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心理學家阿德勒給家長的忠告:這才是突破自卑,實現超越的第一步

2020-12-16 遠大生涯規劃研究院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 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被視為心理學三大奠基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在他的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1932年)指出人生的三大問題。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受到三大約束:職業發展、人際關係、婚姻問題,構成了人生的現實,人們面臨的所有困難和問題都源於此。而職業發展,更是處於最重要的第一位。

這本書是寫於20世紀30年代,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但是在當今生涯規劃教育嚴重落後和缺失的國內教育領域,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這本書也是被北京大學青少年教育MMC研究中心推薦的,一部有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讀經典。

阿德勒的研究表面,童年時期的經歷和個人後來職業的選擇有很大的關係,家庭和學校對兒童未來職業的影響也非常重要。阿德勒是較早提出了職業選擇對於人們生活有著重要影響理念的著名心理學家,同時也把這種職業選擇的理念應用到指導人們的實際中。

因此,我們在學校和家庭中,一定要儘早重視孩子的職業教育。因為阿德勒提出父母、教師以及所有對人類未來的進步和發展感興趣的人,都應該努力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訓練,以使他們在進入成年人的生活時,不至於在社會分工制度中無法佔有一席之地。

比如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孩子初中的時候,因為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厭學而早早輟學,由於缺乏社會競爭力而導致成為只能依靠父母生存的「啃老族」的例子;每年都有媒體報導很多大學生由於缺乏科學有效的職業指導,一畢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有調查顯示,高達60%以上的職場人人對自己的工作非常不滿意,僅僅為了錢而工作,缺乏動力;或者也有相當一大批中年人,由於早期職業規劃的缺失,到了中年由於對於工作不喜歡,沒有做到精進,面臨職業天花板只能哀嘆到了「中年危機」。

以上的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沒有做好職業規劃,沒有提前做好解決人生第一大問題—職業發展規劃的準備。

一、早期訓練的重要性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在後天選擇什麼樣的職業,與他們早期的訓練有很大關係。通常來說,一個人在三四歲的時候,他的職業取向便已基本定位。在此後的歲月裡,他基於這種定位的興趣會日益突出。假如我們從小便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這方面的興趣,顯然,我們就會在職業上少走很多彎路。

二、家庭和學校對職業興趣的影響

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母親是影響我們職業興趣的第一個人。實際上,假如我們在人生的頭四五年就能受到母親良好的培養,那麼會對我們長大以後的主要活動範圍產生重要影響。正因為這樣,凡是有人找阿德勒做職業規劃,他必然會先了解他們的早期生活,包括詢問他們小的時候對什麼感興趣。實際上,人們在小時候的記憶會在潛意識裡讓他一再把自己培養成這樣的人。

阿德勒提出,培養一個人的第二步,主要是在學校。與過去(20世紀30年代之前)相比,他相信,現在的學校(歐美發達國家學校)日益重視培養孩子的職業興趣,以及訓練孩子們眼、耳、手的配合。其實,這種肢體配合度的訓練與其他學科幾乎一樣重要。

當然,我們還要知道的是,各學科也都會對孩子的職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儘管一些人長大後說,自己早期學習的拉丁文後來都已忘記,但這並不意味著早期學習這些科目對以後的工作沒有用,只是我們已經將這些科目的知識潛移默化地糅合進日常應用裡了。通過長期積累的經驗,我們發現,學生學習這些科目,是訓練其他職業技能的一個絕佳途徑,並為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此外,我們還發現一些新式學校注重教會學生手工藝技術,這樣的話可以很好地鍛鍊學生的動手技能。當學生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從自己的手中出來時,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還是很有幫助的。

三、糾正哪些潛在的錯誤?

有些人在選擇職業時,比較任意,但選擇後又會不滿意。其實,對這些人來說,獲得一份職業,好像並非一份工作,不過是一種優越感罷了。他們時常會以這種優越感向別人炫耀,卻忘記了這些工作為人們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實際上,這些人總是被寵壞的孩子,他們的興趣僅在於炫耀自己,不斷地獲得別人的幫助。

還有些孩子不願擔任領導職位,他們總希望自己的前面有一個帶領人,然後自己做他們的下屬。其實,這也不是孩子眼中健康的發展態勢,我們要打擊這種奴性思維。假如孩子的這些思維不加以阻止,那麼長大後,他們就難以在組織中起到主導作用,並僅滿足於選擇一個小職員的職位,從事一些無足輕重的例行工作。

