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學子」就是農村學生嗎?學生的貧窮和志氣,沒有戶籍的區別

2020-08-09 教育思享

寒門子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群體。

實際上,從2012年起,國家相關部門便啟動了重點大學專門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學子的定向招生,因此而誕生了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和高校專項計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大專項計劃」。

「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繼續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

2020年5月22日,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招生的政策再次被提了出來,而這也是連續第7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無疑這樣的政策對於這些貧困地區是極大的利好,有助於區域教育平衡。

然而,對於貧困的人群來說,他們就像是天空中的星辰,散落在了宇宙之中,有的可能會連成一片,有的卻散落在空間。簡單地來說,發達的上海難道就沒有貧困人口?

顯然,在任何一個地區都會有貧困人口,也有相對較為富裕的人口。不過,即便是貧窮也是有差別的。那麼,曾經我們認知的寒門子弟,是否能夠等同於農村學子?可能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應該說是農村出現寒門子弟的概率更大一些。

2020年,河南省的高考狀元固始縣高級中學的李昊同學,以裸分是724分問鼎狀元,其中語文136分、數學147分、外語147分、綜合294分、聽力11分。不得不說,李昊是真正的「學霸」。

據悉,李昊出生在河南普通的農村家庭,李昊的姐姐今年剛從鄭州大學本科畢業,考上研究生。他們的父親目前在上海一家鋼廠打工,母親則在固始縣打零工,平時父親很少回家。李昊屬於走讀生,平時只有母親一人在家照看弟弟。因此,李昊也屬於寒門子弟。

但是對於李昊的家庭情況,可能要比寒門子弟林萬東家庭要好一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寒門的定義其實很難給出一個標準。因為這個可能還牽扯各地的生活成本以及衡量標準的差異。

這就好比A有10元錢,B有9元錢。A買了一瓶可樂剩下6元,B卻只花了1元買了三個白吉餅。若是從存款來看,那麼前者A只有6元,後者B卻有8元,似乎B要比A有錢,但是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可能有人會說從收入來看不就行了麼?這樣似乎看起來對于衡量的標準有了一個尺度,但是卻忽略一點,各地的生活成本差異。

因此,實際上的「寒門」很難有較為標準性的定義,只能根據當地的情況而定,所以寒門子弟並非只是農村的孩子,也應該包括城市家庭收入低的孩子。

「寒門學子」就是農村學生嗎?學生的貧窮和志氣,沒有戶籍的區別。

可能城裡孩子與農村孩子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免費公辦教育上的巨大區別。眾所周知,相比較而言,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在大城市的公辦學校上學,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吸納了大量人才,所以在家長眼中,城市必然也會聚集優質教育資源。當然,事實上也是如此。

有人覺得大城市中的孩子們多才多藝,那也只是家裡經濟條件較好的孩子,可以選擇各種輔導班,對於寒門子弟無論是身處農村,還是城市,能夠選擇的機會都非常少,因為這些愛好需要的不僅是孩子的興趣,更考驗著父母的腰包。

當我們將視野重點關注貧困地區的時候,也不該忘記散落在大城市內的貧窮者。畢竟在窮的面前,沒有戶籍的區別,而且他們都是中國公民的一分子,也應該有教育改變命運的希望。

至於李昊只要不忘記努力,那麼前途必然一片光明,未來可期!

