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清學篆刻上癮:為了一方印不睡覺也要刻完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李嵐清2003年,我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我給自己的退休生活規劃為八個字:「健身健腦、讀書創作」。

  健身,主要靠體育運動;健腦,主要是研究音樂、繪畫、篆刻等藝術門類。在藝術的道路上,我雖然在少年時代有一點點愛好和「基礎」,但主要還是後來學習的。這裡,我講講篆刻。

  我為什麼對篆刻感興趣?

  小時候,我家的胡同口有一家刻字店。每天上學、放學我都會經過這家小店,看著師傅們刻字覺得非常有趣。當時,學校裡有勞作課,一種是按老師指定要求完成作業,另一種是自由創作。因為我覺得刻字好玩,就買了幾塊普通石頭和一把修腳用的刀子(當時不知有篆刻刀),自己刻著玩,這就是我在篆刻上僅有的一點「基礎」。

  後來,因為分管文化教育,有機會參觀過一些大師的作品,我再次對篆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萌發了退下來後要研究篆刻的想法。

  在我開始學篆刻的時候,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同志曾「警告」過我,學篆刻要小心,是會上癮的,他的父親潘天壽就是一個例子。我當時想,自己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應該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最終還是被他言中了,我也很快刻上了癮,而且一發不可收。

  有時為了一方印,即使影響睡覺也一定要刻完。有時候很晚了,夫人叫我去休息,我手一抖刻壞了,還要衝她生氣。雖然如此,我實在覺得樂在其中。

  篆刻,是一種用很少的字、精煉地表達作者靈感、理念、情趣的藝術,不像寫文章,寫多少字都可以。恰恰是篆刻這樣用很少的字來表達某個靈感、某個理念、某種情趣讓我覺得非常有趣。開始就是為了好玩。同時也給自己劃了一條「紅線」,不給任何健在的人刻名章,那是專業篆刻家的事,不符合我的初衷。

  推廣篆刻的意義在哪裡?

  隨著學習和實踐過程的深入,經過思考和觀察,我逐漸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身處電腦時代,很多青年人只習慣使用鍵盤而很少寫字。中國字一定要經常寫,如果不經常寫,即使過去寫過很多遍的字也會逐步忘掉怎麼寫。何況,很多人現在確實很少動筆。

  事實上,敲鍵盤跟書寫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華文明的傳承主要以文字為載體,如果我們的年輕人都不去寫字、不會寫字,燦爛的中華文明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有中斷的危險。我心裡由此產生了一種對漢字的危機感,並且越來越強烈。

  令人高興的是,教育部已規定中小學校必須開設寫字課,這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光靠規定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還必須靠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力量來推動,讓人們正視和熱愛中國文字的文化藝術精髓。

  在各個藝術門類中,書法、國畫、篆刻都同文字密切關聯。現在,書法和國畫發展形勢比較好,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然而一提到篆刻,很多人都會說「我不懂」,敬而遠之。我也的確感到篆刻的圈子太小。中國書法家協會有同志告訴我,現在專業從事篆刻的恐怕還不到一萬人。因此,我反覆思考,篆刻藝術怎樣才能走向大眾,怎樣才能同書法、國畫等藝術一道共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做貢獻。

  怎樣解決篆刻難以普及的問題?

  我個人體會,普及篆刻藝術的難題,首先是篆刻內容及其表現形式,往往離我們的時代和生活太遠。讓人不太懂,也難以引起一般人的興趣。同時,在技術層面上還有三大難點:第一,石料印材價格比較貴,而且越來越貴,一般人在經濟上承受不起;第二,很多人不會寫也不認識篆書;第三,刀法非一日之功,難以掌握。

  正是這些難點,在很長時間裡限制了篆刻藝術的發展。一個念頭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裡,那就是怎樣克服這些難點,讓篆刻藝術走向大眾。

  為此,我一直在探索、思考篆刻藝術從內容到形式如何才能讓大家感興趣,並專門進行了大量嘗試,經過實踐和展示,取得了一定效果,從我的篆刻展的留言中,我感到許多朋友過去對篆刻不了解、不感興趣,現在覺得篆刻確實很有意思。但是,我所提到的三大技術難點還是比較難解決。