此外,逃避工作、好吃懶做、馬虎大意等錯誤傾向均開始於生活的早期。假如我們發現有個小孩走向了這種困境,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們發現其中的原因,並儘可能幫助他們改正。而且,從我們得以生活在地球上的常識可以知道,一種符合邏輯的思維是,我們註定要工作、合作與奉獻,只有這樣,人類的生活才能夠延續。

四、才能的培養

我們可以知道,早期努力是後來成功的基礎。假如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她要給自己的布娃娃縫一頂帽子。當看到她在忙碌時,我們告訴她什麼樣的帽子漂亮,還可以給她提出好的建議,包括怎樣縫才會更漂亮。如果這樣的話,小姑娘顯然會受到鼓舞,而且在縫帽子的時候,會加倍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手藝。

假如我們不是這樣,而是一看她拿著針縫帽子,就緊張地對她說:「快把針放下,會扎傷你手的!而且,我們也沒有必要做這頂帽子,我們可以買頂比這個更漂亮的帽子。」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孩子可能會放下手裡的針,並放棄努力。

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兩者,就會發現,前者可以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藝術創作力,會從小就培養她工作的能力;後者會讓孩子慢慢覺得無法判斷自己的興趣究竟在哪裡,並會認為買來的一定比自己做得好,久而久之,也就影響了自己的工作興趣。

五、辨識孩子的興趣

一個人在童年時,對某方面的興趣會對今後的職業選擇影響深遠。然而,我們知道,孩子小時候的興趣比較瑣碎與寬泛,我們怎樣才能辨識預測孩子今後職業的興趣呢?

1.童年時代的宣言。

可以說,要是孩子在小時候就發現自己長大後該從事什麼職業,那麼這個孩子的發展自然會簡單很多。其實,類似的問題,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曾問過孩子,但很多答覆顯然難以反映出孩子的真實狀況。因為孩子們在回答時,不少情況都是信口而說的,並未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比如,孩子們可能會說想當飛行員或者司機,但他們又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這些職業。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認清自己選擇的動機,從而推測出他們未來的前進方向,並幫他們找到推動力量與目標,以及實現的方法。同時,我們詢問孩子未來期望從事的職業時,孩子的回答也可以反映出他們認為有優越感的職業。從孩子的回答裡,我們還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能夠有助於他們的其他機會。

當孩子到十二三歲時,會更加清楚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我聽到這樣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的職業方向時,常會感到一種悲哀。當然,或許這樣的孩子表面上沒有什麼雄心,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未來的職業毫無興趣,他們也可能野心勃勃,只是不願說出自己的野心罷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要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並對他們的興趣加以訓練。

還有些孩子雖然18歲了,面臨高中畢業,但對自己的未來還是拿不定主意。很多時候,他們在學校是出色的學生,可面臨生活時,卻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他們富有野心,但不懂得與別人合作,因而無法在勞動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隨之也就找不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由此可見,我們早一點問孩子長大後想幹什麼,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起碼不至於讓孩子以後面對社會時,對職業一片茫然。事實上,阿德勒在一些學校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就常問學生這樣的問題、這樣的話,孩子們就不會忘記這個問題,並思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然,阿德勒通常還會問學生,為什麼做出這樣的答覆。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常帶有啟發性。比如說,從孩子的回答裡,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生活方式,還可以看出他們的興趣,以及他們認為生命裡最寶貴的東西。實際上,只要孩子認為的這種寶貴的東西對人類有益,我們就應該予以支持和鼓勵,因為只要符合社會的正當需要,我們也無法說清哪些職業高尚、哪些職業低下。

我們相信,只要孩子們專心為自己的選擇去努力,並致力於為別人的幸福做貢獻,他就和別人一樣,完全是有用的、重要的。實際上,他們的職業不過是勞動分工的需要,並藉由自己的職業,更好地訓練自己,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還可以完善自己的志趣。

阿德勒還發現不少人,他們的志趣長時間停留在四五歲時所培養的方向上。儘管後來由於生活的壓力,他們從事了與自己興趣無關的工作,但他們仍會時常留戀自己童年時的記憶。由此可以進一步看到,童年時期的宣言與訓練,對我們而言,是多麼重要。

