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消極確認之訴初探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2015-07-02 14:46:14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劉學學

  【摘要】:在我國民事訴訟理論中,消極確認之訴屬於確認之訴的一種。然對於消極確認之訴,我國民事訴訟理論中缺乏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制度上關於消極確認之訴的規定也不完善,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消極確認之訴的認識和處理也不盡相同。本文從消極確認之訴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角度出發,剖析消極確認之訴發展滯後的原因並對消極確認之訴的價值進一步闡釋,提出完善該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消極確認之訴 實體權利 訴訟權利 訴權平等

  近年來,我國大量新類型的民事糾紛案件湧人法院系統,這給法院案件審理帶來了較大困難,對於一些新類型案件,法院是否應當受理、受理後如何進一步審查暫時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比如:當事人主動提起的請求法院確認與被告民事法律關係不存在或者某種狀態不存在的訴訟越來越多,例如很多醫患糾紛,手術致人死亡,患者家屬圍堵醫院,要求醫院進行賠償,而不是通過訴訟途徑維權。這對醫院正常的工作秩序,甚至對社會影響無疑都是很大的。這時醫院能否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患者的死亡與醫院並沒有因果關係。那麼,法院能否受理醫院的起訴?即便法院受理了醫院的起訴,那麼案件受理費、舉證責任等等的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因為此類訴訟不同於傳統的實體權利人提起的訴訟,我國目前尚缺乏這方面的相關理論和立確認之訴的立法規定,還僅僅停留在確認婚姻無效、合同無效以及智慧財產權中確認不侵權,而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於消極確認之訴是否存在受理的價值存在分歧,這就導致司法實踐中對消極確認之訴的受理存在著較大差一。法律的價值是為了解決社會糾紛維護社會良好秩序而存在的,而我國的現實情況表明,民事消極之訴確立的領域及深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訴訟需求。消極確認之訴已經滯後於社會發展的速度。消極確認之訴發展滯後具體有以下幾點因素。

  一、消極之訴發展滯後的原因剖析

  1、我國民事訴權理論長期以來存在著程序與實體不分的傾向,且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無權利就無救濟已成為法律界不成文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該權利據多數人的理解僅僅是指實體上的權利,而忽略了當事人程序上的權利。司法實踐對消極確認之訴往往持排斥態度,在司法者看來,民事訴訟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而債務人並沒有實體上的權利可供保護,自然沒有權利訴至法院。

  2、消極確認之訴與民事訴訟制度中追求的效率價值不符。消極確認之訴看似與民事訴訟制度中所追求效率的價值不符。如果按照消極確認之訴的法律模式運作,首先其是對法律關係存在與否作出判斷,如果原告勝訴,法院不需要判令敗訴一方當事人履行一定的給付義務,不具有可執行的內容。如果被告勝訴,其還需要進一步提起給付之訴才能實現自己的實體權利。從現實意義上來看,消極確認之訴並沒有直接處理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這與效率價值相悖。在司法實踐中消極確認之訴也往往作為請求給付的前提,比如無效婚姻賠償制度的適用應以婚姻被確認無效為前提條件。

  3、厭訴型訴訟理念的影響。考察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佔據中國的主流價值,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為貴思想深入人心。這種觀念特有的穩定性及其規律性不可避免的影響我國的訴訟領域。在此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很多當事人並不是通過訴訟來解決糾紛,更習慣於通過和解 、調解等「不傷和氣」的方式解決矛盾。積極確認之訴尚且如此,消極確認之訴由於往往被披上「惡人先告狀」的表徵而更加難以被人們理解接受。

  4、消極確認之訴容易引發大量毫無意義的訴訟,浪費司法資源。消極確認之訴畢竟是請求法院確定某種法律事實或法律關係不存在的訴訟,如果對此不加以限制,任何人都有權利訴至法院。因此,消極確認之訴尚未被我國立法與司法界完全的承認並加以實施。筆者認為,這種擔心固然有必要,但如果加以條件限制,對於上述的濫訴情況是可以遏制的,不能因噎廢食,要權衡該制度實施的利弊,並儘可能將消極的因素降到最低。

  上述事例已經很好的說明消極確認之訴存在的社會必要性,如果將醫院提起消極確認之訴的權利剝奪,那麼可能面臨的是醫患家屬無休止的糾纏。從法理角度來分析,消極確認之訴亦具備相應的立論基礎。