  一是如何解決印章用料難、選料貴的問題

  在研習音樂和素描的過程中,我萌生了要為一百多位中國優秀文化藝術大師刻印的想法,但畢竟年事已高,已難以承受高強度的操刀石印篆刻。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我嘗試使用木頭材料,用電動刻刀篆刻,結果效率非常高,只用兩三個月就完成了計劃。

  從這一實踐出發,我偶然間竟找到了一個在大眾中普及篆刻藝術的捷徑。木頭印唯一的缺點是不美觀。我想,中國的漆器藝術十分發達,就請來漆器廠的師傅們幫我「化裝」木頭印,結果非常漂亮。

  其實中國傳統的漆器藝術比篆刻藝術還要早,最早出土的河姆渡漆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歷史。把六七千年的漆器藝術跟兩千多年的篆刻藝術有機結合,是那樣的相得益彰。這個試驗雖然成功了,但漆器的製作工藝也是十分複雜的,要普及還是很困難。後來,我發現家裡的鋼琴雖歷經很多年,表面依然光亮如新,便找來鋼琴廠的師傅用鋼琴漆試試,也非常漂亮。

  我自己曾搞了半輩子汽車工業,汽車漆等金屬漆也是非常好的,經過試驗,也取得了成功,一下子解決了廉價木頭印不美觀的問題。

  二是如何解決不會篆書的問題

  其實,這也並不難。現在有不少篆書字典,不會寫的字一查就知道了。我有一本很好的字典,它能告訴你一個字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是怎麼刻的,所有名家刻這個字的書法都可供我參考。更為方便的是,現在還有類似的軟體字庫。利用這樣方便的條件,久而久之就會掌握篆書的規律和變型的藝術,不會寫篆字的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這樣,不只是篆刻家,所有的畫家、書法家甚至普通人都可以自己治印。

  三是如何解決刀具、刀法的問題

  我開始刻木印用的是改裝的電動刻刀手工刻的,如果想更容易,甚至連電動刻刀都不需要,用雷射刻字機就行了。全自動的雷射刻字機其實並不昂貴,比一臺iPad都便宜。我希望把玩電腦的年輕人也能吸引來「玩」篆刻,啟發他們在電腦上設計,有不會寫的篆字,在書上、軟體上甚至是網上一選,自己再加以修改設計,往刻字機裡一放,印章就出來了,既方便、簡單,又廉價、美觀。

  解決了三大技術難題,又有新的問題產生了。我們通常不是講「金石篆刻」嗎?現在既無金又無石,還能不能稱為篆刻?

  其實,在中國漫長的篆刻史中,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並沒有一定要用刻刀刻石,在很長的歷史過程中,大量出土的印是金屬的,還有少數是玉制的(玉印也是鑿出來的而非刻出來的)。到了元代,才開始有文字用石頭刻印,趙孟頫、王冕等文人在石頭上書寫印文,讓工匠操刀刻制,到明代從文彭起,才自己在石料上刻印,可見石印的歷史並不太長。

  既然那些金屬的、玉制的非「金石」之印都被視為寶貴的篆刻遺產,我們在當代為了篆刻大眾化的需要,改變印的質地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我們的木頭印甚至已經不用傳統的篆刻刀了,用手動的、自動的機器刻刀就可以完成。

  吳昌碩、齊白石先生那個時代用的工具跟我們現在的也不會一樣。那時哪有合金鋼、納米材料?工具一定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到這個地步,理應允許篆刻技術有新的發展、新的選擇、新的突破,至少是一種選擇。

  有的同志說我的「漆藝篆刻」是「粗糧細作」,因為成本很低,又美觀,有的甚至比石印還好看。我推廣這些方法,絕不是要取代手工制的石印,只是為了尋找一種而非唯一的易於在大眾中普及篆刻藝術的方法。

  有人可能會問:大家都能自己刻印了,篆刻家豈不是沒有生機了?