2.早期記憶。

在對人們進行職業指導時,早期記憶需要予以仔細考慮。假如孩子在他的早期記憶中,對視覺的東西感興趣,我們就可以判斷出他比較適合做需要用雙眼的工作;假如有些小孩對與人說話,對聲音、風吹或鈴響感興趣,我們可以判斷出他們屬於聽覺型,由此可以推測出他們比較適合做與音樂有關的工作。

還有些人在回憶中,對一些動作印象深刻,那麼他們可能對運動類的工作比較感興趣,或許會喜歡做些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

3.表演的遊戲。

我們時常會看到孩子們做「過家家」的遊戲,這可以折射出孩子們在為成人生活做著準備;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對機械錶現出濃厚的興趣。兒童在遊戲中的表現,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們的興趣所在,比如,有的孩子想當一名老師,他在童年時可能會聚集一群小孩子,做出老師給學生上課的樣子。假如孩子將來能夠實現童年時期的抱負,顯然可以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一份成功的保障。

對於一些渴望當媽媽的小女孩,她們可能會喜歡玩布娃娃,而且對培養嬰兒有濃厚的興趣。假如她們下面還有弟弟或妹妹,就會表現出對弟弟妹妹的熱心照顧。我們應當鼓勵她們的這種行為,也不要害怕小女孩玩布娃娃。有人覺得這麼小的女孩給她一個布娃娃,看著她仿佛當媽媽一樣地玩,似乎不太實際。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小女孩的這種遊戲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以後作為母親的角色。實際上,女性在幼年時有這樣的遊戲經歷,對她以後做一個出色的母親是有幫助的。

在這裡,阿德勒要再次強調母親通過母性為人類成員所做的貢獻。假如這些母親關心子女,引導孩子健康發展,並把他們培養成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成員,鼓勵他們去合作,那麼,這樣的母親是偉大的,她們所做的工作就極為寶貴,甚至無法衡量。

六、職業選擇的一些影響

孩子們在小的時候,越是感覺難以把握的事情,反倒越會激起他們濃厚的興趣。比如說,孩子毫無準備就遇到了疾病或者死亡的問題,他們一般會對以後做醫生、護士或者藥劑師感興趣。對於孩子這種基於解脫某種痛苦的職業選擇,我們應當加以鼓勵。

我們還會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有志於將來做一名醫生,他會很早就進行這種訓練,包括小的時候扮演醫生給人打針看病。有時,遭遇過死亡經歷的孩子也可能會選擇文學藝術創作來追求一種永生。

孩子們還有一種努力比較常見,那就是試圖超越家裡人,尤其是父母。這其實是令人欣喜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一代人更比一代人強。有時,一些孩子想超過其父親的成就,那麼,他父親的成就顯然可以為他的進取提供一個好的開始。舉例說,假如一個孩子的父親是警察,那麼,這個孩子的抱負或許致力於成為一名律師或法官;假如他的父親受僱於一家醫院,那麼孩子可能想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醫生;假如父親是位老師,那麼孩子可能會想當大學教授。

(文章內容來源: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自卑與超越》,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和第十章:職業問題)

根據世界頂級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實施生涯教育應當儘早進行,它關係每個孩子人生問題解決的第一步。曾經也有知名學者說,生涯規劃教育關乎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各個細節,如果說生涯規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底座也不為過。相比較歐美發達國家的生涯規劃教育,我國國內的生涯規劃教育理念和實施均起步較晚,較為落後,專業人才缺。需要我們在借鑑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儘快培養專業、優秀的生涯規劃指導人才,對各個階段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生涯規劃教育。