  二、受理消極之訴的法理依據及制度價值。

  1、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平等。無救濟就無權利,權利救濟至關重要。如果一種權利得不到救濟,那麼該權利就如一紙空文。訴訟權利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發生爭執或出現不穩定狀態起訴到法院,啟動司法救濟的請求權利。民事實體權利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基本權利。有人說實體權利與程序權利(訴訟權利)是皮與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實體權利是訴訟權利的基礎。通常當事人沒有實體權,也不會去法院起訴(惡意訴訟、濫訴除外),這也是消極確認之訴不被納入司法救濟的原因之一。然而實體權利主體與訴訟權利主體是兩種不同的權利主體,不能認為只能有實體權利的前提下才能談程序權利,否則將會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造成當事雙方訴訟權利的不平等。自18世紀法國革命時期的《人權宣言》開始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該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成為法律制定的重要原則。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因此在處理民事案件過程中,應當給糾紛的雙方提供平等的行使訴訟權利的機會,使他們有機會闡明自己的主張,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糾紛的雙方都有在當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時或對自己的權益感到不安時,向法院提起訴訟,將糾紛解決的權利。如果不能為糾紛雙方提供平等的訴訟機會,很明顯對糾紛的另一方是不公平的。當然也不利於糾紛的解決。

  2、消極確認之訴中蘊含訴的利益。訴的利益是指: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者發生民事糾紛時,需要運用啟動司法公權力介入予以救濟的必要性。它是糾紛一方所享有的利益面臨危險或情緒陷入不安時,為了消除危險狀態或不安境地而訴諸於司法的手段。訴的利益是考量糾紛一方提起的訴訟進入司法救濟程序的必要性和現實效果。「權利人」一方不主動提起訴訟而是採取糾纏取鬧等方式來主張權利,使糾紛雙方的權利義務關係處於不穩定狀態,「權利人」這種行為使另一方處於不安定狀態,這對另一方造成了一定影響。消極確認之訴蘊含訴的利益:糾紛雙方利害關係是否存在不明確,導致糾紛另一方感到其不安狀態存在,並且這種不安狀態能夠通過訴訟終結。在「權利人」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糾紛另一方的這種不安定狀態只有通過提起消極確認之訴來終結。這種消極確認之訴是糾紛解決的現實必要,亦是解決糾紛的合理手段和途徑。現階段,我國不斷出現新型的民事糾紛,因此對訴的利益的定位更凸顯重要性。

  三、受理消極確認之訴的特殊條件

  消極確認之訴是原告對被告主張一定的法律關係不存在,要求法院以判決確認法律關係不存在之訴。因此必須考慮到消極確認之訴的特殊性,如上文所述,可能會導致當事人的濫訴,私權利也必須一定條件或規則的限制,否則其與公權力一樣,容易濫用。故應予以以下條件限制。

  1、現實糾紛的存在。消極確認之訴應建立在糾紛存在的基礎之上,如果不存在現實的糾紛,根本談不上民事訴訟;如果雙方能夠通過訴前的協調、調解或溝通解決糾紛,則不能賦予糾紛另一方啟動司法訴訟的權利。因此對於消極確認之訴來講,起訴人必須要證明存在現實的糾紛,這是受理該類起訴的前提條件。

  2、糾紛為法律糾紛。這也是法院受理一般民事案件的要求,不是所有的糾紛都會納入法院的受理範圍,如果當事人只是簡單的事實糾紛而不是法律糾紛,則不屬於法院受案範圍。

  3、起訴人與糾紛有利害關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定,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進入司法程序後,不論稱謂是原告抑或是被告,其之間的法律關係或者利害關係必須客觀的存在。利害關係或法律關係是連接糾紛雙方的紐帶。私權利屬個人權利,應在個人自由意志下處分,其他人無權介入或幹涉。因此只能賦予有利害關係的人提起訴訟的權利。

  4、糾紛的另一方當事人沒有提起訴訟。消極確認之訴實質上原被告訴訟身份和地位的互換,因為原告怠於行使訴權,致使糾紛的解決不能夠進入司法程序,為了避免糾紛進一步擴大化,此時應當賦予糾紛另一方啟動訴訟的權利。消極確認之訴是對另一方的一種司法救濟,如果不賦予糾紛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權利,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就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既影響當事人的糾紛的解決,又影響社會秩序。然而,只要「權利人」一方選擇了訴訟途徑,該糾紛已納入司法解決途徑,另一方也沒有提起消極確認之訴的必要。

