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父母的複印件,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2020-12-22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幾乎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理,以此在教育父母要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但是,不知道你周圍有沒有這樣的家庭,父母比較內向,但孩子卻非常外向,又或是父母外向,很會相處,但是,孩子卻非常內向,很少講話。

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答案是天生不同。

今天和大家聊聊這本《天生不同》。

一、先來聊聊性格差別;

過去我們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但是,一個外向型的父母是很有可能是一個內向型的孩子的,而一對內向型的父母也很有可能有一個外向型的孩子。

比如,我和我家爸爸都是內向型的人,可是我家老二卻是一個外向型的孩子。

如果你是內向型的人,你一定知道內向型的人喜歡默默的搞事情,而外向型的人卻喜歡撮合一群人一起搞事情。

所以,內向型的父母和外向型的孩子一定會面臨著這樣衝突,到底是一個人搞事情還是一群人一起搞事情呢?

如果遇到此類衝突,內向型父母的心理活動一定是你要是我的複印件該多好,如果你是我的複印件,那麼,我們就都可以默默在家。

所以,有時候孩子要真的是父母的複印件就好了,那麼,他們之間真的會少很多的衝突。

除了內向、外向會造成父母的衝突之外,這本書裡還講到因為對生活方式的態度不同,也會造成父母之間爆發很多的衝突。

比如,有一種父母特別喜歡做計劃,如果一旦計劃遭到破壞,就會很煩躁,而他們的孩子卻是一個感知型的孩子,喜歡靈活,隨時應變,不喜歡做計劃,那麼,問題就來了。

一個喜歡做計劃的父母面對一個不喜歡做計劃的孩子,那麼,到底應該聽誰的?

事實上,這兩種性格沒有好壞,都有其優勢和劣勢。

喜歡做計劃的媽媽雖然能將家裡的生活歸置得整整齊齊,但是如果事情不能如計劃執行,將會讓影響她的情緒, 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特別體現在教感知型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上。

感知型的孩子喜歡靈活,那些枯燥重複的事情就會讓他覺得厭煩,所以,寫作業的時候常常寫一會,玩一會,這對計劃型的媽媽來說,就是孩子不遵守規則,就會指責孩子不專心,從而爆發戰爭。

所以,如果一個喜歡做計劃的媽媽負責輔導感知型的孩子寫作業,那將是一場災難。

除了生活態度,當然還有獲取信息方面都會影響到親子衝突。

當我們了解這種衝突之後,相信你一定會改變認知——假如孩子真的是我的複印件就好了。

二、根據性格類型來聊聊學習風格;

因為MBTI是按照信息這兩個維度來對性格進行分類,而學習本質是就是接收信息和處理信息。

所以,通過MBTI也可以大致判斷孩子的學習風格。

比如,有一種孩子偏好用五種感官直接從環境中獲取信息,而另一些孩子喜歡通過無意識對各種外部信息進行綜合判斷和聯繫。

那麼,體現在學習上就是感知型的孩子在看書的時候會把注意力放在書本上的字句本身,這會讓他們的記憶力特別好,而語文、英語這種偏背誦的學科需要記憶,所以,感知型的孩子一般文科類的成績特別好。

而那些喜歡對各種外部信息進行綜合判斷和聯繫的孩子,在看書的時候則會試圖推敲作者言外之意,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偏重理解,而數學、物理一類的理科類學科更看重理解,所以,對於這類孩子一般理科類成績會特別好。

在做家庭教育指導的時候,通過對孩子的測評也驗證了這個結論。

三、根據性格類型來給孩子做時間管理;

說到學習,做好時間管理是必須的。

但是,當你了解孩子的性格後,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做計劃的人,那麼,此刻你一定希望孩子是你的複印件,因為時間管理是你天生的優勢。

然而,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隨心所欲的的人,那麼,你估計得崩潰。

因為他喜歡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不喜歡聽從你的安排。

他有一句口頭禪,」我有自己的想法。「

我家老二就是這樣的孩子,凡事喜歡隨心所欲,從來不喜歡按套路出牌,所以,如果你讓她做時間管理 ,真的好難。

那怎麼辦呢?

這時,我們就要了解時間管理的本質是什麼?

是為了完成我們的任務,對不對?