相關焦點

  • 李嵐清:藝境情懷說篆刻
    李嵐清篆刻的「北京精神」印章  我刻這幾方「北京精神」印章,基本上用的是傳統篆刻風格。既然是「北京精神」,肯定要用篆書來刻,也要考慮讓普通人都能夠看懂。後來,因為分管文化教育,有機會參觀過一些大師的作品,我再次對篆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萌發了退下來後要研習篆刻的想法。  在我開始學篆刻的時候,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同志曾「警告」過我,學篆刻要小心,是會上癮的,他的父親潘天壽就是一個例子。我當時想,自己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應該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最終還是被他言中了,我也很快刻上了癮,而且一發不可收。
  • 李嵐清同志贈送清華大學校訓篆刻印
    李嵐清同志贈送清華大學校訓篆刻印清華新聞網10月28日電(記者 柳 夏)10月26日,《中國部分高校校訓篆刻作品選》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首發式。該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收錄了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的184方篆刻作品,其中除8方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教興國和德智體美外,其餘176方均為高校校訓,為清華大學篆刻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收錄其中。這些篆刻作品,使用的書體主要為小篆和大篆,規範典雅,富於美感。本書也是國內首次以校訓為內容和題材,集中創作並結集出版的篆刻作品集。
  • 英文版<中國印-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作品集>首發
    中國經濟網倫敦11月1日訊(記者王傳寶)《中國印-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作品集》英文版首發式日前在倫敦舉行。    該書由英國麥克米倫出版集團、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聯合出版。    全書收錄了李嵐清先生461方篆刻及部分書法作品,涵蓋中國篆刻、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當代中國和生活情懷五大部分。整本書以印、詩、書、畫、圖片、文字結合的豐富形式,讓人在欣賞和閱讀中走進篆刻書法藝術世界。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其實篆與刻是兩回事,兩者是相得益彰的,所謂篆刻,顧名思義,篆在先,刻在後,就說明篆的重要性,刻猶其次,所以學刻,首先要習篆,篆得好,刻得好,那就相得益彰了,不然,篆不好,刻就不容易刻得好,相反,篆得好,刻得不好,影響了篆,也會使整方印遜色,所以兩者要很好結合,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篆更居首要地位。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楊士修選擇了「印學」而不是「篆刻」,因為《印母》講的是一門關於摹印、刻印、品印、印人、印譜、印論的學問。「印學」不僅直指真諦,它的包容量也是「篆刻」這個俗稱無法比擬的。只要一留神推敲;就會發現印章並非全是用篆書刻制的,也不只是篆書刻成的印章才有藝術價值,印學要研究的學問更是一個「篆刻」所包容不下的。整個治印的方方面面都是印學需要研究的,它們共通的關鍵就是印章,是圍繞著印章的藝術實踐和學問。
  • 篆刻入門:學篆刻,不查字典怎麼行?
    前幾天發了幾種字典的圖片,有朋友就問我,學篆刻難道必須要備這麼多字典嗎?我回答他說:看情況,如果你暫時只是刻漢白文,朱文也只刻漢朱文印式的,那麼,基本上備一套《增訂漢印文字徵》就足夠用了;如果你最近在鑽研元朱文,一本《說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最近又迷上了戰國古璽,那你又需要《古璽文編》(不出新版了,舊版書,太貴了)或者《戰國文字編》,其實說這麼多,還是我們在以前說過的「三種印式」配合的三種字法。
  • 白文朱文如何刻?——篆刻入門小技巧小放送
    如何學習篆刻,相信是很多篆刻初學者所關心的問題。今天小牧就跟大家分享一個篆刻入門小技巧,白文、朱文如何刻?陰文即是我們說的白文,是在印石上面刻除字體線條留下的其餘部分,由於文字部分不沾印泥,所以鈐出來的文字是白的,稱為「白文」。白文印主要以滿白文為主,興盛在兩漢時期。
  • 為什麼要給孩子刻一方姓名印章
    點擊標題下方——半山雅居陽宅風水工作室 關注 在前面的文章裡,半山給提到了給孩子刻一方印章的玄學護身作用。今天就具體和大家談一談,怎麼樣利用印章,讓寶寶會更好的運勢。 首先說一下印章為什麼能避邪護身,印章在中國自古是立身之物,中國人認為「國無印信不威,人無印信不顯,事無印信不暢「,中華歷代帝王將相,都有自己專屬的印章,璽印從來都是權利的象徵,印章本身方正、厚重,帶有極大的震懾力。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學篆刻:左手篆刻字典,右手古今印譜
