摩揭陀國的瓶沙王,二是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正是得益於這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持,佛陀的比丘僧團才日漸壯大,甚至有了與婆羅門教相抗衡的實力。
可以說,沒有瓶沙王與波斯匿王兩位護法明王的支持,佛教根本不可能成為一支地域性宗教。
而且,瓶沙王、波斯匿王與佛亦師亦友,數十年如一日的供養佛陀並整個比丘僧團。按說,如果論福報,世上無如瓶沙王與波斯匿王二人者。可讓人不解的是:瓶沙王被自己的兒子幽閉七重密室而悶絕,波斯匿王因兒子琉璃王發動政變,被迫流亡而難死……
對了,瓶沙王、波斯匿王與佛三者間還有「八竿子」才能打著的親戚關係。一起隨七葉君了解一下:
我們知道,釋迦族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佛陀,在他29歲的前一晚出家了。當時早有仙人、相士預測,如果他在家,會成為統治天下的轉輪聖王。因此,許多人相信:佛陀放棄王位、放棄人間至上的榮華富貴,以此來佐證佛的偉大!
真假暫且不論。歷史的事實是:彼時的釋迦族早已沒落,它不過是憍薩羅國的附屬城邦小國,面積相當於今大臺北地區大小,可以說彈丸之邦。而且,釋迦族採取的是部落共和制,而非嫡長子繼承制。
也就是說,即使佛不出家,淨飯王離世後,他能不能被各部落推選為王還未可知。當然,繼任王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佛陀證道後,他在第一次返回釋迦族並帶走了7位有大智慧的釋迦族王子,包括提婆達多。因此,淨飯王病逝後,釋迦族只能「矮子裡拔將軍」,選擇了佛的堂弟、有勇無謀的摩訶男王子繼位。
為什麼說這段過往?因為佛與波斯匿王、瓶沙王那「八竿子才夠得著」的親戚關係正來源於此。同時二王的結局也與佛相關。
摩訶男王即位後,彼時波斯匿王還未皈依佛陀。欺負小國新君,要求選一位公主嫁給波斯匿王。摩訶男王嫌棄波斯匿王太老,不願自己的女兒不幸福,便從宮女中選了一位,假稱公主,嫁給波斯匿王。她便是琉璃王之母、末利夫人。
也就是說,按俗家輩分,波斯匿王得稱佛之堂弟、摩訶男王為嶽丈。自然,佛算是波斯匿王的「娘家叔叔」。而波斯匿王的正妻是摩揭陀國瓶沙王的姊妹,也就意味著,波斯匿王是瓶沙王的小舅子,阿闍世太子的親舅舅。扯來扯去,因為佛陀出家,反而成了一家人吶!
回到話題,波斯匿王和瓶沙王怎麼死的?
前面說了,末利夫人非釋迦族公主,因此,琉璃王子在回釋迦族省親時,遭受辱罵,說他是婢女之子,並視他為不淨,凡他住過的地方皆用牛奶洗三遍。琉璃王子在巨大恥辱中成長,逐漸扭曲了他的心性。他全部意念就是想著如何找釋迦族人報仇。
於是,琉璃王子長大後,趁波斯匿王外出禮佛,發動政變,並滅了釋迦族,屠殺釋種九千九百九十萬人。琉璃王子的惡行自由報應,他滅了釋迦族後在河中舉行盛大慶功宴,不想河水暴漲而被淹死,入了地獄。
可與佛亦師亦友,還掛著「外甥女婿」頭銜的波斯匿王流亡摩揭陀國,打算找外甥阿闍世王求救。逃亡得很艱難,最後慘死在王舍城外的一處寺院……
那為什麼波斯匿王不找「妹夫」瓶沙王求助呢?瓶沙王的下場更慘!
話說,瓶沙王才是佛的第一個弟子。據《釋迦牟尼佛傳》記載:早在佛出家訪道時,瓶沙王便有心留下佛陀,並許諾「分國而治」。可佛一心向道,沒辦法,瓶沙王只好與佛約定:待佛證道後,要第一個回來度化他!這便是佛證道後,率弟子近半個世紀紮根王舍城的原因。
可是,佛證道後,提婆達多也跟隨佛出家。在角逐僧團領導權失利後,提婆達多勾結阿闍世王子:「汝應弒父為新王,我欲殺佛作新佛。」提婆達多沒能殺佛作新佛,可阿闍世王子卻在提婆達多的慫恿與支持下發動政變,將佛最忠實的信眾、自己的父親瓶沙王幽閉七重密室悶絕。
佛的兩位護法明王,波斯匿王與瓶沙王,與佛亦師亦友,常年供養佛陀並比丘僧團,常聽佛法,可以說甘露先嘗,法鼓先聞。按說福報遠勝於常人,然皆不幸而亡,且與佛有關,不禁令人唏噓……
歡迎關注七葉君,更多有視角的另類佛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