相關焦點

  • 窮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高考?感謝貧窮的寒門學子,如何改變自身命運
    在眾多學子踏入名校的背後,一個人人關心的話題再次被提了出來:窮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高考嗎? 曾經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有過一個觀點:窮人孩子如果想要翻身的話,只有一條路是一個捷徑。因為不同的家庭出生環境也都不相同,只有靠自己才能有好的出路,這條路就是教育。
  • 什麼樣的寒門還能出貴子:人民日報點名表揚吉林寒門學子李東明
    都說現在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因為教育的發展越來越與家庭條件開始掛鈎,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落下,就只能去報各種輔導班。可是,每年仍然有很多寒門子弟不向自己的命運屈服,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在10月18日的時候,人民日報點名表揚了出生在吉林的寒門學子李東明,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窮不怕,只怕不爭氣。我們的古語常說:不爭饅頭爭口氣,李東明就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他的家庭真的是很「糟糕」,父親腿上有嚴重殘疾,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從小李東明就是非常懂事聽話,高考的時候他考上了揚州大學。從大一的時候他就在學習之餘做兼職、打工,而且打得還不止一份工。
  • 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只有讀書學習,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自我超越
    家庭條件差,寒門肯定難出貴子,但如果明知道自身沒有優勢,還不知道勤奮刻苦,克服不了人性中懶惰的劣根性,更捨不得拿起理想的鞭子自己抽打自己。那些不努力的寒門學子長大了沒出息,能怪誰?但是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關鍵區別,實際上不是財富和家庭,而是素養和認知。我在農村有個朋友,小時候一起玩,後來漸漸生疏了。他的家庭一直很貧困拮据,父親好吃懶做到處惹是生非,進了監獄;母親數十年操勞家庭、撫養孩子,性格極其暴躁。
  • 考上清華北大的寒門學子,被1000句嘲諷,思想貧窮的人多可怕
    那些渴望改變命運的寒門學子,他們正遭受著被嘲諷的困境,說一千道一萬,別人看他們不順眼,無非就是一個字:「窮」。不管在哪個時代,「寒門出貴子」都是很稀少的事情。但稀少並不代表著不可能,在萬千農村學子中,總有那麼些人會通過自己的奮鬥,成功脫穎而出,被名校所錄取。對於教育條件相對落後的農村來說,村裡能出一名高材生,那是祖祖輩輩都渴望的事情,彌足珍貴。
  • 「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985、211中的農村學生佔比越來越低?
    這就是當時農村的升學率,和小學、初中同學聚會的時候,發現上個大學的一百多人裡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再說說感想,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我從一個村、到了我們縣、再到了廣州這樣一個一線城市上學,我發現,我與同齡的人差距非常大。我上大學之前從來沒有出去旅遊過,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甚至高中,父母一直在外務工。我所缺失的家庭教育,還有經濟巨大差異下的學校教育,都是很難逾越的鴻溝。
  • 為何「寒門學子」難進清華北大?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資源,差距明顯
    1.落後的寒門學子《中國青年報》曾經報導過這樣一個案例,非常引人深思。一個名叫李林(化名)的北大學子,回顧自己的學習經歷。李林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村,在鎮裡上的小學和初中,在縣城上的高中。他發現,自己在小學和初中的階段,95%以上的家庭,生活相對一般,同學家庭年收入,一般在每年5萬元以下。
  • 清華農村生源比例上升,給寒門學子「鯉魚躍龍門」的機會
    據相關統計:今年清華大學錄取的本科新生裡,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佔26.6%,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20.2%。相比過去幾年,這是清華新生來自農村地區者比例最高的一年。面對輿論場上熱傳的「寒門難再出貴子」一說,這一數據給大量寒門學子更多希望,也讓更多人看到名牌大學的長遠眼光與包容態度。
  • 清華農村生源重新超兩成,寒門出貴子更容易了嗎?
    隨著清華大學近幾年農村生源佔比逐年增加,長期以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有所回暖。然而,農家子弟上名校更容易了嗎?2016年,348名寒門學子圓夢清華佔總招生規模的10.2%。北京大學學生資助中心2018年的調查顯示,50%的學生感覺自己缺乏自信並且不擅長社交,68%的人沒有明確的學業規劃。上海交通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半的自招考生可以很快適應校園生活,能達到同等水平的農村學子大約只有一成。
  • 豆瓣8.8紀錄片《出路》引人深思,高考還是寒門學子脫貧之路嗎?
    現在高考是當今眾多寒門學子最普遍的脫貧之路。「知識改變命運」,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才能有滿意的收入。沒有國家教育部認證,不具備辦學資質的野雞大學盯上了無緣本一本二的農村學生,利用農村資訊落後,老闆姓淳樸好忽悠的弱點,把自己的學校師資和未來就業吹得天花亂墜,招生猶如招商,學費貴還不教知識,能宰一個是一個。而這類學校畢業的學生畢業即失業,本砸鍋賣鐵上大學指望賺錢養家的夢想在找工作時無情破滅。他們的家庭陷入貧上加貧的惡性循環。