所以,適當的放寬鬆一些,給孩子一些自主的時間,他或許能更好的完成任務。

最後,花姐姐想說的是,每個人天生不同,很多衝突其實是因為差異不同而造成的,有時,如果孩子是我們的複印件反而是一種優勢,所以,假如孩子是你的複印件,你應該感到輕鬆才對。

當然,不管是否有差異,我都建議你讀讀這本《天生不同》

相關焦點

  • 陪孩子讀好書 || 讀完這本書,你的孩子會感謝你!
    」這本書不僅備受家長的喜愛,很多教育人士讀完後也紛紛寫了推薦語: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讓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讓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願。——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如果要給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推薦書,那我認為,本書適合從學齡前到高中三年級階段的孩子。——「原子媽媽」艾麗·諾斯作家麗莎·達莫爾則說,《自驅型成長》能指導家長在望子成龍和放任自流之間,找到那個最合適的「度」。
  • 《陪孩子長大》,這本書我一口氣讀完!
    有沒有一本書,讓你一口氣看完?有,《陪孩子長大,女孩,帶著害怕去勇敢》,程豔寫的這本書,我真的是如獲至寶,捧在手裡,一氣讀完。這本書中作者很多的話,我完全感同身受。所幸父母那時候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省吃儉用也要供我們讀書,這點沒有錯。我們長大後認識到他們的問題,但是在教育這點上反而要感謝他們。雖然沒有給出具體的學習方法或者什麼,但至少能有教育的意識,這已經是難能可貴。在其他方面,我們要質疑,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去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反思自己所存在的問題。
  • 這三本書,讀過的父母和沒讀過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差距很大
    疫情期間,在家待著的最大收穫就是讀了一些好書。自從有了孩子後,在選擇書籍時,會更傾向於教育相關的。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想把我讀到的與育兒相關的書籍,分享給大家。如果你即將或者已經是寶爸或者寶媽了,那麼別等了,下面這三本書,早點讀一讀,讀完後,對你的育兒之路,會有很多的啟發和幫助。
  • 買了幾百本書,僅讀完幾十本,收穫比全讀完還多,這樣讀書就對了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不把一本書讀完讀透,不要著急去讀其他新書。曾國藩不僅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他無一日不讀書,這在他們那個年代無可厚非,畢竟他們那時候書的數量有限,除了經史子集,能讀到的書幾根手指估計都可數的過來了。
  • 美國孩子學前班前就讀完幾千本書,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而歐美孩子很小就開始學習自然拼讀法,比如圖書館2-3歲年齡階段的Story Time裡,老師每讀完一本書之後,就會抽出其中的一些單詞,分解成字母,字母組合給孩子們反覆示範它們在單詞裡的讀音,這就是自然拼讀法的初啟蒙了。
  • 讀完這6本書
    在這大多數人中,有的人選擇面對;有的選擇湊合過;甚至有人會逃離。面對婚姻帶來的這麼多問題,不管現在閱讀本文的你是否已婚,請一起看看以下這6本書籍,相信或多或少會有所收穫。本書就是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原生家庭對於我們婚姻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很容易忽略。相信大家在婚前看過武志紅老師的這本《為何家人會傷人》,會讓我們婚後的生活受益良多,在婚姻中可以讓我們避免很多坑。在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擇偶行為:儘管我們內心百般不願,可是我們最終選擇的伴侶或戀人卻出奇的和父母一致。
  •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她跟我說:「眼看著上班就要遲到了,他卻死活不肯進幼兒園的門,我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火冒三丈地把他往老師那裡推。其實現在想想,在家裡待了那麼久,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也很正常,我為什麼要衝一個四歲的孩子發那麼大的火?」我問她,你小時候,喜歡上幼兒園嗎?這一下,她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原來,她小時候被老師責罵過,所以不願意去幼兒園,於是每天送她進園,成了父母的一塊心病。
  • 關於小學生閱讀與寫作最多的疑問,在這本書裡我都找到了答案
    關於這些問題,我一直希望通過請教專家和閱讀相關的書籍來解惑,從真心爸媽的《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到《美國學生閱讀技能訓練》,每本書都有側重地提出了訓練閱讀的方法,但真正徹底解答了我疑問的是常青藤爸爸和特級語文老師李懷源所著的《每個孩子都能學好閱讀》,這本書主要是以常青藤爸爸與李懷源老師深度一問一答的形式來進行的,0-12歲的閱讀相關問題,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 麥肯錫精英讀完1800本書,總結出這3條高效閱讀法