  四、小結

  民事訴訟的目的是解決社會糾紛,維護社會良好秩序,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當代法治社會禁止私力救濟的情勢下,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訴訟權利得不到保障,就無法啟動民事程序,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維護和救濟。消極確認之訴的確立有利於解決社會糾紛,平等的保護糾紛雙方的訴訟權利,更有利於化解纏訪鬧訪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因此,應當擴大對消極確認之訴的受案領域,從立法司法等領域不斷完善對民事消極確認之訴的制度規定,使民事消極確認之訴的制度規定更加具備科學性、完備性和可操作性,從而更好的維護社會良好秩序。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設立執行主體變更確認之訴初探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意見》規定的4種情形。具體為企業分立、合併;企業名稱變更;被執行人為公民死亡的執行;案外人提供擔保。  確認之訴,是我國民事訴訟理論研究按訴訟請求內容為標準,對訴的種類的劃分。他是指原告向法院提出確認其與被告之間是否存在某一民事法律關係或者其與被告之間的某一民事法律關係是否有效的請求。
  • 給付之訴、確認之訴和變更之訴的區別
    一、概念給付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原告履行某種特定給付義務的訴訟;確認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確認原告與被告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係的訴訟;變更之訴也稱形成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通過判決改變或消滅既存在的某種民事法律關係的訴訟
  • 淺談合同糾紛中的確認之訴及將來給付之訴
    三、問題涉及到的確認之訴及將來給付之訴制度  所謂確認之訴,是指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確認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爭議的民事法律關係是否存在或者存在的具體狀態之訴。傳統理論認為,確認之訴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當事人提出確認之訴的目的,不是要求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履行一定的給付義務,而是要求法院明確某一爭議的民事法律關係是否存在或者存在的具體狀態,法院對確認之訴進行審理後所作出的判決,本身沒有給付內容,不具有執行性。第二,當事人所請求確認的爭議的民事法律關係,既可以是原告已經受到實際侵害的民事法律關係,也可以是原告尚未受到實際侵害的民事法律關係。
  • 民事訴訟法中的關於訴的基本理論
    二,訴的分類民事訴訟法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將訴分為三類分別是: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給付之訴。其中形成之訴又稱為變更之訴。(1)確認之訴:確認之訴即原告請求法院確認與被告之間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法律關係的訴,進一步分為積極的確認之訴與消極的確認之訴。
  • 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的可行性分析
    由此可見,實踐中法院多數對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持消極態度,其中有一起是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再審案。這是否可以說明最高人民法院對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不予認可?多數法院對當事人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的請求關上了閥門是否妥當?
  • 確認之訴的限縮及其路徑|《法學研究》2018年第1期
    總之,從最能夠體系性地反映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認之訴範圍態度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來看,我國確認之訴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其訴訟標的可以是各類法律關係和絕對權。除了在侵權糾紛中對消極確認之訴的範圍予以較為明顯的限縮外,並未限制其他確認之訴的提起。  (二)司法實務中的確認之訴  在我國的司法實務中,確認之訴更是廣泛存在。
  • 淺析確認之訴判決的可執行性
    在執行實踐中,常常遇到上述這樣的案件,那麼確認之訴的判決能否進入執行程序呢?  這裡我們不妨再來認識一下何為確認之訴和給付之訴,其二者的區別與聯繫何在?  所謂確認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確認其與被告之間是否存在民事法律關係的訴。
  • 最高院:已經其他裁判確認的事實,不得另提相反的確認之訴!
    裁判概述 原告提起確認之訴除應符合起訴的一般條件之外,還應具備確認之訴的特別要件,即原告的權利或權利狀況面臨現存的不確定風險,具有提起確認之訴消除風險的必要性。
  • 如何提起股權確認之訴