  • 清華農村生源超2成,讓寒門既出「貴子」更出「人才」
    新京報動我們視頻在「985廢物引進計劃」和「小鎮做題家」等新詞將「寒門學子」話題帶入輿論場後,又一則新聞引發了公眾對「寒門學子」的關注——清華本科新生農村生源重新回到兩成以上。據媒體報導,9月7日和8日,清華園正式迎來了3800餘名「零字班」本科新生。
  • 寒門難出貴子?今年寒門學子卻集體爆發
    更多考試指南及考試複習資料到【文得學習網】查看閱讀~今年的寒門揚眉吐氣了農村地區的孩子上一所好大學變得越來越困難,中產階級家庭仍然生活在大城市中,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基本上,每年在高考中都提到「寒門難出貴子」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但是,今年寒門學子都特別爭氣。他們奪狀元、考清華北大,人數明顯增加。例如,來自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的雙胞胎兄弟,一個進清華、一個去北大。他們都是大山的孩子,家庭條件很普通,應該是大家口中的「寒門貴子」。
  • 寒門仍出貴子,貧窮未必折腰,清華錄取前還在工地打工
    近幾年,「寒門難出貴子」的說法時常被大家議論。真的是寒門難出貴子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寒門仍能出貴子。2019年被北大錄取的寒門學子王心怡,因為一篇「感謝貧窮」而火爆網絡。今年的寒門學子孫川,也是以優異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甚至在錄取通知書收到之前,還在工地上打工,為家裡減輕負擔。可見,這些在逆境中成長的寒門學子,正在用他們執著的毅力,演繹著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 選擇搬磚、選擇考古學,清華北大的寒門學子選擇,錯了嗎?
    能考上清華大學的學生可以說都是天之驕子,對於他們來說,不僅有超強的學習能力,更有清晰的個人認知,以及未來的規劃,這一點對於農村考生,更是如此,黑龍江考生趙桂寧就是這樣的青年!在2020年的高考中,他考了691分,被清華大學錄取,取得這樣的成績,對於很多考生還有考生家長來說,忙著各種「答謝宴」,而趙桂寧卻做了不一樣的決定——去工地搬磚。
  • 今年691分考進清華的學生,暑假在工地搬磚,寒門的艱辛難以想像
    今年高考,和往年一樣,有不少寒門的學子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步逆襲,進入名校開始了新的旅程。黑龍江穆稜的高三畢業生趙桂寧就是其中的一員。他以691分的優異成績,在全省排名第114,並獲得清華大學專項計劃招生加40分的政策,被清華大學錄取。
  • 聽聽這幾位寒門學子講述: 貧窮對於我,意味著什麼……
    談到貧窮,劉家文認為,貧窮帶給了自己前進的動力和強大的克制力:「有人說,貧窮限制了想像力,但我覺得富裕也會限制人的想像力——他們可能不會知道,貧窮激發出的潛能,貧窮給人的動力,到底有多大。」在高三複習最辛苦緊張的階段,劉家文一直用「別人能行我也能行」來激勵自己。聽到這,一旁的媽媽附和道:「我也是這麼想的,別人能幹我也能幹;別人累不死,我能累死嗎?」
  • 寒門雙胞胎同上清華北大,寒門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處貧窮而不自知
    湖南慈利縣雙胞胎兄弟趙稞和趙棣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小鄉村裡,兩兄弟的父親沒有文化,但是也知道讀書的重要性,這個老實巴交的男人十分清楚:大山裡的孩子沒別的出路,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寒門學子」、「雙胞胎兄弟」也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熱搜詞彙。寒門不難出貴子誠然,城鄉教育資源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的孩子想要趕上城裡的孩子十分困難。
  • 感謝貧窮走紅網絡 寒門出貴子的故事還能有多少呢
    在艱難的環境裡,她並沒有喪失對夢想與美好的追求,那份韌勁和堅強讓她走到了今天。很欣賞這個堅強樂觀積極的女生,也看到了很多人關於「感謝貧窮」的議論。女孩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應該是想記錄一下自己這麼些年的心路歷程,是對過去的自我總結,並不是要宣揚什麼理念,有些人不必要過分解讀。
  • 北京首批59萬學生開學,197名農村學子通過自強計劃圓清華夢
    黑山小學則為一年級每個班孩子佩戴不同顏色手環,並佩戴寫有姓名的「蘋果」胸卡,方便師生和同學之間儘早熟悉。新學期前三天不講新課硃砂開智、描紅啟蒙;各年級組織「團聚」活動;聽抗疫一線工作人員分享經歷……三天新生教育,幾乎沒有學校安排上新課。
  • 2020高考揭秘:別再相信寒門難出貴子!今年貧困學子集體爆發
    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寒門學子在高考中力拔頭籌:來自黑龍江農村男孩子趙桂寧,高考691分被清華大學錄取,為了不給家人負擔,去了一個建築工地做起了名副其實的搬磚工作;來自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的雙胞胎兄弟,他們都是大山的孩子,一個考上清華、一個進了北大。黑龍江省克山縣的姐弟倆李雙、李可心,出生貧困家庭並且父母患病多年,他們同時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還記得網課期間那個屋頂蹭網高三學生嗎?
  • 貧窮限制了想像?寒門大學生的焦慮更殘酷
    2015年,《光明日報》刊發《農村學子你在北大還好嗎》提及「農村學子的一大短板是英語」,「還有一個短板是在研究性學習上表現欠佳」。2016年,搜狐教育《寒門學子:進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階層烙印》一文將大眾的視線轉移至「他們進入名校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如何」「是否和城市大學生一樣適應學校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