    每次看到她,我都會心生羨慕,忍不住讚美到:歲月可真的善待她啊。木子有一個習慣,就是包裡會隨身帶一本書。在午休、等人的時候,都會拿起書看一會。即使是喧鬧的大街,她也能安靜地看幾頁書。有一次,我跟她喝咖啡,談到讀書的話題。她跟我分享最近讀的書,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對她有什麼啟發。在談論讀書的時候,她的眼裡都有光。我們都知道,讀書是一件好事。
  •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錯,要改原件!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能夠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作為父母,當我們發現孩子身上有不好的現象出現時,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評孩子,而是反省自我,我是不是也這樣做過。你要時刻謹記,在你身邊一直有著一雙純真無邪的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你。
  • 讀這本書,收穫詞彙量優勢
    你在這本書中能得到什麼呢?以下是本書作者的回答:1) 在你看完這本這本書後,你背單詞的速度會是你現在速度的三倍。2) 當你掌握了書中的所有單詞之後,你的詞彙量將會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人前 5% 。簡單來說就是,這本書能給你詞彙優勢。詞彙優勢就是一項精準使用單詞,並用單詞直擊人心的能力。這項能力幫助我們清楚準確地傳達我們的想法,無論是在校園、職場還是在生活中。從我個人刷這本書的體驗和成果來看,上述回答有一點點誇張,但基本屬實。
  • 一周讀完一本書,幫你實現一年讀完52本書的小目標
    很多人對於讀書有深的恐懼,一聽說一年讀幾十本書,甚至是上百本書都會感到不可思議,其實讀書真的沒有那麼難,一周讀完一本書,一年就可以輕輕鬆鬆讀完52本,關鍵是你要明確讀書的目的、掌握讀書的方法。一、明確讀書的目的首先,讀書是為了獲得新知。
  • 孩子一本書讀了30遍還百看不厭?「重複閱讀」不是浪費時間
    ,開始的時候我很納悶九兒為什麼要一直讀這本書,中間我也曾自私的想換一本書來讀,但是讀完其他故事書後,她固執的一定要讀這本才睡覺,於是這本書成為了往後30天內的必讀科目,成為了睡覺流程中的重要一環。,再到孩子自己閱讀,並自己複述故事的全部內容,延伸到自己想要做出一本書,看到孩子的成長,我覺得這30天沒有白讀。
  • 萬千父母都稱讚的《論語》教本,這本書讓孩子比你更懂論語!
    由此可見,《論語》早已成為全中國、乃至世界的父母培養孩子的重要讀本。但現今,市面的《論語》版本層出不窮,很多家長選書時難免會眼花繚亂,就算一本有著白話翻譯的《論語》,孩子也未必能看的明白。- 趣味對話,輕鬆解讀經典 -這本書的好處就在,它會單選出一句經典,用父女討論的方式來解讀其背景和意思,隨後則用孩子的校園生活、朋友交往小事來加深理解。
  • 《洋蔥閱讀法》:1天讀完1本書不是夢,怎樣在1張紙上記錄精華?
    如同《高效能閱讀》提供了99條讀書技巧,閱讀的時候感覺每條都是經典,但是讓我複述一下,現在想不起來任何一條了;倒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我記住了「蔥鬱火鍋式筆記法」,而這就是一個概念,而且是我理解了的概念,就是我的收穫。
  • 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靠譜的父母都贏在這8個細節
    培養一個完全「聽話」的孩子是件可悲的事,當一個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處處循規蹈矩時,那不是教育成果,是生命中隱伏的久遠的悲傷。一定要記住,請允許孩子犯錯,陪孩子,在錯誤裡多呆兒一會兒。如此,你將收穫到一個不一樣的孩子,也會遇到一個全新的自我。
  • 讀完這3本書,我為迷茫的人生找到了出口,你呢?
    就這樣,抱著以為自己通過定期整理雜物,一定會讓生活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的心態,我對自己理解的斷舍離深信不疑。直到我買下了這本書,仔細品讀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清理廢棄物只是站在斷舍離的門口,只是食知其味,不得其精髓。
  • 育兒過程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四本書
    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生娃之前在一家培訓機構上班,無意間在單位看到這本書,用了一天的時間把它讀完了。這本書直接影響了我對於教育孩子這件事情的認知。整本書的理念就是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和無條件地愛。作者尹建莉老師通過對她女兒圓圓的養育過程,完成了這本十六年的教子手記,告訴大家遇到親子問題的解決辦法。書裡不僅有對於孩子的學習,品格,習慣的教育方式,還有對於家長的自我反思。
  • 讀完就忘了?讀完沒有收穫?如何真正地讓乾貨書為我所用
    所以,按照這個讀書經歷,在《學習的答案:為終身學習者賦能》這本書裡,作者將讀書的人分成三種派別:⑴.「感受派」,他們喜歡豐富的感受和,對世界以及自身的感悟,因此,他們喜歡看文學、遊記和小說等體裁的書。⑵.「實用派」,他們喜歡看讀以致用的書,從書中學習他人針對問題的解答思路並加以運用,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⑶.
  • 撫養孩子難嗎?這本書教你如何輕鬆地成為父母
    1、不要在孩子身上投資老人們總是說「養兒防老」,這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無私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目的的,他們只養孩子養老。如果你要付出並收穫一些東西,請毫無保留地愛對孩子付出,然後在孩子們成長為獨立、自由、快樂和快樂的時候,收穫所有幸福感和成就感。