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子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群體。
實際上,從2012年起,國家相關部門便啟動了重點大學專門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學子的定向招生,因此而誕生了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和高校專項計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大專項計劃」。
「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繼續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
2020年5月22日,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招生的政策再次被提了出來,而這也是連續第7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無疑這樣的政策對於這些貧困地區是極大的利好,有助於區域教育平衡。
然而,對於貧困的人群來說,他們就像是天空中的星辰,散落在了宇宙之中,有的可能會連成一片,有的卻散落在空間。簡單地來說,發達的上海難道就沒有貧困人口?
顯然,在任何一個地區都會有貧困人口,也有相對較為富裕的人口。不過,即便是貧窮也是有差別的。那麼,曾經我們認知的寒門子弟,是否能夠等同於農村學子?可能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應該說是農村出現寒門子弟的概率更大一些。
2020年,河南省的高考狀元固始縣高級中學的李昊同學,以裸分是724分問鼎狀元,其中語文136分、數學147分、外語147分、綜合294分、聽力11分。不得不說,李昊是真正的「學霸」。
據悉,李昊出生在河南普通的農村家庭,李昊的姐姐今年剛從鄭州大學本科畢業,考上研究生。他們的父親目前在上海一家鋼廠打工,母親則在固始縣打零工,平時父親很少回家。李昊屬於走讀生,平時只有母親一人在家照看弟弟。因此,李昊也屬於寒門子弟。
但是對於李昊的家庭情況,可能要比寒門子弟林萬東家庭要好一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寒門的定義其實很難給出一個標準。因為這個可能還牽扯各地的生活成本以及衡量標準的差異。
這就好比A有10元錢,B有9元錢。A買了一瓶可樂剩下6元,B卻只花了1元買了三個白吉餅。若是從存款來看,那麼前者A只有6元,後者B卻有8元,似乎B要比A有錢,但是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可能有人會說從收入來看不就行了麼?這樣似乎看起來對于衡量的標準有了一個尺度,但是卻忽略一點,各地的生活成本差異。
因此,實際上的「寒門」很難有較為標準性的定義,只能根據當地的情況而定,所以寒門子弟並非只是農村的孩子,也應該包括城市家庭收入低的孩子。
「寒門學子」就是農村學生嗎?學生的貧窮和志氣,沒有戶籍的區別。
可能城裡孩子與農村孩子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免費公辦教育上的巨大區別。眾所周知,相比較而言,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在大城市的公辦學校上學,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吸納了大量人才,所以在家長眼中,城市必然也會聚集優質教育資源。當然,事實上也是如此。
有人覺得大城市中的孩子們多才多藝,那也只是家裡經濟條件較好的孩子,可以選擇各種輔導班,對於寒門子弟無論是身處農村,還是城市,能夠選擇的機會都非常少,因為這些愛好需要的不僅是孩子的興趣,更考驗著父母的腰包。
當我們將視野重點關注貧困地區的時候,也不該忘記散落在大城市內的貧窮者。畢竟在窮的面前,沒有戶籍的區別,而且他們都是中國公民的一分子,也應該有教育改變命運的希望。
至於李昊只要不忘記努力,那麼前途必然一片光明,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