    股權確認之訴一般是指股東之間股權確認糾紛引起的訴訟,最常見的類型是顯名股東不承擔隱名股東的出資事實那麼如何提起股權確認之訴?下文資明群律師為您詳細介紹,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一、什麼是股權確認之訴?  確認之訴,是指當事人要求人民法院確認某種法律關係存在或不存在的訴訟。確認之訴即要求確認法律關係、權利關係之訴,確認判決即承認這種請求的判決。
  • 勞動關係確認之訴適用時效制度的認定
    法律評析 該案中,張成良請求確認其與通山縣國土資源局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系確認之訴。該案的爭議焦點為,勞動關係確認之訴能否適用時效制度。對此,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確認之訴」是指,原告請求認定其與被告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係的訴。
  • 妻子是否可以就亡夫孩子的撫養權提起確認之訴
    2014年3月,周某訴至法院,要求法院確認其對於兩個女兒的撫養權。  【分歧】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存在兩種爭議  第一種意見認為,周某可以請求法院確認其對於孩子的撫養權。因為,李某死後,兩個孩子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只有經過法院確認,李某才能實現其撫養權。  第二種意見認為,周某不可以請求法院確認其對於孩子的撫養權。
  • 最高法:確認之訴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裁判要旨 確認之訴表現為當事人以提出請求的方式要求國家裁判機關對相關民事法律關係存在與否作出裁判,但確認請求權屬於程序請求權,而非實體請求權,更非債權請求權。在確認之訴中,訴訟對方不負有承認的義務。確認之訴既然僅是由國家裁判機關對訴爭的民事法律關係存在與否作出司法裁判,自然也就不存在通過強制執行方式強制訴訟對方當事人履行判決主文內容的必要。相應的,訴訟法意義上的程序請求權,自無適用訴訟時效的餘地。
  • 最高法:確認之訴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裁判要旨確認之訴表現為當事人以提出請求的方式要求國家裁判機關對相關民事法律關係存在與否作出裁判,但確認請求權屬於程序請求權,而非實體請求權,更非債權請求權。在確認之訴中,訴訟對方不負有承認的義務。確認之訴既然僅是由國家裁判機關對訴爭的民事法律關係存在與否作出司法裁判,自然也就不存在通過強制執行方式強制訴訟對方當事人履行判決主文內容的必要。相應的,訴訟法意義上的程序請求權,自無適用訴訟時效的餘地。
  • 公證損害責任糾紛中的確認之訴研究
    我所承辦了一起因公證損害責任糾紛引起的確認之訴案件,該案中當事人僅僅要求確認公證處作出涉案涉案公證書存在過錯,本文在對該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就公證爭議的不同救濟途徑進行分類和探討。關鍵詞:公證損害責任 過錯 確認之訴一、案例簡介劉某與羅某系夫妻關係,婚後育有四個子女,即長子劉某恩、次子劉某新、三子劉某奎及女兒劉某香。
  • 當事人對其提起的確認之訴不具有確認利益的,人民法院應駁回起訴
    裁判要旨對於確認之訴,除應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定的起訴的一般條件之外,還應符合確認之訴的特別訴訟要件,即提起確認之訴需要具有確認利益,需為原告的權利或權利狀況面臨現存的不確定風險,具有提起確認之訴消除風險的必要,當事人之間對於權利及法律關係的爭議可以通過提起確認之訴得以解決
  • 確認之訴的十大法律誤區|含10個典型案例要旨
    案件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 (2005)民一終字第104號。▌二、 股東資格確認之訴不適用訴訟時效。裁判要旨: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相對應的訴為給付之訴。對於當事人在確認之訴中提出的訴訟請求所對應的實體法上的權利並非請求權,而是形成權。
  • 確認房屋為夫妻共有並在房產證上「加名」之訴
    【評析】  確認房屋共有並「加名」之訴受理的合法性與必要性:  1、未登記產權夫妻一方具有相應訴權  本案未登記產權一方即張某是否具有相應訴權是法院是否受理案件的關鍵。通常認為,民事訴權是指當事人因民事實體權利義務關係發生爭議或者處於非正常的狀態,請求法院作出裁判,確認民事實體權利義務關係,排除侵害的權利。
  • 該案是普通確認之訴還是執行異議之訴
    A縣法院於2012年4月25日作出裁定,駁回甲的異議申請,但未在執行裁定書上告知甲可在接到裁定之日起15日內提出執行異議之訴。甲接到執行裁定書後於2012年5月3日向A縣法院民一庭提起財產確認之訴,民一庭根據甲的請求和離婚協議的約定,判決登記在乙的名下的一間門面歸甲所有,乙應協助甲辦理過戶登記手續。
  • 論民事之訴及提起訴的條件
    2002-11-12 08:34:03 | 作者:邵 明   在我國,關於民事之訴的涵義和構成要素以及提起訴的條件
  • 疑案探析 | 勞動關係確認之訴適用時效制度的認定
    法律評析該案中,張成良請求確認其與通山縣國土資源局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系確認之訴。該案的爭議焦點為,勞動關係確認之訴能否適用時效制度。對此,存在以下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確認之訴」是指,原告請求認定其與被告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係的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