    我們開始入門的方法是從臨摹前人的作品開始的,不管是漢印,名家印,但我們的創作卻是從解決選定字的入印開始的。既是先定了那些字用來入印,組成我們需要的內容,當然需要篆刻字典,因為一個人如果要把成千上萬的漢字的篆書字形記在腦子裡,實在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就買了篆刻字典。
  • 學篆刻,新手如何刻印章,篆刻具體步驟,刻印如何快速上手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具有十分獨特的審美趣味。從今天起,篆刻小站將陸續編撰整理一系列關於中國篆刻文化、技法方面的內容,選題篇目相當宏大,是系統地了解、學習篆刻的好機會,也可以閱讀:篆刻入門之學篆刻系列。今天重點是教新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如果您是篆刻高手,可以轉發給新人學習,如果您也是新手,那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學篆刻,必然要接觸和學習前人的印學理念,以前我曾將吾丘衍《三十五舉》全文逐字逐句做過介紹,那是第一本印學專著,今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本較為重要的印學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談》。沈野是江蘇蘇州人,而中國的印學在晚明時期,蘇州是地理上的中心。
  • 篆刻課堂●刻印章的步驟
    從今天起,中國書法報小編將陸續編撰整理一系列關於中國篆刻文化、技法方面的內容,選題篇目相當宏大,是系統地了解、學習篆刻的好機會。今天重點是教新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如果您是篆刻高手,可以轉發給新人學習,如果您也是新手,那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篆刻學習:「印化」,實在是一件「很複雜、卻很重要」的事兒
    第一件事:「識篆」鄧散木先生有一本書叫《篆刻學》,書中明確說,要學篆刻,第一件事兒就是「識篆」,原話是「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見鄧先生手寫本的《篆刻學》開篇一段,周慧珺老師編的《鄧散木書法篆刻學》印刷體本漏掉了這一段,這實在不應該,因為它很重要。)
  • 篆刻學習:學來學去,白文印與朱文印我還是「偏科」了
    在中國的詩歌裡,「虛」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書法與篆刻與繪畫和詩歌相通,都是通過「虛」與「實」的對比形成更加強烈的視覺審美效果。
  • 學習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邊款法
    蓋在器物上,或者是為了某種實用目的,比如授官、徵信的作用,它本身就是憑證的作用,不需要再對它進行說明了。文人介入篆刻之後,這個內容不再局限於刻者名姓和制印日期,它的內容日漸豐富起來。大致的內容分別是:1、篆刻者的名、字號、齋號,時間、地點、天氣、刻印時的心情。這樣的印一般是私印,大部分是單款,這還基本上是最早邊款內容的延伸,不舉例,太多了;2、篆刻作品的所有者,印的所有者與刻印者之間的關係。
  •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 篆刻初學:齋館印的極簡史
    在篆刻分類中,有一類印叫齋館印,所謂的齋館印起源於文人和書畫家給自己的書齋起的齋號、館號、堂號,在篆刻中將這些齋號、館號、堂號刻入印中,就稱為齋館印。吾丘衍認為在齋館印方面,可以依照這個印式刻制齋館印。但是後面又跟了一句「終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從朱文。」也就是說,齋館印古無此式,所以沒有古法可依,最好能刻成朱文,為什麼呢?因為大凡文人用印,款印一般一方是名章,一方是齋館印,而名章最佳的印式就是漢白文印印式,那麼配一方朱文的齋館印,一白一朱,互相映襯,章法上最為適當。
  • 大雄的篆印之路首篇篆刻刀篇
    封門的圖那年高三,電視上我記得是下午CCTV一套裡放了篆刻的入門介紹,權當是被引進門了吧,於是從家邊上老城隍廟的印章攤位裡拿零花錢買了自己的第一個私章,一方黑黑的石頭上面還免費幫刻了我的名字我看著看著就躍躍欲試想自己也挖一方,頭腦一熱,拿起了家裡的銼刀,擦擦的就把印面磨平了。因為沒有準備,磨平印面後忽然發現沒有刻刀,也不知道當時是什麼靈感,稀裡糊塗的拿了剪刀的刀頭去挖,照著電視裡學到的步驟,臨摹原先印上的印面,兩個小時就這麼過去了,還居然挖成了。看著印面自己也想笑,這可是朱文印啊,嘿嘿我好牛。
  • 我要學篆刻,買什麼樣的刀?
    接觸到的新手越來越多,提問的問題有時候會重複,比如篆刻刀這一個方面的,每每有朋友加了微信,就開始問,我要學篆刻了,買個什麼樣的篆刻刀,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