相關焦點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名的確有著突出貢獻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並不為我國大眾所熟知,在書市上也鮮有他的書籍。《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 《自卑與超越》:如何超越自卑實現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自卑情結是可以超越的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給出了答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de Adler),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早年間,阿德勒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核心成員,後退出維也納心理分析協會,創立個體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 生長物語
    阿德勒提出,人在開始生活時即具有自卑感,它是人人都會有的感受,並不需要為此羞愧或更加自卑,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正確理解和面對它。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自卑與超越理論的提出最初來源於他本人的成長經歷。阿德勒的家庭富裕,但童年生活並不快樂。
  • 解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心靈的困惑與自贖
    自卑情結:無所適從的悲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現代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提起心理學,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們經常在刑偵劇裡看到的犯罪心理學家運用讀心術來找出罪犯的情景。
  • 《超越自卑》: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超越自卑》中譯本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弟子為榮格與阿德勒,但兩人都因為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合而分道揚鑣,先後自立門戶。不少學者認為,榮格的成就已然超越了弗洛伊德。而阿德勒的聲望,則似乎相對而言要稍遜一些。
  • 心理學家阿德勒:因為每個人都會自卑,所以才要追求優越和完美
    這是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觀點,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心理學家和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與《理解人性》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人可以超越自卑,創造另一個自我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代表作[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龍文廣 譯ISBN:978-7-5143-8692-9定價:39.80內容簡介《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代表作。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人可以超越自卑,創造另一個自我本書以「自卑情結」為線索,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影響及轉變,旨在幫助人們克服自卑感,超越自我,找到個人與世界和諧共處的有效途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學生、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後因觀點不同與弗洛伊德決裂。阿德勒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有《自卑與超越》《自卑與生活》《人性的研究》《兒童的人格教育》等。
  • 如何超越自卑,突破自我?|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給你密鑰
    而這中最關鍵的是,為了克服自卑,我們給自己樹立了什麼樣的目標。不同的目標把我們指引向了不同的道路,決定了我們是戰勝自卑,贏得更廣闊的人生;還是陷入越來越深的自卑感,走向愈加掙扎的泥潭。而這一切的答案就在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中。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的核心點是什麼?看完這篇定見分曉
    真正主宰我們命運的,不是我們經歷過什麼,而是從這些經歷中打破自我設限,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隨時隨地活出全新的自己。——阿德勒《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從探索生活出發,以人人皆有的「自卑感」為核心,啟迪我們如何去超脫內心的自卑,從而理解真實的生命意義。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也是備受震撼,對真實的自我、生活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因而在這裡想簡單寫幾點看法,不求對本書理解透徹,只求能夠拋磚引玉。
  • 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如何走出自卑的性格,走向卓越的人生?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開始分享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解生命》。在分享這本書之前,我們有必要介紹了一些,阿德勒這個人,在心理學領域,有三位大師,一位是弗洛伊德、一位是榮格,另外一位就是阿德勒,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 你看不懂的《自卑與超越》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在自我評估過程中感到過多的缺點、過錯、無能,則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阿德勒一開始也是一個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他曾是一個四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人,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讓他自我放棄,相反,這使得他不斷上進,不斷突破自己。
  • 如何克服自卑?如何實現超越?—《自卑與超越》有感
    發現好久都沒有更新了,因為最近是在考試月,需要很多的時間複習,今天讀了一本比較有意思的書叫做《自卑與超越》,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大家都知道心理學的書在我們大眾眼中都是比較枯燥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卻有些特別。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但阿德勒的哥哥卻非常聰明,也生的好看,所以阿德勒母親非常偏愛哥哥,這讓4歲的阿德勒特別自卑,一度跟哥哥和母親的關係都不太好。幸運的是阿德勒有位好父親,一直鼓勵他。在父親的鼓勵下,阿德勒的自卑心理,成為他向哥哥和母親證明自己很優秀的動力。
  • 心理學家阿德勒:「自卑」是一種動力,「自卑情結」卻是一種阻力
    自卑,是一種很常見的人格特質。根據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卑的特質。只是有的人會把自卑當成自己的一種動力,而有的人,卻會讓自卑成為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種阻礙。對此,阿德勒自卑分成兩種,一是「自卑感」,二是「自卑情結」。「自卑感」人生來就有的一種感受。人的誕生,首先需要面對未知和充滿危險的外部世界,自卑產生的焦慮會讓我們儘量躲開一些可能存在的威脅,創造能夠抵禦風險的工具,提升自己的技能,去應對外部世界的風險。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超越自卑感是一個人一生不竭的動力,也是獲得成就的根本因素。雖然從科學角度,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於自卑感,有失偏頗,但是在那個年代,阿德勒是把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引向個人和社會的交互,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著名的觀點,是具有開創性的。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
  • 如何克服自卑?聽聽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怎麼說
    但自卑就是不好的嗎?自卑到底是一個人超越自我的阻力,還是動力?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裡,細緻地討論了自卑這個問題。他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對自卑感有著深入研究的學者,當屬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
  • 《自卑與超越》:一個自卑的人必須要知道的四件事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著作,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一個並不富裕的猶太家族,一生閱歷豐富,歷經磨難,幼年患上佝僂症,5歲又患上肺炎險些喪命,看上去又矮又醜,在同齡的兄弟中他經常感到自卑,但不幸的童年並未使他消沉,在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做一名醫生,他決心「與死亡做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